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教案.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教案.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教案.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教案.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西安安市广播电视大学视频课教案主讲:刘孟虎2014年12月13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概述一、 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作品的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按中国文学发展顺序,精选诗、词、散文中若干名篇,节录古典小说与戏曲名著中若干篇章,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给予评析。 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资源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葛晓音与周先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为基本教材。主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二)媒体资源通过西安电大教学平台浏览各种媒体资源。四、教学建议 (一)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是以中国文学发展的时间为经,以作家、作品这两个概念为纬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文学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一点,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作家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结构,培养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1)(2)(3)、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五、阅读建议1、以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中的精选作品为主,引导学生对文学名著进行“鉴赏性阅读”,即强调学习者心灵的投入,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不仅注意作者“写什么”,更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反复揣摩作品的言语,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 2、在鉴赏性阅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部分基础与条件较好的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即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进行质疑与客观评价。要引导学生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等等)。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3、本课程与其它文学课程相比,实践性较强。因此,教学中要突出两个环节。首先是“读”:要集中主要精力读教材中的选文,读全书,读作家的其他作品,读得越多越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开拓阅读视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细读,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最好背诵诗词与文章的精彩片断。 其次,在多读的基础上还要“多写”,一是要勤写“读书笔记”,要养成“每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法是自由的:读后感想,片断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录选文中的佳句好词都可以。有条件与兴趣,还可以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的写作。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的读与写中作适当地点拨;不要越俎代疱地作过多的、过于琐碎的分析。 六、教学要求与阅读提示 1、我们对所选作品作了“精读”与“略读”的区分。“略读”要求对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感悟与把握;“精读”则要求在总体感悟与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品的语言和写法。(精读作品加予以标注,其余都为略读作品,大纲重点介绍精读作品。)2、针对全体学员。我们提出不同要求。对基础与条件较好、有进一步学习兴趣的学员,引导他们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的比较,等等),或作更深入的研读,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第一编 先秦部分一古代神话故事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界,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致人的愿望。反映了原始人类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表现了古代人民顽强的斗争精神。 1、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2、鲧禹治水写上古人类与洪水的斗争。神话塑造了两个正面的半神半人的形象,鲧是失败了的英雄,他不怕天帝的威势,宁可触怒天帝,也不放弃拯救人民的理想。禹是成功了的英雄,在他身上表现出了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3、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原始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灾害进行的斗争构成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在斗争中不断涌现出战胜自然灾害和凶禽猛兽的英雄,他们的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鲜明地集中于女娲身上,因此,故事反映了上古人类战胜自然的理想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女娲是为民除害的英雄。