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与对策1.doc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与对策1.doc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与对策1.doc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与对策1.doc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与对策1.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与对策 11计教1班 蒋一瑭 1129020025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本世纪我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实现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和新观点,是当代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因此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本文就我国当前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一些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整合问题的方法。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is the key of thiscentury Chinaspopularization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andrealizeleap forward development,China is currently thecore theme of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and the newpoint of view,is the contemporaryeducation reform,the route one must takethe development ofeducationalmodernization.However,teachers and education researcher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is a new conceptand domain,so in thepractice process,more or lesshavesome misunderstandings.This papermakes somediscussion on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current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process,and puts forward themethod to solve theintegration problem.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误区 分析与对策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然而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和多年观察,觉得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此提出,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商讨。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上的误区 (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精心设计上。但是,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更不用说自己动脑去探索研究了。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忽视抽象思维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可能下降,如:数学学科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特别不利于高等数学的学习。(三)、在教学思想上重视课内,忽视课外。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局限于课堂上的使用,而忽视课外对学生的辅导。即使有一些课外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光盘也不外呼是用于学生的练习、考卷,或者把课本上内容罗列一下的“课本搬家”,或者是一些教师的“教学笔记搬家”。实际上,做练习我认为还不如传统的练习册。试想一下,学生在屏幕上看习题,又在纸上演算,方便吗?如果再加上限时操作,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吗?能不能把课堂上教师用来演示或者启发学生思维、发现问题的教学软件也让学生拥有,学生在家里用这些软件再进行一次概念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即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课外辅导软件多一些,而不是练习,这样做才是努力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素质教育”。 (四)、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目前使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大多还只是在改变教师的如何“教”上下功夫,用课件来帮助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用课件来帮助学生学的,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应对措施: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认真学习课程实施标准,从思想深处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同时我们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从具体的教育实践入手,经常观摩教师的教学,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认识,升华理念。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中,让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物尽其用。二、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公开课与研究课是一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交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逐渐普及,公开课似乎就变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教师也似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笔者工作以来也听了很多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与观摩课,发现几乎每课必有多媒体,哪怕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过渡,他们都会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内容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追求课堂气氛的同时,往往顾此失彼,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多媒体课件也失去了它本来应该发挥的功能,成为教师公开课上的表演道具。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环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大量的资料。但也并不是课课都需要多媒体,很多内容和知识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可表现出来,甚至效果更好,这样就没有必要去避简就繁,大张旗鼓地请出多媒体,要知道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概抹杀,而是要批判的继承。实际上,多媒体的应用必须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决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过于泛滥,往往会造成画蛇添足,事与愿违。应对措施:转变评价机制是根本,正确引导是关键!教师为什么如此偏爱多媒体,难道真的是教育教学的需要吗?究其原因,很多都是迫于无奈。在很多地方的教育教学的评价表上都明确标有是否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一项指标,这也就难怪老师们会去挖空心思制作多媒体课件,盲目的追求课堂气氛了。因此,转变评价机制,正确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非常重要的,而不能盲目追赶时髦,简单地将其作为公开课的硬性指标。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角。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这一点,以多媒体为中心,为课件而教学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就听过一节课,是关于“新陈代谢与酶”内容。这堂课教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两个小实验内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表现的非常积极,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然而听课的老师都明白,这堂课如果穿插两个小实验,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完整地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只能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快速地点击幻灯片,草草收场。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像走马灯一样欣赏了一下精美的课件和图片,一些重点的内容和知识点只能是一知半解,至于能领会多少,恐怕就只能看个人的造化了。这么一来,教师纯粹是为了展示课件而上课,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不可能收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致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的累赘。 还有些教师害怕制作多媒体费时、费力,便从网上下载或购买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不加修改,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便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么一来,教师只能针对课件的内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书写教案,这样教师的思路就很容易被束缚在别人的思维框架内,不利于教师开拓思路,提高教学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对措施:转变思想。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再强大,它的本质仍然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应该是教师驾驭多媒体,而不是多媒体指挥教师。四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降低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目前,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但是推动和左右学校和教师行为的主要还是考试指挥棒。在多年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已经探索出一套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容是狭窄、具体的,目标是单一的,课堂是教师控制的,方法是反复训练的,知识是省略探究过程被直接灌输的。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其结果便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能学到了考试不考的知识,而要考的知识点可能没有训练到。所以如果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网络教学不但没有优势,反而劣势明显。所以,缺乏需求是当前课程整合推进不力的首要原因。对策:将课程整合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运用系统观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课程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将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而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它受到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汇聚到素质教育论中并指导着课程改革的实践,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应当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运用系统观点,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新的评价体系要有利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我认为它应该有如下特征:评价的功能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甄别与区分学生;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和学生媒体等;评价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有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与过程评价等;评价的内容是全面的,既评价学生的多元智力,还重视学生个性、品德等方面的评价。五:缺乏高质量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和有效的教学平台,限制了网络教学的常规化。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的教学软件,但其中真正适合且效果好的并不多。有相当一部分教学软件在应试教育观念驱动下,比较强调书本知识,出现了“书本搬家”或“电子练习册”的现象。这种教学软件很明显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容和作用狭隘化了。另外国内很多著名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对网络平台的开发还不够重视。虽然也开发了教学平台,但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管理功能的开发上,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这一块。缺乏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制约课程整合常规化的一大障碍。对策: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寻找课程整合的最佳切入点。在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出现之前,按照某一个统一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整合是不现实的,而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则更为可行。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难点,因此课程整合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在数学课教学中,形数转换的思想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几何画板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较好工具,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小插件和动画,历史教学中的音频视频,生物地理教学中的图片,英语教学中的语音材料等,通过精心的设计,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一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当然,任何改革的进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不例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决不能停留在追赶课改潮流的表面,而要将其真正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强大功能。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与课程教学,如何创建更有利于整合的条件与环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和重点研究的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的恰当介入,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的。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