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为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doc_第1页
以《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为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doc_第2页
以《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为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doc_第3页
以《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为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doc_第4页
以《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为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为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田路小学 齐陶然提问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的每一步深入,都很难离开问题而单独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问”是必要的。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有疑才有进步,本文试从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来初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问题。牛顿在暴风雨中这篇课文说的是牛顿小时候在暴风雨中不顾危险测风力的故事,在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中,笔者都尝试增加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环节。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一抓住关键环节,启发学生自主提问每篇课文总有几个要点环节只得在课堂上深入挖掘,它可能是这篇课文的题目,从课题入手,从题眼入手;也可以对这篇课文的几个关键字词进行研究。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抓住关键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课文;有的课文中对于同一事物,不同人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就可以对这种对比处提出问题,然后找出不同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学习。(一)课题的题眼处提问:题眼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本课牛顿在暴风雨中,笔者一出示课题就发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问题,如: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会不会受伤等。于是笔者归纳了学生的问题,主要是为什么要在暴风雨,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整堂课就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开始尝试着质疑时,提出的问题少数有一定的深度,这篇课文笔者刚开始上时总希望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往自己预设的方向靠拢,这样课堂教学就似乎能更为便捷的执行教师脑中的一个“剧本”。但实际上这样却是背离了课堂教学的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另一方面这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的是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要求的,而且常能引得哄堂大笑。这时,即使教师不责怪提问的学生,对全班学生的嗤笑置之不理,也会挫伤提问学生的自尊心。也许从此以后,这同学就会在课堂上“勉开尊口”。因此,在对“课题质疑”这种开放性的问题问下之后,对不善于提问的学生,教师只有真诚地鼓励,表扬他们敢于提问的一面。激起学生提问的愿望,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有学生就可能问这篇课文中某个字怎么读,或者另外一些很浅显的问题,此时我可以采取让其他学生当场回答他。在上牛顿在暴风雨中这堂课我启发学生自由提问的时候,徐同学提的问题是“为什么妈妈找到了牛顿却自己回去了”说实话这个问题他提出来是非常好的,但他的问题却是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要解决的,笔者当时处理的方法仅仅是认可他的问题,并说“在之后的课文中笔者们会解决你的问题”。谢校长在听了笔者这堂课后给的意见是作为教师其实可以当场将他的问题写在笔者的两个主要问题之后,作为整篇课文的第三个重要问题来探讨,在讲到他的问题时对他及时地反馈,这样才是真正的肯定他,给了学生质疑的信心和把握。(二)在课文内容的关键处提问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某些词句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诵读的时候也能读出情感 。牛顿在暴风雨中这篇课文中笔者给学生抓的关键句子是课文的第6,7,8三个小结,就牛顿在雨中测风力所做的几个动作让学生重点体会,并在小组内讨论,让他们自己就文中的几个动词提出质疑,并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如学生可能就提出:牛顿做实验的时候做了那么多动作,说明了什么呢?此时其他同学就可帮助其在文中找到相应答案:那些动作写出了小牛顿对待科学的执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真情。而这一切也是来源于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质疑。(三)在课文内容对比处提问有些课文,为使表达更清楚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或是前后内容形成对比。可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设问、质疑。放到牛顿在暴风雨中这课,对比之处主要体现在同样是狂风大雨,牛顿弟弟妹妹和他自己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可引导学生想想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又回到了文章的中心,因为牛顿的热爱科学的精神才让他和弟弟妹妹的态度有这样的差别。学生明白了前后对比的原因后,再让他们回到课文读读句子,这样读出来的感觉就有上一层楼了。二.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点,根据课文文本自身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来进行质疑:有时候文章中有些地方看似矛盾实则能深入挖掘的地方;有时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在我们细细品味后也能深刻地体会背后人物的内心情感;也有的课文在写到关键处或者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对课文中这类“留白”的地方也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开口说,开阔心胸去想象。