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十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十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十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十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十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 二战前世界文明史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 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 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曲折前进 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 世界人民争取独立 民主 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 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时间 1917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总体特征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1 胡佛的经济政策面对经济危机 胡佛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行调节功能 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让经济进行 自我治疗 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 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 他只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 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 稳定工资和物价 并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以鼓励企业投资 1930年 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 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 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最终 胡佛顽固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掉入了 沟底 1932年是总统大选年 为了赢得连任 胡佛不得不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向大银行 大企业 大农场提供贷款 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 进行救济 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 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但是 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 削减政府开支 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在宾夕法尼亚 受救济者每天得到的救济金只有三分钱 这些措施对缓解危机只是杯水车薪 共享理由 胡佛作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向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过渡时期的一位总统 其经济政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 也采取过一些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虽对解决经济危机没有起到根本性作用 但却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某些借鉴 2013 课标全国卷 有些学者认为 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 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 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 通过霍利 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 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2 罗斯福新政内容的延伸环境保护新政 首先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和组织 如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等 其次环境保护立法 1933年 国会通过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 同年 国会所通过的农业调整法中也有鼓励休耕的内容 再有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小工程以水土保持示范区为代表 1937 1941年 各州共建立500多个水土保持示范区 大工程以田纳西河流域整治工程为代表 新政把19世纪末开始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推向高潮 促进了美国资源保护体系的初步形成 同时 新政创造的生态环境遗产为战后美国的环保运动和环保主义奠定了思想和人文基础 政治体制新政 新政中 积极扩充总统的权力 构建 大政府 设立新的总统办公室 扮演 议长 角色 频频使用否决权 使最高法院成为 罗斯福法院 新政使美国国家体制发生重要变化 将 总统中心 或 总统主导 巩固下来并制度化 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过渡得以实现 外交新政 新政期间 美国从拒绝承认苏联到美苏建交 从 恶邻外交 到 睦邻外交 从孤立主义到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与苏联建交 既有抵制德 日 意法西斯的考虑 又有向苏联出售农产品的考虑 美国对拉美实行 睦邻外交 既有防止法西斯渗入和影响拉美的目的 又有更好控制拉美这一重要的原料供应 商品输出和投资市场的目的 美国介入反法西斯战争 成为 民主国家兵工厂 全速开动军事工业和相关民用工业 既可达到支援反法西斯国家的目的 又可达到彻底解决国内失业问题的目的 2015 重庆文综 11 富兰克林 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 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 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 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 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 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a 废除 中立法案 b 发动战争转嫁危机c 立即对日本宣战d 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2013 江苏高考 节选 材料三到1935年初 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 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整顿金融体系 或监督工业生产 调整农业生产 以工代赈等 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 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 保障措施不全面 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 有关新经济政策的学术争鸣 在当代俄罗斯历史编纂学中 对前苏联时期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争论激烈 提出了很多研究的新观点 新方法和新视角 如新经济政策产生于尖锐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危机之中 它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是作为狭义上的反危机纲领出台的还是广义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 怎样看待2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性质 它与今天的改革存在怎样的联系 如此等等 正确理解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及其实施 在苏联史的研究中是很重要的 因为那些年代存在和经历过的一些问题 或多或少地再现于今天的经济政治生活中 其中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渊源问题 即新经济政策是一种 即兴之作 还是有其理论渊源 在这个问题上 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 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危机说 认为国内战争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造成了政治经济危机 新经济政策是作为反危机纲领而出现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 新经济政策不是 应景之作 而是有其理论基础 是对列宁1918年春天的理论 1918年初 列宁发表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一文 认为有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期 并论证了新经济政策的原则 编者注 的运用和实践 第三种观点认为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产物 第三种观点具有一定典型性 徐向梅在 新经济政策 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 一文中认为 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的混乱局面似乎表明 它是一种应急性的反危机纲领和措施 是为了缓和同农民的矛盾 是为了使国家从深刻而尖锐的社会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 是为了使布尔什维克避免丧失政权 由于新经济政策出现于尖锐的社会政治危机之时 它的仓促性使之不够系统 不够完善且多变 也许可以这样说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产物 徐向梅认为新经济政策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具体认识如下 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一种应急性的反危机纲领和措施 原因是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实施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 新经济政策出现于尖锐的社会政治危机之时 所以它因为制定仓促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包括 不够系统 不够完善且多变 3 新经济政策同时又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所以它具有双重性特征 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产物 2015 海南卷 1924年 季诺维也夫在俄共 布 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 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 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 反对 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 新经济政策 a 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 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 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史学争鸣系列 史学界对 斯大林模式 的评价争论 斯大林模式 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人称之为 极权主义 斯大林主义 在我国一般称之为 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模式 曾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