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遗传学中的伦理问题 1、体细胞克隆技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体细胞克隆生物体通过无性繁殖所生成的群体或个体称为克隆,由动物体内一个细胞经过无性生殖过程进而发育形成的动物个体为克隆动物。 体细胞克隆即取出一个双倍体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核的卵细胞,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核卵重组,再植入代孕母体中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供体细胞均来自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其种类繁多、数量无限。卫生部:人类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暂不得应用于临床2011-07-15 09:42: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家卫生部3月16日发布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明确:异种干细胞治疗技术、异种基因治疗技术、人类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暂不得应用于临床。将于今年五月一日施行的该办法还规定,将对中枢神经系统手术戒毒、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精神病技术、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技术、瘤苗治疗技术以及同种器官移植技术、变性手术等第三类医疗技术进行审核;凡在此办法发布前已临床应用医疗机构应在六个月内向技术审核机构提出审核申请;未获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技术登记的,一律停止临床应用。卫生部解释说,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涉及重大伦理问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的医疗技术以及风险性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验证的医疗技术。目前主要包括:利用粒子发生装置等设备实施毁损式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热疗治疗、肿瘤冷冻治疗、组织细胞移植、人工心脏植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治疗技术等。此外,还包括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基因芯片诊断和治疗技术、断骨增高手术治疗技术、异种器官移植技术等。卫生部医政司负责人称,目前中国内地仅对部分专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施了准入管理,但尚未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综合管理的专门制度。一些医疗机构在不具备相应人员、设备、设施、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存在不规范地应用相关医疗技术的现象。该办法颁布实施填补了这一管理领域的空白,将从源头上规范技术使用,遏制滥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摘要 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克隆人研究的进行,引起了全社会的大争论。这一技术对人类现有的社会关系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将受到冲击。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将发生变化,新的观念将逐渐确立,并被人们接受。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关键词: 体细胞克隆技术 克隆人 人的主体性 伦理道德 体细胞克隆技术也即核移植技术。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布格斯和金就开始了青蛙胚胎细胞的克隆研究。在60年代初,英国生物学家格登利成功的用青蛙体细胞克隆出蝌蚪。1993年斯迪尔曼和赫尔报道在试管婴儿研究中, 获得可分裂的但不能在体外存活的人类胚胎细胞。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成功的克隆了高等哺乳动物绵羊, 诞生了克隆羊多莉。这一切在技术上为克隆人类自身铺平了道路。体细胞克隆技术究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一时众说纷纭。 1.克隆技术的意义- 造福人类,毁灭人类? 支持克隆技术的生物学家认为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控制, 克隆技术将会造福人类。 利:首先,克隆绵羊的诞生证明一个完全分化成熟的体细胞,还能恢复到早期原始细胞状态,还能象胚胎细胞一样保存全部遗传信息,推翻了生物学界有关用成年动物细胞无法培育成胚的理论,是生物技术及其理论的革命。其次, 克隆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们拥有一件新的非常有效的工具,来深入研究重要的生命科学问题,包括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生物生长发育的机制、遗传和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等等。再次, 克隆技术将为动物遗传操作技术提供新途经,从而培育出优良的家畜、家禽,并克隆出生长快、抗疾病的转基因动物,生产重要的药物,或者为人类提供移植用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另外, 克隆技术可以人为的保持人群中合理的性比,可以保存珍贵的少数民族遗传组成,可以增加对生理性状有益的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可以为无精子患者产生自己的后代.弊:反对克隆技术的科学家们认为,这样会减少群体中等位基因的多样性。而缺乏多样性的生物群体,在环境改变时,应变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影响到物种的生存。