(一)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提问有些课文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些正是作者着力刻画之处。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问,并解决疑难,可以把握住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一次锻炼。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文中,在9,10小结就有这么一处需要学生提出质疑的地方:“牛顿的妈妈焦急地寻找到牛顿后发现他在做实验后又独自悄悄地回家了。”这句话中的“找着牛顿”和“为什么却又自己回去”是个看似矛盾的地方,笔者让学生找到了这个看似矛盾的地方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向老师解释一下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矛盾”的。由于有了前面对牛顿精神的分析铺垫,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矛盾,能回答出是因为“妈妈理解了牛顿是在进行着他的实验”,才自个儿悄悄地回家的。在课堂的这个环节后,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这种在文中找出上下文之间矛盾的地方,并对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这种学习方法,这同样也是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二)对标点符号处提问这个环节是笔者课上完以后在评课的时候领悟到的。有的课文中的句子,用句号也成立,问号感叹号也成立,但不同的标点符号所体现出的语境却是不同的。抓住这些可换可不换标点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也能让学生对文章总体的把握有非常大的帮助,如牛顿在暴风雨中第8小节中的一句“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中的最后一个问号,从语法的角度上说改成句号也是成立的,那文中的问号又是什么意义呢?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质疑,并让学生一边自己读读句号的语气和问号的语气,读出那种“疑惑”的感觉,从而理解当时小牛顿的内心感受,明白他为什么要“心甘情愿”地被风刮跑,这样联系上下文后回归文本再次进行朗读,品出来的句子就更加饱含真情了。(三)在课文内容空白处提问课文中有些句子往往说到关键处,嘎然而止、意犹未尽,给读者想象思考的余地。如果我们学生提问忽略了这些地方,确实辜负了作者的苦心。例如牛顿在暴风雨中以妈妈独自回家为结尾,事实上在这之后我们还可以挖掘,如小牛顿自己回到家后会对家里人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说话写话能力。三创设多种机会,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以上的这几点是笔者在进行这篇课文教学时所想到的具体落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个环节,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带着质疑的思考看课文时,笔者觉得教师要注重下面几个要点:第一多加鼓励,引发学生提问的愿望教师平时教学中可有意识地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受到传统被动教育式的影响上课的时候往往一声不吭,在让他们举手提出质疑的时候也闭不做声。这时候就应该适当地鼓励他们发言。在上牛顿在暴风雨中时,我对学生们说谁能提出好的问题,大家就鼓掌来表扬他。于是一些平常相对内向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举手表达了自己对课文的疑问,对于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下面的同学们也鼓掌表示称赞,看着这些受到表扬同学脸上露出的笑容,相信他们在以后的课堂中也能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考,这样一来课堂的讨论气氛就会越来越好。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谁要是能解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谁就是学得好;谁要是能提出问题,而且能把同学,老师问住,谁就是学得更好的。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质疑。第二有疑必释,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牛顿在暴风雨中这课,在启发学生提问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提出一些在教师看来跟课文中心无关,但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比如一些字词怎么读,又或者“万一大风把牛顿刮跑了怎么办”、“牛顿在暴风雨中会受伤吗”等一些从文本上提出的问题。这个时侯我们应该耐心地看待这些问题,有些可以当场帮学生解决,或者可以采取“学生帮学生”的办法。上述的问题都可以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回答。要达到学生有质疑就要给出解释。例如在课堂上有学生就问“为什么撑开斗篷迎着风就能够测风力”,这个时侯我就让其他知道的同学当场帮他回答,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疑问,也节省了课堂的有效时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一经老师鼓励,更愿开动脑筋,提出各种问题,不管何类问题学生都希望得到一个满意的解答。面对学生的质疑,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都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尽可能得到满足。这样,学生的质疑积极性才能保持下去,对提问产生兴趣,提问成为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需要。第三教会方法,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学生有了质疑的愿望、兴趣,开始提出的问题较多,且比较肤浅,大多数是某字怎么读,某词怎样理解,某句什么意思等一些直觉型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提出较有份量,较有深度的思辨型、探究型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规律、方法。 上文提到过的在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文中有一个看似矛盾的地方,笔者先让学生们自己读读9,10两小节,让他们自己发现哪里有矛盾。细心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为什么妈妈那么焦急地找牛顿,找到之后为什么独自回家”这个矛盾,然后再让他们根据这个矛盾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