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家谱文化.docx_第1页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docx_第2页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docx_第3页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docx_第4页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凡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都有一个寻根的倾向,考虑我的姓是怎么来的,我的根在哪里,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寻找家谱,这是寻根问祖的主要途径。什么是家谱呢?我这里归纳一下有两个答案:第一,狭义角度理解,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记载本家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途径。现在大量流传的都是书本家谱,可以用这样的定义来概括。第二,从广义角度理解,记载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涵盖面比较广,我们知道有一些家谱不仅仅是书本家谱,有的还写在布匹上面,或刻在石碑上,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看家谱。这里面有三个要素:一,血亲集团,一个老祖宗传下来。二,这个血亲集团记述了本家族的世系,老祖宗怎么一代一代传到现在,这个世系要清楚。三,要有载体,书本、布、石碑、青铜器等等。 血缘集团为家谱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今天讲“漫谈中国家谱文化”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家谱。下面我侧重向大家汇报一下中国家谱的沿革。中国家谱的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1.中国家谱的起源: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至夏商;2.中国家谱的诞生:周代;3.中国家谱的勃发:魏晋南北朝;4.中国家谱的兴盛:唐代;5.中国家谱的转型:宋代;6.中国家谱的完善:明代;7.中国家谱的普及:清代及民国时期;8.中国家谱的新修:近50年。下面我就按八个阶段粗线条的给大家讲一下。第一阶段中国家谱的起源。起源在什么地方呢?前面讲过了定义是血缘集团,最原始的人类没有家族观念,不讲究血缘关系,像北京人可能有血缘集团吗?不可能。那个时候能不能产生家谱呢?不可能。因为家谱讲世系,讲同血缘老祖宗传下来。一直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的人已经感觉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一个家族,同一个血缘集团,产生交往再组成夫妻,后面的子孙身体不健康、寿命不长。怎么办呢?要区分氏族,祖父是祖父,父亲是父亲,这个辈分也要分清楚。我这个家族跟其他家族也要搞清楚,我这个家族的人只能跟另外氏族的人结婚,同一个氏族的人不能结婚。血缘关系是这么开始的。前面讲的家谱定义,就是一个血缘集团。血缘集团客观上为家谱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恩格斯讲过:“氏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自然形成的原始形式”。古人类学、社会学研究表明,中国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但是母系氏族社会没有文字,它怎么记录下来呢?古人就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口传家谱,另外一个是结绳家谱。什么是口传家谱呢?就是后面的子孙把老祖宗一代一代的姓名都记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没有文字,但是一些老人可以把自己的老祖宗背得滚瓜烂熟,比如父亲姓名后面两个字,可以是儿子姓名的头两个字。这个就叫口传家谱。另外还有一种结绳家谱。就是用结绳的办法,让家谱留传下来。我们古代经历过结绳记事的时代。用一根绳子把老祖宗历代的情况记录下来。怎么记呢?在一根绳子上可以打几个结,比如打五个结表示到我这一代经历过五代了。此外在每一个结上面挂一个小弓箭,说明我这一代有一个小男孩。在这个结上面挂一块小红布,说明我这一代养了一个女儿。我们到东北地区采访满族、鄂伦春族,还有些地方很原始,用一根绳子介绍他有五代,有18个男子,有5个女儿,这是最原始的,最粗糙的家谱。