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上纪行》.doc_第1页
《阿里上纪行》.doc_第2页
《阿里上纪行》.doc_第3页
《阿里上纪行》.doc_第4页
《阿里上纪行》.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实录实录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用多媒体播放台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师】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一首优美动听的台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阿里山风景区,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其中。阿里山的风景到底有何迷人之处?今天我们就走进我国著名美学家吴功正的游记散文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板书课题)【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生】齐:吴功正【师】谁能把吴功正简单介绍一下?【生】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的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其情韵和内涵;2、在赏析中体悟写作的妙处。3、欣赏阿里山的大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放轻音乐,生默读课文)【师】读课文时圈出生疏的字词,读准音,弄懂意,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师】好,请同学们一齐来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师】大家读得整齐、响亮,可见预习得很认真。那么,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你读后的感受?【生】美!【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后的感受?【生】秀美!【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后的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生】 “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师】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三、细读课文,赏析精彩。【师】那么,作者为我们描写了哪些美如画的风景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一路上都见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生浏览课文)【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作者为我们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如画风景?【生】古朴典雅的森林小火车、清澈透亮的姊妹潭水、静谧净洁的原始森林、被青苔染绿的曲径幽路、无边无际的莽莽林海、拔地参天的千年神木。(板书)【师】请任选你最喜欢的一幅画感情朗读。(生读潭水一段)【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生】他读得很有感情。【师】感情表达得很充分。谁再来读一段?(生再读,曲径幽路一段)【师】谁来点评一下?【生】读得很好,让人感觉很幽静。【师】让人感觉青苔也仿佛通了人性,亲密地依恋着小路。哪位同学再来读一段?(生读静谧森林一段)【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静谧、净洁的世界。我们的朗读渐入佳境,大家知道作者最喜欢的是哪一种景物吗?文中有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生】是神木!【师】(媒体显示图片)大家请看,这就是神木。作者移步换景,层层推进,最后给我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特写镜头,就是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这么一根被焦雷劈开的烂木头,作者为什么说“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神木,到底神在哪里呢?请大家找到描写神木的段落,齐读一遍。【生】(生齐读)【师】你觉得神木神在何处呢?【生】神在高大。【师】多高大?请用文中语句来说明。【生】树高58米,胸径6。5米。【师】大约有将近二十层楼那么高,大约十几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还有吗?【生】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多年。【师】历史悠久。还有同学来表达你的观点吗?除了外形高大、历史悠久外,你觉得神木还神在何处呢?【生】还神在虽遭巨创,却仍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距山间,无可匹敌。【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品质?坚强不屈,不屈不挠,昂扬向上。【师】作者对他的感情?【生】敬仰之情。【师】请大家带着这种敬仰之情再来读这段。(生齐读)【师】读出了敬仰之情,但好象气势和力度还不够,请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把神木称为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是因为不仅仅在于神木本身的外形高大、历史悠久,更在于它虽遭巨创,却仍能保持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品质。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这种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品质,而神木,则正是这种精神的象征。所以说,神木既是阿里山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想到这儿,我们心中油然生出一股豪气,一种民族自豪感。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民族自豪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读出来。请大家再来读,读出神木的参天雄姿,读出神木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品质,读出这种民族自豪感。(生很有气势地读)【师】刚才咱们探讨了神木被称为神木的原因,咱们来总结一下:这擎天的神木,它神就神在外形高大,你看,它伸翠枝,凌云霄,拔地参天,无可匹敌;神就神在历史悠久,你看,它有三千年的历史缠绕腰间;神就神在精神风貌,你看,它虽遭巨创,却仍能不屈不挠、昂扬向上。它不愧是树中巨子,不愧为万树之神,不愧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完成板书)【师】如此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现的呢?请大家来品一品。老师是这样来品的:【师】我们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品:一个“雄”字,表现出了神木虽遭巨创,却依然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情态,令人对神木顿生敬仰之情,显示出一种情韵美。【师】还可从句式的角度来品:连用四个四字词语,结构整齐匀称,读来琅琅上口,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师】还可以从内容表达上来品:“标志”和“灵魂”两个词语,提示了神木丰厚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神木既是阿里山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精髓。这是一种内涵丰厚的意蕴美。【师】 其实,课文象这样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比比皆是,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从文中任选一处到二处来品析课文的语言,并感情朗读所选语段。(生讨论,交流。)【师】哪个小组来谈谈你们的看法?先请集体朗读你们所选的语段,然后派一个代表来赏析语言之美。【生】我们品的是“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一段。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师】你能说出哪个是对偶句,哪个是比喻句,哪个是排比句么?各自又有什么作用?【生】“潭无鱼鳖,林无鸟兽”是对偶,“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是排比和比喻句。都是形容森林的静谧的,以声衬静。【师】赏析得很到位。还有哪一组来发表你们的意见?【生】我们品的是“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一段,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颇有古典风味。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师】你很会赏析。还有哪一组?我们赏析的是“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而且语言很简洁。【师】文中的短句“人少树多”“树密”“阴厚”的描述方式,是作者作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多石,少土”“少杂树,多松”而来,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 【师】文中的美词佳句不止这些,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揣摩,多运用。下面,我们就用一用这些好词。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这幅对联,不要求对仗有多工整,只要结合景物特征大致对上就可以了四,拓展训练。【师】读课文最后一节,请大家思考“歌中的阿里山”和“文中的阿里山”这两者内容有何不同?【生】歌中山美,水美。【生】歌中更重要的是人更美,姑娘美如水,小伙壮如山。【生】文中只写了山美和水美。【生】文中作者没有见到阿里山的姑娘【师】正如同学所说,歌中的阿里山:不仅山美水美高山青,涧水蓝,更重要的是人更美,姑娘美如水,小伙壮如山,并且姑娘与少年之间有动人的情感美;而在文中,歌里最重要的“人”却隐去了,作者只写了高山青,涧水蓝,一直到他下山也没有看到阿里山的姑娘,不仅发出“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的感慨,就这样作者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阿里山,尽管阿里山的风光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我们相信他心中仍然对阿里山充满了向往,对阿里山的姑娘充满了想象,这让读者在体味这种缺憾美的同时,也不禁对阿里山牵挂起来。【师】再回首看文章第一段,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到作者对阿里山的记忆、向往、想象,以及我们在读了文章之后的牵挂到底是什么了,其实作者和我们牵挂的不仅仅是青山和涧水,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宝岛台湾的同胞。而对于台湾学者和他们的家人们来说,他们的心声则是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呼唤,“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其实,两岸人民的心情是一致的。【师】最后,我们再听一听高山青这首歌,共同感受阿里山风光与人情的美。五、总结全文 。【师】在作者笔下,阿里山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悠远的歌。我们喜爱美如画的阿里 山风光,而台湾同胞又何尝不是呢?在台湾有这样一句民谣:“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明年我们回大陆!”可见台湾同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