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展开教学”交流稿乐亭县闫各庄镇东樊坨小学 苗双荣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交流,我感到十分荣幸。今天我就“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展开教学”与老师们进行探讨和交流,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课程标准在阅读阶段目标中,根据各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安排了不同的阅读内容,同时也针对不同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学段阅读内容阅读要求第一学段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叙事性作品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比如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广告、时刻表、目录、索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等。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根据这些具体的阅读目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体裁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和教学,以引发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面我就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谈一谈不同的阅读内容怎样展开教学,其中我选取了五种不同的阅读内容。一、叙事性作品高年级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使学生了解事件梗概,清楚文章的表达顺序。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尝试概括时,教师及时肯定优点,并做出引导性的评价,使学生的概括趋于完整、清楚。在中年级我们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来练习用简练的话来概括。比如泥姑娘一课,我们这样引导学生概括: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重点来进行概括了,长期训练,到了高年级,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需要长期的实践。整体感知,概括提取主要信息就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整体认知环节在许多课堂上重视不够,我们一定要听取不同水平学生的真实水平的呈现,而不是仅仅是好学生一锤定音。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提倡自读时做笔记,在交流后修改,完善各自的概括文字,既可以加深记忆,同时也拓展了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这是叙事性作品第一要注意的问题,了解事件梗概,一定要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下面我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将理念落实在教学中。片段一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主要是侧重塑造人物的,在这篇小说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那么,大作家雨果是如何塑造这个鲜活的形象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篇作品中的人物。这几句导入看似平常,却是很关键的设计,它既点明了这篇叙事类作品的体裁,又让高年级的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说的侧重点就是塑造人物,把握了小说最灵魂的部分,也凸显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片段二(出示自学提示)面对瞬间袭来的海难,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默读,用曲线画出相关语句。从中你感悟到什么?请做简单批注。(这个环节体现了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的: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我们要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养成作批注的习惯。)教师巡视,发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速度也很快,有的同学的批注写得简明准确,看得出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下面是师生交流的片段:生1:我抓住“必须”这个词感受到船长把所有人都想到了,唯独没有考虑自己,我觉得船长很无私。没有把自己的生死当回事儿。(在学生交流中,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倾听者,及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信息,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适时地引导。)师:一个忘我无私的船长让你感动。其他同学呢,你们从这段语言描写中又感受到什么呢?生2:我觉得这位船长考虑问题很全面,而且他心里明确什么事先做,什么事后做,他胆子大,不害怕。生3:我感到哈尔威船长很有威严,很冷静,是了不起的船长!师:你们能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对船长这一主要人物的看法,从他说话的严谨、有序、周全,感受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谁能读读船长此刻的语言。生4:投入地朗读,读出了大声吼喝的语气。师:我们仿佛觉得船长就站在我们大家面前,谢谢你精彩的朗读。从三个学生的发言来看,能很好地按照自学提示的要求读书批注,第一个学生运用的抓重点词的方法感悟人物,其他两位同学进行了补充,由理解到有感情朗读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逐渐丰满的过程,无论是谈感受还是读书,学生都表达了对人物的赞美和钦佩。片段三师:读了小说的结局,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船长把60人都救出去了,为什么自己却不逃生?师:是啊!他是船长,他完全可以自救。为什么选择与船共亡呢?生1:他的职务是船长,负责一条船的全部。这是船长的人生信条,自从他踏上“诺曼底”号的那一天起,就想好了要与船共存亡。生2:船是他的生命,是他的全部,船不在了,他的生命也失去了意义。生3:哈尔威船长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师:这份对职业的挚爱与忠诚叫做忠于职守。这节课,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本课的阅读中,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能够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尤其是到了最后高潮部分,船长殉职的悲壮结局,没有停留在仅仅感受这种悲剧的氛围中,而是引发学生质疑,把船长的牺牲推向一个更加崇高的境界,可以逃生,但选择共亡,这是他人生意义的体现。以上是我们对于第三学段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做了解读。下面是诗歌教学。二、诗歌诗歌语言精练,每一个词语都寓意深刻,建议在教学现代诗时,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不要割裂理解词语的意思。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充分感受诗中塑造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提倡对学生进行诗歌写作特点的过多教学,应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并试图模仿,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通过模仿的形式加以体会,使学生能够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下面这个案例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片段一:师:从大自然的语言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蝌蚪像逗点,我知道春天来了。师:读一读文中的句子,看有什么特点?(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生:是一个问句。师:这是一个反问句,我们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生:还是一个比喻句。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把蝌蚪比作了黑色的“逗点”。师:当我们一见到小河里游动的蝌蚪,就知道春天来了。多有趣呀!自己读读这一节。师:谁愿意读一读?(学生感悟不深,情感表达不出来。)师:(及时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戏的动画课件。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蝌蚪的可爱,还有在水中游动的快乐。)同学们,你们看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清澈的小溪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多快乐呀!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个小节。