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pdf_第1页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pdf_第2页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pdf_第3页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pdf_第4页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 2005 05 08 作者简介 姚尚建 1970 男 江苏连云港人 博士研究生 苏州行政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公共 行政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 价值与可能 姚尚建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苏州215021 关键词 市民社会 价值 可能性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不否认在社会主义国家 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 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有作为国家政治力量制约者的市民社会的存在 在当代中国 市民社会在五 个方面显示了崛起的可能 并体现出互利 信任 约束等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6198 2005 04 0037 06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市民社会 civil society 作为一个理论热点在国内得 到普遍研究 对于中国是否存在或能否存 在市民社会出现三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 为 在当今中国 市民社会 作为一种理 念存在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如欲将其付 诸实施 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行不通 的 1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市民社会 有自己的文化特性 所谓中国式的市民社 会 亦即是儒家式的市民社会 2 第三种 观点虽然认为中国市民社会是可能的 但 是却用 良性互动 或者合作关系等语词来 形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3 笔者认为 完全否认中国市民社会出 现可能的观点是悲观的 而所谓不同于西 方共同话语体系下的 儒家 市民社会也无 实际意义 不同话语体系下的市民社会概 念的滥用很可能给封闭的政治体系带来很 多正面的肯定 而承认市民社会存在却含 糊使用 良性互动 的描述则不利于中国市 民社会进一步从国家中剥离出来 更为国 家对社会的钳制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试图 证明 在当代中国 市民社会的崛起不仅停 留在观念层面的可能 更在实践上已经初 露萌芽 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民主社会的 基础 也构成中国政治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 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产 生的五种可能 市民社会 作为一个政治学的定义 也有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过程 它在不同的 上下文中可以有不同的译名 可以译为 文 明社会 市民社会 和 公民社会 4 本 文认为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作 用的结果 是从传统国家中分离出来的一 种政治力量 因此采用第二种译法 在当代 中国 中国市民社会已经从五个方面显示 其萌芽状态 并显露其不同于否定论者和 肯定论者的形态 11 中国市民社会崛起的经济基础 否 73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 价值与可能 定论者一般从公有制出发认为中国市民社 会的产生基础和西方社会有本质不同 因 此在中国城市发展不可能出现西方那种基 于平等交换而产生了权利理念和利益表达 机制 因此中国市民社会失去了其生存的 土壤 实际上 我国市民社会的崛起不能简 单套用西方市民社会的一般理论 我国政 治运行的经济基础初创于1956年对生产 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重构于1978 年开始的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 革 以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国 企改制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2004年 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为标志 已初步形成以 新式公有制 与 新式私有制 为有机共存 的综合经济基础 5 在综合经济中 中国 的市民社会注定了和西方市民社会不同的 产生路径 正如西方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改 革不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简单抛弃一样 中国的经济改革也不是向西方自由主义的 理论复归 它的价值只是描述了一种真实 的经济现状 正是这种现状构成了当代中 国市民社会的经济背景 21 作为非政治中心的城市的出现 否 定论者往往还对中国的城市发展方式进行 批判 认为在西方市民社会的产生过程中 城市作为一种市民社会产生的必要条件是 由于商品交换 贸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 济中心 而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形成却往往 是作为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出现的 这 样的解释无视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即在当代中国 确实出现了主要作为经济 中心而非政治中心的城市 如深圳 厦门 温州 苏州 大连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浙 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纯粹是一个由农民集资 建成的城市已经为学界所公认 