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优秀教案.doc_第1页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doc_第2页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doc_第3页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doc_第4页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2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悟,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循着诗句进入诗人的心灵,理解作品中流露出的诗人的情感,把握抒情主人 公的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蕴;诵读品味,思考体会,初步学会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扩大语文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陶渊明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情感。教 学 重 点 重点: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感受作者的矛盾悲慨和执着的精神追求。教 学 思 路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主要 教学 方法 学生自我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 学 资 源 1、教材 2、自制powerpoint课件 3、归田园居(其一)视频朗读 4、网络资源陶渊明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预设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厌恶官场的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生活图景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回顾相关文学常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二、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陶渊明 课前预习:阅读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死,少年时代生活贫困。青年时代曾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几次出仕,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后来曾出任镇江参军,彭泽令等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衰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同流合污。公元405年,他担任彭泽令才十三天,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这年他才四十一岁。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被他的朋友谥为“靖节”,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生活时代:“篡”“乱”交替的动荡年代。官僚军阀相互倾轧,平民造反,外族入侵。陶渊明 :早年: “大济苍生”中年:“五次出仕”晚年:“归隐田园”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介绍陶渊明的有关情况以及归田园居(其一)的写作背景。 熟悉作家,提示文章写作背景。 三、 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1、 播放归园田居视频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点拨:注意五言诗的朗读节奏,读出重音,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要读得抑扬顿挫。 听朗读,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反复吟诵,整体感受。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四、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 提问1:文章的题眼是哪个字?提问2:为何而归?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思考:在西方语言符号学里有所谓的“语码”的说法,他们认为在同一种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往往形成一些起着“语码”作用的语汇,叩响它就能带出一大串有关的联想。在我国被称为特殊意象。比如爱莲说中写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象征着“隐逸”,牡丹象征着“富贵”,莲花象征着品性高洁。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词汇往往传达不一样的联想。比如,蝙蝠在中国常常出现在春联的图文上,它象征着“福气临门”,而在西方,它往往跟邪恶联系在在一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丘山”在中国文化里有着怎样的象征?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提示:中国的语码,往往深藏在中国古老的文学经典之中,看诗经中的一片文章考槃,你认为“丘山”这个意象有哪些象征呢?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教师补充:陶渊明出来当官有时候是为了赚钱,为了缓解自己的贫穷。史书记载,他第一次出来当官是因为“家贫亲老”,他8岁父亲就死了,家里很贫穷,这里的“亲老”是说他的母亲年岁大了,孟子说:出来做官本来不应以赚钱为目的,但有时候是因为贫穷才出来做官的。(“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如果让父母同你一起忍受贫困,饥寒交迫,那就是你的不孝了。可是他不能忍受做官的束缚,所以不久以后他就辞职回家了。第五次出来做官的原因在归来去兮辞中写得很明白,是因为家里的小孩太多,家里贫困,无以为生。他总共有5个男孩,女孩还不知道有几个,当然,作为一个读书人,按照叶嘉莹的说法,他的思想里儒家成分很大,其中几次出来做官是为了建功立业,也希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那一个“篡”“乱”交替的动荡年代,相互争权,杀戮不断,魏晋之间的嵇康是被杀死的,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大都不得善终,都是被杀死的。常常朝不保夕,所以他也没有呆得很久。不管是为了谋生,还是为了建功立业,都与他的本性有很大的冲突,他感到了厌倦,觉得很束缚,所以就渴望回归田园,过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他是经过艰难的抉择之后走回田园的学生深入诗歌,理解诗歌情感与内容并进行感受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明确1:“归”。明确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明确: “丘山”暗含“隐居避世”之意。这表明了陶渊明渴望回归田园,离开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教师介绍的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进行自我探究和赏析。初步培养学生赏析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能力。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 在这样沉重的家庭负担下,他自己表示愿意出来做官,自己也有出来做官的念头,说得很坦诚,但后来感到受不了种种规矩,不愿意穿正式的服装去招待督邮,也回家了。