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区2011年粮油生产工作总结.doc_第1页
万盛区2011年粮油生产工作总结.doc_第2页
万盛区2011年粮油生产工作总结.doc_第3页
万盛区2011年粮油生产工作总结.doc_第4页
万盛区2011年粮油生产工作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盛区2011年粮油生产工作总结万盛区农业委员会(2011.12.21)近几年里,万盛区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约3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5万亩、总产量5.3万吨左右,油料近1万亩、总产量0.11万吨,是一个粮食、油料生产小区、弱区。2011年,我区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粮食生产电视会议和全市春耕生产现场会精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贯彻落实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围绕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创建、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防治等项目实施,强化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全力抓好优良品种及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及时启动并开展以应对特大干旱、病虫害等灾害为重点的“百日田管行动”,全面动员,上下联动,增强信心,增添措施,把各项节本增产、抗灾增效的技术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尽管在水稻、红苕等大春生产遭受严重旱灾,不同幅度减产,全年粮油生产总目标的实现尚有差距的情况下,但我们因为工作深入,技术推广到位,抗灾措施落实,在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上取得良好成效,实现了把旱灾的影响缩小到最小范围,把灾害损失程度降低到最小限量,达到了我区2011年粮油生产在大旱灾之年少减产、减收的工作目标,已属不易,是“天不助人、人努力”的结果,是以早制灾、科技抗灾的结果。回顾一年工作,现总结汇报如下。一、全年粮油生产有喜有忧农情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19.57万亩,与2010年相当;总产量4.63万吨,比2010年减产0.83万吨,减幅高达15.14%,;平均单产237公斤,比2010年低40公斤,减14.55%;但总产量、单产水平均高于2006年的3.54万吨、199公斤/亩的生产水平。主要是大春水稻、红苕严重减产,其中水稻减产19.74%,红苕减23.89%。油料种植0.98万亩,比2010年略减;总产量0.12吨,比2010年减4.05%;平均单产122公斤,比2010年减0.52%。花生、油菜分别减产1.08%、8.71%。总之,2011年粮食、油料生产是个减产年份,但小春、晚秋生产好于大春生产。(一)小春粮油获得稳产全区小春粮食完成种植面积3.57万亩、平均亩产166公斤、总产量0.59万吨,达到或超计划完成任务指标。油菜种植面积0.38万亩,总产量409吨,平均亩产107公斤。(二)大春生产因旱减产严重农情调查统计结果,全区大春粮食作物13.94万亩,基本实现种植计划,只是因为干旱,水稻、红苕的栽种时间拉长。其中栽插水稻5.08万亩、玉米3.74万亩、红苕3.01万亩、大豆1.21万亩、花生0.59万亩,均与2010年基本持平。总产量3.72万吨,平均单产约267公斤,分别比2010年减0.87万吨、54公斤/亩,减幅依次为19%、24.1%。创下2006年特大旱灾后大春粮食产量的新低。主要原因是水稻、红苕两大作物因旱严重减产所致。水稻单产仅有388公斤,比2010年减产59公斤,减13.23%;红苕平均单产179公斤,比2010年减产69公斤,减幅27.8%。玉米、大豆等作物受旱灾影响较小,减产幅度较小。油料花生减产不足10%,仅减产8.5%左右。(三)晚秋生产达到预期晚秋粮食完成种植面积2.1万亩,实现总产量3100余吨,平均亩产152公斤,比2010年增3公斤/亩,增2.11%。二、减产原因分析2011年,我区整体性是冬干连春旱、接夏旱加伏旱,年份较为特殊,对大春水稻、红苕等农作物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与危害。比较2006年大旱,其特点与危害有以下4方面:(一)干旱跨年分,持续时间长2011年的干旱从2010年10月直到2011年8月底,长达11个月。2006年是阶段性的夏秋旱,大春生产实现了满栽满插,水稻栽插面积5.83万亩;今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只有5.1万亩,创我区历史新低。(二)降雨稀少,重度干旱贯穿了大春生产全过程,旱象是全区性的、整体性的今年开春以来,一直没有下过大雨、透雨,雨量仅有390.7毫米,占常年同时段721.4毫米的54.2%,致使土壤墒情差,塘、库、堰蓄水不足,溪河水量少,稻田蓄水不理想,栽秧水缺少的现实情况,是今年水稻种植面积比2010年的5.5万亩减少了4000亩,比2006年减少了7300亩的主要原因。