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光纤SPR传感器性能的几个因素.pdf_第1页
影响光纤SPR传感器性能的几个因素.pdf_第2页
影响光纤SPR传感器性能的几个因素.pdf_第3页
影响光纤SPR传感器性能的几个因素.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0年 第 2 9卷 第 5期 传感器与微系统 T r a n s d u ce r a n d Mi cr o s y s t e m T e ch n o l o g i e s 4 7 影响光纤 S P R传感器性能的几个 因素 孟 庆 民 临沂师范学院 信息学院 山东 临沂 2 7 6 0 0 0 摘要 要设计最佳性能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 S P R 传感器 必须研究各种参数对传感器性能的 影响 根据给出的评估标准进行优化 由于所有参数统一优化存在困难 同时也没有必要 因此参数的优 化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进行 在给出理论公式的基础上 利用设计的S P R传感器对影响性能的各参数进行 了理论计算 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为光纤 S P R传感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 了参考 并给出了设计建 议 关键词 物理光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光纤传感器 折射率 共振强度 中图分类号 T P 2 1 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0 9 7 8 7 2 0 1 0 0 5 0 0 4 7 0 3 I n flue ncin g f a ct o r s 0 f o p t ica l fi b e r SPR S e nS 0 r oe r t or m ance M E N G Q i n g m in C o H e g e o f I n f o r ma t io n L i n y i N o rm a l U n iv e r s it y L in y i 2 7 6 0 0 0 C h i n a A b s t r a ct T o d e s i g n f ib e r S P R s e n s o r w it h o p t i m a l p e rf o r ma n ce t h e in fl u e n ce o f al l p a r a m e t e r s o n p e r f o rma n ce o f t h e s e n s o r s h o u l d b e s t u d i e d o p t i miz a t io n C an b e r e a l i z e d a cco r d i n g t o e s t i ma t i o n s t a n d a r d I t i s v e r y d i ffi cu l t a n d u n n e ce s s a r y t o o p t imiz e all p a r a me t e r s S O p a r am e t e r o p t imiz a t io n C an b e ca r ri e d o u t in p a r t icu l a r co n d it io n On t h e b a s is o f g iv in g a ca d e mic f o r mu l a Al l p a r a me t e rs w h ich i n fl u e n ce ch ara ct e ri s t ics is t h e o r e t ic ca l cu l a t e d u s i n g t h e S P R s e n s o r Op t i mal s u g g e s t io n is p r o v id e b y co mp a r in g and a n aly z i n g t h e e x p e ri me n t r e s ult s Ke y w o r d s p h y s i cal o p t i cs s u r f a ce p l a s m o n r e s o n ance S P R o p t ical fib e r s e n s o r r e f r a ct iv e in d e x r e s o n ance in t e ns it y 0 引 言 自1 9 6 8年 O t t o A 等人首先设计了棱镜耦合的表面 等离子体波共振 s u rf a ce p l a s m o n r e s o n a n ce S P R 传感器之 后 出现了多种基于S P R效应的传感器 J 其中 在上世 纪 9 0年代初出现的基于 S P R技术的光纤传感器 同 棱镜传感器相比 它体积小 响应快 成本低 可以实现在线 实时检测 有着更大的研究前景和经济价值 在光纤 S P R传感器中 最为重要的结构就是光纤 S P R 传感探头 通常 光纤 S P R传感器中采用的光源带宽是确 定的 因而波长不可调节 而入射角范围由光纤的数值孔径 决定 一旦传感器设计好 入射角范围也随之确定 也不可 调节 另外 在一定的温度下 传感器中各个构件的色散特 性是一定的 不可调节 但对于被测对象 通常假定其折射 率无色散 尽管这些参数变为确定的 然而 光纤 S P R传 感探头却带来了其他各种参数 