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doc_第1页
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doc_第2页
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doc_第3页
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doc_第4页
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一 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1546年后,人为地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较低地方,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首先积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成为洪泽湖。黄河挟带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水,使鲁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逼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黄河使淮河环境的变迁,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变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11941855年黄河夺淮的经过 从11941855年,黄河长期夺淮达66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据淮系年表及其它有关史料记载,在4个朝代期间,淮河水系经历以下变化。(一)宋朝时期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司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 在滑县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西,人为决堤,使黄河经李固渡东流经滑县之南、濮阳、东明之间,再经鲁西南的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流入泗水,由泗水入淮,使得黄河从此离开了历时数千年东北流向渤海的河道,改由山东汇泗入淮,致使暴虐的黄河在无遮无挡的淮北大平原,一泻千里,抢去淮河入海的水道,造成黄河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道。自此,黄河开始了长达六百多年的夺淮历史。 在宋朝的83年期间(11951278年),主流东夺汴泗,短期内尚较稳定,未造成很大影响。(二)元朝时期元代河患频仍,流路紊乱,形同金代,不同的是,黄河下游河段逐步南移、西移。元代治河方案是保北不保南,因为北决会影响到会通河的正常运行,故南岸多留水口,听任黄河水在涡、颍及濉等河之穿行。一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始任命贾鲁治河。在元朝统治的88年期间(12791367年),黄河向南决口增多,淮河水系受到扰乱,水灾日益频繁。其中至元25年(1288年),黄河决阳武22处,主流向南泛滥,由涡河入淮。后经元明两代的治理,直至1644年,黄河才复向东出徐州入泗河,结束了黄河由涡、颍入淮的局面。元、明两代,均建都北京,为了维护大运河南粮北运的任务(即漕运),在治河策略上,都是尽力防止黄河向北决口,以免危及运河。元至正4年(1344年),黄河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口,严重威胁漕运。朝廷派贾鲁治理黄河,贾鲁主张疏塞并举,疏是疏浚原汴河,导水东行。塞是修筑北堤,堵塞决口。1351年贾鲁大举治河,堵决口,修北堤,一年工毕,河复故道。共浚深河道80余里,堵决口20余里,修各种堤坝36里。使黄河自黄陵岗以东河道改在徐州会入泗水,当时称为贾鲁河。贾鲁的治河据说是相当成功而快捷的,胡渭称之为“奏功神速,前古所未有”。经贾鲁治理的河道,行经原武(今原阳西南)黑洋山、阳武(今原阳)、封丘荆隆口、中滦镇,至开封陈桥镇,又经仪封黄陵冈(今兰考东北、曹县西南鲁豫交界的一片岗地),又经曹县新集、商丘丁家道口、虞城马牧集、夏邑(今下邑)司家道口、韩家道口,经萧县赵家圈,出徐州小浮桥入运(即泗水)。贾鲁治河后不久,元政府即告灭亡。以后,由于年久失修,黄河又出现了以南流入涡、颍为主,以东流入泗为次的南、东分流局面。当时南流的称大黄河,东流的称小黄河。淮河流域支流在元朝期间,也有很大变化。13351337年间,河南汝水泛滥,有司自舞阳断其流,引汝河水东流,改道入颍河,从此汝河有南北之分,舞阳以北为北汝河,舞阳以南为南汝河,这就是现在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三水系改流入颍河的经过。