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喻手法专练 答案1本诗的主旨句是第四句。诗人采用比喻和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诗的主旨。诗人将少年和美好的三月作比,前三句把三月的美好写到极致,为第四句感叹美好的少年时光一去不回作铺垫,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冲击着读者的心灵。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3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4(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5(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6诗句运用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7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8答案 (1)动静结合。“坠叶”为动,明月是静。以声衬静。落叶的细碎之声,使夜的寂静特点更加突出。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练”的比喻使月光的洁白、静谧跃然纸上。9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10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拟人手法参考答案:1写了明月、夜霜和梧桐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和夜霜是“梧桐”所处的艰难境遇,它的“不甘”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2(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3(1)运用了拟人手法。(“想像”也对)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3)尾联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是说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是用“唤醒三日酲”表现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4“瘦”字,拟人,形象生动,表现了灯花从亮到灭的过程;既是灯花瘦,也暗含着作者因思念而心碎形瘦的情状。5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6 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7“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8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9“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10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霜花强颜,表达虽有美景,却难抵心中孤寂的情怀;用了对比(反衬)手法,把“霜花”和春色作对照,表达内心孤苦。(两种手法各1分,解说各1分)“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1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反衬手法答案1“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2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3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4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5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6下片写出七年的迁谪生活给作者带来了无尽辛酸,此时物是人非,朱颜已老,更让作者倍感凄清孤寂。从全词看,作者运用的是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7本词写法新巧别致。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运用了比拟手法,上片中“飞雪”与“杨花”互喻恰当,比拟工整,手法独特;二是运用了反衬手法,词人用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的思念之苦,月照梁上双燕,反衬出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三是整首词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表达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思妇口吻诉说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的痛苦心情。8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9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10(1)“才七日 ”,用“才”突出七日时间之短;“已二年”,用“已”表示两年之时间长。(1分) 以时间的长短对比表现在外时间之长,以入春时间之短,反衬离家时间之长,表达思归之切。(2分)(赏析时一要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二要分析这两个虚词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2)相同点:都使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薛诗以人与雁对比,张诗以人与秋风对比,(1分)都突出了游子归家之晚,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1分) 不同点:张诗还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秋风人格化,借抱怨秋风先至,含蓄委婉的抒发不能及时回家的烦恼之情。(2分)(如答薛诗使用对偶可给1分)11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霜花强颜,表达虽有美景,却难抵心中孤寂的情怀;用了对比(反衬)手法,把“霜花”和春色作对照,表达内心孤苦。(两种手法各1分,解说各1分)12(4分)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描写手法答案1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2对于杨柳形象的刻画,既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绘。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角度多变,刻画生动形象。“轻黄”一词,更巧用通感手法,颜色本无轻重,却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有“轻飘飘”的感觉。用触觉来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3范诗触景生情,以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进而借蔺相如典故言志,坚定信念。高诗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直接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侧面以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4(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5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6在描写手法上,本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美景:春水、天、云、树、禽、消雪、缺月、桃红梨白,色彩艳丽。在描写角度上,诗人由低而高至远,手法多样。7间接描写: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结尾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珙托潮水的雄壮气象。直接描写: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8从视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衬托:远近分明,动静结合。9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0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11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 以动衬“幽”(“下鹭”) 以声衬“幽”(“鸣蛙”) 12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抒情手法答案1“愁”“恨”。是通过埋怨、迁怒于毫不相干的“东风”和“春日”来表达的。将深愁苦恨表达得更加深切。2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3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4古人多用杜鹃啼鸣表示思乡,黄昏时分,杜鹃哀啼,自然引发诗人思归之情;(2分)“忍听”,即“不忍听”,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愁情。(2分)5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作者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6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7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8此词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现男女分别时难分难离的情状。借助景物渲染凄恻哀怨的离情,如开篇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为全诗笼罩上浓浓的苍凉的气氛,诗人又借“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景物描写,通过“移情”表现手法抒发了悲凉的心境。9由开头对无人领会登临意的慨叹,对统治者只知借天险以求苟安(南宋朝廷如六朝统治者一样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的郁愤,转到对南宋有些人(“王谢”)空发议论(空谈)却无北伐(收复)行动的讽刺,再到最后转为抒发破敌取胜的豪情(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10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内容概括 答案1(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2)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2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 3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4“不见人”三字贯穿于本诗的前三联写景之中:水路全被菰蒋、白萍覆盖,少有舟行,东吴的百姓都去打仗了,野外的棠花孤独地开着,无人欣赏,江燕归来屋中无人。客人经过,不见有人送迎,田野荒芜,不见有人耕种。5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即将还家之喜;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沿途赏美景之喜;来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6即将还家之喜;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沿途赏美景之喜;来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 用典 答案1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3李词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从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化用而来,表达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化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语,既照应上片乘船渡海所见的海天相接之景,又铺垫了后二句借风力游三山的述怀。“三山”之典既抒发胸中怀才不遇的愤懑,又表现了对黑暗现实不满,还表现了对没有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强烈向往。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4(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虚实借代双关答案1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2虚实结合:前六句实写春日美景中饮酒送别的场景,后六句借助想象,写梦境中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学网络诈骗课件
- 社会情绪手工课件
- 抗菌技术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辅警铁骑岗位知识培训课件
- 交通银行2025铜仁市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中国银行2025永州市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宜昌市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定制与快速制造
- 中国银行2025惠州市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财政政策
- 新概念第一册Lesson-65-66练习题
- 固体物理(黄昆)第一章PPT
- 十经络养生法专家讲座
- 2023年重庆大学入学考试英语一本科
- 铁路公司招聘干部试题
- GB/T 1770-2008涂膜、腻子膜打磨性测定法
- 输血申请单规范PDCA
- 第17课-我是浙江人课件
- 税务尽职调查报告(参考)
- 初中七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件
- 全屋定制家居整装安装师傅专业安装服务技巧培训指导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