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工艺美术学校高三语文 高考系列 论语探究题汇编(钟).doc_第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工艺美术学校高三语文 高考系列 论语探究题汇编(钟).doc_第2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工艺美术学校高三语文 高考系列 论语探究题汇编(钟).doc_第3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工艺美术学校高三语文 高考系列 论语探究题汇编(钟).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工艺美术学校高三语文 高考系列 论语探究题汇编(钟)一、(杭州市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以道作人君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道德经) 注:好还:容易得到报应。23、孔子和老子共同的治国主张是什么?(1分)24、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论“道”上的差异。(4分)答案:23、以德治国(1分)24、孔子反对刑罚,主张为政者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领、教化百姓,强调了为政者的德化作用;老子认为,人君要用道来领导百姓,不以兵力称强,否则就必然得到报应,强调的是用兵的危害。(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二、(金华十校)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韩非子:“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3、请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孔子的义利观。(2分)24、请简要分析孔子、韩非子、董仲舒的义利观有何不同。(3分)答案:23、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24、韩非子过分强调富贵功利对人进取之心的激励;董仲舒只强调“义”“的重要性,而完全排斥“利”的合理性(1分);孔子的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1分)。三、(绍兴市2012年高三教学质量调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23、从第(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途径是什么?(2 分)24、从(1)( 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3 分)答案:23、(2分)圣: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各1分)24、(3分)孔子: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1分)孟子:“恻隐之心”便是“仁”,善心,其本质就是爱心;(1分)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1分)四、(温州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注】怀衽:怀抱。泽:恩惠。23、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24、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答案:23、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2分)评分标准2分。答对一方面得1分。24、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韩非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评分标准3分。3个要点各1分,大意相近即可。五、(第二次五校联考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注戴盈之,宋国大臣。23.有若与孟子的话都体现了儒家的 的政治主张。(1分)24.关于赋税,有若与孟子的主张有不同之处,请简析。(4分)答案:23.为政以德(以民为本)。24.有若认为百姓“足”与“不足”同哀公的利害关系密切,主张应减轻百姓赋税;而孟子主张对于不合道义的赋税,应立即停止征收,不必等待来年。六、(四校联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6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23、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孔子的孝道。(3分) 24、对孔子的这种孝道进行简要评析。(3分)答案:23、(3分)孔子认为孝就要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态度,而不仅仅是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要。24、(3分)要点:这种孝道强调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在当今社会更有现实意义。七、(宁波市鄞州区高三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荀子臣道)23、孟子和荀子的话均阐述了君臣关系,请写出论语中讲述君臣关系的语句。(1分)24、结合论语相关语句及上面两段文字,概述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观点的主要内容。(4分)答案:2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4、孔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强调两面,不仅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要求,是从维护周礼的角度着眼,突出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或者: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强调君应以礼待臣,又强调臣忠于君,这样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孟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突出的是为君之道,要求为君者把臣下看作手足,看作心腹。荀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突出的是为臣之道,认为为臣者应该谏、争、辅、拂,不是对君主的惟命是从,体现了“从道不从君”的思想。(孔子:能从君臣两方面分析且回答合理给2分,只翻译句子给1分。孟子:“为君之道”或“君者把臣下看作手足,看作心腹”即可给1分。荀子:“为臣之道”或“为臣者应该谏、争、辅、拂,不是对君主的惟命是从”即可给1分。)八、(杭州十四中月考卷)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223题。(5分)甲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乙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注释】(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3)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23、上述两则文字都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1分)24、对“君子远其子”作简要评析。(4分)答案:23、两则文字都体现了孔子对礼乐为核心的古代文化的重视。(1分)24、 “君子远其子”表明孔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对儿子和其他弟子一视同仁。这既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也是君子爱子的体现。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答到“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教育平等”可得2分,答到“严格要求”“爱子”得2分)九、(台州调研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并完成题目。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卫鞅(即商鞅,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23、从以上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儒家与法家的政治理论有何不同?(2分)2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评析两家的政治观。(3分) 答案:23、儒家:崇古(法古、法先王);法家:因时而变(2分)24、儒家认为今不如昔,要社会回到理想中的三代。法家认为社会在变化,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措施也要相应地变化,要合乎社会发展潮流。儒家理想而不切实际,法家务实而激进。对待古代的文化应注重继承和创新,灵活而不执于一端。 十、(杭二中月考卷)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23、从上述文字看,孔子治学态度是怎样的?(2分)24、请分析孔子具有以上治学态度的深层原因。(3分)答案:23、 述而不作(或信而好古) 敏而好学。24、孔子的政治倾向是其深层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强调对古代礼乐典籍的整理、阐释和传授,这正是恢复周礼的需要只传述而不创作,体现了对周礼的尊重。敏而好学的治学态度更体现了对周礼的热爱与尊重。十、(杭二中月考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二)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者为盗,骄者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23、孔子认为,“国”“家”“倾”的原因是“不均”“不安”,董仲舒也认为“乱”产生的原因是 。(2分)24、董仲舒的观点体现了儒家怎样的哲学思想?请结合材料加以简析。(3分)答案:23、大富与大贫。24、中庸思想。中庸是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大富”“大贫”就是走极端,就会导致社会动乱,所以统治者就要适度调和,“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这样就会“上下相安”,国家就会治理得很好。十一、(诸暨市质量检测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上”)论古之人。颂(通“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上溯与古人叫朋友)也。”(孟子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