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荷塘月色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板书文题)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四、整体感知 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写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缘起(心不静)。 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求静)。 2、(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静)。 3、(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出静)。 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感受:自由(苦闷)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娜、羞涩(态) 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象闪电(快) 荷波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二)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袅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四)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三是叠字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作业: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a.参()差()差()别参()见差()劲人参()差()遣 b.脉脉()的流水山脉()脉()搏 2、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地开着的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c.这是独处()的妙处()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3、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色:_,香: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影:_。 4、解词(见注释) 教后记: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1.生字正音 蓊蓊(wng)郁郁霎(sh)时倩(qin)影袅娜(nionu) 梵婀(fn)玲媛(yun)女櫂(zho)鹢(y) 敛裾(linj)踱步(du) 2.音形辨析 袅(袅娜)濯(濯濯)谐(和谐)裾(敛裾)缀(点缀) 枭(枭雄)櫂(桂櫂)揩(揩油)锯(拉锯)辍(辍学) 岛(海岛)戳(戳穿)楷(楷模)据(拮据)啜(啜泣) 凫(凫水)擢(擢升)偕(偕老)踞(盘踞)掇(拾掇) 3.词语集锦 (1)幽僻:幽静偏僻。 (2)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慢步行走。 (4)受用:本文中的意思是享受,动词。 (5)弥望:满眼。弥,满。 (6)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7)袅娜:柔美的样子。 (8)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9)宛然:仿佛,好像。 (10)脉脉: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11)风致:美的姿态。 (12)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班驳”。 (13)倩影:美丽的影子。 (14)一例:一概,一律。 (15)大意:文中的意思是轮廓。 (16)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二)课外拓展 1.同义词辨析 以至以致:前者有三个意思,一是表示范围的放大,略相当于“一直到”,如“这个经验可在全乡推广,在全县推广,以至在全国推广。”二是表示程度的加深。如“这个人开始偷人的粮食、青菜,以至发展到抢国家的银行。三是表示上面意思的自然结果,如“变化太快了,以至一时间很难适应”。“以致”和“以至”的第三个意思差不多,只是“以致”多用于表示不好的结果,如“你不注意保护视力,以致小小年级就成了深度近视”。 化妆化装:二者皆为动词。但区别很明显:一是使用物品不同:前者只用化妆品,后者化妆品和服装等都可能使用;二是部位不同:前者仅限于面部,后者可指整个身体;三是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使容貌美丽,后者为了适合演出或娱乐的需要,或者是不让别人认出本人。 -2.同义成语辨析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二者都含有“两种事物有差别,不相同”的意思。不同点是前者的语意轻,表示差别很大,很不相同,后者的语意重,表示根本不同、完全不同。 装模作样矫揉造作两者都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姿态”。不同点是前者不能用于形容诗文,而后者则可以。同是形容人的姿态,前者偏重不真实,后者偏重不自然。 信口雌黄信口开河二者都含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不同点是前者多指随便批评、诬蔑,后者指随便乱说。前者含有掩盖真相、抹煞事实、恶意陷害的意思;后者一般不含有这个意思。后者有时用来形容谈话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而前者则不能这么用。 3.写月名句集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资料集锦 1.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关于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不满现实,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内心苦闷彷徨。本文就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真实感受。 3.关于采莲赋 原文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重点精析 1.怎样结合背景来理解文章的感情? 时代背景是理解作者感情的一把钥匙。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文章,总会烙下深深的时代的印迹。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当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及革命青年进行血腥屠杀,朱自清被这残酷的现实弄得“目瞪口呆”。他一方面觉得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再持续下去,要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又想躲进学术的“象牙之塔”,脱离政治,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但实际上,作为受五四启蒙精神哺育的他,完全脱离时代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时作者处于极度的痛苦和矛盾之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的这种思想感情的折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中的荷塘实际上成了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了解了以上内容,再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是很难了。 2.本文的关键语句的是什么? 散文中有些语句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时要重点抓住这些句子。如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既印证了我们在背景中所提到的内容,同时也点出了自己夜游荷塘的缘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宁静。再如“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两句明显流露出一种暂时摆脱现实的轻松感、喜悦感。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及“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又明显流露出一种怅惘、失意之情。从以上几个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矛盾的。 3.本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借景抒情是散文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它的特点是景与情融合在一起,在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通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是很美的: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展会现场安保服务委托合同
- 2025仓储与配送一体化服务定金合同模板
- 2025年度电力设施抢修施工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置合同
- 2025版铁路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预防合同
- 2025版太阳能外接电源系统安装合同范本
- 2025年高档木门窗定制与安装服务合同
- 2025年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应用效果与成本效益评估研究调研报告
- 2025版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维护与售后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专业外架施工班组劳务承包合作协议书
- 2025版桥梁建设施工设备租赁与施工方案制定合同
- 健康四大基石科普讲座
- 护士培训班自我介绍
- 纪检监督检查培训课件
- 酒店公章使用管理办法
- 大兴安岭黄岗锡铁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研究
- 2025至2030中国裸眼3D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深呼吸有效咳嗽实施方法
- 检修安全监护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妊娠和排卵测试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高等教育2025年工作要点
- 2025-2030学生文具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