从市民社 会的最初意义上讲 市民社会确实是基于 城市生活的人群的联合体 我国政府正在 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将推进市民社会的形 成 1999 2001年 农业人口中从事农林 牧副渔人员分别年减少人口104万 346 万 461万 而从事工业的人口分别增加 155万 188万 209万 6 通过这一数据可 以看出 农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业的人数有 逐步加快的趋势 同时 当代中国的市民社 会的崛起并不仅仅把视野局限于城市 事 实上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中 国的农民也正在或多或少地卷进了这一崛 起过程中 因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 传统的 马铃薯式 马克思语 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可 能 农村生活正在以更密切方式融入城市 化过程中 农民也逐步拥有和市民相近的 利益主张 并可能成为更加重要的政治力 量 31 网络社会的形成是另外一种市民 社会的基础 国际互联网经过30余年的发 展 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 即使 在互联网起步较晚的中国 网民数字也正 在迅速递增 这些数亿计并呈几何数增加 的 网民 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 出售 游 戏 教学等一系列交互活动 从而构成了一 个社会概念所需要的多种要素 我们把这 种社会称作 虚拟社会 虚拟社会是人类 社会的组成部分 在虚拟社会的生长中 一 种基于共同利益表达 规范政治权力的新 兴阶层和政治力量也正在深刻影响中国的 政治运行 甚至成为政治改革的主要推动 力量 从而也构成了市民社会的新的生长 点 41 知识分子对传统社会的改造 中国 知识分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民主 维权 进 取的社会群体 中国政治运行的过程往往 伴随着中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干预 在 对传统社会的改造中 如在基层民主建设 进程中 有大量的知识分子直接参与其中 成为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当 代中国 诸如民工维权 深入艾滋病村调 83 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总第159期 查 农民生存状况调查 对于非典的揭露等 众多的活动中都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作为 社会良知的存在 只要知识分子持续参与 改造传统的中国社会 新的包含民主 自由 的社会传统就有出现的可能 51 中国现阶段社团组织的出现 市民 社会的出现往往以一些具体的社团出现为 标志 据统计 到1997年 全国县级以上的 社团组织即达到18万多个 其中省级社 团组织21404个 全国性社团组织1848 个 县以下的各类民间组织按保守的估计 也在300万个以上 其中村民委员会 73195万个 基层工会组织51万个 7 另 外 社团组织在国际经济中也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 诸如中国打火机协会等在国际贸 易反倾销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 物业管理条例 的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以维权为核心内容的社区自治进程 在过去的一年里 以业主委员会为原告 以 物业公司为被告的系列民事诉讼时有发 生 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市民社会自治进程 的加快 二 理论的反思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 理论基础 古典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是建立在一 种道德评价基础上的 市民社会作为一种 群体存在与城邦并无本质区别 中世纪的 精神可以表述如下 市民社会的等级和政 治意义上的等级是同一的 因为市民社会 就是政治社会 因为市民社会的有机原则 就是国家的原则 8 只是伴随着现代国 家的出现 市民社会才作为一种与国家相 区别的共同体存在 在洛克的解释中 基于 契约建立起来的市民社会是早于国家存在 的 但是到了黑格尔 则认为市民社会是由 国家决定的 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 人的联合 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 联合 这种联合是通过成员的需要 通过保 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 和通过维护他 们的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 立起来的 马克思在论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指 出 并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 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马克思说 在人们 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 就会有一定 的交换 commerce 和消费形式 在生产 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就会有相 应的社会制度 相应的家庭 等级或阶级组 织 一句话 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 有一 定的市民社会 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 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 9 同时 由 于剥削阶级的国家不择手段地从社会中获 得整个社会的所有权 因此 国家的本质特 征就是 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 10 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使命就是 把靠社 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国家这个 寄生赘瘤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 归还给 社会机体 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 回 把它从统治社会 