因此,人类可能成该技术的牺牲品克隆羊多莉及其它克隆动物的出现和潜在的人类克隆暗示,大众传媒以空前的热情予以了集中报道。同时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也迅速作出反应。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布行政命令,不支持克隆人研究,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禁止这种尝试。英国、西班牙、丹麦、德国、澳大利亚均有法例阻止人类克隆,但在法 国则不然。中国对克隆人的态度是:不赞成、不支持、不允许、不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认为克隆复制人类个体从伦理角度来说不能接受并与人类尊严和完整性相悖。体细胞克隆技术和克隆人研究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所谓伦理道德简单的说就是处理人们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不言而喻,伦理道德问题是指那些与现有伦理道德准则相违悖,相冲突并给人类生活带来危害的现象。本文所说的传统伦理道德就是指当今社会中处理人们之间关系所应遵循准则。 2. 体细胞克隆技术和克隆人研究的伦理道德挑战 伦理道德是维系人类社会稳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为人与人之间规范了行为准则及作为社会人应尽的义务等。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发展以及克隆人研究的进行,给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诸多方面,如人的主体性观念、婚姻家庭观念、人权观念和生态观念等带来新的挑战。人是什么?我是谁?-克隆人技术对人的主体性观念的挑战人究竟是什么? 有的学者认为,人是动物长期进化而来的灵长类,是通过男女有性繁殖出来的,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逐渐发育成熟起来并具有特殊的生理性、社会性和社会行为、社会特征的集合体。人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社会性。遗传信息只决定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技艺、才能等一系列后天属性是通过学习实践等途径获得的,是同其自身成长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因此,克隆人在自然意义上说是生物学的人,是其父本或母本的复制品。但是,由于时代在前进,任何历史时期不可能完全再现。所以在社会意义上说,克隆人不可能是原型的拷贝。有的学者认为,我的意识使一个人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性的人,是一个有别于外物,有别于他人的富有鲜明个性的我 。我就是我的意识使人的个性得以张扬。但是,当克隆人面对这个问题,面对自己的原型时,会不会为我是他?他是我?的问题所困惑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类重生轻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命的有限性即人皆有一死,且死而不能复生。与这种生命有限的悲剧感相对应的是生命价值体认识方面由悲其无常、短促、辛酸、多挫而进于积极增促生命的价值体现和人生意义的崇高追求。可是当你面对一个跟你一模一样,不掺杂任何外人遗传因素的克隆你来,就不禁发问:这是轮回还是再生?而且当克隆人认为生不逢时,命运多难之时,就很可能会选择轻生。妻子?母亲?-克隆人技术对家庭和生育伦理的挑战 人,是父母所生的,对父母是亲子关系,对宗族有世代关系,对亲戚有姑舅表亲关系等。这些关系构成了家庭社会的人伦关系。人们按照其相应的道德规范来处理它,使家庭社会有序地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在无性繁殖的克隆儿那儿,真正人的夫妻、父子等家庭伦理关系将消失, 而与这些关系相应的道德也就消失。克隆的人类是一个父将不父,母将不母,子将不子的人类。克隆人如何组织家庭?如果不组织家庭,他们又由谁来教育,抚养?整个国家社会又如何组成?假如以一个男子的体细胞核为种子,分别由妻子、女儿、母亲孕育出克隆人,这祖孙三代克隆出遗传性质完全相同的人,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一家报刊上曾登载,一个科学狂人要复制自己。他已找到一位自愿捐献卵细胞的人,并且他妻子已同意由她孕育这个新的生命。那么,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可复杂了,新的生命该叫这个科学狂人的妻子为妈妈还是妻子呢?传统生育的概念是有性繁殖-男女通过性交繁衍后代的人类生育模式。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克隆人技术的成熟,人类生育的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将被彻底打破。克隆人系无性繁殖,不仅打破了传统繁衍后代的清规戒律,而且在深层次科学意义上彻底打破后代只能继承前辈的遗传性质却有别于前辈的框框,复制出两个乃至众多遗传性质完全相同的人。传统生育模式中离不开男性和女性,他(她)们各司其责,提供精子和卵子。现代生殖工程也遵循这种生育模式。克隆人的生育模式则完全不同,它不一定非要男性不可,也不需要精子,只要有体细胞核和卵子胞浆(即去核卵子)即可。这样,单身女子就能进行非传统但正常的生育过程,而女同性恋者可用扮演丈夫角色的女子的体细胞克隆出一个孩子。这样的生育模式在许多方面给伦理学提出了许多解决不了的难题。同时,在这种生育方式上,男子离开女子将一事无成,女子离开男子仍可有所作为。这对于现有的家庭结构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完全改变了人类自然的基于性爱的生育方式,使人的生育和性爱分离,破坏了人类的感情。人权?人道?- 克隆人技术对人权观念的挑战有的学者认为,人享有以自然方式出生的权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非别人的翻版,这是一项基本人权。无性繁殖人,则剥夺了自然人的这一权利。假定克隆人没有人权,就意味着可以从把他们的器官取下来,或是用活生生的人来做试验,但他们与我们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那么这又算什么呢?复制出多莉的罗斯林研究所副所长警告说,复制人的行动不应被视为一场尖端科技竞赛,在复制羊的技术还没有成熟(个试验的卵子,只有一只成功的复制羊)的情况下,使用在人身上,也极可能造成畸型、死胎、婴儿早死、癌症、以及早衰等种种危险后果。