她辛勤劳作,有神秘的法力,过人的智慧和随机应变的斗争手段。这一形象的突出特点和本质意义,在于当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表现出崇高而伟大的精神。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幻想。故事用奇妙新颖的幻想来反映现实生活,既有气势又优美动人。二诗经(一)基本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其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二)主要作品 1、周南芣苢这首诗的语言、节奏都非常简单,好在哪里?芣苢(车前子)既不能当饭吃,又不宜当柴烧,更不能盖房屋,采集芣苢是一种什么劳动呢?另一种理解:毛诗对芣苢 的理解是:“妇人乐有子也。”因芣苢(车前子)结籽多,古人便认为它有“宜子”的功能,反映了古人祈求多子的观念。在古代社会里,人口繁衍是部族、家庭的大事之一。妇女在部族、家庭中的地位往往是由他是否生孩子和生孩子多少来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来体会这首诗,则采集芣苢只是妇女祈求多子的象征性仪式,不同的妇女心情是不同的:少妇满怀着对多子的憧憬和不能生育的惊惧。已生子的妇女祈求多生。已经多子的妇女满怀喜悦,感谢神灵赐福。早该生子而未生的妇女满怀悲伤,同时又不甘绝望2、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诗,是一个女子追忆和男方从恋爱、定约、结婚到受虐、被弃的过程,倾诉她悔恨交加的心情;反映了妇女被玩弄虐待,婚姻没有保障的悲惨命运和她们的不平。女主人公(弃妇)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在结婚前,对爱情一往情深。婚后她诚挚无私,勤劳持家。被弃后他对氓的虚伪暴虐进行了揭露、谴责,她是一个善良、勤劳、理智而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色是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既充满悔恨之情,又暗示了婚姻的转折。大量地运用感叹词,造成具有排比形式的感叹句,以加强感情效果。艺术上的另一特色的赋、比、兴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3、豳风七月是一首农事诗,采用按月歌唱的形式,但由于月份之间有跳跃,初读起来觉得不通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作为歌唱之词,当初人注重的是传唱效果,不大注意意义的严谨;二是由于文字流传中的错简。第一编 先秦部分本诗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按月歌唱的形式,层次脉络还是清楚的。全诗好像是以一个老农哀哀倾诉的口吻,叙述农民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过程和他们的衣、食、住等方面的生活状况。贯穿全诗有一条思想线索,这就是贵族与农民的生活悬殊,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差别和社会本质。这种社会的不平是从诗歌的客观叙述中表现出来的,而叙述主人公主观上对贵族老爷还是驯顺的,还没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三、先秦散文(一) 基本常识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有萌芽而至成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 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有: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促进了散文的兴盛。2、“士”阶层的形成,促成了散文的发展。3、诗歌篇章短小,于是散文起而代之。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 (二) 主要作品1、齐晋鞌之战(节录左传成公二年)(1)、生动逼真的战争场面描写。记述了战国时代秦晋间争夺霸权的一次大战的前后经过,通过蹇叔哭师和秦师骄纵轻狂的描写,指出了秦军失败的必然性。人物形象鲜明,(2)、在紧张的战斗过程叙述中写出了双方将帅的不同表现和性格。清晰交待了战争发生的原委,并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原因。(3)、语言精练传神。从人物言行中写出了生动的个性,外交辞令巧妙精美,隽永含蕴。2、冯諼客孟尝君:通过士人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使孟尝君相位稳固的事迹,颂扬了士的智谋及其在战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颂扬了冯谖争取民心的政治卓见。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因事显人,事由人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作者通过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等情节,不断制造悬念,展现了冯谖的奇士风采。用笔曲折,欲扬先仰,欲露先隐。冯谖一出场故作平庸,表面是“抑”,其实是要给人以不同寻常之感。3、庄子逍遥游描述了庄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逍遥游。(1)有待和无待。 庄子所追求的 “无所待而游于无穷”。(2)无功、无名、无己。这是一种忘怀一切的境界,是一种无所追求的人生态度。(3)大智和小智。由于生活范围的不同引起的精神境界、思维视野的区别。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像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巧妙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行文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四、楚辞“楚辞” 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两湖)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为楚辞。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离骚是屈原的第一代表作,也是楚辞的第一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它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抒写了屈原的美好理想,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表现出屈原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离骚的艺术成就:(1)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2)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3)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以大量的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增强了咏叹的抒情气氛和诗句的音乐感。