还存在一种甲骨家谱。河南挖出来很多甲骨文,在乌龟壳上面刻了一些世系的情况,上面刻了11代14个人的名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按照家谱的定义有世系有子女情况,这个我们叫做甲骨家谱。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把世系情况刻在青铜器上面,几个家族,几个子女?在武器上面刻了几代,他们叫什么名字,这也是一种家谱。总的来说,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商代,已经初步形成了文字,我们列举了四种家谱:口传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这个时期的家谱已经罗列了家族的姓名,所以称得上原始状态的家谱。但是不完整,中国的家谱起源于这个时候,这是历史上萌芽时期的家谱。家谱在周代已正式诞生再进一步发展到周代,中国家谱正式诞生。中国家谱为什么在周代诞生的呢?因为周代出现了分封制。周天子把自己同一姓的儿子分封到各个地方去当王。把异性有功劳的也分封。周天子分封了大大小小很多国家。怎么分封呢?要讲究宗法,你是我皇帝的弟弟,分封的地方就大一点,跟我关系远一点的,分封的地方就小一点,关系更远一点的,对不起,分封的地方更加远一点小一点。怎么区分是否是周天子的嫡系亲属呢?怎么区分你跟周天子的关系比较远呢?客观上要记录每个家族世系的情况。避免非嫡系家族子女混进来,所以这个时候客观上需要能够分清世系情况,能够记载自己血缘情况的家谱。周代家谱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有客观需要啊。周代家谱刻在铭器上、刻在青铜器上。比商代的青铜家谱内容丰富,讲世代的情况更加具体。比如有个墙盘上有一幅图,就记述了微氏家族六代世系。内容比甲骨文详细得多。后来还发现一个青铜器上有372个字,涉及8代人,世系情况就更加清楚了。为什么有些家族要把自己父亲、祖父、曾祖父写在上面,为什么要把历代的祖先做了什么官写在上面?一方面炫耀自己家族的地位高,另外防止其他家族的人混进来,对保持巩固发展自己周天子风格的诸侯地位不可缺少。再过半个月过端午节了,端午节要吃粽子。楚国大诗人屈原诗人当年投江自尽,但是楚国的老百姓很想念他,所以丢了粽子到河里,让鱼吃粽子,不要吃屈原的身体。屈原是何许人也?屈原是管理楚国王朝家谱的一个官。因为周朝不仅写一个人的家谱,因为涉及到分封的子弟,要用专人来管理。楚国有三个大家族,在春秋战国时代对家族世系的情况掌握得非常严格,要用专门的官吏来管理。到后来周代又出现一本书叫世本,记录了黄帝至春秋战国之际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死后谥号以及其他事迹。按照家谱的定义,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血缘世系的情况。这个世本把当时所有主要家族的情况记载得很清楚,所以世本就成为了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标志中国家谱在周代已正式诞生。唐宋八大家带头修家谱第三:中国家谱开始发展,“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国家挑选什么人来做官必须根据家谱,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情况。魏晋南北朝专门设立了谱官,管理修谱事宜。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跟当时的政治情况有关系。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把整个国家官僚分九个等级,选人才靠“推举”,同后来考科举不同,哪些人来推举呢?即各个地方有实力的人,推举什么人来当官呢?当然推举当地有名望、有地位的出去做官,你的家族里面是否世代做官,这个很重要,你要防止其他人冒名顶替啊。比如说崔氏家族,地位很高。有一个姓崔的人,不是这个家族里面的人想挤进去,他也是姓崔的,他也要做官,你也应该推举他啊!一查家谱,对不起,你不是真正崔氏家族的,你没有资格来做官。由于当时的政治情况,这个时期写家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官要有自己的家谱,要被推选也要有自己的家谱,这成为他们做官的工具。当时也讲门当户对,少数民族豪族之间相互结婚。讲婚姻一定要查家谱,当时家谱有两个功用,第一做官;第二婚配。我再来讲一下唐朝。第四:中国家谱的兴盛:唐代。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举考试不是按照血统、地位而是根据考试水平高不高来决定任命官员。可是话又说回来,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形成的社会传统还是看重山东的一些贵族,看你姓崔姓王,他们过去世代做官很有地位。