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藏鹭------禅诗品析 冯学成.doc_第1页
明月藏鹭------禅诗品析 冯学成.doc_第2页
明月藏鹭------禅诗品析 冯学成.doc_第3页
明月藏鹭------禅诗品析 冯学成.doc_第4页
明月藏鹭------禅诗品析 冯学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月藏鹭禅诗品析 冯学成海灯感怀非命非天是我宗,神鹰背上听秋风。潮声不息群岩响,剑术合当毕世工。秋水惊心生妙腕,雪花夺目耀长空。公孙弟子今何去? 可畏后来器似虹。品析:海灯法师(1902-1989)是我国当代著名高僧和武术家,而特别以其“少林武术”名扬天下。1956年在江西云居山曾接虚云老和尚的法任该山方丈。笔者曾于1969年“上山下乡”到江油,在法师身边五年,得闻佛法,实由此起。笔者在江油农村五年,目睹法师行头陀之行,于戒于定于慧皆不可思议,其劳苦非常人可为。而其武学,笔者文弱不敢涉足,然目睹其精绝英武,时有绝伦之叹。这首诗作于1916年,海灯法师年方十四岁。观该诗的精神气度,可以说预言了海灯法师的一生行迹。“非天非命是我宗,神鹰背上听秋风”。海灯法师由一江油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成了响彻中外的著名高僧,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非天非命”。他精进刻苦,数十年如一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信念从不动摇,方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神鹰背上听秋风”这种世外高人的气度,则是少年时就形成的一个精神内蕴。在七十年代,海灯法师给笔者的确仍有那种“神鹰背上”的感受神形矫捷,如鹰如隼。“潮声不息群岩响,剑术合当毕世工。”海灯法师的一生,真的有如“潮声不息群岩响”,他不论起到哪里,都在向人们宣传佛法,传授武术,也得到众多信众的尊敬和欢迎。而其“剑术”,更是数十年孜孜不息、勤习不已,先就学于蜀中名师朱智涵道长,又升华于少林汝峰、云岩二上人,的确达到了“毕世工”的火候。“秋水惊心生妙腕,雪花夺目耀长空。”笔者在江油崇华,观看海灯法师练剑不知多少次了,真是剑行如秋水,剑舞似雪花,忽而惊心,忽而悦目,有说不出的舒畅感。以一介文弱书生,似乎都为之气豪了,当时把海灯法师视若天人,特别崇敬他的那双炯炯有神的眼光和出神入化的“妙腕”。“公孙弟子今何在?可畏后来器似虹。”公孙大娘是盛唐时的剑器名家,杜甫曾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之诗光耀千古。如今还有公孙大娘的再传弟子吗?若有,他们观看了海灯法师“舞剑器”后,可能会发出“后生可畏”的赞叹吧。海灯法师舞剑,不仅“器似虹”,而且“气如虹”啊!咏柏生成铁骨傲霜枝,耻向人间说布施。露冷凄风心似柏,干霄耸翠不求知。品析:1938年,海灯法师任梓橦七曲山大庙住持。七曲山就位于川陕大道中著名的“翠云廊”的起点。数十万株汉唐古柏,从这里沿着当年的秦蜀栈道延伸,是四川的文化奇迹之一。这首“咏柏”就是当年所作。“生成铁骨傲霜枝,耻向人间说布施。”翠云廊的柏树,千百年来,却暑屏寒,守护着川陕交通,给过往的商旅默默地奉献,但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而海灯法师自己的立身格言就是:“虽是僧人,不受供养”,只见他奉献,不见他索取,真正做到了“耻向人间索布施”这一崇高和清廉。以至数十年来,哪怕名声鼎盛之时,仍克勤克俭,仍是处于“露冷风凄”的生活和修行中,的确是“心似柏”了。也正因为如此,海灯法师的名望在其晚年,如“干霄耸翠”一样,远近皆知,四海皆知,欲得“不求知”已不可得,这似乎与海灯法师的初心有违呢?客来频年对客不谈禅,只恐一言障性天。履薄临深长自警,得闻趺坐大雄前。品析:海灯法师一生精进,事事皆求究竟,对参禅这样的大事更是从不懈怠,以期了决,不然,日后也不会在虚云老和尚那里接法了。禅忌言说,说者不会,会者不说,特别是在当年苦参之时更是如此。