第二编、两汉部分一、两汉辞赋 (一)基本常识汉赋乃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贾谊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大赋是汉赋的顶峰。之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都为汉大赋力作。张衡的归田赋还开启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二)主要作品1、鵩鸟赋是贾谊谪居长沙因受了鵩鸟入室之事的触发而作。假托占鵩鸟的问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情绪,并以老庄死生等祸福及知命不忧的思想来自我排遣,体会贾谊“以文为赋”赋中说理的特色,同时也体会其“文洁而体清”的艺术风格,还要注意比喻、对比手法的运用。 2、枚乘七发: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以吴客与楚太子互相问答的形式。意在揭示,养尊处优,吃喝玩乐,不仅消磨了一个人的意志,使人一事无成;而且连个健康的身体也保不住。作为一个统治者,不能整天沉醉于声色狗马这种,要研究春秋以来各派的学说,从中找出对巩固统治有用的东西。七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并不是他的思想性,而是文中那些大肆的铺陈描写。作者在这里用比较平易的语言,用一系列的生动形象来比喻海涛的奔涌飞腾,音声满耳,奇景迷目,使读者不由得感到心旷神怡。七发是汉赋发展史上带有转折性的作品,它的显著特点是夸张铺叙。二、史记(一)基本常识 散文有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两汉文学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开辟了传记文学。东汉班固的汉书与之齐名。政论文中名篇佳作叠现,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二)主要作品1、项羽本纪垓下突围及乌江自杀部分,通过项羽别姬时的慷慨悲歌,写出了他心已死而意难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情。写他的死法也非同常人,仍然是英雄本色。把项羽的英雄末路写得绘声绘色,可歌可泣。项羽是秦末历史的核心人物之一。司马迁以饱醮感情之笔从多个侧面写出了项羽的盖世英雄形象将项羽立为本纪,是对其历史地位的肯定。项羽的性格具有刚直、磊落、豪爽、厚道,不善于勾心斗角。对项羽的态度体现了司马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项羽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司马迁都给予了公正的评价。2、李将军列传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艺术特色:文直事核,寓形象于叙事;不虚美、不隐恶,寓感情于形象;(1)虚实相衬法的运用 (2)正反对比法的运用(3)直抒胸臆法的运用 三、两汉乐府诗(一)基本常识: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中的叙事长篇,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古诗十九首则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称为“双璧”。 (二)主要作品1、陌上桑民歌写一个美丽的采桑女子机智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揭露封建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并表示出对他们的鄙视。故事以被侮辱者的胜利而结束,从而把一个在一般情况下本应是悲剧的故事,变为一个喜剧故事。 诗中着力塑造了罗敷美的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美的理想和斗争精神。作为一首构思巧妙、故事完整的五言叙事诗。富有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充满活泼、愉悦、轻松的气氛。本诗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其次是衬托手法,通过夸张和衬托,突出了罗敷的美丽、乐观、机智和自信的品质。2、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思想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它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兰芝与仲卿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有力地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寄托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中心人物是兰芝美丽、勤劳、聪明、善良、懂礼貌、刚强不屈,集中了中国古代妇女的一切优点。 作品塑造兰芝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她完美无缺,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让人挑剔,这就更加大大地引起了读者对她的热爱与同情。整个故事基本上都是由对话组成的。尽管经过了文人的许多加工,但它仍然保留着非常浓厚的民歌韵味。重沓反复,既有一种原始的朴实天真,又有一种和谐的气势之感,它还有一个带有浪漫主义抒情韵味的结尾。 四、汉代古诗 (一)背景知识西汉以后,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 。到了东汉末年的桓灵之际,由于社会现实日趋黑暗,很多诗人如郦炎、赵壹、蔡邕等都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恨和避祸远害的心理。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诗风较之前一阶段有了明显的不同。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它们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情别绪和士子文人仕途的失意之感,充满感伤情调。1、上山采蘼芜这首诗反映汉代妇女地位的底下,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此篇向来列入古诗,其实是“缘事而发”的民歌。