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 社会本身的生命力 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 政权重新收回 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 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 11 就是 说 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 社会权力才能 被解放出来 国家权力才能和社会权力高 度一致 但是 问题在于 在无产阶级专政时 期 社会主义国家是否还存在一个独立于 国家的市民社会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永久对立论 也承 认 在现代国家中这种分离实际上是存在 的 12 对此 列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无产阶级专政是 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显 然 这个时期的国家也是从国家到非国家 的过渡 就是说 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 国家了 13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国家性质 93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 价值与可能 列宁把社会主义国家称为 半国家 14 因此 我们认为 这种处于过渡时期的国家 形式是允许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包含传统的 剥削阶级国家里 作为与国家相分离的并 以权利保护 对抗国家权力为主要的内容 的市民社会特征的 同时 由于我国社会正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 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必然存在传 统的社会特征 只是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权 利保护和权力对抗本身将随着无产阶级专 政这一政治过渡时期的结束而逐步结束 而光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与社会仅 仅处于合作而无对抗状态是不全面的 在对于市民社会的进一步论述中 马 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指出市民社会乃 是 私人利益的体系 或特殊的私人利益关 系的总和 它包括了处在政治国家之外的 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即经济关系领域 经 济结构 社会关系领域 社会结构 和文化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结构 其成员 不 是 国 家 公 民 而 是 单 个 的 私 人 或 个 人 15 我们认为 这种特殊的利益结合也 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客观存在 虽然在马 克思那里 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二分法没有 做进一步的类似葛兰西的 经济基础 市 民社会 国家 的划分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 正是这种基于马克思所说的基于单个的私 人或个人基础上的市民社会 构成了社会 力量新的形态的出现的可能 并在政治发 展中达到政治力量的平衡 那么 什么是 是社会力量新的形态 这是马克思在 资本 论 第1卷中为自己设置的一个谜 我们把 它们叫做 市场力量 和法治 16 至此 对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 进行简要的回顾后 我们认为 作为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 市民社会的存 在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不能简单地以经济 基础作为单一的评判标准 甚至从公有制 出发排除中国市民社会存在的理论依据 并漠视中国市民社会的诸多积极因素 我 们只是试图说明市民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 是客观存在的 并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这 种价值尤其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更有其 独到的贡献 三 中国市民社会的当代价值 社会资 本的视角 中国的历史是市民社会被国家完全覆 盖的历史 在排除所谓 儒家 特色的市民 社会理论的同时 笔者也支持 儒家 论者 对于简单移植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和西方市民社会成长的 经济基础 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都存在本 质的区别 因此在承担作用上也是有所区 别的 市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使命不是直 接对抗国家 而是一个健康生长 自我约束 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市民 社会的自身特质 作为一个尚存在争议的 命题 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对于思考当代 中国的市民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在当代中 国 市民社会的价值就在于要构建中国社 会转型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资本 法国社 会学家皮埃尔 布尔迪厄首先对社会资本 的定义进行界定 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 潜在资源的集合 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 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 这 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 得到公认的 而 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 17 这一网络的 形成有其内在的价值 这种价值在当代中 国尤其具有特殊意义 因为 在一个拥有丰 富的社会资本存量的社群内生活 在一起 工作更加容易 18 11 互利原则 中国的市民社会是发轫 