“频年对客不谈禅,只恐一言障性天。”这里,是恐“障”自己的“性天”还是客人的“性天”呢?在佛法的修持上,海灯法师历来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有些许松懈和大意,并长以此自警。“履薄临深长自警,得闻趺坐大雄前”只有通过实践的修行,而不是嘴上的谈玄说妙,才有资格进入极乐世界,侍坐于佛的身旁啊!另一个方面。海灯法师不论居寺内寺外,只要武术和劳作一息,立即就“跏趺坐”,总之,他对自己的“行住坐卧”管束之严,非亲眼目睹,绝难相信人间还有这种生活方式。秋桂欲求性海净无尘,踏遍千峰幸有新。昨夜桂花香扑鼻,今朝悟彻本来人。品析:“欲求性海净无尘,踏遍于峰幸有新。”“性海净无尘”是佛的自受用净土,这是每一位佛教徒所追求的崇高目的。人性如海,佛性如海,俱称“性海”。但佛性无尘,而人性染重啊!海灯法师为传法授技,真的是“踏遍千峰”,而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自己也有焕然一新的感受。“昨夜桂花香扑鼻,今朝悟彻本来人。”黄庭坚当年在晦堂祖心禅师那里曾因闻桂香而悟道。海灯法师亦与桂花有缘,“今朝悟彻本来人”,以海灯法师的精进,“今朝悟彻”原本因果之中,其时为1941年秋。陈希夷卧像梦短梦长总一沤,先生不识有春秋。醒来自问无他事,未若重眠听水流。品析:1945年,海灯法师游华山,写了不少隽永的诗篇,这是其中的一首。陈希夷即陈抟,道教祖师之一,五代末和宋初,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曾多次请他入京为官,他却以“睡”谢绝。传说他曾与宋太祖对奕,结果宋太祖输了一座华山给他。陈抟老祖世称为“梦中得道”,故华山所塑之像亦为卧像。佛教认为“人生如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沤即泡影。“梦长梦短总一沤,先生不识有春秋。”陈抟老祖世称“希夷先生”,恐怕现在仍在“梦中”吧!就在梦中,则不论长梦短梦皆为“一沤”,自然不会去算计,去了解人间的“春秋”了。“醒来自问无他事,未若重眠听水流。”陈抟老祖既是神仙,睡是假相,他老先生可是有“醒梦一如”功夫的。如果醒过来时无事可为,又不欲“重虑”。不妨在这华山溪泉之旁,欣赏这琴鸣般的“水流”。海灯法师有少林云水诗集一集,其诗皆清新悠越,今略选这五首以飨读者。. .袁焕仙读史漫言楚汉事由天,儿戏功名本偶然。且付河山鞍辔外,一鞭红照出风前。品析: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中,有一位极为奇特的人物,对禅宗在近现代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就是四川的袁焕仙(18871966)先生。 1943年,袁老先生在成都创建维摩精舍,力倡禅宗。一时间士众云集,炉鞴齐具,不少人在此间饱受钳锤。袁老气度宏阔,大有临济德山之风,一部维摩精舍丛书,足以见其机蕴。笔者习禅,亦于其中多受启迪,亦得力于袁老门下诸长者。读维摩精舍丛书,深感劲气鼓动,禅风高古,使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几出几入,沉吟数年,真使人飘飘兮欲仙了。而袁老之诗,浑然天成,亦雄亦幽,亦庄亦谐,苟非袁老胸襟,焉能出此文句,如这首“读史”即可见其功力。“漫言楚汉事由天,儿戏功名本偶然。”秦末英雄竞起,逐秦失鹿,最后由“楚汉”两家试与“天命”。垓下一战,楚军瓦解,项羽自刎于乌江,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楚败汉胜,是人力还是天命呢?用不着我们去评,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其中的因果,早已是讲透了的。袁老先生自幼习儒,于史早有成见,更兼习禅,着眼自不同于常人,“儿戏功名本偶然”。庄子曾说:“陈垢糠秕,皆可陶铸尧舜。”对于见道之人看来,世间的一切,皆“如梦幻泡影”。人们沉溺于功名的纷争之中,真的如同“儿戏”了。