李世民是从哪里来的?从山西过来的。当时中原的一些世家豪族瞧不起李世民,李世民气死了,怎么办?就编家谱。唐代三次编家谱,第一次李世民;第二次武则天;第三次唐中宗。为什么要编家谱啊?主要是为了巩固新建帝国的地位,公示王族的最高地位。因为社会上认为山东崔氏地位最高,通过编家谱排等级。第一等姓李的,第二等是外戚,原来在社会上名望很高的山东崔氏排第三。通过编写家谱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王族地位,把山东氏族压下去,所以编修家谱变成他们政治斗争的导火索。武则天上台后一看,李世民编的氏族里面武氏家族榜上无名。怎么办啊?武则天决定再来修一部家谱叫做姓氏录,主要是什么内容啊?武氏家族,李氏家族。武氏旁系的亲戚都排在前面。另外,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入谱。通过修谱把李氏家族通过科举制入选的五品以上的官僚地位提高了,把山东旧贵族压下去了。第五,中国家谱的转型。宋代开始转型。宋代社会是从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期开始大转型,情况怎么变化了?唐太宗很重视官修家谱,一次修两次修三次修。到了宋代以后,基本上按照科举制来选,已经正常化了,不需要像唐朝一样来编修官家家谱。但是唐朝私修家谱发展得也很快,跟当时两个人有关系:欧阳修、苏洵。他们带头修家谱,他们是唐宋八大家,在社会上很有影响。他们带头修私人家谱,一下子把社会上修谱的气氛带动起来了。由于他们带头修家谱,影响到后来明代、清代家谱编修的一些基本内容,一些基本规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定下来的。因此整个宋代在家谱内容、提炼、世系等方面都比较规范化。另外宋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朱熹三纲五常的内容也涉及到家谱里面去。中国五千年影响社会的最大的思想家,古代是孔子,最近千年来是朱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现在的家谱主要是在清朝修的第六部分,中国家谱的完善。中国家谱在明代应该说已经完善了。明代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统治大明王朝时期采取各种措施,政治上把江南豪族迁到凤阳。在思想文化上他提出孝为先的思想,因此颁布了“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核心以孝为中心的理论思想,使整个社会安定团结,教训子孙和睦乡里,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提出六条,编修家谱大家就以此为依据。任何一个时代的家谱总是跟当时主流思想、主流意识相近。更何况封建帝王天下第一,天子天子嘛!天子发号召了,大家写家谱也就默认了。明代的时候,内容提炼更加完整,比较成熟定型了。明清时代的家谱包括:谱序、凡例、姓原、世系、祠堂、墓图、诰欶、传记、诗文、像赞、家训、领谱字号等,包罗万象。家谱的主要内容就在明代完善起来。另外明代家谱增加了祠堂的内容,中国的祠堂主要是从明代才开始的,特别是广东地区,顺德祠堂很多、惠州地区祠堂也很多。北方山西祠堂很多。家谱里面把本家盖什么祠堂,祠堂有多大,方向在哪里,写得很清楚。对一个家族来讲,家谱是文本式的记忆,祠堂是家族的建筑记忆,文本和建筑相辅相成,到明代得以充分发展。家谱到明代续修也非常受推崇。第七,中国家谱的普及。民国时期家谱数量很多,现在保存起来的几万种家谱主要是在清代时候修的。民国时期的家谱有什么特点呢?非常普及。普及到各个村庄,各个省,各个少数民族等。而且编写的工作量也很大,比如1937年修孔子家谱,主编是孔子76代孙,孔子家族的50多万人的名字全部在里面,规模很大。到2009年又新修孔子家谱,达到200万人,规模很大。清代家谱为什么能够发展得这么快呢?主要跟康熙皇帝有关系。康熙皇帝跟朱元璋一样,也提倡以孝为先来治理中国,他专门讲:敦孝第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论。到了雍正皇帝的时候,他把“上谕十六条”逐条解释,强调“修族谱以联疏远”,认为修族谱可以把远方的家族亲戚都网络过来。康熙雍正这么提倡,因此清代的家谱也迅速普及到全国各地。第八,最近50年来,中国普遍重修家谱。在大陆、在台湾、东南亚,凡是有华人的地方掀起了一个新修家谱的热潮。50年来修谱比较早的是台湾,台湾人为什么出现修家谱的热潮呢?台湾2300万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从大陆过去的。1949年,大陆士兵到台湾去了很多人,他们的根在哪里呢?在大陆。1988年之前台湾跟大陆来往很少,这些去的人想念大陆思念乡亲怎么办?写家谱。我统计了一下,台湾族谱有1万种,80%是最近50年修的。大陆修家谱什么年代热门呢?最近30年。