于工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崛起 在社会 化大生产中 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成员的 互惠互利 新自由主义者弗里德曼认为 在 04 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总第159期 现实生活中 社会的运行不是完全按照指 挥原则 也不是完全的自愿原则 而是看二 者是如何结合的 弗里德曼和夫人罗斯 弗里德曼在其合著的 自由选择 一书中 借用了一个铅笔的制作过程来生动地说明 人们的自愿交易或合作过程 在铅笔的制 作过程中 成千上万的人参与了从木材加 工 开采石墨和铜矿制作铅芯和铜片等每 一环节 他们参加这一过程不是因为自己 需要或某个人的命令 他们的合作是因为 自愿交易中的价格调动了其利己心 从而 协调了他们的活动 所以 经济秩序可以作 为许多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人的行动的非 有意识的结果而产生 19 离开市场的发 展 光有国家的强制力并不能使社会发展 具有严密的组织性 而市场原则的核心部 分在于基于互利原则上的自愿交换或交 易 正是在维护这种自愿交换背后的利益 参与交换的人们便自觉保持一种合作而非 孤立 在中国市场经济刚起步阶段 社会资 本的互利原则其实是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构 建 前文提及的中国打火机协会等社会团 体的建立首先在于对特定群体的共同利益 的维护 21 信任原则 弗朗西斯 福山在新著 信任 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 一书中 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某个特定的群体 之中 成员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 他提出应 该在群体成员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 资本 在团体中 成员应该诚实合作 彼此 尊重 道德是先天存在的 它使得群体成员 互相信任 那么如何构建这种信任体系呢 福山对东西文化进行比较后 认为家庭是 社会的基础 公民社会 是各种中层组 织的复杂大拼盘 里面包含了企业 志愿团 体 教育机构 俱乐部 工会 媒体 慈善机 构 教堂等等 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家庭 也就是人们融入其文化的主要社会化工 具 20 也许福山对东方文化有所偏爱 但 是 他的视角也提供了我们这样的有悠久 传统的东方国家构建市民社会的基本思 路 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 诚信问题成 为困扰社会的重大问题 在没有充分信任 的社会 就不可能有理性的经济 我们通常 认为市场经济是生人经济 而基于家庭的 伦理却是熟人伦理 如何实现熟人伦理和 生人经济的对接 可能是我们思考社会信 任的一个切入点 31 约束原则 约束这里即指对自身权 利和公共权力的限制 社会资本理论本身 不涉及到对权利和权力的限制 我们在这 里专门提出约束原则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一方面 基于信任和互利原则的市民社会 在自我的生长中将越来越具备充分的社会 资本 在获得社会资本的过程中 社会中各 群体必须对自身的利益有足够的认识 社 会资本追求的是理性和道德 在这样的追 求过程中 个人的利益不是无限的 人必 须为自己的缘故而生存 追求他自己的幸 福是最崇高的道德目的 他既不要为他人 牺牲自己 也不要为自己牺牲他人 关 注自己的利益 恰恰是道德存在的本 质 21 为了达到这样的合理边界 获得 最大的边际效益 社会各群体必须对自我 有个约束的过程 另一方面 由于当代中国 的市民社会仍然是区别于国家的一种力量 存在 借用功利主义的理论 其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也有一个自我保存的需要 当国家 的力量试图干预社会的发展时 社会会对 国家产生相应的约束和张力 而这种张力 也往往被理论和实务界所肯定 在第七届 国际反贪污大会上 尼日利亚政府官员阿 前文已提到 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只是译法的不同 此处我们尊重译文 仍然使用 公民社会 14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 价值与可能 穆齐宣布 依靠自上而下的解决办法 相信 立法消除腐败 相信惩罚的威胁足以遏制 腐败的解决方案 已告失败 他总结说 是 市民社会 而不是国家或政府 掌握着消除 腐败的钥匙 22 中国市民社会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 理论问题 市民社会对中国的发展将起着 怎样的推动作用 现在还不能轻易得出结 论 如何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也不是一个 简单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导言 中曾深刻地指出 理论在一个 国家实现的程度 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 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但是 德国思想的要 求和德国现实对于这些的要求的回答之间 有惊人的不一致 与此相应 市民社会和国 家之间以及和市民社会本身是否会有同样 的不一致呢 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 践需要呢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 的 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23 在 现阶段 中国的市民社会还需要政府甚至 政党的推动 正如有学者所言 政府退出社 会 党组织进入社会 这是构造中国式市民 社会的必由之路 24 总之 在中国正在构 建和谐社会的时期 在执政党提出提升执 政能力的时候 市民社会的崛起也许已经 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探讨了 参考文献 1 史际春 陈岳琴 论从市民社会和民商法到经济 国家和经济法的时代跨越 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1 5 2 蒋庆 儒家文化 建构中国式市民社会的深厚资 源 EB OL 中评网 2005 01 12 3 邓正来 国家与社会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 研究 A 国家与社会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C 成都 四 川人民出版社 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