并且 对传感系统的性能产 收稿 日期 2 0 0 9 1 0 0 7 基金项 目 山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Y 2 O O 8 E O 1 生一定 的影 响 本文首先建立光纤 S P R传感器的理论模型和理论计 算公式 然后 利用这些参数进行理论计算 并对结果进行 分析比较 从而为优化光纤 S P R传感器性能提供依据 1 相关理论 本文所设计的光纤 S P R传感器由光纤纤芯 黏结层 金属层 常用的为 A u和 A g 组成 图 1为结构示意图 g 膜 图 1 光纤 S P R传 感器结构设计图 Fig 1 S t r u ct u r e d ia g r a m o f o ptica l fi b e r S PR s e n s o r 以子午光线在光纤中的传输和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 作用为例 给 出光纤 S P R传感器 中相 应的理论计算公 式 4 8 传 感 器 与 微 系 统 第 2 9卷 z d 2 1 1 干扰性能有所提升 A l2 l3 d d 1 f 古 帆 2 式中 f d 0 为光线在传感器中的反射次数 0 为光纤 内反射角 A为入射光波长 f 为被测介质温度 n o n n 2 为分别为纤芯 黏结层 金属层和被测介质的折射率 d d d 分别为纤芯直径 黏结层和金属层的厚度 2 为探头长度 为模数 为入射角 为传播模式分布密度函数 且 6 i 熊 2 计算结果分析 2 1 折射率的影响 计算中采用的纤芯折射率变化范围为 1 4 o 1 8 0 R I U 间隔0 0 2 R I U 金属层分别为 A u和 A g 结果如图2所示 7 50 7 0 0 墨 6 5 0 6 0 0 羹 5 5 0 4 5 0 4 O O I 柏1 4 5 1 5 O 1 5 5 1 6 0 1 6 5 1 7 O 1 7 5 纤芯折射率 图 2 纤芯折射率和共振 波长的关系 Fig 2 Re l a tio n o f fi b e r co r e r e f r a ct iv e in d e x a n d r e s o ns n ce wa v e l e ng t h 可以看出 对于确定的被测环境介质 无论是 A u膜还 是 A g 膜光纤S P R传感器 其共振波长随着光纤纤芯折射率 的增大而减小 换言之 如果被测对象的折射率较大 可以 采用折射率较大的光纤纤芯 并且 从 图2中可以看到 光 纤纤芯的折射率对于 A g 膜光纤 S P R传感器的共振波长影 响较大 调整范围为2 5 0 n m 而 A u 膜光纤 S P R传感器的调 整范围只有 2 0 0 n m 通常希望传感器工作在较高的波长 上 因为在较高波长上传感器的灵敏度较高 因此 并不是 光纤纤芯的折射率越大越好 一般光纤纤芯折射率和被测 对象折射率在一个相差不大的范围内比较合适 2 2 光纤纤芯直径 式 1 表明 光纤的直径直接和反射次数有关 直径越 小 反射次数越多 共振区域增加 从而光谱 曲线的共振峰 值会越小 在 1 0 0 1 1 0 0 m范 围内 以间隔 1 0 0 la m改变光纤纤 芯直径 d 可得结果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 光纤纤芯的直 径变化没有导致共振波长发生偏移 但共振强度有所变化 图4 光纤纤芯直径越小 反射次数则越多 相对共振区 域增大 处于共振波长处的光波能量吸收增加 从而反射回 来的共振强度变小 随着光纤纤芯直径的增加 传感器的抗 波长 r u n 圈 3 A u膜和 Ag膜光纤 S P R传感器中不同光纤直径对应的 光谱 曲线 F ig 3 s p e ct r u m cu r v eof d iffe r e n tfi b e r d ia inAu fil m a n d Agfil m o p t ica lfibe r S PR s e n s o r 3 5 3 0 2 5 2 0 l 5 l 0 5 0 0 1 0 Z O 3 0 4 O 5 0 6 0 7 0 8 0 9 1 0 1 1 纤芯直径 力 m 图 4 共振 强度与光纤纤芯直径 的关 系 F ig 4 Re l a ti o n of r e s o n an ce i nt e n s it y a nd fibe r C O re d ia A g 膜光纤 S P R传感器和 A u膜光纤 S P R传感器的特 性与光纤纤芯直径的关系一致 表明光纤纤芯直径的变化 与采用何种金属材料不相关 通常选用直径为 4 0 0 I L m或 者6 0 0 O J n的石英光纤 这样既可以保证共振强度适当 又 兼顾到传感器的抗干扰性能 2 3 探 头长度 探头长度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类似于纤芯直径 从 式 1 可见 探头长度同样直接和反射次数有关 探头长度 越长 反射次数越多 共振区域增加 从而光谱曲线的共振 峰值会越小 改变探头长度 z 分别为 1 2 5 1 0 1 5 2 O 2 5l n r n和 3 0 mm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探头长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共振 波长 而会影响共振强度 如图5 随着探头长度增加 反 射次数也随之增加 共振区域增大 处于共振波长处的光波 能量吸收增加 从而反射回来的共振强度变小 实际设计时 探头长度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取 通常希 望体积小些 这样容易加工 本文设计的 A g 膜光纤S