师:谁读?同学们认真听,听他哪儿读得好?(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再出示课件,进一步加以体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熟练之后,试着背一背。学习诗歌重在创设情境理解诗歌的意思。作者的丰富情感寄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可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生活中的绚丽画面,以此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片段二:师:大自然用它独特的语言,让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在平日的生活中,你们发现过大自然的语言吗?生:燕子南飞,我知道要过冬了。师:谁还有发现?(学生小组内交流)师:我们开展一次小组对抗赛,一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另一组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愿意吗?生:愿意。生:我发现小鱼游出水面生:我们知道天要下雨了。生:我发现动物在囤积粮生:我们知道它们要冬眠了。生:我发现天上有晚霞生:我们知道明天是个好天气。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你能不能把你知道的知识像文中这样编成小诗告诉所有人呢?师:请大家静静地想一想。师:把你想好的小诗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如果你只想好一两句也没关系,大胆地说出来,让其他同学帮你完成创作。(学生发言)师:大家说得真好,想不想动手写一写?请大家将自己的小诗写在纸上。我们比一比哪位同学写得语句优美,书写工整,而且还有一定的书写速度。师:课下把自己创作的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诗歌具有较强的韵律和格调,教材中选取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在教学结束后,学生往往处于兴奋、激动地情绪中,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借助文字加以流露,仿照诗歌的格式及时说出或写出自己的心声,既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了写作能力,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达到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目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两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注意每个小组都要培养一名得力的小组长,让小组长组织着本组成员的发言和分工,让小组合作能有序高效的进行。三、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教学中,教师不要急着逐字逐句去讲解,而要让学生充分的去读,结合插图以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感受古诗词所诠释的语境,领悟古诗词的深刻内涵,直至达到熟读成诵。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得字句,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不必强加解释,硬要塞给学生。下面的这个案例呢,是老师们非常熟悉的暮江吟片段一:师:古诗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但是如果想读得更好,那还要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你能读懂哪些内容。师:谁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生:我想和大家交流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话写的是天边的夕阳倒映在水中,非常美。生:我读懂了夕阳就是残阳,因为光线已渐渐弱了。师:诗人用了一个“铺”字,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吗?生:“照”“映”师:换成别的字试着读一读,你觉得用哪个字好?生:我觉得这些词都不如“铺”字号,因为当时夕阳离水面非常近,铺字让我们感觉水面上都是夕阳的光。生:“铺”字让我们感觉当时的光是十分柔和的。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太阳就在不远处,你视线的前方,她把所有柔和的光全部斜斜地铺在了水面上师:谁愿意将此情此景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诗人在遣词用字方面,非常的细致,让学生紧扣这些“点睛”之笔,如“铺”字的教学,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美,也体会到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及中国语言文字之美。而且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铺”字的妙用,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揣摩、想象、感受,这样的感受是深刻而生动的。片段二:生:我和大家交流“半江瑟瑟半江红”。我觉得这句话写的是江面被映红了。师:谁理解“瑟瑟”的意思。生:我查了字典,“瑟”形容颤抖的意思。师:“瑟瑟”指的是江面微波粼粼的样子。(出示江面图片)师:让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江边吧,望着水天一色的情景,我们不禁要吟诵道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师:诗人漫步于江边欣赏着夕阳之景,不知不觉,太阳下去了,一弯新月悄然而上生:我来说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句诗。我读懂了露珠好像珍珠。月亮像弓一般,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师:真好。你读懂了古诗的意思。那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月亮,怎样的露珠呢?生:露珠一定是晶莹剔透,细细的一弯新月,非常美。师:把这份美读出来吧。生有感情朗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意蕴。片段三:生:老师,我不明白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可怜”。(学生皆疑惑)师:这两个字,我们可分开来看,可/怜,这样你有什么新的感受?生:可是可以的意思,怜是怜爱。师:解的太妙了!(出示课件)这样晶莹的露珠,这样精巧的新月,怎能不让人怜爱呢?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此处难点学生出现了疑问,思维产生了碰撞点,教师依然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扶一把,给一点小帮助,最后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理解了“怜”的意思。片段四:生齐诵: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师:是啊,正是如此美景,使诗人从傍晚到夜晚一直沉醉其中。让我们伴着音乐,心中浮现画面,来吟一吟这首暮江吟!师:让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生:先读诗,然后去理解意思,最后再背下来。师:学诗,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总结下来,就是读诗、解意、想象、背诵这四个步骤。教学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在古诗学完之后,及时让学生进行总结,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古诗的方法,不仅可以指导以后古诗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日积月累下来,学生古诗欣赏水平得以提高。四、说明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章时,首先应从内容入手,学会抓住要点。提取了信息,读懂了内容后,再从写作角度探讨说明方法的运用。不要将教学的重点完全移向写法指导。虽然说明性文章是高年级提出来的阅读要求,但在中年级就涉及到了说明文,我们应该把说明方法渗透给学生。比如四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文中的说明方法就应该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教学片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最兴趣的部分,仔细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对这部分感兴趣,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按照理解重点词语感受太空生活的妙趣横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读中感悟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其中文中有三个很典型的说明方法。(课件)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说明文,特别是一些科学知识性的说明文因关注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往往是运用文学手法来写的。因此,说明文中也需要关注语言的学习,对重点词语加强品读。要把语言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结合起来,并注意渗透健康的思想情感教育。