从表現手法上也可以看出它不会是文人的抒情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弃妇是如何冤屈:她勤劳、能干、柔順,但她还是被弃了。作者巧妙地通过“故夫”自己的招供揭示了他的丑恶的灵魂。不难想象:那个新人的命运并不会比故人好些。 2、行行重行行写思妇对离家日久的游子的思念。抒情极其缠绵深挚。先忆别时情景,再说路远难会,后写相思之状,最后以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作结。通过对思妇感情的发展、曲折的描写,十分细腻地表现了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中缠绵深挚的抒情是完全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的。全诗无一奇字奇句,甚至以穿衣吃饭之事入诗,全是家常口语,但却表达了极深沉曲折。诗中还恰切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中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比喻在外的游子宁不思家,隐含着思妇对游子的抱怨之情;这两处比兴含义丰厚,更深一层地表现了思妇的情感,增强了本诗的感染力。第三编:魏晋南北朝 一、建安诗赋(一)背景知识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期间,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与政治的权力一起世代相传。南朝以后逐渐减少。 (二)主要作品1、曹操的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和表达渴求贤才的忧思。情感表现曲折跌宕,反复咏叹,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及爱才若渴的心情。全诗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我们可以感觉到在混乱的现实中建立功业的艰难和诗人坚定的信心。全诗运用比兴手法,以各种事物形象作比,表达强烈的求贤愿望。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用朴质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尽管在语言形式上极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2、曹植的洛神赋是他抒情小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3、王粲的七哀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叙事诗,记述了诗人离开长安到荆州途中所见所闻,深刻描述了东汉末年军阀争战,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苦不聊生的悲惨情形。诗人面向血淋淋的现实生活,毫不掩饰地加以暴露,充满悲愤之情的血和泪的控诉。从艺术风格看七哀诗,也可说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固然主要是社会原因,但和“粲性躁竞” 的个性气质也分不开。因此王粲的诗中哀怨悲惨的气氛,胜于慷慨悲壮之气。当然,这不一定是王粲诗的缺点,反之,这种尽性缘情之作,正是六朝缘情绮靡诗风的开始, 比“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诗教有很大的突破。 二、正始诗文 阮籍的咏怀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里的诗人内心苦闷,表现出他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借古以寓今,多用比兴手法。 三、西晋诗歌 左思咏史八首 其旨不外借古讽今,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把忿激之情化为投枪,投向那贤愚倒置的社会制度和持权骄宠的显贵。全诗情调高昂,气韵沉雄,笔调劲挺,这就是钟嵘诗品中所谓“左思风力”。实际是“建安风骨”的延续,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主流。 艺术特点:一是它的结构很奇特。一般咏史诗多借史实以言志,少用比兴,而这首诗和其八“习习笼中鸟”却采用了比兴。二全诗皆以上下、大小、高低、贵贱、贤愚等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来说明阴阳易位,贤愚颠倒的极不合理的事实,给读者以强烈深刻的印象,达到讽喻的最佳效果。 四、东晋诗文(一)背景知识时代特征:偏安政局、门阀政治、 风气。 风气。 东晋文学的分期:东晋文学的分期: 前期郭璞及游仙诗; 中期 孙绰 许洵及玄言诗; 后期陶渊明及山水诗。(二)主要作品1、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共五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的作品。这一首少无适俗韵都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诗人坦诚地倾吐了对过去仕途生活方式的鄙弃,和退隐归田、从自在中寻找新的生命价值的怀抱,也刻画了诗人与世俗不合,热爱自然、崇尚真朴的性格。他把求取功名进入仕途看作是“误落尘网”。以主观感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园田居的农家风貌。这种重在写意不在写实的表现方法也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这首诗用了许多对句,不仅词语工整,表现出汉语形式美,具有内在的韵律美。这是格律诗产生之前的一个范例。从节奏上、意境上,恰具了平淡自然的韵味。 2、陶渊明读山海经描写了躬耕读书的乐趣。也有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3、陶渊明饮酒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的诗充满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构思巧妙。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在自然平淡中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值得体味。全诗写景、抒情、谈理三者浑然融合,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境界。另外,简洁、朴素、自然,也是此诗的特色。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又为一篇之髓。” 五、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的产生地域主要是长江中下游的两大区域:吴歌(吴声歌)产生于长江下游,以首都建业为中心;西曲(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以江陵为中心。为时代论之,前者多为晋宋时的作品,后者则多为齐梁时的作品。西洲曲是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诗。