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断句精练教案.doc_第1页
2015届高考语文断句精练教案.doc_第2页
2015届高考语文断句精练教案.doc_第3页
2015届高考语文断句精练教案.doc_第4页
2015届高考语文断句精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届高考语文断句精练教案 第一部分:知识概括一、实词断句: (1)、判断名词、代词做主语了,在它的前面断开;看见名词、代词做宾语了,在它的后面断开。 (2)、介宾短语用在动词后,名词、代词充当介词宾语,可在它后面断开。 (3)、找动词,一般是谓语。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可区分出独立的句子(动词、形容词无宾语),句意明确,动词、形容词断句。 (4)、代词断句,有些代词指代对象意义明确,独立完整,充当宾语时,可以代词断句。二、虚词断句: (1)、句前有虚词是发语词,要在它前面断开,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 (2)、句后有虚词是句末语气词,要在它后面断开,如“乎”、“哉”、“也”、“矣”、“尔”、“欤”、“焉”、“耳”等语气词常用在句末。 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这种可以不用断开。 (3)、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多用在一个句子的开头,也可以考虑在关联词前(或后)面断开。(4)虚词句与句之间停顿,前后句意独立性较强,可以虚词停顿断句。三、句式断句: (1)、几种惯用问句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不亦乎”(不亦说乎?);“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考虑问句句后断句。 (2)、几种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句中或句后断句(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考虑为断句依据);“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可以考虑后面断开。 (3)、几个固定词语,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拆散停顿,这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四、 修辞断句: (1)、顶真: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可确定中间断开(句读)。 (2)、排比、对偶、对举(称)、骈文中的四六句可考虑为中间断句。 (3)、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可考虑为反复句末断开。 五、对话断句: (1)、对话、引文标志:“曰”、“言”、“云”,在其后断句。对话进行第一次后,一般后面只用“曰”、“言”、“云”,而把主语省略。注意对话双方句中断句。六、选择破句: (1)断句为选择题,不必面面俱到,只须将四个选项加以对照,就可看出“破句”(排除断句选项的明显破绽和错误)。第二部分:实例训练1、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凯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 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 抚军主簿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 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t)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梁书顾宪之传【方法题解】: 顾宪之字士思/(名词宾语)吴郡吴人也/(名词宾语)祖凯之/(名词宾语)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名词宾语)宪之未弱冠/(名词宾语)州辟议曹从事/(名词宾语)举秀才/(名词宾语)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名词宾语)抚军主簿/(名词宾语)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名词宾语)时有盗牛者/(虚词断句)被主人所认/(动词断句)盗者亦称己牛/(名词宾语)二家辞理等/(动词断句)前后令莫能决/(动词断句)宪之至/(动词断句)覆其状/(名词宾语)谓二家曰/(对话标志词)无为多言/(动词断句)吾得之矣/(句末语气词)乃令解牛/(名词宾语)任其所去/(动词断句)牛径还本主宅/(名词宾语)盗者始伏其辜/(名词宾语)发奸擿(t)多如此类/(名词宾语)时人号曰神明/(形容词谓语)【翻译】: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人。祖父顾凯之,曾任南朝宋的镇军将军,湘州刺史。顾宪之不到二十岁时,州府征召为议曹从事,又被举荐为秀才,接连升为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等。南朝刘宋元徽年间,顾宪之任建康县令。当时有个偷牛的,他偷的牛被失主认到了,偷牛的也说这是自己的牛。双方的言辞理由一样,前后几个县令都不能判决。顾宪之到任,复核了那个案件,对两家说:“不要再多说了,我已经想出断案的办法了。”于是命令解开牛绳,听任牛自己走去,牛一直返回了本主的家,偷牛的人这才认了罪。顾宪之揭发奸恶,揭露隐情,有很多这种类型的事,当时人称赞他断案如神。2、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方法题解】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虚词停顿断句)虎自山上来,(动词谓语断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名词断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动词断句)虎熟视久之,(虚词句中停顿断句)至以首抵触,(动词断句)庶几其一惧;(动词断句)而儿痴,(动词断句)竟不知怪。