红楼梦说:“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反把他乡认故乡。到头来,都只为他人作嫁衣裳。”到最后终归是“落了片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对红尘“功名”,大可不必费心,只不过是“儿戏”,而且还有种种“偶然”,其中的因果,非过来人不明其事。“且付河山鞍辔外,一鞭红照出风前。”袁老作此诗,当是有感而发,当时四川省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袁老愤而挂印,潜心空门。他一方面表现了对“功名”的蔑视,另一方面,又希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让大好河山,不再受“鞍辔”战火的践踏。但军阀们哪里会领会这一层意义呢?在这里,袁老的心境是壮烈的,也是清醒的,“一鞭红照”疾速地去迎接一轮朝阳,并沐浴在朝霞与晨风之中。无题其一座拥群峰覆白云,莺啼深谷不知春。岩前花雨纷纷落,午梦初回识故人。品析:这组诗共五首,是袁老于都江堰市(原四川灌县)灵岩山闭关时所吟,禅心道情,无不浓郁。灵岩为蜀中佛教胜地,原为唐代印度高僧阿耆多尊者的道场,山势深幽,群峰环侍,涧清潭澄,古木扶翠,历来是高僧闭关修行之佳处。“座拥群峰覆白云,莺啼深谷不知春。”在灵岩闭关、打坐、参禅,群山护法,白云掩径,非至者不知其味。此时唯历历孤明似出似入,环绕于天地之间,不知今夕何夕。间或数声莺啼,回荡在深谷之中。秋邪?春邪?浑然不觉。“岩前花雨纷纷落,午梦初回识故人。”昔须菩提尊者(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在岩中宴坐,感得 “天女散花”,诸天赞叹。此时春末夏初,正是山花纷落之际。袁老为禅门尊宿,此时闭关“宴坐”,亦可当雨花之赞。曹洞宗人曾有偈云:“猿啼半夜月,花开满园春。浩浩红尘里,头头是故人。”袁老此时坐禅,如“午梦初回”,所见所闻,无不是“故人”。这个“故人”又指的是谁呢?其二古木杈桠洞口斜,道人归去有云遮。何如鹤睡岩松稳,几树残阳噪暮鸦。品析:灵岩山有不少岩洞,相传唐代高僧知玄惧佛教有不测之灾,曾刻佛经千碑,隐藏于洞穴之中。数十年来间有残碑发现,证明此事不虚。“古木杈桠洞口斜,道人归去有云遮。”灵岩山是都江堰市的“气象台”,是晴是雨,老人们只要看一看灵岩山就知道了。当年灵岩少晴,日日云遮雾裹,婉如仙岛。而松柏樟楠,银杏黄桷,加以巨大的杉树,少说有数十万株,而且是天然原始森林。在岩洞里闭关,“古木杈桠”如同天然“柴扉”斜掩,早晚的云雾又如帘幕舒卷如意。道人袁老稳坐其中,其何乐哉!“何如鹤睡岩松稳,几树斜阳噪暮鸦。”山中闭关,有如仙鹤宿于岩松,自得而又安稳。至于红尘之事,姑且付之一梦,无须此时关照。袁老以居士身倡导禅宗,当时不乏非议。荷担大法,古来每每如是。然道在得人,人为载道之器,人行于道,如道行于人。“斜阳暮鸦”之噪,何妨“鹤睡岩松”。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时,则“鸦噪”自息矣。今南怀瑾先生凤呜于海外,则此“鹤睡”之续也。其三识得根源认得伊,身心犹自堕重围。纵然和座都掀倒,尚有烟霞绕翠微。品析:在这里,袁老的德山、临济面目陡现,如疾风暴雨,棒喝交加,不容人有藏身之处。禅宗虽说是讲“顿悟”,但在“顿”前难免要走许多路,如“三关”之说。并非任何人都可以“一箭透三关”。有的人,“认得根源认识伊”,似乎是有点眉目了,似乎是见道了,但这只是“似乎”,当然比那些连“似乎”都不“似乎”的强多了。这样的人,如同站在“百尺竿头”之上,尚须要“重进步”。不然,这就“一点”上没有去掉,以宗师眼光看来,仍是“身心犹自堕重围”仍然是堕在知见,或“死水”之中。如船子和尚说,第一步要做到“藏身处没踪迹”,但在这上面不能停留,还必须向上,做到“无踪迹处莫藏身”。不是老到宗师,谁会看得如此透彻。有的人似乎也感到其中的机窍,对所知所见所证,来一个“和座都推倒”,这样行不行呢?袁老不愧为一代宗师,再紧拶一句“尚有烟霞绕翠微”,对“这个”,你推得倒吗?这首诗,对参禅者来说,特别是对那些尚须更上层楼的人来说,完全可以作为话头去参,直参到“烟霞”“翠微”与己两相无碍时这可是笔者画蛇添足了!其四而今海上铁船浮,笑问庞公杀尽无?