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六、北朝乐府民歌是北方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牧歌、战歌、情歌,以叙事为主;多属军乐、武乐,风格刚健粗犷。 1、 敕勒歌 反映北方民族的遊牧生活和北国风光。 2 、 木兰诗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在表現手法上,也具有两结合的因素。 七、南朝诗文1、谢灵运登池上楼写自己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及在边郡久病之后见到满园春色的新鲜感受,最后表达了隐居的愿望。研读时要细心体会谢灵运在山水诗上的成就 。 2、鲍照拟行路难抒写一种难言的痛苦和愤慨。八、北朝诗文郦道元的水经注节录部分写三峡江流的峻急和两岸优美的风光。庾信的拟咏怀抒发了刻骨铭心的乡关之思。注意体会典故的妙用及对偶的工整。 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干宝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反映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人民的反抗精神,情节曲折动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过江诸人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性格,语言简练。 第四编:隋唐五代 一、隋代诗歌 国家统一与南北文学的合流;齐梁宫廷文学的延续与变革;边塞诗启唐人之先鞭。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到唐代文学的过渡阶段。薛道衡人日思归这是一首抒写思归之情的名作。巧于造语乃此诗一大特点。此诗语言朴素明白,感情却表现得含蓄委婉。 二、初唐诗歌 (一)背景知识具有过渡和创新的特点。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贞观时期的宫廷诗人齐梁积习犹存,初唐“四杰” 开创了新诗风。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二)主要作品1、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按时间顺序,描写当时社会各类人的生活,展现了长安繁华兴盛的社会风貌,最后以寂寞著书的杨雄与之对照,点出繁华难久,好景不常,权贵们一时的骄奢,终不如寒士名节的久远。 2、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写狱中闻蝉而引起的哀怨,以蝉自喻,表达了清白无辜而无人可为申诉冤屈的痛苦心情。通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物喻人,全诗由物及人,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3、杨炯的从军行抒写书生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风格雄浑刚健。 4、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通过登幽州台吊古伤今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深切悲愤和孤独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天地悠悠、人生短促的忧伤。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本诗不同于一般登临之作的重在描写登临所见,而是着力表现时空的无限和人生的有限,在有限与无限的对照中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与这种情感相适应的是北疆原野广阔而萧索的图景,苍凉而悲壮的气氛;使本诗显得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三、盛唐诗歌(一)背景知识所谓“盛唐”,一般指从开元元年到大历元年半个世纪,包括玄宗、肃宗、代宗三个历史时期,即陈子昂之后、大历十才子之前的时期。盛唐文学也可指开元元年到安史之乱爆,共四十三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二)主要作家及作品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从春江月出写到月落,描绘了月光照耀下江天、芳甸、花林、沙汀融为一色的美景,赞叹青春的美好,感慨宇宙的无穷。并借月光所到之处照见思妇和游子的相思相望之情,表现人生的离别之感。抒写了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为传统闺情题材注入了新内容。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词清句丽,韵律悠扬。诗中紧叩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展开描写,而以月为主线贯穿全篇,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的整体,其中还流动着一种哲理的思致。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与诗情相得益彰,读来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2、王昌龄从军行抒写书生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诗中首先描写了典型的边塞战斗、生活环境,整幅画面规模宏大,极其肃杀。长时间的战斗使战士们疲惫不堪,甚至身上穿的铠甲都已磨穿,战士们发出雄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士卒奋战到底的决心。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风格雄浑刚健。王昌龄总能以凝练的语言,摄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断,描摹生活中最精彩的场景,委婉含蓄地抒发情感。他的诗歌也因此为历朝历代的人们所喜爱。 3、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秋天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这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他的诗取景典型,以声息、动态衬托宁静、诗情、画意兼具。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也高度清新冼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细心体会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特色。 4、李白蜀道难是作者送友人入蜀之作。先借助神话传说写蜀道开辟之难;接着借描绘沿途山的高峻、水的湍急、路的崎岖和气氛的悲凉,写蜀道行路之难;最后借描绘剑阁要塞的险要和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写留居蜀地之难。