P R传 感器的探头取为2 5 i i ra A u膜光纤 S P R传感器的探头取为 1 5mmo 2 4黏 结层 为了提高传感器寿命 有必要加上黏结层 增加金属层 和光纤纤芯之间的黏结力 关于黏结层的选择 必须满足在传感器的工作波段透 明 对各个波段的吸收要小 尽量不要影响传感器的特性 本文中选用 C r 作为黏结层 骶 唾 第 5期 孟庆民 影响光纤 S P R传感器性能的几个因素 4 9 探头长度 rim 圈 5共振 强度与探头长度的关系 Fig 5 Re l a t io n o f r e s o n ll c e in t e n s it y a n d pr o b e l e n g t h 在实验中 以间隔 l n m在 0 1 0 n m间改变 cr 层的厚 度 d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cr 层的存在不会导致共振波长 发生变化 但厚度的增加会阻碍光进入金属层 使得激发表 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减少 从而会导致共振强度增加 如图 6 在设计的 A u膜光纤 S P R传感器设计中 cr 层厚度取 为 2 4 n m 4 5 4 0 3 5 3 0 2 5 2 O 1 5 l 0 5 黏接层 厚度 n m 图6共振强度与黏 结层厚度 的关 系 F i g 6 Re l a t i o n of r e s o n a n ce i n te n s i ty a n d a d h e s j v e l a y e r t h ick ne s s 2 5 金属层 S P R传感器中 金属的特性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 能够 用于S P R传感器的金属材料有 A u A g cu A l 等 其中 以 A g的特性最佳 其次是 A u 虽从光学特性而言性能次之 但 A g 膜光纤 S P R传感器的寿命较长 然而 A g膜的化学 特性活泼 容易氧化 因此 常规的 A g膜光纤S P R传感器只 适合一次使用的场合 并且 必须在制造后一周内使用 如 果时间太长 就会因氧化而导致传感器性能急剧下降 合 适的方法是在 A g层的外层再加上保护层 这样可以提高 A g 膜光纤 S P R传感器的寿命 实验 中 以 5 n m 间隔在 2 0 8 0 B i l l 改变 金属 层 的厚度 理论计算表明 无论是 A g 膜光纤 S P R传感器还是 A u 膜光纤 S P R传感器 在膜层较薄时 比如 2 0 4 0 n m 共振波 长受金属层厚度影响非常明显 如图 7 这主要是金属膜 层在这个厚度下尚未完全形成较均匀的表层 因此 表层电 子浓度与表层结构关系密切 导致共振波长受金属厚度影 响明显 当金属膜层厚度超过 4 5 n m时 金属层已经成为 表面较为平滑 厚度较为均匀的一层 此时 即使金属厚度 再增加 但表面等离子体浓度已趋稳定 共振波长也相对稳 定 事实上 在厚度低于 4 O n m时 传感器的鲁棒性相当 差 测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差 厚度超过 4 5 n m后 传感 童 案 金属膜厚度 n m 图 7 共振波长和金属膜层厚度的关 系 g 7 Re lat io n o f r e s O 咖O e wa v e l e n g t h a n d me t a 1 f 1 1 m t h ickn e 器才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因此 传感器中无论是采用 A u层 还是 A g 层都要求厚度大于 45 n m 但是并非越厚越好 随 着厚度增加 导致共振强度增加 如图8 这样不利于检测 折射率虚部变化的环境介质 在设计的系统中 A g 膜厚度 为5 4 0n m A u膜厚度为 5 0 1 n m 金 属 膜 厚 度 n m 图 8 共振强度与金属层厚度的关系 F i g 8 Re lat io nof r e s o n a n cei n ten s i ty a n dme t a l fi l mst h ick n e s s 3 结论 通过对影响光纤 S P R传感器性能的各参数的计算和分 析 为进一步优化光纤 S P R传感器结构和性能提供了理论 和实验依据 事实上 式 2 只是给出了基于图1结构的光 纤 S P R传感器反射系数计算公式 与实测数据并不一致 实际检测中 应首先记录光纤 S P R传感器在空气中的波长 谱作为参考信号 然后 记录传感器在被测对象中的波长 谱 并取其比值加以修正后 才是真正需要检测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结果和分析均没有考虑被测介质 温度的影响 实际上 表面等离子体波与表面等离子体密 度密切相关 而等离子体密度又与温度相关 因此 系统应 用中必须考虑温度问题 参考文献 1 O t t o A E x ci t a t i o n o f s u r f a ce p l a s m a w a v e s i n s il v e r b y t h e m e t h o d o f f r u s t r a t e d t o t a l r e fl e ct i o n J z P h y s i k 1 9 6 8 2 1 6 3 9 8 41 0 2 K r e t s ch m a n n E T h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f th e o p t i ca l co n s t a n t s o f m e t a l s b y e x cit a t