当然,作为一个读书人,按照叶嘉莹的说法,他的思想里儒家成分很大,其中几次出来做官是为了建功立业,也希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那一个“篡”“乱”交替的动荡年代,相互争权,杀戮不断,魏晋之间的嵇康是被杀死的,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大都不得善终,都是被杀死的。常常朝不保夕,所以他也没有呆得很久。不管是为了谋生,还是为了建功立业,都与他的本性有很大的冲突,他感到了厌倦,觉得很束缚,所以就渴望回归田园,过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他是经过艰难的抉择之后走回田园的。 2、从何而归?思考:尘网、樊笼在中国的“语码”中又怎样的象征呢?它们到底比喻什么?教师补充:“形”,就是身体、肉体的享受,如果你的生活目的是为了追求欲望的满足,你只不过是行尸走肉、酒囊饭袋而已;“影”,就是名誉、声望,即使你留了名,就算你有千秋万代的声明,可是,那个时候你在哪里呢?所以影也是空幻的。总之,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精神上的自由,既不为肉体的欲望所拘束,也不要为后世的名声,或者别人的赞誉所拘束。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不是为了物质上的、身体上的所得,就是为了名;不是形,就是影,你如果被这些“名缰利锁”,外表的虚浮的名声所束缚,你就会沦为名利的奴隶,就像生活在“网”中、在“笼”中。你的精神就没法达到自由。所以陶渊明最后认为,你所要得到的不是“形“,也不是“影”,而是“神”,也就是精神上的自由,一旦你获的精神的自由,你不但不被名利所束缚,你也不被生死所束缚了。这就是陶渊明所追求的人生意义。思考: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进入官场的后悔之情呢?3、归向何处? 思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的“拙”有什么含义?明确:“尘网”“ 樊笼”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明确:象征着拘束;比喻官场生活 。明确:希望远离对官场生活。希望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学生能言之成理即可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写出了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明确:田园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在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会情感提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头写到:“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我老了,不但没有变得圆滑,年岁越大,我的心意反而越固执、越来越坚定,大家看起来我显得更加笨拙了。我把自己的一切许给了自己的理想,不是财富,这是多么愚笨的事。我私底下把自己比作后稷和契。后稷是周朝的一个祖先,据说在舜的时候叫人民种田,被称为农耕的先祖。契是舜的时候任司徒之职,掌管民事,使每个人都快乐地生活。教师补充:通过对陶渊明的了解,咱们知道实现他回归田园的理想是要付出代价的。田园没有咱们想象中的那么美,他常常吃上顿不见下顿,因为仅靠地里的收成不足以填饱肚子,忍冻挨饿,他给儿子的信中说,让你们年纪小小就忍受饥饿,对不起了。他甚至还写过乞食诗。外人不理解他。他在饮酒诗清晨闻叩门写下这么一个故事,早上有人提酒来拜访他,劝他出去做官,说,在这新的朝代要开始了,大家都争着去做官,你却一个人挨饿受冻、你认为高尚吗?我看一点都不高尚!你是不是于皇帝不合啊?这样做太愚笨了啊!陶渊明说,你的好意我很感激,但是我不出去做官不是为了追求名声,是我天生下来的气质、秉性就很少跟大家相同,所以我天生就不适合去做官。4、常常挨饿受冻,哪么陶渊明对回归田园生活是如何描绘的(用原文的诗句回答)?思考: 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六、品味诗句,品味田园风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勾勒出简朴的生活。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接着作者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像国画家画远景时,淡淡勾上几笔水墨。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尤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但这样的景象似乎太过清静,缺少活力。所以作者最后添上了最富有农村环境特色的鸡犬之声,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其中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生机盎然。所以,这些乡村里相当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富有农村气息的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思考: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明确:愚拙 、执着于理想。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感受。明确: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属性,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注意知人论世。 五、延伸拓展加深理解自主探究: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拓展练习阅读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思考问题饮酒二十首(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问题:1“车马喧”指什么?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无车马喧”?教师点拨:车马,显示地位。“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官场中的应酬。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本来“结庐在人境”,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应热闹非凡,但诗人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心远”正展示了诗人远离尘世,超脱现实的心境。2“菊花”有何象征意义?“采菊”寄托诗人什么感情?教师点拨:“菊花”既是代表自然,又是象征超凡脱俗,高傲纯洁。“采菊”则表现诗人高傲纯洁志趣及对自然的热爱,3“悠然见南山”的“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何?教师点拨:不能。因为“见”字是无主观意识的看,而“望”是有意识的注视,因此,用“望”字,与诗人恬适、悠然而无所求的心境不吻合,破坏了诗歌的意境。4“此中有真意”这里“真意”指什么?教师点拨:“此”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几句所构成的画面,这是一幅自然恬静,和谐完美的图画,体现人的生命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哲学观”人的生命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把自己分离了出来,投入到毫无意义的争名夺利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这其中也暗示了诗人摆脱官场,返回田园的决心。明确: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扩大学生阅读面培养赏析能力六、课堂小结陶渊明怀着“抱朴守静”,“洁己清操”的想法躬耕田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