也流露出对唐王朝政治前途的殷忧。诗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把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形象的比喻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来;不是客观、冷静地描绘蜀道景貌,而是以浸透着感情的巨笔,抒写他对蜀道之难的独特感受。全诗的语言纵横驰骋,变幻莫测。具有“惊风雨、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李白行路难集中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想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辅佐圣君,拯物济世;另一方面却受到统治者的排挤打击,怀才不遇,心情极为苦闷。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消沉,对前途仍充满信心,相信理想一定会实现。诗的前四句,写作者棉队美酒佳肴,停杯投箸批不能食的无限苦闷心情。中间四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作者上下求索,寻找正确道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后四句,表现作者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本诗在广阔的时间、空间里,驰骋作者丰富的想象,表达诗人的奇思遐想和强烈起伏的感情。诗中运用典故浅显贴切,既增强诗的形象性,又丰富带诗的表现内容。5、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描写战士慷慨赴敌,转战边塞的情景,揭露军中官兵的苦乐悬殊,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对广大战士寄予同情。较传统诗歌广泛的多,复杂得多,深刻得多。对当时整个边塞战争的形象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运用七言歌行的体制,叙写生动,抒情真挚,有时直接揭示人物的思想活动,有时借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衬托战士的心境,使诗的情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雄壮,时而悲凉,表现了征人在不同情况下思想感情的变化。对比鲜明,风格雄浑悲壮。6、杜甫的兵车行反映唐王朝在天宝年间的社会动乱及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这首叙事诗是作者困守长安时期所做,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是杜甫最早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可视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起点。 杜甫善于运用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现实,兵行车这个题目就是他根据“即事名篇”的原则而拟定的新题乐府。诗中多典型化的描写。诗感情很激切,通过纪事与纪言、纪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描写,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痛恶完全化入字里行间。 四、中唐诗文(一)背景知识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的艺术高峰面前,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从而使中唐成为继盛唐之后诗歌的又一繁荣时期,不仅诗人和诗作的数量大大超过盛唐,而且流派繁多。 第四编:隋唐五代 (二)主要作家及作品1、韩愈的进学解借“学生”之口,抒发怀才不遇、屡被贬谪、投闲置散的愤懑之情。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喜欢标榜选贤授能,唯才是举,以此作为政治清明的标志。韩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当权者在用人方面不明不公的事实,发泄了内心的愤慨不平,具有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散文语言奇崛而在中唐文坛上独树一帜。此文有显著的创新出奇:一是将辞赋的对话形式与反话正说的讽刺手法揉为一体;二是将辞赋与散文的长处融于一篇;三是语言方面的锤炼。作者务去陈言,创造了不少既有概括性又有形象性的新词警语。巧妙的构思。高度锤炼、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大量使用排偶句式,既整饬又流畅。2、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作者被贬为柳州刺史初到任所的赠友寄怀之作。抒写迭遭打击的忧愤和对同道的怀念。尾联直抒情怀,着一“共”字,关联自己和友人,叹处境险恶、悲友朋不见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惆怅。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巧用比兴,情景交融,景物描写十分精妙,不但饱含感情,而且有更深的寓意,极富形象性和感染力。虽满篇“愁思”,但愁思什么,只是用景物和比喻、象征手法来暗示,终未一语道破。深沉含蓄,余味不尽。 3、刘禹锡的乌衣巷这首诗描写乌衣巷斜阳下燕子飞入寻常人家栖息的情景,感叹六朝门阀贵族都已成为过去,写煊赫了二百年的王谢世族的没落。刘禹锡的怀古作品也是历来著名的,在低徊感叹中充满了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 这是一首怀古诗。没有半句议论之词,句句写景,将浩茫深沉的历史感慨完全寄寓于景物描绘之中,写出了如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化。并且全借小景点出,以小见大,言简意深,语意隽永,耐人寻味。4、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的双重性。叙述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并对此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对玄宗的重色贪欢、荒政致乱予以讽刺。以抒情笔调叙述了李杨之间的关系和当被意外事件毁灭之后引起的刻骨相思以及天上人间分离的遗恨。在叙述之中有委婉的讽刺,也有故意美化的因素。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虚实相生、自然浑成,我国诗歌史上最为传诵的长篇叙事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故事完整,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和浓重的抒情气氛。