又在元至正16年(1356年),贾鲁自郑州引索水、双桥等水经朱仙镇入颍河,以通颍、蔡、许、汝等地的漕运。(三)明朝时期在明朝统治的275年间(13681643年),治黄策略仍与元朝相似。为了维持大运河的漕运,尽力避免黄河向北溃决。明弘治68年(14931495年),刘大夏治理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于黄河北岸筑太行堤,自河南胙城至徐州长一千余里,阻黄河北决,迫使南行。在黄陵岗以下,疏浚贾鲁旧河,分泄部分黄水出徐州会泗河,使得黄河主流继续由涡河和颍河入淮。直到明正德3年(1508年)黄河北徙三百里,主流由徐州入泗,黄河向南经涡河、颍河入淮河的水量才日益减少。明万历617年(15781589年),潘季驯治黄河。潘季驯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黄河决口18次,几乎年年决口。在明朝统治期间,淮河流域的变化,除黄河主流由向南转而向东,经徐州夺泗夺淮,灾区下移到江苏和山东以外,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并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闸坝以分淮入海入江。明万历32年(1604年),还开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骆马湖之间的运河,以避免黄河航运的危险,这就是现在的韩庄运河的一部分。明人治河方案经历了初期“分流”、中期白昴、刘大夏的“北堤南分”及明末潘季驯的“束堤治河”的探索阶段,经潘氏固定的河道即今地图上的“废黄河”,与贾鲁河道流向大致一致。 (四)清朝时期黄河夺淮在清朝统治期间共计211年(16441855年),黄河已不再向涡河、颍河分流,而是全部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灾区转至徐州以下直至海口,江苏省受灾最重,其次为皖北与山东。清朝在康熙、乾隆、嘉庆3代(16621820年)期间,统治阶层曾经竭尽全力治理黄、淮、运河,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徐州、淮阴和洪泽湖大堤等地亲自巡视,并加指示。当时的治理黄、淮、运策略,以靳辅为代表人物。靳辅的治理策略是,疏以浚淤,筑堤塞决,以水治水,籍清敌黄,也就是所谓蓄清刷黄。靳辅治河22年(16701692年),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黄、淮、运河的水位日益抬高,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还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修建了洪泽湖大堤的石工,增建了归海闸、归江坝,使淮水不断分流入江入海。到道光、咸丰统治期间(18211855年),黄、淮、运河已经千疮百孔,难以救治。当时的治河总督,差不多年年更换,以惩处治河不力。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淮同时发生大水,洪泽湖南端蒋坝附近大堤决口,洪水经三河流经高宝洼地、芒稻河,在三江营入江,形成了入江水道的雏形。清咸丰5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现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终于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清人治河则坚守“束堤治河”的方针,基本上将黄河固定在潘氏围堵的“废黄河”一线上,一旦发生决河事件,一般执行“旋塞”的方案,多是当年堵塞,鲜有跨年堵塞的,故“独流”是清代黄河迥异于明代的一大特点,明清治河理念的相异也使得明清发生决河之后,产生不同的后果,明人因多顺河势,不确定性更大,损失更重,而清人决河后,多半即塞,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但是,无论分流还是独流,明清黄河决溢现象都十分严重。 清人固定了黄河的流路,但是黄河善淤的本性没有得到缓解,并且由于固定了流路,淤积的速度又盛过前代,稍发大水,受束缚的洪水行洪不畅,即发生漫溢、决口的事件。为让河水顺利通过黄河下游日益抬高的河道,对黄、淮交汇处的清口的治理成为关键,而清口之上、担当“蓄清刷黄”的洪泽湖成为重中之重。洪泽湖主要功能即是蓄水攻沙,其水位首先必须满足高于其下游黄淮合流的水位,但是,随着泥沙的淤积,下游河道是不断垫高的,洪泽湖的水位因之不断提高。 洪泽湖是淮河中下游的枢纽,它承接中游淮河干流及其南北支流的来水,并将来水经淮河下游输送入海。清代咸丰年间,洪泽湖受阻于下游抬高的河势,湖水只得经原高家堰东南的三河口,再经高邮、宝应等地河湖,流至扬州入长江,至今大部分湖水仍走这条道,即通过洪泽湖大堤南端的三河闸,穿过高邮湖,邵伯湖,在扬州市东南的三江营入长江。黄河夺淮使得淮河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如今,由于淮河失去自身的出水口,转由长江入海,河水下流不畅,淮河两岸极易发生涝灾,同时流动滞缓的河水也不易排污。