i o n of s u r f a ce p l a s mo n s J Z P h y s i k 1 9 7 1 2 4 1 31 3 3 2 4 3 郭继华 刘通 神 帅 表面等离子体波检测的新技术研 究 J 光学学报 1 9 9 6 1 6 9 1 3 2 2 一l 3 2 5 4 Ho mo l a J Ye e S S G a u g l i t z G S u r f a ce p l asm o n r e s o n a n ce s e n s o rs r e v i e w J S e n s o r s a n d A ct u a t o r s B 1 9 9 9 5 4 3 1 5 下转第 5 2页 骤 蕊 舀 嗽 日 5 2 传 感 器 与 微 系 统 第2 9卷 表 1 实验数据 Ta b 1 Ex p e r ime n t a l d a t a 距目标距离实测值绝对误差 距目标距离实测值绝对误差 m i l 1 m il1 m il 1 h i m m m 1n m 4 6 7 4 6 6 1 24 1 2 2 4 1 2 0 4 8 7 4 8 6 1 24 0 7 2 4 0 6 1 4 9 2 4 9 2 0 23 8 7 2 3 8 5 2 l 6 2 7 1 6 2 7 0 28 6 1 2 8 5 8 3 1 6 3 2 l 6 3 7 1 28 5 6 2 8 5 5 1 1 6 4 2 1 6 4 l 1 28 4 6 2 8 4 4 2 由实验数据可得 系统平均误差为 1 0 8 mm 测量精 度达到了激光测距仪本身标称的精度 表明测量精度未受 光学系统影响 同时 测距仪的量程大幅度减小 这是由于 激光测距仪接收到的光功率减小造成的 这里的衰减主要 产生于透镜与光纤的耦合处 这一衰减可以通过增大透镜 的面积和在透镜与光纤间填充特殊液体等方式减小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基于相位式激光测距的光纤传感器原理 通过搭建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 证明激光测距仪的激光接 收回路经改造后依然能够实现精确 稳定的测量 这种传 p 上接第4 6页 定方法可以有效地弥补单站位标定方法带来的标定结果无 规律和被测点超出标定的区域时成像精度无规则变化的不 足 但是 多站位的 C C D相机的标定方法的工作量比单站 位时增加了很大 时间花费也过长 可以适当地减少影响较 小的区域 并考虑优化标定程序中的算法 进一步提高测量 精度 参考文献 1 段发阶 张健新 叶声华 C C D摄像机标定新技术 J 计量学 报 1 9 9 7 1 8 4 2 9 6 2 9 8 2 叶声华 王仲 曲兴华 精密测试技术展望 J 中 国机械工 程 2 0 0 0 1 1 3 2 6 2 2 6 4 3 孙长库 魏嵬 张效 栋 等 C C D摄像 机参 数 标定 实验 设 p 上接第4 9页 5 J o r g e n son R C S u r f a ce p l a s m o n r e s o n a n ce b a s e d b u l k o p t i c and m目 o p t i c s e n s o r s D Wa s h in g t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Wa s h i n gto n 1 9 9 3 6 曹振新 梁大开 郭明江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中膜厚 与共振波长关 系 的实验研 究 J 光学学 报 2 0 0 3 2 3 1 1 2 5 1 28 7 j K r e t s ch m a n n E R a e t h e r H R a d i a t i v e d e ca y o f n o n r a d i a t i v e s u r f a ce p l a s m o n s e x cite d b y l i g h t J Z N a t u ff o rsch A 1 9 6 8 2 3 21 3 5 21 3 6 8 K r o g e r E K r e t s ch ma n n E S ca t t e r in g o f l i g h t b y s l i g h t r o u g h S i l l f a ce s o r t h i n fil m s i n cl u d i n g p l a s m a r e s o n a n ce e m i s s i o n J z P h y s i k 1 9 7 0 2 3 7 1 1 5 感器可通过光纤使电学系统远离测量现场 从而达到本安 要求 在石油 化工等领域高危作业环境下的料位 液位等 的测量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金国藩 李景镇 激光测量学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 9 9 8 1 0 1 5 2 丁小平 王薇 付连春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及其应用原 理 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 0 0 6 2 6 6 1 1 7 6 1 1 7 8 3 汪涛 相位激光测距技术研究 J 激光与红外 2 0 0 7 3 7 1 2 9 3 1 4 魏学峰 手持式激光测距仪中高精度测相技术的研究 D 长沙 国防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