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明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山东省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明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山东省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明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山东省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明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专题一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型新授教 案序 号专题学习目标 (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专题学生活动设计专题教材处理一、学生活动设计一:情境导入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这启发我们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学生活动设计二:预习反馈 生交流预习中的基础知识,展示作者、背景、字词,结构提纲;一生主讲,其他生补充,师补充、强调、板书。 师板书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来列简纲。3、 学生活动设计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思考以下问题,同时列好提纲并细化。1、丁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丁教授讲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5、第4段举王明阳“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王明阳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6、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7、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实验的特征之一: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的特征之二:实验的过程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尤其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8、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9、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根据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0、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11、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 “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2、找出文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1)王明阳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天的故事;(2)作者自己在美国读大学的亲身经历。】【道理论据:(1)对“格物致知”含义的阐述;(2)对“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的论述等。】4、 学生活动设计四:深入探究:研读赏析,讨论交流展示。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有哪些?【“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2、丁教授认为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3、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请结合实例加以具体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实例:结合在实验、实践中发展、进步的实例,分析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语:这篇漫谈式议论文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们不啻是当头棒喝。请我们记住“洗澡”的故事,做到格物致知。5、 学生活动设计五: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2011哈尔滨中考题平视六、学生活动设计六:作业1、完成五年中考三年模拟14课2、预习15课,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题。1、丁肇 中 瞭 望 授予 儒家不知所措 彷 徨2、“四书”:儒家经典作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补充:“五经”:诗书礼艺春秋“六艺”诗书礼艺乐春秋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修身:努力提高自己道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清淡: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3、结构提纲反馈: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和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引证:大学)东二部分(3-12):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明阳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引证:大学) (例证:王明阳)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例证:竹子)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我”举例。(联:今天的中国学生)(例证:自己)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平视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好焦距,让我们的目光平视。颐指气使的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平视!面对权贵、富翁、名人,如果我们仰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那是仰视。仰视是形象的贬损,是尊严的丧失,是灵魂的削价。面对弱者、贫民、凡夫,如果我们虎起脸,瞪着眼,哂笑着,或对其不屑一顾,或对其呼来喝去,或对其任意裁决,那是俯视。俯视是缺乏自知的嚣张跋扈,是丧失理性的恣意妄为,是践踏尊严的恃强凌弱。因此,我们要平视!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他的语气说道: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苏联著名的小姑娘卡嘉。小姑娘单纯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下,于是她很轻松地做到了平视。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不能成为不平等待人的理由。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一个衣衫破旧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一丝不苟地脱帽向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即使身居高位,名噪一时,仍然不可忘记平视。但做到平视并不容易,它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面对世界,我们要平视,国与国之间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面对他人,我们要平视,人与人之间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面对自我,我们要平视,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