三、 黄河夺淮对淮河流域的危害 淮河改道后的8点危害 1、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2、由于黄河夺淮,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形成了现在浩瀚的洪泽湖。3、由于黄河夺泗夺淮,使泗、沂、沭河洪水无出路,并在泗、运、沂的中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骆马湖。4、豫东、皖北和鲁西南等平原地区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黄河洪水的袭扰和破坏,造成排水不畅,水无出路。其中以濉河变化最大。濉河原是发源豫东,中经皖北,至江苏宿迁小河口汇入泗河的一条大支流。经黄河多年的决口和分洪,终被淤废,下游不得不改入洪泽湖。5、洪泽湖以下的入江水道逐步形成,高邮宝应水位抬高,面积扩大,在自然水力冲刷和人工疏导之下,入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断扩大,而淮河下游运西运东地区的水灾也日益加重。6、留下从兰考,经徐州、淮阴到云梯关入海口的一条高出地面十数米的黄河故道,将原本统一的淮河水系划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7、将鲁西的原属济水水系淤塞,后经治理现统属南四湖水系。8、由于抬高洪泽湖水位和抬高干流中游河床,使原来畅流入淮的支流,形成背河洼地,新产生出如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湖泊。据统计,明清两代决口频繁,沿河两岸计有30多个州县,每个县都决过口,有的一个县决口达数次之多。明代治河主要采取分流而治的方法,而黄河分流主要借道淮北支流,淮北支流一般河道狭窄,往往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黄河泛水,就会产生漫溢现象。黄河南泛的西界是颍河,颍河以东的淮北沿河城镇,都有遭遇黄河泛水侵袭的潜在威胁,一俟天公作性,黄河泛滥,沿线城镇总是迭被其患。而蔡泰彬的研究认为,明代黄河中下游沿岸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州县治所,受灾之后,迁城以避河患的达27个!有的迁徙达2次,如山东曹州(今荷泽)分别于洪武元年(1368年)和洪武二年(1369年)两次迁城以辟水患,其中一次迁到安陵镇、一次迁至磐石镇,考城(今兰考)分别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和正统二年(1437年)两次迁城。其中明代位于淮北平原上的城镇因黄河洪水而迁城的有:兰阳(1368年)、洧川(13681370)、仪封(1389年)、考城(1390年)、项城(1428年)、考城(1437年)、中牟(1461年)、归德(1511年)、虞城(1530年)、夏邑(1537年)、五河(1545年)、柘城(1554年)、宿迁(1576年)、萧县(1577年)、砀山(1598年)、徐州(1624年)、开封(1642年),其中开封城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人工决河事件中几乎荡然无存。此外,鲁西南迁城的有东阿(1375年)、范县(1380年)、濮州(1451年)、单县(1526年)、丰县(1536年)、曹州(今山东荷泽县)(1368年和1369年)等六县。在孟津至郑州干流河段因黄河泛水而迁城的有汜水(1368年)、河阴(1370年)、荥泽(1479年)、孟津(1534年)四县。除了上述县城外,受黄河泛水间接影响而迁城的还有颍上县城(1460年)、淮河边上的怀远城。附表1:明清黄河决溢情况朝代明清合计(年)276268溢(次)13883决(次)316397大水(次)246209决溢总数(次)700689 附2:黄河简介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黄河自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一段为上游,河道全长3461公里,流域面积近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49%,从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为中游,长1235公里,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48%,从桃花峪到山东垦利县河口为下游,长768公里,除少数地段,两岸修有大堤,约长1400公里,极少支流汇入,故流黄河下游流经地势低平、广土众民的黄淮海平原,历史上以“善淤、善决和善徙”而著称于世。其变迁原因则是由于黄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输送不平衡的特点。流域面积仅2200平方公里。根据干流三门峡、伊洛河黑石关和沁河小董三个水文站19191977年水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