按专宠、死别、相思、仙会的顺序,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绚丽流畅,音节婉转悠扬。5、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运用奇妙美丽的想象,描写李凭弹奏箜篌的艺术魅力。李贺是一个很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辞语上,都不屑蹈袭前人。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五、晚唐诗词散文(一)背景知识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的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现实主义诗人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二)主要作家及作品1、杜牧的早雁,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反映了北地难民南逃,又不为朝廷所恤的悲惨处境。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2、李商隐锦瑟是作者晚年自伤身世之作,代表了李商隐诗歌意境朦胧、情调感伤、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特点。借助象征性诗歌意象,将琴瑟触发的年华之思,化为四幅象征性图景:身世遭逢如庄生迷蝶,伤春忧世如杜鹃泣血,才而见弃如沧海遗珠,企望之事如蓝田云烟。全诗情景兼有音乐意境、画面形象与诗歌意象的多重暗示性,使此诗意蕴丰厚而境界朦胧。其间虽无明显的逻辑联系,却均带有浓重的悲怆迷惘情调。加以工整的对仗、凄清的声韵及相关意象的映带关系,全诗仍具有整体美感。3、温庭筠的菩萨蛮写闺怨,描述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过程:绣屏掩映,鬓丝撩乱,画眉梳洗,梳洗停当,插花为饰,愈增艳丽。用“懒”、“迟”字,暗示出了上片弄妆迟懒的真正原因。描述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过程,表达其空虚寂寞的内心世界。运用浓丽的色彩,客观地描摹女主人公的慵懒及娇态,极尽浓艳香软之致,带有显而易见的人工雕饰痕迹。寄寓着女主人公的幽思苦情。采用象征、暗示和烘托手法,写得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颇富隐秘深婉意味。 六、唐传奇 (一)基本常识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叫唐传奇。“传奇”的提法一般认为始于晚唐裴铏的小说集传奇,因“作意好奇”、“多奇异而可传示而得名。鲁迅认为唐代“始有意为小说”,指出了唐传奇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二)重要作品蒋防的霍小玉传描写霍小玉被李益抛弃的爱情悲剧,揭露门阀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唐代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悲苦命运的同时,揭示了豪门士族和市井细民间的对立矛盾。作者运用烘托手法,联系霍小玉探访李益的情节,描写了一连串的陪衬人物。通过性格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因此结构谨严,形象完美,富有典型意义。化鬼报仇的结局带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色彩,但也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七、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现存唐代最早的民间词,大都作于唐玄宗年间至五代时期,20世纪初发现于敦煌藏经洞。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这首词写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比喻省略了喻本和喻词直接托出喻体,一气排开,使人于目不暇接之际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此词不追求含蓄蕴藉,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遣词造句亦不假雕饰,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朴拙、自然的本色。八、五代词 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这首词哀悼自己永别故国江山,往事如流水落花随春而去,天上人间无处寻觅。这是我国文学史上许多以感伤为其基调的诗人的共同特征,他们跟那些格调悲壮的诗人可以明显区别开来。这首词摆脱了花间尊前曼声吟唱的传统风格,而成为诗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对后来豪放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影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语言也更明净、优美,接近口语。 第五编:宋元部分一、北宋诗词散文(一)基本常识宋诗不似唐代那般辉煌,自有风格: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最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诗。黄庭坚与陈师道开创了宋代“江西诗派”。梅尧臣、苏舜钦并称“苏梅”,。欧阳修、王安石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 (一)主要作家及作品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写秋日边塞的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的沉重心情。上片写景,用点染手法写出边塞风景之“异,再现了一派荒凉冷落的边陲景象。下片抒情,情感虽压抑、悲苦而不消沉、颓丧。本词上片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抒情而情中有景,景色的描写,正好衬托出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上下片浑然一体。意境开阔,格调悲凉雄浑。2、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表现人格与理想的著名散文。作者借对古仁人的赞颂,提出了他的最高人生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怀抱,表明自己虽处逆境,仍要坚持理想,关心国事的积极政治态度。这种不计个人荣辱而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境界,有着永恒的进步意义。本文的题目是“记”,实际以议论为主,文中的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议论,由于有叙事、写景、抒情的铺垫,议论只须点到为止,显得特别精警。