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弹力_第1页
第二节弹力_第2页
第二节弹力_第3页
第二节弹力_第4页
第二节弹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学校大辛阁乡中学执教者杨海玉课型新授课题弹力课时1所属教材目录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二节弹力教材分析本节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组成。教科书的设计是通过对弹性和塑性的感知入手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是力学测量的基础,对于感知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力的初步认识,为今后学习力学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资源多媒体播放设备、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对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已有一定认识。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与学生基础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注重渗透新课标理念,把抽象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的科学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结合,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利用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弹性和塑性的不同。2. 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3. 知道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难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方法感受法、实验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图展示本节学习目标-通过实验实施目标1-通过实验总结弹力实施目标2-通过实验实施目标3,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弹力的应用-实施目标4-总结归纳-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试一试,想一想:用力分别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松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分别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并回答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感受,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例如:尺子、橡皮擦、白纸、钢锯条、泥巴、面团、皮肤哪些类似橡皮筋(或橡皮泥)? 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了吗?试概括一下。学生很快回答通过总结共同特点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弹性、塑性概念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1、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2、 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塑性。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塑性形变。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锻炼自学能力。弹性限度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还能能完全复原吗?弹性限度:发生弹性形变时的最大形变量,超过弹性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原状。学生通过观察PPT回答并理解弹性限度。通过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出就很好理解,并让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多观察。弹力什么是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思考:(1)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弹力的方向又是指向什么方向?(3)弹力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学生自己通过组内沟通并总结回答通过PPT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回答思考的三个问题。通过以上的铺垫学生很好理解并接受。弹力(1)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物体间要互相接触。(2) 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3)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 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弹簧试一试,观察形变量和弹力大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在哪儿应用到了弹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之后找代表发言观察PPT老师总结的都有哪些。教会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脑,多想想为什么。弹簧测力计让学生看观察PPT,共有几种样式。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总结归纳提问:弹簧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让学生观察PPT1. 构造: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等组成。2. 作用:测量力的大小。3.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或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观察的同时要记在脑子里学生要知道弹簧测力计的作用与原理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要系统,全面。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使用前: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学生观察PPT中的弹簧测力计,练习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并读出示数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弹簧测力计(2)使用时: 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测量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学生要明白每一条的注意事项,要求记忆 练习如何读数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问提问:1. 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2. 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5.其他形式的测力计学生回答:1. 可以水平拉,斜着也能拉。2. 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学生看PPT,还有其他形式的测力计通过提问加深对弹簧测力计理解反馈练习1.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反馈练习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若指针在“0”刻度的下方就开始测量,则所测得的力的大小将比实际的力 ( ) A、相同 B、偏小 C、偏大 D、无法确定3.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处。C、使用时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上交老师。通过课堂练习的正确率,找出本节学生易错点,为下节课内容做好准备。回顾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清理本节易混知识点.对组外同学要有温馨提示。布置作业本节课时练板书设计第二节 弹力一 、弹力:1. 弹性和塑性:2.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二 、弹簧测力计1.用途:测量力的大小2.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3.构造: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等组成。4.使用:观察、检查、测量、读写。教学反思1、心得与收获。这节课在“形变”、“弹力”、“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方向及有无弹力的判断”环节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参与也比较积极,也有一定的教学互动,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一定的体现。 在“形变”环节的设计中,我力求精简,为后面的重点、难点的教学留足时间。实际教学时,我在这部分总共用时8分钟,用时在计划之内。学生对“形变”概念的认识、对“弹性形变”、“弹性限度”等的认识也基本到位。 在“弹力的方向”环节,我通过水球来模拟拉力、压力与支持力,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形变方向、形变恢复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不断地强化“什么物体发生了形变?什么物体作为施力物体形变方向如何?形变恢复的方向如何?弹力的方向如何?”这一分析思路,使学生加深了对弹力产生原因的理解,认识了对弹力方向判断的方法。切实做到了化抽象为形象。 这节课使我更深刻地意识到课前进行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通过精心的准备,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尽情的发挥,便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教学反思2、问题、不足与反思。通过这节公开课,也暴露了我在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不足,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落后,与新课程标准尚有很大差距。仍然延续着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及共同发展的过程的认识仍不够到位。课堂教学中始终没能做到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由于自身教学能力的原因,其实也不敢放开,生怕课堂的生成资源自己没有能力把控。 (2)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课堂教学能力仍需提高。回想教学全过程,我给出了学生一个又一个结论、定义、概念、方法等,但几乎没有一个经过学生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很少有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过程,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因为学生体验了这种探究过程、拥有了这种探究思维,形成了探索的思想,即使课堂上没能进行学生实验,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在课后也会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3)课堂教学中缺乏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渗透。学生从我这儿获得的仍然单单只有学科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