这个如何能杀尽,年年高树影扶疏。品析:唐代庞居士有偈:“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会得个中意,铁船水上浮。”原意是,“护生”要明心见道,对一切妄念都必须“杀”,妄念“杀绝”“杀尽”,才是佛性禅心 “安居”之地。参禅的人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 “铁船”都可以在水上“浮”了。古代中国人认为,铁石必定沉水,如铁船能在水中浮,是“不可思议”之事。袁老借题发挥,意味无穷。“而今海上铁船浮,笑问庞公杀尽无?”庞居士当年说“会得个中意,铁船水上浮。”但在今天,万吨铁轮在海上忙如穿梭,世界上又有几人能“会得个中意?”又有几人是“杀尽始安居”的?面对海上这鱼群般的铁船,庞居士还有何高见呢?“这个如何能杀尽,年年高树影扶疏。”对禅宗来说,这两句叫“转语”,而且“转”得极妙。“这个”指佛性禅心,“杀”来“杀”去,结果是一无所“杀”,“净染不二”,“动静不二”,到头来,还杀个什么呢?如同那高大的乔木,哪一年不是“影扶疏”呢?人们心中也是“影扶疏”的,不论凡圣,哪个能有特殊呢!数米炊万金琴剑弃如遗,不数河山数米炊。座上客来无酒绿,枝头花去有春熙。大蓃书笥争看蠧,已解场围不问麋。王霸鱼盐几辈子,乃翁扶杖过东篱。品析:袁老乃一代宗师,曾为省府大员,军政长官。因欲“且付河山鞍辔外”,挂印而去。日后一心向道,不事经营。创办维摩精舍时,又广施博济,来者不拒,不多年,把偌大家私,弄得只好“数米炊”数米下锅的地步,真令人把腕而叹。“万金琴剑弃如遗,不数河山数米炊”。袁老一心向道,为振兴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不计其余。袁老认为,禅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主体和核心。清末以来,国事日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袁老一介士夫,唯以此为任,方不负微危之心。于是力倡禅宗,倾家办道,真的做到了“万金琴剑弃如遗”了。挂印之后,袁老誓不问政,只问人心,真的做到了“不数河山”。但自己的生计,却到了“数米炊” 的境地。“座上客来无酒绿,枝头花落有春熙。”当年豪门,谁不是“灯红酒绿”。袁老禀性素豪,却从与“酒绿”无缘,更不说“灯红”了。如今到了数米下锅之际,小菜饭尚感拮据,哪里有酒来待客呢?哪怕是“座上客”。虽然如此,春花虽落,但春意却更加熙和。周敦颐曾说:“天下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孔子说:“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吾不与也。”袁老既志于道,有此“至尊至贵”在胸,座上虽无“酒绿”,却春熙袭人,使时人望之而敬。“大蓃书笥争看蠧,已解场围不问麋。”对于“万金琴剑”,袁老是“弃如遗”毫不在乎,但对书却极为爱惜。这一句生动地表现出当年老先生们惜书的情境。发现一本书上生了虫,立即把所有的书柜、书架、书筐打开,进行大搜索,必欲除虫而后安。但对于政事,则始终不加过问。古代圣王不合围,狩猎时网开一面,以养护自然的生机。这里,袁老借以言政,表示自己“已解场围”,再不参与“逐鹿”了。“王霸鱼盐几辈子,乃翁扶杖过东篱。”若要问袁老“王霸之业”么?既“已解场围不问麋”了,还管什么“王霸”不“王霸”呢?不过,在“数米炊”的日子里,“王霸大计”就是留心自己有无油盐,妻儿“食无鱼”,还是需要略加张罗。于是,“乃翁扶杖过东篱”,这可不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是拄着竹杖,去向邻居们借点米盐下锅。“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袁老常诲其门人要学“孔颜乐处,要敢于“一箪食,一瓢饮”。古德如此,今人鉴否!示众偈万古夫妇如幻,菩提宛然无绊。幻人依幻演法,这个无上方便。如何赤绳系足,历劫修因无间。今时缘会非虚,琴瑟自应调办。夫夫妇妇好合,子子孙孙衍蔓。即为人天开眼,复志般若发焰。处处显现假有,堂堂觌露真面。