将这种技术用于人类非常不人道。 有的学者认为,克隆人技术可能会被滥用,成为恐怖分子的工具。比如,该技术可为恐怖分子源源不断地制造人体炸弹,袭击敌对国家。如果克隆人是为了优生,也存在严重的伦理问题。这将是纳粹优生论的翻版,或者说支持或从事该项研究是在完成希特勒未竟的事业。二战中,德日集中营里残暴进行种族生物实验,妄图消灭所谓基因劣势的民族。一旦无性繁殖技术被种族主义分子或某些狂人所利用,结果就同德日帝国主义分子消灭别的民族目标不谋而合,某些民族就有可能被消灭。 平衡?紊乱?-克隆人技术对生态伦理的挑战 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应用,潜伏着巨大的生物风险。品种单一是无性繁殖的致命弱点,一旦遇上某种流行疾病,可能造成种群的全部毁灭。克隆人会导致人类基因库的单一性,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的前途不利。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无性繁殖自有其限度。利用体细胞生产各种克隆体虽数量无限,但质量无法保证。从遗传的角度而论,通过父母的结合使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相混合,有可能使子女在质量上超过父母,单靠体细胞做无性繁殖,子女的质量根本无法超过母体。在自然界,生命繁殖开始时都是无性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有性。无性繁殖导致群体的每个个体都一样,从而增大了这个物种被消灭的风险。而有性繁殖则使生物的可能变异在群体中大大增加,从而增强了物种的竞争力、适应力。这是生物进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生物需要多样性,人类同样需要多样性。而克隆技术将终止人类这种多样性进化的可能,也就终止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克隆人还可能造成人类的性别比例失调。人类在自然生育中性别比例基本保持1:1,这是携带X染色体的精子和携带Y染色体的精子与只携带X染色体的卵子有同等机会相结合之故。含XX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女孩,含XY染色体的受精卵则发育成男孩。克隆人技术使来源于男子体细胞核的胚胎发育成男孩,来源于女子体细胞核的胚胎发育成女孩,无需进行性别鉴定便可知是男是女。因此,如果在一个有性别偏向观念的区域和国家,由于克隆人技术的应用,很容易使人口性别比例发生失调和偏差,特别在比较落后的封建国家和农村地区。这无论对于人类还是整个生态系统都是有害的。 人类不断复制自己,就会使世界人口不断膨胀,而环境容纳量毕竟是有限的。从而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物种急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地球上的资源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从而成为一个死亡的星球。 3.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发展期待着传统伦理观念的突破 以上列举了科学家和社会学家,公众和政界对体细胞克隆技术以及克隆人研究的的看法。归结起来包括两个方面:是发展健康事业,造福人类,还是破坏伦理道德,毁灭人类?那么,是停止体细胞克隆技术以及克隆人的研究,以适应现有的伦理道德规范,还是逐步突破现有的道德规范,使这一项研究造福人类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体细胞克隆技术是一种生物工程技术,是一种高新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伦理道德,是处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二者通过经济基础相连接。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迟早会导致上层建筑的变迁,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包括体细胞克隆技术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变更,从而导致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动。也就是说体细胞克隆技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不会因为人为的反对,就停止向前或发生逆转从历史上看,人类意识到应当,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从动物界进入到人类生活一个标志。应当的根据在哪里?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包含着本身的否定性因素,其开始是较小的,后来加大到改变事物本身的情况,这种否定性因素就意味着应当。在伦理学发展史上, 应当是一个核心范畴,来自于对事物必然性和必要性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说,伦理行为问题表面上看是主观选择的结果,实质上是对行为后果必然性和必要性的知哓及控制程度的把握,即伦理行为形式上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内容上却是一种具有选择机制和责任能力来共同确定的行为。在传统伦理中这种选择机制比较简单,而高技术(包括体细胞克隆技术)时代伦理行为问题则变的复杂化,这就提出了应有个较完整的伦理体系并以这种伦理尺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的问题。为此,传统伦理尺度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1克隆人也有主体性-伦理主体范围的扩大 克隆人虽然在遗传组成上与原来单亲体具有相同的模式但是表现型与原来单亲体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它们从核移植以及移植到一个异体子宫内和它们以后成长的新环境,包括受到的社会压力、机遇、社会伦理价值等等方面绝对不会与原来单亲体完全一样。而一个人的遗传特性的表现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相同遗传组成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其表现型也是各不相同的。