五、童话我选取的案例是丑小鸭,节选自安徒生的童话,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并在阅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涵盖的浅显的道理。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1)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感知课文内容,要注意随即渗透学法的指导。例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想象、对比等。(2)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朗读能够更为有效地刺激他们的语言直觉。因此,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自然而然让学生情动辞发,展开想象,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3)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要让学生有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读书有个人的感受,并在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完善和提高。教学片段:这节课中,设计了阅读理解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抓外界对小鸭的行为感受它的可怜与孤单;第二层次,抓丑小鸭自身行为体会它内心的善良、可爱。这里呈现的教学片段是第一个层次的教学。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丑小鸭一件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丑小鸭白天鹅)师:因为一个“丑”字,小鸭遭遇了许多的挫折。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鸭的成长经历,去看看他都遭遇了哪些事。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用“”画出相关语句,如果有什么感受可以写在空白处。2、学生默读课文,进行批画。3、汇报交流。投影出示:丑小鸭来到世上,除了妈妈疼爱它,谁都欺负它。哥哥、姐姐咬它,公鸡啄它,猫吓唬它,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伤心地离开了家。生:我感受到了丑小鸭得不到别人的关爱。生:我抓住了“咬、啄、吓唬”这几个词,知道丑小鸭很可怜,我能感受到它被欺负时的伤心。师:都说家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可小鸭在本应最温暖的地方,却感受到了什么?(亲人遗弃)此时的丑小鸭多么多么(孤单、可怜、伤心、难过)把丑小鸭的这种感受读出来。体会丑小鸭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师:怀着满腹的伤心,孤单的小鸭离开了家,它想干什么呢?生:想找到喜欢他的人。生:只是想躲开欺负他的人。师:我们接下来看,又发生了什么事?1、学生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2、总结:学到这里,你忍不住想说:这真是一只( )的丑小鸭。(投影)学生纷纷补充:可怜的、孤单的、伤心地师:是啊,你们读出了孤单,读出了伤心,那下面我们再读课文的59自然段,看看你还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鸭?跟之前的自学提示一样,画出相关语句,可做上简单批注,相信这次你们一定能够会做得更好!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去想象,去谈感受,很自然地走进小鸭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个人的体验去朗读课文。当第二次解读课文时,就让学生通过对比、联系上下文、想象等方法,逐步深入丑小鸭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的善良可爱。这种由外及内的分层次解读,对于三年级学生是适合的,既与他们的认知、理解水平相符,也能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虽然不同体裁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还有很多共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能够感受到的阅读的乐趣,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要求中,也体现出对阅读兴趣的关注,如“对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已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但这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大好时机。1、让学生喜欢读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要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以富有情趣的场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关注,愿意去读书,急切希望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并从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2、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读有所得。低年级学生独立阅读存在不少困难,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会识字识词,学会理解词句,学会边读边想,进而学会读懂浅显的文章。教师的讲解、指导要少说概念,多引领学生实践,在读书实践中不着痕迹地进行指点,使学生一步步掌握读书的方法、程序,在读书需求得到满足后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阅读的乐趣。3、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打好基础。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它就十分困难。因此,教师要注重习惯培养,将其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学生读书,还要教育学生爱书,护书,把书当成真正的朋友。低年级学生在读书时,老师们要注意,不要让学生把书平放在桌子上,这是有违常理的,读书时,书应是立着的,低年级学生读书时更多是朗读,更需要把书立起来。到高年级,学生需要做读书笔记,这时默读课文,就可以把书平放在桌面上了。二、在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来呈现。在总目标中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阶段目标中,对阅读方法的安排体现出通盘考虑的意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个学段一以贯之的要求,对各个学段优秀诗文的学习提出“诵读”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默读”要求,第二学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要求;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概括而言,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方法包括精读、略读、浏览,朗读、诵读、默读等。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方法的安排,反映出阅读教学的理念在发生变化。将“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不单单是阅读方法的扩展,更意味着阅读的范围和阅读量也将发生变化。长期以来,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偏重对课文的精读,但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中有限的阅读,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阅读量作为支撑。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目的就在于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将其作为阅读目标来表述,改变了原来只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和仅仅依靠对课文进行精读的阅读理念,体现了对加强阅读广度的重视。学习和运用阅读方法,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禄劝六孔桥上部施工方案
- 天然气道路开挖施工方案
- 白内障护理师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巴中客厅铝单板施工方案
- 防盗笼安装施工方案模板
- 中式徽派建筑施工方案
- 道路厂房规划方案范本
- 厂房使用规划方案范本
- 贵阳重夯试验段施工方案
- 厂房设备维修项目投标方案范本
- 职业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 2024年贵州贵州贵安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单元(看拼音写词语)
- T/CAQI 70-2019管道直饮水系统安装验收要求
- 房屋在别人名下协议书
- 江苏省2025年中职职教高考文化统考数学试题
- 节能锅炉售卖合同协议
- 广东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资料统一用表 上册
- 智能型大型变压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历史人物叶圣陶生平简介
- 幼儿园九一八爱国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