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灵璧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1页
安徽省灵璧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2页
安徽省灵璧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3页
安徽省灵璧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4页
安徽省灵璧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灵璧一中2013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选择题),第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 (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c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2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 (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了经验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 d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内阁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b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c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d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5、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6、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与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材料要表达的是( )法律是自然的客观体现 好的法律是永恒不变的好的法律必须排除民族性 对法律要秉持信仰精神a b c d7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国家权力的重心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8、英国学者费纳在政府史中指出: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技术。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有( )分权制衡思想 成文宪法 联邦制 责任内阁制a b c d9、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 ) a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 b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c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d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10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情况一无所知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11. 中英南京条约“议定英国往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规定 (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歧视 b使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d反映了该条约的屈辱性12、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200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司法不公使其为所欲为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c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13、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14下图为18331913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对此图表解释正确的是( )a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共和”,反映了清政府要民主但不放弃帝制b18981903年“民主”出现的频率增高,原因是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c19031908年“民主”、“共和”出现的频率均高,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d1908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增高,原因是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影响15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16、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a1922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是正确的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17下图是中国1944年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体现的政治立场是 ( )a日本侵略者抹杀重庆国民政府 b中国共产党揭露蒋介石的卖国政策c重庆国民政府内部反美势力的反蒋活动 d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反蒋宣传注:图中框内文字为:“请借给我军费吧!你的请求我全都听见了。”18、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的真正目的在于( )a反对盲从外国文化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19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写到:“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所有国家都会成为工业发达国家 b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 c西化是落后国家工业化的唯一选择 d工业化会推动全球化的发展20、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堀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21、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中苏国家利益的差异22、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其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中指出;“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该计划的实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有( ) 西欧各国迸一步向美国靠拢 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 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a b c d23、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iraq、afghanistan、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在冷战结束后屡屡发生漫画中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c恐怖主义威胁世界 d地区霸权主义抬头.24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美国应放弃建立单极秩序以换取重获战略自由25、1974年6月,在美国的一再倡议下,除爱尔兰之外的欧共体8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共同签署了被称为“新大西洋宪章”的“大西洋关系宣言”。宣言强调,美欧间要在“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之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宣言”是在西欧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发表的b美国力图通过此“宣言”,将西欧绑在“美苏冷战”的战车上c发表此“宣言”的实质目的是要维护美国“一超多强”的超级大国地位d“宣言”发表后,美国成功地遏制西欧经济的崛起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学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4分)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帮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1分)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3分)材料四 “辉煌属于希腊”,古雅典为近代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美国的历程(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4分)材料五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4)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实现的“民主增量”主要有哪些?(4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2分)27中国的政治文明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有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4分)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中国曾经有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但都与机遇擦身而过。 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2)据材料二(三次机遇任选一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因。(4分)材料三 某博物馆陈列的新中国国徽设计的两种方案。方案以玉璧为主体,图案中有国家名称、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是改进后的方案,保留了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门图案。(3)天安门在中国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结合20世纪以来的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你对方案加入天安门图案的理解。(6分)28.(16分)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对美日两国外交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杜鲁门声称每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作出选择,他说美国的政策就是“援助各国为争取自由而反抗企图通过外部压力或少数派武装实施奴役的人民”。杜鲁门的这番话实质上等于开出了一张空白的外交政策支票,将来任何国家只要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迹象就可以拿着这张支票去兑现。(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材料二】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如同它对德国的占领,起初都是为了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而对邻国的安全造成威胁。但是苏美对抗促使华盛顿尽快地重建日本经济,这样,日本就不致成为共产主义颠覆的一个诱人目标。朝鲜战争把日本从一个穷困潦倒的敌人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盟友,从而使美国把它估价为在远东抗衡苏中两大国的一个重要珐码。(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材料三】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不仅符合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亚太地区的繁荣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民间交往日益频繁。中日韩合编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材料四】我们只有一个世界,因而也只能有一种世界政治。它不应是对立的政治,它必须是相互依存的政治:它应是世界的内政。尽管存在地区和民族的差异,新千年的世界社会所面临的任务应该是:使所有人都能够和平共存和共处在一个有生活价值的环境里。(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杜鲁门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对二战后初期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例举美国为控制欧洲、遏制苏联采取的重大举措。(7分)(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演变并分析这种演变对日本产生的经济、政治影响(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因素和积极影响。(3分)(4)材料四的作者对世界政治发展有何期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其期望实现的若干因素。(3分)灵璧一中2013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accddcbbdca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dbbadbbcdbca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题【答案】:(1).政治机构:三公九卿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选官制度:察举制向科举制度转变主要表现:政治方面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等。 对外交往:海禁、闭关政策(6分)(2).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4分)(3).以立法形式确立联邦制共和政体,突破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突破直接民主的限制。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