孪生兄弟姐妹,后天的差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难道他们就不具有我的意识,就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就不具有主体性?克隆人不也一样吗? 克隆人是人,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主体性。因此,克隆人在社会意义上不可能是原来单亲体的翻版,也不可能是单亲体的轮回和再生 。他们也只有一生一世。他们难道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视生死为儿戏?他们难道不能象我们一样去追求崇高的理想, 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个概念:克隆人是人。伦理主体范围应从单一的人扩大到克隆人和非克隆人。人的外延被扩大了,不仅包括有性生殖的个体,也包括无性生殖的个体。克隆人的家庭社会关系-家庭、生育伦理观念的延伸 对克隆人而言,细胞核的供给者为什么不能称为父亲,卵子细胞质的提供者兼孕育者为什么不能称为母亲呢?为什么我们一提到克隆人,就走极端:以一个男子的体细胞核为种子,分别由妻子、女儿、母亲孕育出克隆人,这祖孙三代克隆出遗传性质完全相同的人, 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如果一个男人这样过性生活的话,按现有伦理道德的标准,可称之为乱伦。那么,未来的伦理道德规范,就不可以称以那种极端的方式克隆人的行为为乱伦吗?未来的克隆人社会真的父将不父,母将不母,子将不子吗?我们是文明社会,社会难道没有义务抚养,教育克隆人?我们为什么不允许有条件的克隆人?难道那些无生育能力又想要孩子,并可以承担父母义务,又有能力抚养孩子的夫妇,就不能以这种方式获得自己的后代? 传统的生育方式不可能永远会保持下去,一成不变。生产方式变了,这些都会随之而改变,这是我们想不想,愿不愿的事。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人们就会象接受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或体外孕育等生育模式一样接受无性克隆模式。而体细胞克隆技术会不会彻底打破人类生育的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有待实践检验。有性生殖有优势,无性生殖也有自己的优势。无性生殖不是能更好的保持个体的优良性状吗?所以很多生物在特定情况下采用无性繁殖方式,比如草履虫可进行裂殖,酵母可进行芽殖或裂殖。我们人类是生物界的一员,难道我们就不能在特定情况下采用无性生殖方式而非基于性爱的生殖方式?在新式家庭里,不一定非有男人或者女人不可,单亲也许是可以接受的。现在不也有很多单亲家庭吗?难道基于性爱的生殖方式,人类的感情就不会被破坏?克隆人拥有人权-人权观念的拓展 克隆人是人,只是出生的方式与我们不同而已。在克隆技术没有发明之前,一个人享有自然出生的权利,这是一项基本人权。但是克隆技术出现之后,多了一种出生方式,可以以一种方式出生,也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出生,特别是对那些可能被剥夺了自然出生权利的人,这不也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吗? 从克隆人身上摘取器官和现在从穷人身上摘取器官又有什么不同呢?这种攫取活动为什么仍在继续呢?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细菌战部队没有体细胞克隆技术,也照样用活人做生物武器试验?现在的许多国家,不也是用活人做类似的试验吗?比如,英国就曾经密秘地在士兵身上做毒剂试验;美国也曾经密秘地在黑人身上做梅毒试验,等等。这与体细胞克隆技术没有什么关系,但又算什么呢?在目前克隆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该谨慎使用这一项技术,以防止畸形,癌变,早衰等不健康的个体的产生。否则,就是不人道的。但是,禁止克隆人研究的进行,也是不讲人权的。不成熟的克隆技术,就不能造就健康的个体,这才是真正的不人道。什么样的高新技术掌握在恐怖分子和战争狂人的手中,不会危害人类?要是希特勒制成了原子弹,今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知道没有一战后德日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会有战争狂人希特勒回有日本法西斯?同样, 克隆技术真能复制出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天才音乐家莫扎特? 克隆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伦理的反思 体细胞克隆技术固然减少了个体的基因多样性。但是由不同的个体复制出的克隆后代,在遗传上仍可保持亲代的基因特性。所以说亲代具有多样性,子代就具有多样性。生物个体的各种性状,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环境的作用。同样一个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表达或不表达,大量表达或少量表达,从而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性状。因此,基因的多样性发生变化,并不能肯定个体性状的多样性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因为我们无法保证不同个体的生长生活环境完全一样或者发生相同的变化。就好象60亿人不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一样。克隆人不可能象转基因杂草一样,在自然界随意扩散,造成生态危害。因为以目前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水平,不可能工厂化生产人的。况且克隆人也要接受自然和社会的选择和熏陶,适者生存,发展,这和正常方式生育的个体有多大差别吗?现在人类的活动已经改变了甚至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地球差不多已经成了一个人造的星球。难道说现在的人口问题 、臭氧空洞问题 、酸雨问题和物种灭绝问题等等与体细胞克隆技术和克隆人有关?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越南和印度农村性比开始失调,这是由战争和传统造成的。克隆技术说不定还能为此作出一份有益于人类的贡献呢? 因此说,克隆人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生态伦理是荒唐的。 4.