(三)伏旱特别突出7月下旬到8月22日的30余天伏旱,全区每个角落是烈日烘烤,高温紧逼不退,酷热难当,使整个旱情发展到了极致,土壤蒸发、农作物水分蒸腾都达到高峰值,成为旱情加剧的催化剂,水稻、红苕两大农作物受旱危害最为突出。(四)存在“卡脖子”旱情,损失大今年的干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展、加重。在红苕结薯与块根膨大、水稻抽穗结实的关键时期正值干旱盛期,因此对比如播种迟的、生育期长的、海拔高的、塝田的部分水稻和迟栽的、瘦薄地、陡坡地的红苕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就不可避免,从前面大春作物的农情产量得到印证。三、扎实开展技术推广,为科技防灾抗灾提供技术支撑2011年,我区粮油生产立足于科技防灾、以早避灾,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节本增产技术。全年以技术培训、举办现场、田间指导和示范展示为重点,切实抓好技术推广工作。先后召开小春、大春和晚秋生产技术现场会,对各主要粮油作物的播种育秧育苗、保优栽培、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进行培训和现场示范,仅春耕生产现场会就比往年提前2天,充分展示了大春主要粮食作物的6项节本增效技术,开会规模为近年最大;适时开展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秋收日活动,宣传项目技术实施效果。引进了黑花生、紫薯8号、渝紫6号、黑糯玉米等新品种5个1700公斤,提供给杨华芳、张我金、陈庆维等农户生产示范200余亩,其中黑花生50亩,紫薯100亩。大力推广川麦12、油研10号、渝香203、潞玉13、鄂薯5号、渝薯34、渝豆1号等农作物良种15.44万亩,占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的75%;推广水稻旱育秧早播5.1万亩,机插秧1万亩,水稻增窝增苗技术3.5万亩,玉米育苗移栽3.5万亩、其中软盘育苗移栽1.3万亩,红苕地膜育苗早栽2.5万亩,保护性耕作10万亩,其中小麦、玉米秸秆和稻草覆盖还土、还田分别达到1.1万亩、2.5万亩、4.4万亩。通过点、面结合,有效促进了大面积技术应用,不但加快了推广速度,而且提高了推广质量,为稳油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四、组建生产技术指导组,全面开展稳粮增产行动为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把农业科应用到田间地头,把防灾抗灾措施作用于生产,全区组建了7个区级粮食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组,分镇开展技术宣传、培训、指导和现场示范等服务工作。同时,各镇也成立相应的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小分队,分村包片,与区服务组一道共同努力,进村入户,实实在在开展科技推广工作,更好更及时地为种粮农民群众服务,把农业科技推广到田间地头,提高技术措施的应用到位率,把稳粮增产活动引向深入,贯彻全年粮食生产,真正起到生产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据统计,全区农技人员进村入户0.6万余人次,科技赶场20次,近2万人次的群众接受咨询服务,召开培训会现场会106次、培训0.7万人次,办板报60期,有线电视专题宣传24次、科技结对子农户550户,发放技术资料18种4.2万份。五、粮食生产项目全力推进,效果显著(一)万亩水稻高产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增收效果好2011年,我区按照“万亩示范、千亩展示、百亩攻关”的模式,做到工作准备早、任务目标明、技术措施实、工作力度大、资金到位好的要求,倾力打造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示范片布局在金桥镇的三台、青山、马头桥、新木、星河、金堰6村85社,3672个农户参与,实施面积10288.41亩,分别占今年金桥镇和全区水稻面积的79.1%、20.2%。其中:千亩核心片2个、2135.86亩。布局在青山村石坝、新田、庙树、桂花、苏家岗、代家沟、蒲家沟、邓家岩社和三台村前进社等9社, 858个农户参与;百亩公关片2个210.59亩,分别布局在青山村苏家岗社和三台村前进社,涉及60个农户。8月30日9月3日,由区、镇农技人员和村、社干部,以及刘正元等农户代表,对示范区娄必忠、催德平等10户农户的稻田进行挖方测产和取样考种。结果是:挖方产量变幅在672.2公斤/亩574.4公斤/亩之间,平均亩产605.8公斤/亩,比计划任务高5.8公斤/亩,高近1%;比未受干旱明显影响的非示范片增68公斤/亩,增产12.6%;最高测产产量为672.2公斤/亩,分别比项目总体计划任务和千亩核心片高67.2公斤/亩、22.2公斤/亩,但比百亩攻关片任务指标低27.8公斤/亩。也就是说项目实际实施结果达到了整体任务指标,千亩核心片的单产指标也已实现,百亩攻关片的任务指标因旱尚未得以实现。