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愁【选点说明】文学评论家唐建新说“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创作欲望。【策略说明】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过程设想】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 在品读中理解诗歌中的四个意象,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仿写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解对作者的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台湾著名教授、诗人。提出质疑:为什么生于大陆,却是台湾诗人。补充相关材料即作者的经历:余光中,祖籍福建, 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余光中一家迁至台湾,就在这一年,国民党盘踞台湾,封锁海峡。1952年余光中在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1949年,21岁的余光中同家人一起前往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余光中的诗歌创作是在台湾开端并达到顶峰的,所以在大陆被称为“台湾诗人”,而在台湾却被称为“大陆流亡诗人”。由此引入作者乡愁的根源。一 初读诗歌,捕捉意象齐读课文。(板书 乡愁 余光中)教读字词:诗的第三节中开头有一个“呵”字,相当于我们常见语气词“啊”,当它前一个字的韵尾是“i”的时候,发生了语流音变,读“ya”要求学生标上读音。确定感情基调-深沉中略带哀伤的,提示朗读时的速度-缓慢,语调深沉。“愁”是一种内心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余光中把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形象可感的事物身上。梳理意象: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学生朗读这些诗句(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这些客观事物,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它们就成为了诗歌的意象,传递着作者的情思。(板书:意象)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作者为什么会选取这些事物?补充余光中自述。齐读补充材料。-作者选取的是承载了他无数悲欢离合的事物,是每个人生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作者是如何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的?学生再读诗的一二两句(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呵 而现在)时间一线串珠,把四个意象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同时囊括了诗人的一生。乡愁也就成了他这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二 咬文嚼字,揣摩意象1、从这些意象入手,走进作者的每一段人生,来感受乡愁的温度。分组讨论完成。强调要求:从意象入手,想象每一个意象创造的生活画面,从而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应该怎样读出这种感情?从语气、语调、重读、停顿等方面揣摩朗读,做好批注。每组推选两位同学发言,一位分析,一位朗诵。2、展示讨论成果,预设:第一节:作者忆起了小时候,这段回忆是遥远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应该读的平淡一些,读出悠远的意味来。邮票代表的就是一封封家书,有写信时的期待,更有读信时的急切,还有那厚厚的成长故事,所以语气要加重。表达出我对母亲的依恋。(板书:母子之情)第二节: “一种相思”总有“两处闲愁”。结婚一年就分隔两地,读出淡淡的遗憾和哀愁。想到即将与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共剪西窗烛”,再话两地相思情,一种温馨和喜悦袭上心头。朗读时应注意读出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我相信在作者的回忆中,不全都是忧愁,也应该有温馨,丝丝喜悦之情就流露出来了。(板书:夫妻之爱)第三节: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诗人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这一节最后两句,外头,里头,看似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死距离。朗读时要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悲痛之情。为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沉痛的哀思,这一节采取一诗解诗的方式,补充作者写给母亲的诗今生今世,请学生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后再读第三节。(板书:丧母之哀)第四节:“而现在”,“而”表转折,由回忆到眼前,眼前的台湾是一座孤岛,不能与大陆通信,更不能通航。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他相信祖国早晚能够统一。基于这种理解,朗读时的情感把握,可以是慷慨激昂的升调。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解读,“浅浅”一词,还可理解为海峡并非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却阻隔了作者以及千万华夏子孙回归故土的脚步,因此作者心中的惆怅和悲伤愈加浓厚。朗读时情感应该是低沉怅惘的。诗歌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朗读时的处理也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是此环节的关键。因势利导梳理每节诗中作者描述意象所用的修饰词-叠词,通过删减,让男女生比较阅读得出:突出事物的小而轻,用以反衬出情感的浓厚。在朗读时也能创造一种先抑后扬,婉转迂回的感觉。这就是作者在意象的选择和修饰上都有独具匠心之处。3、突出诗歌的深刻内涵:千千万万的两岸同胞只能隔海相望,“大陆”可望而不可及,他们最盼望的就是-亲人的团聚,盼望着两岸早日统一这就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境界高妙之处。(板书:恋国之思)诗人的乡愁是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民族之愁,国家之愁。(板书:家愁 国愁)4、小结:全诗四个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再次饱含深情的诵读全诗。变换读诗形式-层叠读。三 挖掘意象,仿写创作总结本节课学诗的方法,从意象画面情感的思路和方法解读诗歌。邀请学生尝试在生活中寻找特殊内涵的物象,将其注入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成诗歌的意象,练习创作,实现从情感画面意象的提炼。以“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山州麻栗坡县消防救援大队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国殇考试题及答案
- 历年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财务会计学(安徽财经大学)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级微观经济学(双语)(山东联盟)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外陶瓷商务英语知到智慧树答案
- 血液肿瘤科PICC专项技术理论考题(附答案)
- 2025版商品房认购及智能家居安装协议范本
- 2025年度专业地板砖铺装施工服务合同
- 2025版汽车经销商品牌授权及销售支持合同
-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 2025年CCAA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产品认证基础)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2030中国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医生培训体系与手术量增长关联报告
-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解析版)
- 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语文新初一均衡分班试卷
- 《智能建造概论》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5-2026小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安排表:启智育心绘蓝图筑梦前行谱新篇
- GB/T 30807-2025建筑用绝热制品浸泡法测定长期吸水性
- 无限极中医秋季养生课件
- GB/T 23806-2025精细陶瓷断裂韧性试验方法单边预裂纹梁(SEPB)法
- 妇科常规手术器械处理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