结语 克隆技术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是人类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二十世纪最辉煌的科学成果之一。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克隆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时候,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难题,其中包括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挑战。因此,人类对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把研究与应用区分开来,要把克隆动物与克隆人区分开来,要把克隆胚胎与克隆个体区分开来。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使新生事物没有发展的机会。相反,应该明白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认清事物发展的趋势,多扶持新生事物,让实践来说明谁是谁非。但是绝不要盲从,要抱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来进行实践活动。 克隆技术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相冲突的核心问题:克隆人是不是人?只要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切难题将迎刃而解。克隆人当然是人。克隆人有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有鲜明的个性,有人权,有自己的家庭社会角色。我们不要一提到克隆人,就只有反对的呼声,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理性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遭受过被自己的发明所带来的惊吓,也曾经认为灭顶之灾即将到来。但是,人类似乎均得以么每每逃脱。而由克隆技术引起的全球性大讨论,则更说明人类对新的科学发现和伦理道德的高度敏感和重视,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人类正在走向理性的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的进步与伦理道德均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人类一定能够不断接受各种挑战而走向幸福和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贺更行,自然辨证法研究2000年第16卷67-70页 2. 张轲,华美通讯2000年第2期20-28页 3. 蔡永海, 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年第17卷37-40页 4. 高崇明,张爱琴, 生命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钱学成,张沁源,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马克思主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 6朱英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博士学位政治课程论文, 2000 克隆人对伦理学的冲击及挑战克隆技术产生于二十世纪末期。1997年,爱丁堡罗斯林研究院以威尔穆特博士为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复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羊“多莉”,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从此,克隆技术以不可遏制的势头发展,克隆人的出现似乎指日可待。然而,人们为克隆人的到来做好心理准备了吗?克隆人的出现会给人类伦理道德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一、冲击当前进行动物克隆的主要手段是细胞核移植技术,它的主要过程是:从母体A中取出一个细胞核,植入供体B的已经取出细胞核的一个卵细胞中,组成一个新的“人造受精卵”。培养此“人造受精卵细胞”,使它进行细胞分裂,发育成胚胎C,如图所示:细胞核无细胞核的卵细胞胚胎C移植AB 胚胎形成后,若任其继续发育,即形成克隆人。但现在的克隆技术一般是将胚胎作为器官备份,培养出所需要的器官以供医学所用。无论是作为克隆人之用,还是作为克隆器官之用,这一技术都将对人类伦理道德造成巨大的冲击。它违反了伦理学的三大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自主原则和平等原则。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克隆技术伤害了被克隆者。被克隆的是另外一个个体,是与克隆的原体完全独立的另外一个行为主体,这个主体受到了伤害。因为从技术可能性看,我们无法预知对某一种基因进行干预性改变,生物体内自然的相互牵制的系统会发生何种连锁反应。因而克隆技术很有可能导致大量的流产与残障婴儿。就算科学技术取得了发展,也是从实验中获得改进的。而在克隆人研究中,实验对象是人类胚胎,要让它长大成人,才能确知他到底有哪些缺陷,然后才有修正的方案,所以每一个被实验的个体最后都成为科学研究的牺牲品。从这一角度讲,它不是一般的科学研究,而是以人的胚胎,以人的生命为对象的科学研究,涉及到一位个体的生命的问题。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自主原则首先,在克隆人的活动中,克隆人的基因配置是由父母、医生或国家决定的,而个体的人仅仅是前者所决定和创造的结果,这种决定将人类本属于偶然性的那一部分自由(所谓自主原则,就体现在这种自由上)剥夺了。而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本质特性,就体现在他的不可重复的独特性上。德国某著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一个特殊的优先权就在于,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不可重复的特性。而克隆人的这种特性却被无情地剥夺了,他作为一个人所天然应有的一种开放的前途的权利被粗暴地否定掉了。