堪笑凡愚颠倒,好色恣情迷乱。更有二乘圣者,恶色又如涂炭。似此好恶俨然,何时得达彼岸?讵知诸法空寂,实际何恶何善?但能任运天然,大圆镜智常现。此是无上法船,为君少通一线。品析:袁老创办维摩精舍,前后十余年,举唱甚多,皆为金玉钟鼎之声,惜于文革期间散失殆尽。幸袁老门人邓岳高、李自申二先生广为收集,拾其所遗诗、词、偈、联等数十。今选此数首以飨读者。这首开示偈,是在维摩精舍时对众开示时,随机随口而出,生动活泼,深寓禅机,在此试为通释。“万古夫妇如幻,菩提宛然无绊。”在这里,“夫妇”喻指一切相对之物,如阴阳、迷悟、动静、真妄、得失、是非、贵贱、荣辱、生死等等。如能了知这一切皆如梦如幻,那么菩提就无碍于其中了。既然一切都如梦如幻,那么说法、受法、行法之人也不例外,不过是“幻人依幻演(幻)法”而已。只有立足于“幻”空,才是无上方便之法。众生无始以来烦恼束缚,如“赤绳系足”,只有不间断地精进修行,才能使自己最终得到解脱。“今时缘会非虚,琴瑟自应调办。”今天大家能聚会在一起,虽然“如幻”,但却幻中有真,这个盛会并非虚设。禅宗之法无它,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琴瑟”之弦调理好,才不会在人生一世中胡弹乱奏。“夫夫妇妇好合,子子孙孙衍蔓。”如果能把自己心中的阴阳、迷悟、得失、荣辱、是非等等调理好,使之如“夫妇好合”,那么菩提般若之智就会绵绵不绝,生生不已,并生生世世紧随着你,如“子孙衍蔓”一样。要知道,道教的丹功秘诀,也就是这“好合”二字而已。“既为人天开眼,复志般若发焰。”这里,既然是禅宗的法会,又是袁老亲自主法,当然是“为人天开眼”了开从生智慧之眼,包括那各类“天人”,都以能开慧眼为幸。相比之下,如今“气功界”那种种“开眼”之法,真是如同儿戏。真的,什么是“眼”,并不是他们所能了解的啊!这个“眼”,这个被开的“眼”,可是“般若发焰”大智慧的光辉透出,照天照地的啊!所谓的“天眼通”,不过如儿童游戏。“处处显现假有,堂堂觌露真面。”这个“般若发焰”的“眼”,能看见什么呢?是不是能隔墙视物,明察千里之外呢?前面说了,这仅是儿童游戏,未必比现代电子仪器高明。般若之眼,所见的“假有”,所见所闻,无不如梦如幻“空”了,但又无碍其为“假有”,这时,随所在处,都会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无时无刻地与自己同在啊!“堪笑凡愚颠倒,好色恣情迷乱。”了知了这一切后,就知道自己以前和众生一样,是那样的“凡愚”,是那样的可笑啊!落在“颠倒见”中不能自知,肚皮里全是那“好色恣情迷乱”,这是多么可怕愚迷的情景啊!“更有二乘圣者,恶色又如涂炭。”而那些“二乘”的学佛者们,却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好色恣情迷乱”视为火海,不敢涉足。这样,既不敢“入魔”,那么佛法就成了有局限的,非圆融圆满的了。这种的“二乘”法,当然就谈不上是无上佛法、无上菩提了。“似此好恶俨然,何时得达彼岸?”众生执“有”,二乘执“空”,并使“空有”水火不容、大失“中道”之义,当然无法领会并实践无上佛法的真理。这样又怎么能达到“彼岸”获得彻底的自在与解脱呢!“讵知诸法空寂,实际何恶何善?”要知道,佛教的真如自性,人们的禅心,乃至万事万物,原本都是“空寂”的万法皆空嘛,“善恶”两途,不外是人们分别心,颠倒见所致。若无分别心,颠倒见,“善恶”原本“空寂”无生,哪里会有什么善恶呢?四祖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正是说明了这一道理。“但能任运天然,大圆镜智常现。”如果人们能穷了自性,任运禅心,那么一切万法,无不自然而然,无为无不为,不需要自己费半分心,半点力。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天地人间,万事万物,无不与此心共造物,同生灭,并绝对真实地把他们的本来面目展现于人。人们也能如佛的“大圆镜智”一样照了一切。“此是无上法船,为君少通一线。”这个法门,可是供众生渡往彼岸的“无上法船”啊!袁老在这里为大家说破,算是“少通一线”为众生在黑暗的心地中透出一线光明,使众生在生死苦海中得到“一线”生机。这样的提唱开示,如今易得一见吗?