(动词断句)虎亦卒去。(动词断句)意(料想)虎之食人,(名词断句)必先被之以威;(动词断句)而不惧之人,(名词断句)威亦无所施欤! (句末语气词断句)意虎之食人,(名词断句)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名词断句)威无所以施欤?(句末语气词断句)有言虎不食醉人,(名词断句)必坐守之,(代词断句)以俟其醒。(动词断句)非俟其醒,(动词断句)俟其惧也。(句末语气词断句)【翻译】 :有个妇女把二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自己在水边洗衣服,有只老虎从山上跑下来,妇女急忙跳到水中躲避老虎,两个小孩却仍在沙滩上嬉戏,老虎看了很久,甚至用头去触碰小孩子, 大概是老虎害怕了吧,而小孩子懵懂无知,竟然不以为怪。我想老虎吃人一定要先用虎威震慑,可是遇到不怕老虎的人威无处施加。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有人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必定要蹲坐着看守他,等待他醒来,不是为了等他醒,而来是为了使他害怕。3、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 则 治 矣 非 书 意 也 近 世 学 者 多 似 此 类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方法题解】: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虚词停顿断句)夜书/(动词断句)火不明/(形容词断句)因谓持烛者曰/(对话标志词)举烛/(名词断句)因而误书举烛/(名词断句)非书意也/(句末语气词断句)燕相国受书而说之/(虚词停顿断句)曰/(对话标志词)举烛者尚明也/(句末语气词断句)举贤而任之/(代词断句)燕相白王/(名词断句)王大说/(形容词断句)国以治/(动词断句)治则治矣/(句末语气词断句)非书意也/(句末语气词断句)近世学者多似此类(代词断句)【翻译】: 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举烛!”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 4、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方法题解】 :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名词断句)赵人乏食,(名词断句)请粟于齐,(名词断句)齐王弗许。(动词断句)周子曰:(对话标志词)(句首发语词)夫赵之于齐楚 /(名词断句) 扞蔽也 / (句末语气词断句)犹齿之有唇也 / (句末语气词断句)唇亡则齿寒 / (形容词断句)今日亡赵 /(名词断句) 明日患及齐楚矣 / (句末语气词断句)且救赵 / (名词断句)高义也 /(句末语气词断句) 却秦师 /(名词断句)显名也 / (句末语气词断句)不务为此而爱粟 / (名词断句)为国计者 /(虚词停顿断句)过矣。(句末语气词断句)【翻译】 :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5、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益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 甚 身 且 死 何 以 货 为 又 摇 其 首 遂 溺 死 河东先生集。【方法题解】: 永之氓咸善游/(动词断句)一日水暴益/(动词断句)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名词断句)中济船破/(动词断句)皆游/(动词断句)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八尺为“寻”)常(十六尺为“常”)/(名词断句)其侣曰/(对话标志词)汝善游最也/(句末语气词断句)今何后为/(固定句式断句)曰/(对话标志词)吾腰千钱/(名词断句)重/(形容词断句)是以后/(动词断句)曰/(对话标志词)何不去之/(代词断句)不应/(动词断句)摇其首/(名词断句)有顷益怠/(动词断句)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对话标志词)汝愚之甚/(形容词断句)蔽之甚/(形容词断句)身且死/(动词断句)何以货为/(固定句式断句)又摇其首/(名词断句)遂溺死 (动词断句) 【翻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6、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刘基郁离子捕鼠)【方法题解】 : 赵人患鼠,(名词断句)乞猫于中山。(名词断句)中山人予之猫,(名词断句)善捕鼠及鸡。(名词断句)月余,(名词断句)鼠尽而鸡亦尽。(形容词断句)其子患之,(代词断句)告其父曰:(对话标志词)“盍去诸?”(固定句式断句)其父曰:(对话标志词)“是非若所知也。(句末语气词断句)吾之患在鼠,(名词断句)不在乎鸡。(名词断句)(句首发语词)夫有鼠,(名词断句)则窃吾食,(名词断句)毁吾衣,(名词断句)穿吾垣墉,(名词断句)毁伤吾器用,(名词断句)吾将饥寒焉,(句末语气词断句)不病于无鸡乎?(固定句式断句)无鸡者,(虚词停顿断句)弗食鸡则已耳,(句末语气词断句)去饥寒犹远,(形容词断句)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句末语气词断句) (刘基郁离子捕鼠)【翻译】 :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7、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 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说苑【方法题解】 : 齐景公谓子贡曰:(对话标志词)“子谁师?”(疑问句断句)曰:(对话标志词)“臣师仲尼。”(名词断句)公曰:(对话标志词)“仲尼贤乎?”(疑问句断句)对曰:(对话标志词)“贤。”(名词断句)公曰:(对话标志词)“其贤何若?” (疑问句断句)对曰:(对话标志词)“不知也。”