另外,在伦理学中,作为独立生命主体的人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身体,自主决定自己的生与死,自主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是,在克隆技术中,作为器官备份的胚胎被用作医学手段对人类进行治疗,它违背了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人的尊严”的原则要求,即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被克隆出来的胚胎只是作为工具而具有价值,而不是他们具有自身权利而应享有的价值。西方国家有这样一个法律,人的胚胎形成差不多14天之后就被认为是人了。因为胚胎发育到14天时,可能有些器官的原始细胞就开始分化,逐渐形成原始的神经细胞、原始的血管细胞。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观念认为,这时已经开始有生命了。形成完整的生命也就意味着是人了,谁有权夺取他的器官呢?将被克隆出来的胚胎用作器官备份,显然违背了人的自主原则。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平等原则在克隆活动中,存在着一个设计者与被设计者的关系。克隆人作为被设计者,是由国家、医生或父母设计出来的。而就人种设计而言,设计是以设计者为前提的,一个有着设计者与被设计者的区别的人类蓝图,对于平等原则是一种基本的违背。因为人们无法回答凭什么他自己或者任何别的一个人有权作为未来人类特征与品性的设计者。显然这里存在一种“道德优越感”,似乎克隆人的设计制造者,或者说一个医生、哲学家、国家的行政长官拥有着一种控制他人的实力。然而这种心态不单是荒谬的,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十分危险的。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说,尽管克隆人同自然产生的相同遗传特征的双胞胎相似,但是基因相同的克隆人个体在时间上是有可能分离的。克隆人与细胞核供体既不是亲子关系,也不是兄弟姐妹关系,因而他们不能够享有自然形成的家庭结构,不能具有自身遗传的自决权利,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而克隆人的出现,还会给人造成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恐慌。这种恐慌所产生的厌恶,将使人们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对似人非人的克隆人作为一个特定的异己加以歧视和排斥。这是不人道的,也是不符合伦理学的平等原则的。二、挑战克隆人技术不仅违背了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自主原则、平等原则,也给伦理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甘绍平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撰文指出,对克隆人问题的探讨,不仅构成了生命伦理学领域中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也关涉到当前国际社会在现代化运动的核心价值诉求、在公民社会的根本伦理原则等问题上的重大理论分歧与争论。首先,克隆人问题在今天带来的最大伦理挑战,在于如何看待启蒙运动和现代化的成果,如何看待作为启蒙运动与现代化时代之核心价值的尊重人的自由、自主性、自决权的伦理原则。许多人之所以醉心于所谓“生物政治”,试图通过基因技术实现人种培育,以便推出拥有优化了的基因的新人类,源于他们对人性的极度失望。但克服人性的弱点与不健全,只能依靠人类自身社会机制的调节作用,而决不能以全然否定人性、剥夺公民的自主选择权、敲响人道主义的丧钟、推翻所有现存的伦理学为代价。尊重人的自由、自主性、自决权这项基本原则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没有过时,没有在崭新的科技时代出现什么发展变化,科技时代本身也没有资格与能力使这项原则发生更新。其次,克隆人问题在今天带来的伦理挑战,使人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的视角来探讨伦理学的重要功能与神圣使命,从而对目前在国际伦理学得到热烈讨论的所谓“责任伦理”赢得一种深刻的感悟与体认。支持克隆人者声称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伦理道德应该为科学的前进“保驾护航”,而不是给科学技术设置障碍。然而,在对民主、自由、人权的向往已成为人类普遍的精神诉求的今天,人的权益的理念、对人不得伤害的绝对命令已经构成了我们社会观念体系中的一种核心价值,它已成为我们判定一切人类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根本尺度。科学家没有权利逾越伦理道德为一切人类行为(包括科学家的探索)设定的底线,这样也就决定了一个有责任意识的科学家在判定一个研究项目之时,必须前瞻性地顾及到实现其理论目标之途径的合法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这种前瞻性的责任伦理观念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当代社会的人类在技术时代所应拥有的一种价值诉求、精神气质与人文关怀。第二节 国际社会对克隆人的反应及对策一、各国对克隆人技术的禁止正因为克隆人对伦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国社会也极为担心它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英国最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在1997年2月正式发表关于“多莉”文章之前,这一消息不胫而走。美国总统克林顿闻讯后,即于2月24日下令美国“生物伦理咨询委员会”在三个月内向他递交一份报告,以评估这一科学成果在伦理道德领域内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2月27日“克隆羊”一文正式发表以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阿根廷等国政府及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也都相继公开表明坚决反对克隆人研究的立场。在强大的舆论影响下,英国在1997年3月1日宣布终止对克隆羊研究的资助。意大利卫生部长还提出要暂时禁止与动物克隆有关的试验。阿根廷议会已经开始讨论给从事克隆人研究的科学家判多少年刑的问题。1997年11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题为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的文件,也明确反对用克隆技术繁殖人。