1978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这之前大家是谈谱脸变,过去认为家谱是封建糟粕啊。1978年,思想解放了,认识到家谱有精华有糟粕。最近30年农村修家谱的积极性比城市要高一点,经济发展了,他们有这个能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海内外项目互相促进,特别是海外促进海内。台湾要修家谱,追根到什么地方呢?要追到大陆。1988年以后,台湾一些家族主动到福建、到广东来找同一个家族,因为只有两方家族合起来才能修好完整的家谱。他们经济条件好,我们写他们印,在客观上促进了家谱的发展。家谱在最近50年修的比较快,家谱的内容形式上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家谱的五种价值现在我讲一下中国家谱的价值。家谱究竟有什么价值?我们认为家谱应该一分为二,它确实存在很多封建糟粕,比如宣扬封建主义,三纲五常,封建迷信等,这个我们要否定。第二,存在攀附显贵,冒认帝王、名人为先祖的弊端,所以对旧家谱要分析,我姓王的总要找一个比较有名的吧!姓李的可以找李世民啊,姓朱的跟朱元璋排排队,是不是可以拉到我的世系表里面来啊?攀附显贵,有真有假。所以明清家谱要分析。再一个是扬善隐恶、书善不书恶,对老祖宗只能讲好的,不能批评他,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跟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所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家谱还是有重要的价值。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怎么看待家谱的。孙中山在讲话当中多次讲到家谱,1912年,他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后,到广东来参加孙氏宗亲会,搞了一个家族活动,孙中山可以说非常重视家谱。周恩来有一次跟鲁迅的弟弟讲,“你是绍兴的我也是绍兴的,我查了家谱,我们是一家人,我还要叫你叔叔。”毛主席是湖南人,他对家谱有专门的认识,认为通过家谱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变化提供宝贵的资料。1959年,他回到家乡韶山,首先就问,“毛家祠堂还在不在?”一个村干部说在,然后他来到毛震公祠,里面空空如也,但他依然鞠了三个躬。别人劝他,祠堂里已经没有牌位啦。他说:“管他三七二十一,鞠三个躬再说”。又讲:“祖宗牌子是个纪念”。他到他父母的坟上也鞠躬致意。1989年10月,邓小平支持五妹邓先芙和女儿邓榕回到四川广安,寻找邓氏家谱,寻根谒祖。他说,“你们去拜访一下我父母的墓,根据在哪里?”江泽民2000年5月4日视察上海图书馆,他专门查阅了济阳江氏金鳌派族谱,这个族谱里面有他的世系表亲但是没有他的名字。我后来给他解释了一下,我说你曾祖父是从惠州地区迁移到扬州定居的,当时修家谱时没有把你们写上去。后来他对家谱做了一些指示,认为对家谱要辩证看待。胡锦涛在上海图书馆同我们的工作人员讲:“我的老家非常漂亮,你们去看一下。”另外他会见宋楚瑜的时候,向宋楚瑜赠送一套民国30年刻印的湘潭韶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表明了海峡两岸同胞有着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上面反映了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家谱的认识。家谱今天来看有什么价值呢?首先是文物价值。因为家谱很多属于真本,而且大多数都是古本。早期家谱刻印多少套是严格限制的,每个家族代表领家谱的时候都要签字盖章。如果丢掉了那是要严肃处理的。为什么家谱这么重要呢?必须防止其他人加入到家谱里面来。今天保存的家谱绝大部分是古本,如果在明朝印的家谱都是真本,这本身就是宝贵的文物遗产,我们应该很好抢修,包括修补好,保护好。第二,资料价值。刚才讲广东中山徐氏族谱对中国参与世博会做了很大贡献,世博会期间专门把家谱陈列在那里。1851年伦敦世博会奖给徐氏家族金奖的奖品都是用英文写的,很有资料价值。第三,道德价值。家谱里面保存了家族的资料,有很多关于家训的内容。家训之类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有的主张三从四德贬低妇女,妇女对丈夫要服从,而且要绝对服从老子,做官的要绝对服从皇帝,这是封建时期的要求。家谱里面还有很多道德要求,比如尊敬父母、兄弟,尊重师长睦邻关系,要爱劳动,禁止赌博,要照顾孤苦寡人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建立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怎么来的?肯定要吸收传统的东西,家谱里面这些要求对于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