(句末语气词断句)公曰:(对话标志词)“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代词断句)可乎?” (疑问句断句)对曰:(对话标志词)“今谓天高,(形容词断句)无少长愚智皆知高,(形容词断句)高几何?(疑问句断句)皆曰不知也,(句末语气词断句)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代词断句)” 说苑【翻译】 :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干却不知道他的才干怎样。”8、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程度)不 达 孟子 尽心上【方法题解】 : 孟子曰/(对话标志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对称)登泰山而小天下/故(句首语气词)观于海者难为水/(类似对称句式)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名词断句)观水有术/(名词断句)必观其澜/(并列结构)日月有明/(名词断句)容光必照焉/(句尾语气词)流水之为物也/(句尾语气词)不盈科不行/(对称)君子之志于道也/(句尾语气词)不成章不达 (动词断句)【翻译】: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9、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方法题解】 : 上令封德彝举贤/(名词断句)久无所举/(动词断句)上诘之/(代词断句)对曰/(对话标志词)非不尽心/(名词断句)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句末语气词断句)上曰/(对话标志词)君子用人如器/(名词断句)各取所长/(形容词断句)古之致治者/(虚词停顿断句)岂借才于异代乎/(反问句式断句)正患己不能知/(动词断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反问句断句) 资治通鉴 【翻译】 :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第三部分:实题演练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1答案:C试题分析: 尽取古今载籍/(名词断句)剖裂补缀/(动词断句)区分部居/(名词断句)为六编/(名词断句)传于世/(名词断句)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句末语气词)翻译: 他(唐顺之)大量收集古今书籍,加以剖析补充,分门别类,编出六编,流传于世,读书人不能掌握其中的深意。2、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2答案:B试题分析: 苟信然/(代词断句)则天之高邈/(形容词断句或对称断句)帝之尊严/(形容词断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虚词停顿断句)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句末语气词)翻译: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天的高远,帝的尊严,也应该有人的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3、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B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C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D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3答案:A试题分析: 太平兴国五年(名词断句)进士及第(名词断句)为大理评事(名词断句)知平江县(名词断句)迁殿中丞(名词断句)通判郑州(名词断句)翻译:太平兴国五年,(王旦)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平江县知县。后来晋升殿中丞,任郑州通判。 4、用“/”给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B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C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D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4答案:A试题分析: 太监泣曰/(对话标志词)是非贿得之/(虚词停顿断句)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名词断句)某得八焉/(句末语气词)今以半别公/(名词断句)公固知某不贪也/(句末语气词)公受珠/(名词断句)内所著披袄中/(名词断句)纫(动词断句)翻译: 太监抽泣着说:“这些珠宝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一半为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5、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B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C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D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5答案:D试题分析: 全义初至洛/(名词断句)井邑穷民/(名词断句)不满百户/(名词断句)于麾下百人中/(名词断句)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名词断句)命之曰屯将/(名词断句)每人给旗一口/(名词断句)榜一道/(名词断句)令招农户耕种/(动词断句)翻译: 全义初到洛阳,市井乡邑穷困的人民不满百户,于是张全义在 一百部下之中,挑选可充派遣的十八个人,任命他们为屯将。