文件指出,应当利用生物学、遗传学和医学在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必须以维护和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为目的。违背人的尊严的做法,如用克隆技术繁殖人的做法,是不能允许的。1998年1月12日,欧洲19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一项严格禁止克隆人的协议。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禁止克隆人的法律文件。这项禁止克隆人的协议规定,禁止各签约国的研究机构或个人使用任何技术创造与某一活人或死人基因相似的人,否则予以重罚。违反协议的研究人员和医生将被禁止从事研究和行医,有关研究所或医院的执照将被吊销。如果签约国研究机构或个人在欧洲以外地区进行这类活动,也将追究法律责任。二、克隆的正面效应及中国的态度各国对于禁止克隆人技术研究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但也有人认为,简单禁止克隆人的研究是不明智的。它与目前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研究给人类社会已带来的伦理危机相比,不会再增加新的危机。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立法形式来解决克隆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而且,人的观念和道德标准是可以变化的,我们完全可以慢慢学会适应,接受克隆人。而且,克隆的正面效应远远超过它的负面作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主任哈罗德瓦姆斯博士相信,克隆技术能教给我们如何打开和关闭基因,也许我们能够使人类基因产生新的组织和修复生病的组织,产生新的四肢、皮肤甚至骨髓。通过克隆技术人类可能会进入一种超长寿状态的突破,使人类的寿命得以大大延长。我们也可以利用克隆技术替换人的器官,来挽救人类生命和治愈人类疾病。当然,克隆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它的医学价值上。因此,对于克隆技术,中国政府和中国的伦理学界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克隆人,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支持治疗性克隆的观点。早在克隆羊多莉诞生之后,中国卫生部长陈敏章就在卫生部组织的关于克隆动物的专家座谈会上表示,中国反对克隆人的试验。对于这类实验,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不赞成、不支持、不允许、不接受。他认为有必要区别克隆人和把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体医学科学技术这两个概念,前者坚决反对,后者给予支持。在今日中国,支持治疗性克隆研究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人类对于早期人类胚胎无疑拥有尊重与保护的义务,因此以经济或其他医疗之外的科研为目的的胚胎研究是不道德的。但这种保护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也允许有例外,那就是它必须服从于一个更高的道德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解除人类遭受病魔摧残的痛苦,挽救无数病人宝贵的生命。我们之所以在胚胎与病人的权益发生冲突时,赞同选择牺牲前者而保障后者,理由与堕胎的理由是相类似的。在对不同的人类生命形态的抉择上,很难能有什么纯粹理性的理由,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的感受性这包括感知者主体的感受性和被感知者自身的感受性,前者往往取决于后者。然而如何区分胚胎研究的动机究竟是功利主义的还是人道主义的,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三、正确处理发展克隆技术和社会道德进步的关系克隆技术就如同其它许多重大发明一样,都是人类铸造的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给人类带来祸患。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克隆技术和社会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克隆技术的突破牵涉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稍不小心就会产生无法弥补的危害和损失,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使克隆技术在造福于人类的方面受到限制。简单禁止的做法不科学目前对于克隆人研究,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或者“禁止”,但这些做法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缓或者组织克隆人的出现呢?事实上,当我们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克隆人问题之后,就会发现上述绝对禁止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当科学技术已经能够熟练地克隆任何高等动物时,在技术上就不存在克隆人的障碍。所以,只限制对克隆人的研究,而不限制动物克隆技术,从技术上说,是没有意义的。在市场导向的经济社会,从供需角度看,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应,即使道德上要求科学家不要应用这方面的技术,99%的科学家都会因道德上的理由自我克制,但仍然可能有1%的科学家会为了金钱而去尝试。克隆技术在某些国家被禁止,并不表示在全球都能控制其发展趋势。美日等国虽然明令不准用政府资金从事克隆人研究,但并不包括私人资金在内,也没有禁止克隆人体细胞或人体组织,更何况美国政府还资助俄勒冈州的科学家克隆猴研究,该研究的成功对于人类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毫无疑问,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已经在进行克隆人的工作,而且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应采取的对策及伦理学家的共识克隆技术不可避免地发展,克隆人迟早会到来,我们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都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也许我们的道德和观念可以变化,道德标准也是可以变化的。