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调漂方法介绍.doc_第1页
台钓调漂方法介绍.doc_第2页
台钓调漂方法介绍.doc_第3页
台钓调漂方法介绍.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几种调标方法调试、试验及水下状态半水调漂半水调漂不是指双钩在水深一半的状况下调漂,而是指在双钩离底并且很接近底的状况下调漂。 竞技钓是非常讲究实战的,竞技钓者进行半水调漂是将双钩离底10公分的情形下进行的。这个10公分无非是这样简单得出:在铅皮坠上额外加点铅皮,保证线组能下沉,铅坠躺底。将这样的钓组投到钓点,通过反复移动浮漂,最终使得浮漂露出一目,这个时候铅坠到浮漂一目处的距离大致就是钓点的深度。假如子线的长度(双钩中较长子线的长度为准)是12公分,则将浮漂下拉22公分,这个时候将钓组投到钓点,钩离底10公分。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修剪铅皮进行调漂叫半水调漂。 之所以要这样将双钩置于离底又离底很近的情形下进行调漂是为了减少水线自重对调漂的影响。一只优秀的浮漂的一目能反映千分之一克的重量,因此水线长度和水深差距过大的话势必影响调漂的准确性,相差半米的两根水线的重量差异对一只优秀的浮漂来说是不可忽略的。这就是正确理解和进行半水调漂的重要性。平水调漂简单说比如估计水深是1米,调漂在0.5米左右,挂较重的铅皮,让线组入水后,漂全部沉入水中。是空钩状态。 然后依次一点点的减掉铅皮,最后保证线组入水后,漂的顶端刚好和水面相平。这叫调平水(一)、不带饵调标 ! I% O0 s1 t6 m% y2 |. $ * Y0 n5 U/ D$ f* Cz% s9 D1、空钩、半水调4目(即通常所说的调4钓2) 1 t |) M* t7 M% v调标步骤: # _8 5 S: E; 5 A1 D(1)先在空钩、半水时,通过增减铅皮将浮标调到4目; . S1 M0 r, k2 F F5 o K6 I& R2 N k(2)然后挂双饵(模拟饵,与真钓饵大小、重量基本一致,以下同),移动浮标达到钓2目; , C, q: t8 ?: f4 Y& h M S观察饵团在水下状态:下饵触底,上饵悬浮,下钩饵子线略有弯曲。 E 3 m O1 e& Z主要影响因素:饵团大小、重量要求严格,要求一致; 2 c# yG% K. N此法为目前广泛使用的“不灵不钝”的钓法,多数钓家认为此法较适合比赛池钓,原则不适宜大自然野钓。 + A3 v g) D( ) ; s; ) # e. , t9 e2、空钩、半水调平水 # o* B- I- n% q/ x. b( N9 z+ p调标步骤: 9 2 G2 z 2 E8 _2 a(1)先在空钩、半水时,通过增减铅皮将浮标标尖调成平水; . x* I/ _* s% 7 o4 s* N4 a: b8 v(2)然后挂双饵、移动浮标确定钓目N(例如N1、2或3); * v- w+ n8 J8 D! c6 u饵团在水下状态:受饵团大小、重量影响大,双饵卧底,子线处于弯曲状态; 3 z9 y, 1 Z4 f( |# g1 # |* p适用垂钓场合(环境):属于钓钝,应用于有风浪、水流动干扰的环境。 5 H) z/ k# L, w% | N, C- D2 g+ r5 R8 U5 Q r3、无钩、半水调平水 ( g5 y) j6 & U7 v调标步骤: 1 J& X4 h: ( - b8 E2 t9 tD(1)铅坠上先不挂子线和钩,在半水时,增减铅皮将标尖调成平水; . 4 z. w, e4 J: I7 L(2)然后挂双饵、向上移动浮标确定钓目N(例如N1、2或3); ! 5 rL) X a: W8 m$ $ / H观察饵团在水下状态:铅坠触底(或躺底),钩子(饵团)及子线均横躺水底; 7 e9 1 Z6 L4 U$ B Cd; Z% k适用垂钓环境:属于极钓钝,用于防止小杂鱼闹窝,以及钓刁滑鱼。 - . l5 U: X# 2 t: I4 M 0 P. Q- u; E6 X+ m(二)、带饵调标 & P0 I6 O& h- n6 U( T l) E! N s: ?