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小说四步阅读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多媒体投影) 凭什么说是香菱呢?(“桂花”指薛蟠的妻子夏金桂,“水涸泥干”的“池沼”比喻香菱所处的恶劣的生活环境.莲藕,指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香菱是菱角,生长在水塘里的,荷花也是生在水塘里的,荷就是莲,香菱原来的名字叫英莲,莲和菱根儿相连,发出一脉芳香,所以说“根并荷花一茎香”,暗含其名.“平生遭际实堪伤”,因为她从小就被拐走卖出去了,卖给人家做妾,而且是在大妇的淫暴下受尽屈辱和虐待,当然是“遭际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是拆字的谜语,说的是薛蟠的妻子夏金桂, “两地生孤木”是桂花的桂字,“孤木”,一个木,即木字旁;地,就是土,“两地”是两个土,合起来就是“桂”字.香魂,专指女人的灵魂;故乡,指灵魂原来所在的地方;返故乡,也就是死亡.最后两句点出了香菱的悲惨结局是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二、资料助读 了解人物 教师课前分发文字资料 投影有关香菱遭际的图片和资料: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多媒体显示: 需积累的词语: 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挖心搜胆:指苦苦思考,费尽心思 精血诚聚:指把心力都聚集在某一点上. 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这种意思的说成是有这种意思的.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需积累的文学常识: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王维、杜甫、李白、陆游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明确: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有三分法: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四、赏读课文,突破重点香菱根据林黛玉出的题目,三易其稿,终于获得成功.你认为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讨论下列问题: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思考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宝钗对她的评价)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3、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为什么?明确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4、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自信地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5、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6、作者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明确: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是为了热情讴歌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难怪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真意趣,不能以词害意.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五、延伸阅读、探究思考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 生1: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读王维五律一百首、杜甫七律一二百首、李白七绝一二百首,由此可见诵读是学诗的根基,是提高鉴赏力的根本途径. 生2:学一流的诗.“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王维五律第一,杜甫七律第一,李白七绝第一,学一流的诗,学不到一流可成二流,因此我们平时阅读也要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有益的.生3:大胆创作,敢于想象.大胆想象可以使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令人耳目一新. 生4: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阅读和写作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杜甫的七言律诗、李白的七言绝句都是一流的.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林黛玉的看法是很对的.俗话说“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我们来说,要注意下面几点:(1)做有心人,提高兴趣;(2)转益多师,不耻下问;(3)勤于实践,不怕失败.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写道:“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别裁”是辨别、剔除的意思.杜甫认为对待前人的诗歌要分别裁定,加以取舍.对于“伪体”即形式主义诗歌要在“别”的基础上有所“裁”, 重视的是创造.“转益多师”,重视继承,无所不师,故能博采众长.这两句诗说明了批判地继承与创造的关系.六、课堂小结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七、布置作业 1、阅读王维诗使至塞上,然后完成练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题一:诗中“征蓬”、“归雁”二句隐含着诗人怎样的心情?“征蓬”、“归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本诗写于公元737年春天.当时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征蓬”原指被风卷起的蓬草,“归雁”原指春天飞回北方的大雁;而根据诗的背景介绍,可知此处诗人并非仅仅在写北方边塞这苍凉悠远的景象,更暗喻自己身不由己的处境,诗句中隐含着他怆然沉郁的心情. 问题二:苏轼曾赞王维“诗中有画”,本诗中“大漠”、“长河”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那么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诗歌所创设出的意境,往往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果硬要用什么词语去诠释或替换,会顿时意趣全失、索然无味.香菱对“大漠”、“长河”两句诗的体味是有道理的.因为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