不管怎么说,人类首先应该相信科学,相信大部分科学都是为了造福人类,克隆的目的并不是要祸害人类。对克隆人我们也不能持简单地赞成或是反对的态度。对生物高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尽早采取相应的对策,建立生殖医学法规和生命伦理研究机构,让更多的人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优惠,让我们人类远离克隆所带来的灾难。2002年4月16日,在上海召开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出席大会的伦理学家与科学家就“克隆人”实验研究纷纷发表看法:坚决反对“克隆人”实验。为防止生命科学研究误入歧途,专家们形成了三点共同看法:在生命科学研究日新月异的今天,伦理学不可“缺席”。伦理学家认为,它决非是科学的“紧箍咒”,而在维护人的尊严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宗良教授认为,不仅如此,伦理学还要能够预见问题,而不是被动地适应挑战。尊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命伦理立场。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伦理委员会主席伯莎克诺伯斯女士表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不同,没有必要达成一个统一的伦理原则,应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加强对话、沟通,才能携手推进科技与伦理的健康发展。赞成克隆无禁区,但对“克隆人”实验行为必须有禁区。国际人类基因组伦理学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邱云宗指出,科学家有创新的权利,为防止生命科学研究误入歧途,应对这种创新负起社会责任,这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以上三点是伦理学界目前所达成的共识。总之,为了使克隆技术这一科学成就与伦理道德的冲撞而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我们只有尽快地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坚决遵守已有的原则规范,同时更加完善体细胞克隆技术,从而使克隆技术在更大程度上造福于民。分类1 治疗性克隆的伦理问题 克隆的目的不同则关于克隆的伦理判断就不同。就如把克隆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把克隆作为“器官工厂”的生产方式,两者之间就存在极大的差别。治疗性克隆为治疗许多目前不能治愈的疾病带来了可治愈的可能性,让人们可以拥有无尽的想象,但是,如何 应用 ,则存在一条不清楚的界线。治疗性克隆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出所需要的细胞、组织或器官,解决器官移植过程中的排斥问题,克隆自体组织的移植不会受到免疫系统的排斥。英国规定,获取干细胞只能取自不超过14天的克隆胚胎。理由是早期胚胎还不能说是一个“人”(person),其神经组织远未发育出来,没有知觉,更没有意识2。从这条规定我们不难看出,对人的定义,英国人是如何看的。在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到底,人类胚胎的伦理地位是怎样的?从这个思路出发,难免会有科学家会有如下的假设:如果能够通过抑制相关基因而表达制造出“无头人”,将其器官用于移植,是不是可以被接受呢?因为大脑是思维和意识的器官,所以“无头人”不是人,为了治愈人的各种疾病,我们可以制造出这样的变异体,并且最终将其毁灭。也就是为了毁灭一个胚胎而制造一个胚胎。有意抑制相关的基因表达,使胚胎不能够发育成人,其目的就是克隆出胚胎去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丝毫不考虑克隆出的胚胎的利益。这里,就存在一个“道德滑坡”的问题。英国学者苏珊吉布森有过关于人工流产中胎儿道德地位的论证。她指出,胎儿本体论地位和道德地位的独特性在于,胎儿只存在于和一个特定的他人的关系之中,它完全依赖他人的供养。正由于这种关系,胎儿在道德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存在于产生我们的道德义务的种种关系之外。然而,由于胎儿拥有的唯一直接关系就是和它生长发育于其中的妇女之间的关系,因此一个胎儿的具体地位会根据孕育它的妇女赋予它的价值而不同。胎儿没有绝对的价值,因为它们没有独立于这一关系之外存在。它们的价值不是系于一个人(person)的那种价值,而是系于一种人类关系的价值。因为不可能有对系于人类关系的绝对价值的抽象论述,只有系于特定关系的绝对价值的抽象论述,所以不可能有对胎儿绝对价值的抽象论述。我们再回到治疗性克隆,治疗性克隆治疗的群体范围应该是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田林板桃风电场送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变电业务知识
- 北京市委托卫生防疫服务卫生检测收费标准
- 胃镜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医基础养生试题及答案
- 康复考试题选择题及答案
- 在XX区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 2025年蓬莱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 坠床摔倒应急预案(3篇)
- 种子仓储应急预案范文(3篇)
- 2025年运输经理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北欧风格室内设计讲解
- 2025亚洲烟草产业市场供求状况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边界联检工作总结
- XX集团董事会2025年度工作报告
- 全科医学科慢性病综合管理指南
- 2026年气溶胶灭火系统市场研究报告
- 兄弟放弃继承协议书
- 矿山个人劳务合同范本
- 医美胶原蛋白课件
- 2025版《煤矿安全规程》权威逐条解读第六编应急救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