室内考种结果,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影响指标较正常年份均有下降。平均结实率只有84.5%,比常年下降约5%。千粒重下降0.30.5克左右。按我区9月份农村市场稻谷价格2.6元/公斤计算,项目区水稻平均亩产值1575元,扣除物化成本(495元/亩)和劳动力成本(650元/亩),亩平纯收益430元,比未受干旱明显影响的非示范片亩平增收210元。具体工作措施是:1、领导重视。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加强行政领导和技术推广。2、开展集中规模育秧试点,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在示范区内的新木村自愿社开展统一供种、统一育秧地、统一播种时间、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管理、统一机插的集中规模育秧试点工作。秧地面积2亩,旱育机插秧,使用育秧盘4800张,播水稻种300公斤,移栽大田300亩,品种为内香8156和中健2号两个优质组合,3月1520日播种。试点工作由项目技术服务组派专人进行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育秧效果好,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示范带动效应大为增强。3、进村入户,造册登记目标任务落实到户到田情况。春耕春播期间,项目技术服务组工作人员实行分片包干工作机制,区、镇累计派出技术人员100人次,深入示范区的每个村、社、农户,逐户调查落实水稻示范面积、品种、育秧方式等生产情况,并造册登记存档。4、送肥送药到农家。5月上旬,区农委已组织10吨配方肥,免费送到金桥镇青山、三台、新木村和万东镇建设村的200个农户家中,在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还将组织低毒高效新农药送给农户,帮扶他们搞好生产。5、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培训效果。高产创建期间,项目共举办培训会、现场会25次,院坝会50次,累计直接培训农民3102人次,科技赶场6次,咨询群众近1000人次,办板报12期,科技结对子农户105户,技术人员累计进村入户250余人次,印发旱育秧、规范化栽培、配方施肥、病虫防治、抗旱保苗保产等技术资料6种2.4万份,达到了每个示范农户都有全套技术资料的工作要求,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服务,把科技入户到田工作落到了实处。6、项目标示牌明显,督促各方努力工作。项目在金桥镇青山村苏家岗社的田间设立了不锈钢制作、规范的“重庆市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醒目标示牌。面向群众,告知群众,接受群众监督,推进项目实施,鞭策我们把工作干实干好干出成效。(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规范实施,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采集、分析土样595个,开展农户施肥调查100户,扎实规范实施水稻3414小区和大区肥料试验20个,编发分镇的主要粮经农作物配方施肥卡3.5万份,栽培管理资料10000份,举办培训班(会)15期,其中现场会10次,参训人员1200人次,其中培训技术骨干100人次,直接培训农民1000人次,培训肥料营销人员100人次,发放培训资料10000份,标语8条,科技赶场8次,广播电视专题3次,报刊简报信息10条,在全区57个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万亩,覆盖了小麦、洋芋、水稻、玉米、红苕、茶叶等主要粮经作物,其中推广水稻(配方为N:P2O5:K2O=30:10:10)、玉米(配方为N:P2O5:K2O=16:16:8)配方肥755吨,3万亩,亩平25公斤左右,技术总增产1700吨,亩平增产28公斤,总减不合理施肥量(纯量)38.38吨,亩平减施化肥(纯量)0.64公斤,总增产节支233.5万元,亩平39元。据测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粮食生产的增产贡献率在25%左右,占粮食生产总节本增收的三成。六、深入开展抗旱保苗保产工作,应对灾害有力有效针对旱情,区、镇、村、社四级加强了对大春水稻等受旱粮油作物生产抗旱工作的领导,对可以利用的塘、库、堰、溪河等水源进行统一协调、调度,落实专人检修提灌设施设备,清理、管护灌溉沟渠,保证运转正常、通行顺畅,减少漏水损失,提高抗旱效率,确保生产抗旱保苗保产的需要。同时,动员广大农户,经济有效的实施小水源微泵抽水,身体力行挑水泼撒、淋窝,以及大力推广秸秆覆盖栽培、叶面喷施植物抗旱剂、早作准备,因地制宜改种扩种晚秋作物等措施,深入开展抗旱工作,为大旱之年示范区保苗保产工作作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七、存在问题(一)种植业生产者的高龄化趋势更加突出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50、60岁以上高龄、无文化或文化水平很低的那部分群体,农业技术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