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2 (2).doc_第1页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2 (2).doc_第2页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2 (2).doc_第3页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2 (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理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只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我们一起完成下面诗句对接(幻灯片)三维设计P54名句约记。名句的作者李商隐代表作锦瑟。二、目标展示(幻灯片)。三、赏析锦瑟。教学方法: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感受形象,题为意境(补充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品:拒绝涵咏,品味语言。四、1、作者简介,背景简介。2、听录音。3、诵读(全班,个人,自由背诵)。4、把握感情基调:伤感哀怨(多读)。五、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以小组为单位)。1、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2、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典故 情怀明确:A、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B、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C、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D、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意境:朦胧,凄怨,迷离;、感情:惆怅,伤感(多读)。3、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各抒己见,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六、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抽背)。七、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灾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八、归纳本诗艺术特色。朦胧的意象、哀怨的基调、凄迷的意境、华美的语言、象征的手法。九、拓展。以用散文的语言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进行描述(运用课堂对意境把握的方法)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明确:巴山夜雨答案十、背诵全诗(作业)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败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请看马嵬。二、作家作品。三、整体把握。1、请学生自读诗歌,明确感情基调。感情基调:讥讽。2、了解全诗的大意。明确:诗人: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更丰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内容。四、合作探究。 1、提问:马嵬诗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2、提问: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3、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4、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间”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5、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对比,突出玄宗的惜安今危,惜乐今苦的生活境遇。6、提问: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7、提问:谈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作用是什么?明确:“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