每个人发给一面旗帜,一张榜文,让他们招抚农户务农耕种。6、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将取江南/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之/补淮东大都督府掾。B世祖将取江南/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之/补淮东大都督府掾。C世祖将取江南/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之/补淮东大都督府掾。D世祖将取江南/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之/补淮东/大都督府掾。6答案:C试题分析: 世祖将取江南/(名词断句)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名词断句)丞相阿术见而奇之/(代词断句)补淮东大都督府掾。(名词断句)翻译: 元世祖准备攻取江南,选派乌古孙泽运送钱钞到淮南作为军饷,丞相阿术一见就认为他有奇才,补任他为淮东大都督府的属官。7、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B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C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D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7答案:C试题分析: 易起于画(名词断句)理事象数(名词断句)皆因画以见(动词断句)舍画而论(动词断句)非易也。(句末语气词断句)翻译: 易经起于画卦,一切理事和象数,都凭借画卦来体现,舍弃画卦来研究,不是真的懂易经。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B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C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D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8答案:B试题分析: 朕闻妻子具/(动词断句)孝衰于亲/(名词断句或排比句断句)爵禄具/(动词断句)忠衰于君/(名词断句或排比句断句)卿既内足/(动词断句)理忘奉公之节(名词断句)翻译: 朕听说妻与子都在,对亲人的孝心就减退了;爵与禄都有,对君主的忠诚就减退了。你内心得到满足,理应忘记奉公的操节。9、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B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C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D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9答案:D试题分析: 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动词断句)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动词断句)有司调选失平/(名词断句)疏远何由闻达/(动词断句)请罪典司/(名词断句)以肃欺弊(名词断句) 翻译: 本州的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没有被替代,河间令即墨任期没满一年就升迁了,官吏的调动挑选有失公平。地处遥远通过什么渠道向皇帝报告呢?请求问罪主管人员,来肃清欺骗的弊病。10、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B.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C.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D.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10、答案:B试题分析 : 羊祜深知待之/(代词断句)祜兄子暨白祜/(名词断句)浚为人志太/(形容词断句)奢侈不节/(动词断句)不可专任/(名词断句)宜有以裁之(代词断句)翻译: 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的侄子羊暨对羊祜说:“王浚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节,不可单独担当大事,对他应该有所抑制。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B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C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D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11答案:D试题分析: 一日/(名词断句)薨/(动词断句)赐葬具冢地/(名词断句)送以轻车介士/(名词断句)军陈至茂陵/(名词断句)谥曰敬侯(名词断句)翻译: 一天,日磾d去世,朝廷赐给他棺椁墓地,用兵车护送到茂陵下葬,追赠他为敬侯。12、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B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C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D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12答案:C试题分析: 如或近起林丛(名词断句)未填坑谷(名词断句)骇属车之后乘(名词断句)犯官骑之清尘(名词断句)小臣怯懦(形容词断句)私怀战栗(形容词断句)翻译: 如果在丛林中,坑谷未及填平,惊吓后面随从的车马,惊扰了官员们的坐骑。小臣怯懦,深感战栗。