% o$ h# n+ R8 1 A0 rP1、双饵、半水调平水 ! F+ U/ f7 Z$ v) D; W7 W! S. d调标步骤: * y j; jA3 q3 W( P (1)先双钩挂饵,在半水状态下,通过增、减铅皮将标尖调成平水; 2 N, v+ ! J* 1 t5 t2 (2)然后向上移动浮标确定钓目,使标尖露出水面N目(N=1、2或3目); / r6 w) m$ P6 9 x饵团及子线在水下状况: * U/ W) a- d* l- X7 h b(1) 当只要看到钓目时,下饵就一定到底了,当钓目在3目以内时,水底饵团处于上饵悬浮,下饵轻触底,子线略有弯曲。 1 T( / H9 A9 l$ g/ K% E- l(2) 甚至当我将钓目调到4目时,上饵仍然处于悬浮状态,只是下钩饵子线明显弯曲了。 & bC4 k7 N4 a7 _8 h灵敏度及实用性: $ h t) O M# I i; H(1)此种调法,由于在确定调目时,就完全消除了双饵重量的影响,因此,这种调法非常灵敏。 : 9 b. V! E) (2)由于灵敏度非常高,稳定性就相对变差,因此我觉得,可能不适用于野钓和风浪较大时以及有水流流动的环境。 4 X D6 M7 Z8 O8 R S sO V 7 k- I$ g. K2、单饵、半水调平水 r/ O, u2 k( i; & Z# I5 K调标步骤: 3 T9 Z4 N8 G% 8 X T6 3 (1)先单钩(上钩或下钩)挂饵,通过增、减铅皮将标尖调成平水; $ s: e3 Z: S4 K; n1 A; X; q( N(2)然后挂上双饵,向上移动浮标使之上升到露出水面N目(N=1、2目均可)。此时饵团状态:下饵触底、上饵悬浮,子线有12目的轻微弯曲; 0 ) w T1 X. l8 i1 G- v y(3)当钓目调到3目及更高时,子线就更弯曲了,双饵就都卧底了 ; Y1 k v/ J6 l, A p- V1 u(4)当浮标的视标上移到全部露出水面时,铅坠触底了。 ; i# D: S! p1 U: p现象观察分析: ) W! ?2 U Cm; w挂上双饵时,我观察到:当浮标向上移动到标尖处于平水状态时,是处于最灵敏的状态,此时,下饵轻触底、上饵悬浮,子线完全垂直。因此,从理论上讲,钓“平水”是最灵敏的,但这是不实用的钓目,一是视标标尖平水不便于观察,二是由于整个钓组太灵敏而稳定性很差,在实际使用中,一般都是钓13目,此时,下饵轻触底、上饵悬浮,子线略微弯曲12目。 IN# C1 4 l: ; x7 W% y) e+ L, C- m$ Y(三)、结论:通过对以上几种调标方法的综合对比,按照灵敏度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我认为应该是:双饵调平水、单饵调平水、空钩调4目、空钩调平水、无钩调平水。 / l- T; q; r4 y2 % * r e e8 c5 w Y0 P6 v- F3 B) ?, M, z(四)、结束语: 7 I+ E( U 5 w- c- f! z4 m(1) 以上调标的调试、试验仅是在调标筒内进行的静态调试,若拿到实际应用中,可能还会需要作一些微小的调整和变化; $ 5 Q! Y. Y- J, lm4 p/ o(2) 本次调试、试验所使用的是“钓仙”3、11目细尾浮标,同时也使用了“无天”4、7目粗尾(2毫米)浮标作为对比,取得了一致的试验结果。U p! R7 ! I另补充:2 y% L7 ?: E/ B6 a1、空钩、半水调2钓2时,水下两钩饵的状态是:下钩饵卧底,上钩饵轻触底,子线均有不同程度的弯曲。! b& s% Lw+ i& Q2、(空钩、半水)调4目,其钓目显示如下: 6 Z3 x. A% : % j- h F+ o& p$ t1目:上钩饵悬浮, 下钩饵轻触底,下子线基本直(略弯); - d2 # # ) f/ 3 U2目:上钩饵悬、临界(擦)底,下钩饵卧底,子线略有弯曲; * h2 - 2 P# l+ 5 v) C3 r9 G( 1 E3目:上饵触(卧)底,下饵卧底,上子线弯曲;下子线严重弯曲; i, 4 y _! _/ Ea. d4目:双饵卧底,双子线严重弯曲; 8 . Z c% E0 M- ?) O: W% S5目:双饵卧底,双子线严重弯曲; 8 E7 n& f A4 H) j第一种是“去饵校对法”:8 / d2 o: I. D. d 第一步,半水、双钩上饵(饵团大小与实钓时相同),主线入水(这一点不可忽视),加减铅皮使漂顶与水面平齐;% % n7 W, E1 D第二步,去掉长脑线钩上的饵(短脑线钩饵保留),观察漂露水面目数;% T- j4 c. _4 O G1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