其二功德烦恼铸成,如何欲断烦恼?诸佛都具二严,拈一放一自扰。况彼祸福皆空,于空何恶何好?达者头头显智,愚人处处颠倒。若除烦恼法药,菩提何处寻讨?烦恼即是菩提,亦无二边中道。自性本空俱足,不假方便修造。随缘任性风流,一切无剩无少。透得这个关棙,卓焉吾门种草。乃知常人成佛,远比释迦为早。坦然一径平成,昧者规规自小。品析:学佛修行的人,有一个普遍的疑难问题,这就是虽然人人都知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的道理,但在实践的修行中,总是把两者截然分开。维摩诘经说:“众生是成佛的种子”,但谁又愿甘处众生,欣然于烦恼中呢?学佛的人大多视烦恼为畏途,远避犹恐不能,何况还敢于涉足其中呢?所以成佛难啊!历代祖师,不乏明眼者道破此情,如慈明禅师说:“无佛处成佛。”无佛处当然是众生界,乃至是魔界了,只有在这里,才有可能成佛啊!这层关系,如袁老这样明确点破,并反复唱说的,古来亦不多见。因为点破此事,怕那些道心不坚者反而乐于沉溺,陷入魔境还自以为得计。故许多祖师都只是一语带过,或暗施钳锤。但这样一来,对众多真心的修行者未免又失此真谛,使之曲折于途,难以直超顿入了。所以在这里,袁老真的是“不惜眉毛”了。“功德烦恼铸成,如何欲断烦恼?”莲花出于污泥,净水中不生莲花,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烦恼与菩提原为一体,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所以,欲求菩提,必先求烦恼。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深刻明确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那些一生安宁,从未经过风浪的人,是谈不上智慧的。所以,对烦恼没有认识和体会,就谈不上对菩提的认识和体会。人们不知其中的奥妙,反而欲除断烦恼,不是绝了进入菩提之路吗!“诸佛都具二严,拈一放一自扰”,“二严”指佛的两种“庄严”,一是智慧庄严,一是功德庄严。只有智慧没有功德,或只有功德没有智慧,是谈不上成佛的。功德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功德。清以来,中国佛教界众多的信徒,远非唐宋时那样去追求智慧,而是迷信“功德”。“功德”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广作佛事,乐善好施。这原本无可指斥,但欲求成佛,却千里万里了。六祖大师在评论梁武帝问达摩有无功德时说,梁武帝虽然广建寺庙,广度僧人,但达摩祖师却说梁武帝没有功德。为什么呢?六祖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在六祖大师那里,智慧功德是一体的,人们不知其里,“拈一放一”,岂非庸人“自扰”。“况彼祸福皆空,于空何恶何好?”这两句,在上一首偈中已有解释。不过,对一般人来讲,要认识“祸福皆空”谈何容易,处于祸福之中而安之若“空”,则非大德大圣之人所能为之了。“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当局者迷”,要从中站立起来,需要多大的功夫啊!“达者头头显智,愚人处处颠倒。”是道之人,面对各类事物,无论善恶、是非、得失、荣辱,都显示出与人不同的智慧,并超然于其中。如真净克文禅师在其“法界三观颂”的第四颂中说: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房,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这纯是“入魔”的境况,是烦恼入骨,不可救药的堕落,但对“达人”而言,却是“头头显智”的“事事无碍”啊!但愚人在其中,的确颠倒沉溺,救度无方了。“若除烦恼法药,菩提何处寻讨?”禅宗是讲“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的,而“断”对禅宗而言,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