13、用“/”给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B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C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D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13答案:B试题分析: 其亲朋好事/(名词断句)或载酒肴而往/(动词断句)潜亦无所辞焉/(句末语气词)每一醉/(动词断句)则大适融然/(名词断句)又不营生业/(名词断句)家务悉委之儿仆(名词断句) 翻译: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14、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B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C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D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14答案:B试题分析: 属岁旱歉/(动词断句)人有亡去他境者/(虚词停顿断句)吏或拘之/(代词断句)延赏曰/(对话标志词或句首发语词)夫食/(名词断句)人之所恃而生也/(句末语气词)适彼而可生/(动词断句)得存吾人/(名词断句)又何限于彼也/(句末语气词)翻译: 这一年天旱歉收,百姓有逃荒到其他地方去的,有的官吏就把他们抓起来。张延赏说:“食物,是人所依赖生存的东西,到那里去可以生存,能够使我们的百姓存活,又为什么要限制他们到那里去呢?”15、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窜者/之家/旦夕潜令/人伺之既毙/其假囚不一/两夕果归家/即擒之/具首杀人之咎/遂置于法B窜者之家/旦夕潜/令人伺之/既毙/其假囚不一/两夕果归家/即擒之具首/杀人之咎/遂置于法C窜者之家/旦夕潜令人伺之/既毙/其假囚不一/两夕果归家/即擒之/具首杀人之咎/遂置于法D窜者之家/旦夕潜令人伺之/既毙其假囚/不一两夕/果归家/即擒之/具首杀人之咎/遂置于法。15答案:D试题分析: 窜者之家/(名词断句)旦夕潜令人伺之/(代词断句)既毙其假囚/(名词断句)不一两夕/(名词断句)果归家/(名词断句)即擒之/(代词断句)具首杀人之咎/(名词断句)遂置于法(名词断句)翻译: 逃跑的杀人犯的家属,每天早晚都偷偷地派人探听官府的消息。既然已经将“杀人犯”杀了,没过一两天,杀人者就放心地回家了,马上就被官府抓来。他全部招认了杀人的经过,按法律被处以死刑。16、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尝有函诏敕坦/琬辄开视/信未及发/又追取之/敕函已发/大相推检/B文帝尝有函/诏敕坦琬/辄开视/信未及发又追/取之/敕函已发/大相推检/C文帝尝有函/诏敕坦琬/辄开视/信未及发又追/取之敕函/已发/大相推检/D文帝尝有函诏敕坦/琬辄开视/信未及发/又追取之敕函/已发/大相推检/16答案:A试题分析: 文帝尝有函诏敕坦/(名词断句)琬辄开视/(动词断句)信未及发/(动词断句)又追取之/(代词断句)敕函已发/(动词断句)大相推检/(动词断句)翻译: 文帝曾有书信给杜坦,杜琬擅自拆看。信还没来得及送出去,他又要回来看。信发走以后,此事被大肆追问。17、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其职事处多每须经历及其退食非晚不归曾夜出城东门钟漏已尽会唯独乘驴。B且其职事处多每须经历及其退食非晚不归曾夜出城东门钟漏已尽会唯独乘驴。C且其职事处多每须经历及其退食非晚不归曾夜出城东门钟漏已尽会唯独乘驴。D且其职事处多每须经历及其退食非晚不归曾夜出城东门钟漏已尽会唯独乘驴。17答案:C试题分析: 且其职事处多(形容词断句)每须经历(动词断句)及其退食(名词断句)非晚不归(动词断句)曾夜出城东门(名词断句)钟漏已尽(动词断句)会唯独乘驴。(名词断句)翻译: 可官职事务很多,每处都要亲自去,等到回家吃饭时,天就很晚了。有一次他在半夜出了束城门,报时的钟声已经听不到了,路上仅有他一人骑着驴前行。18、用“/”给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B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C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D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18答案:C试题分析: 岂不以勇夫恒性/(名词断句)嗜货矜功/(名词断句)其患难既与之同忧/(动词断句或对称句式)而好乐不与之同利/(名词断句)苟异恬默/(形容词断句)能无怨咨/(动词断句)此理之常/(名词断句)固不足怪。(动词断句)翻译: 难道陛下不知道军人的性情,好财夸功,危急患难的时候已经同他们共忧患,却在和平安乐的时候不和他们共享利益,如果不是性格恬淡静默的人,怎能不心怀怨恨而口发嗟叹之声呢!这是常理,本来就不值得奇怪。19、用“/”给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A群臣固欲君之 / 无礼也力 / 多足以胜其长勇 / 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B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C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而礼 / 不使也D群臣固欲君之无 / 礼也力多足以胜 / 其长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19答案:B试题分析: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句末语气词)力多足以胜其长 / (形容词断句)勇多足以弑君 /(名词断句) 而礼不使也(句末语气词)翻译: 群臣本就希望君王不讲礼。力大的人足够凭力气欺凌长辈,勇猛的人足够凭勇猛刺杀君王,而礼就不便施行了。20、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临安令万宠迎 / 置县中 / 及苏峻反破余杭 / 而临安独全 / 人皆异之以为知机B临安令万宠迎 / 置县中 / 及苏峻反破余杭 / 而临安独全 / 人皆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