全文章法谨严,跌宕多姿。语言上讲究铺陈、排比,辞采壮丽,骈散相间,以散语叙事议论,以骈语写景抒情,变化灵动,韵律和谐铿锵。3、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这首词结合春景,从游子和思妇两个方面抒写了离愁别绪。这首词在抒发游子思家之情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的登高怀远,并致其劝慰之意,流露了词人对思妇心情的体贴。又通过离愁不断如春水的妙喻和行人更在春山外的设想,构成了清丽而纤绵的意境。主要特色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递进层深之笔加强感情的表达。最能代表欧阳修词抒情深婉的特色。上片展开一派初春景色,用来反衬离愁。下片转换角度,就闺中人着眼写离愁,感情层层加深。词中“迢迢不断如春水” ,以眼前实景设喻,以流不断的春水隐喻诉不完的离愁,是为人称赏的妙喻。 4、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出色描写了西湖景色的秀美和杭州都市的繁华,铺张中流露了作者对统治者奢侈享乐生活的赞美和艳羡之情。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这都市风情画,展现出社会的太平气象。 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都市的繁华生活和自然景物。有总写,有分写;有详写,有略写;有实写,有虚写。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写杭州景物之美和都市的繁华富庶。语言非常精美,既有刻意的雕饰,又有精彩的白描,不加任何夸饰,形象鲜明,香气袭人。5、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叙述游山的体会,认为“一切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有志者必须具备不畏艰险的意志,充沛旺盛的体力,以及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领略。最后借仆碑谈治学,提出对待过去事物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触景抒怀,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步步深入:前半记游,但句句为后半议论作伏笔;后半议论,又处处紧扣前半的游程。从游山观景悟出探求真理和学习应取的态度,坚持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全文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前后呼应,紧密结合,从而开掘了思想内容的深度,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6、苏轼的前赤壁赋是抒情散体赋。泛游赤壁,即景生情,抒发自己谪居期间的人生感慨, “乐悲悟”。是在被贬的哀愁之中的激越之音,既是对命运的超脱,又是对命运的韧性的抗争。看出作者贬谪生活中的矛盾心情和对人生的见解。对宇宙万物的感悟到心灵人格的提升。文章虽为赋体,实为优美的散文诗。把叙述、抒情、议论完美地结合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及矛盾心理。触景生情 “水”、“月”二字构成了全篇的主要线索。文章描写生动,语言优美。再加之结构上,条贯紧凑,一气呵成,感情饱满,一注到底的特点。二、 南宋诗词散文(一)基本常识“靖康之变”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使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风也随之一变。一般以永嘉四灵的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二)主要作家及作品1、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这首词通过比较汴京和临安元宵节时自己的心境,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思,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和衰老感。通过元宵节的今昔对比,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流亡的感慨。含蓄而深沉地表现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词以铺叙手法写成,叙述描写极有层次而富于变化。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元宵节的今昔对比,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流亡的感慨。 。结构精巧紧凑,首尾圆和。语言工致而不纤巧,平易而不粗俗;充分显示了李清照作为婉约词大家的铺叙描写才能。 2、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表现了作者美满婚姻遭到封建家长的破坏后产生的痛苦、无奈的心情。侧面反映了封建礼教对男女爱情的无情摧残。上片写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和被迫离居后的痛苦和悔恨。下片写沈园相会时的所见所感:满腹的心里话更是无法诉说。将写人与写景紧密结合,忆旧与感今紧密结合,并善于在细微处表达缠绵悱恻的深情。上下片句末“错”、“莫”二字的反复迭用,传达出无限的悲苦与无奈之情。语言明畅精炼而意蕴丰厚,哽咽难言,欲说还休,比之酣畅淋漓,尽意发挥,艺术感染力强。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追怀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书写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表对时政的看法,警告统治者在做好充分准备以前不可轻率北伐。上片表达了自己景慕英雄。下片表现了词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 词通篇使用典故,上下片浑然一体,典故和典故、人物与人物之间巧妙联缀,组合成完整的意境。通过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古今对比,含蓄地表达出政治见解和爱国情怀,满腔的悲愤。语言雅俗相间,节奏铿锵有力,与情感的起伏相得益彰。风格沉郁悲凉,意境雄浑壮阔。 三、金元诗词元好问岐阳百二关河草不横是首丧乱诗。描写了凤翔城被蒙古军攻陷时人民流离失所和金兵横尸野草的惨状,反映了国破家亡的悲惨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诗人对侵略战争的谴责。诗的首尾两联叙写实际形势和直接抒发感情,是实写,中间两联是由“望”而生发出的悬想情景,是虚写,但虚中有实。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的时空跨度更大,涵盖面更广,概括力更强,也使得诗的结构更加灵活。全诗风格遒劲,兴象深邃,情调极为悲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