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杜甫).doc_第1页
《登楼》(杜甫).doc_第2页
《登楼》(杜甫).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字来承载,把握文字组合的张力,是读诗赏诗的抓手。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楼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即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体验、问题探究等。 【教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1教师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故古代的文人墨客皆喜欢登高,因此成就了不少的登临诗。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是登临诗? 2生答:登岳阳楼(其一)、登幽州台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登飞来峰师补充:由这些登临诗可知,登临诗一般分为三类:登山诗、登楼诗、登台诗。我们今天便要学习一首登临诗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登楼。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三、预习检测 1.知人论世识杜甫: (1)作家作品(注:提醒学生从名、时、地、平、作五个方面去识记重要作家的文学常识) 附杜甫的文学常识: 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时:公元712公元770,唐由盛转衰时期(四分之三的时间生活在盛唐,经历了安史之乱) 地: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评: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 作: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有杜工部集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史”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史新安史和潼关史,“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2)背景资料 2.谈谈初读感受: 体裁、情感基调、朗读节奏、诗歌大意等。4、 美读怡情 1.屏幕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韵味(节奏、轻重音) 读出感情2. 根据上述三个要求,逐步完成朗读指导,前两个要求属浅层次的,学生易于把握,第三个要求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掌握。3. 明确本诗的诗眼,便于学生悟情。本诗的诗眼:“伤”字五、感知内容,把握意象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内容。明确:诗人在暮春时节登楼时的所见所感。(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2. 所见的是什么?所想的又是什么?小组内稍做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所见:繁花、高楼、锦江春色、玉磊浮云,祠庙(后主祠及武侯祠)(板书)所想:北极朝廷和西山寇盗教师小结:所见部分即本诗的意象,所想及作者由所见引发的议论。6、 再读悟情 本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此诗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7、 品析语言 杜甫有名言“为人性僻耽(dn,爱好,沉溺于)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请同学们品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其好在哪里。 教师示范:如:我喜欢首联。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首联统领全篇。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而后小组指派发言人展示本组讨论结果,师生共同评价补充。8、 诗歌学习总结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在语言上,工于锤炼。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历史变迁,谈人事又融入景物。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9、 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小组内根据本节课所学总结 1.知人论世;2.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3.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1)找出诗歌意象;(2)分析意象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