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中國古代道德辭義釋略中正歷史所博一李昭毅一、基本義就概念本身言,中國古代思想中的道德,可分為道與德兩個概念,就思想流派言,儒道二家的道德為中國思想的兩個典型。先言道,再釋德。先敘儒家,再述道家。關於道,就儒家而言,對道有兩條解釋途徑,其一是從性理方面解釋道,如:中庸:率性之謂道,意即順應人之本性,即是合於道。其二則是將道看作人生實際行為所應共同遵循的常理或準則,如:禮記(?筆者不甚確定出處):道者,行之所由也。又宋儒朱熹:人所共由謂之道。就道家而言,莊子漁父:道者,萬物之所由也。韓非子解老: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簡言之,道乃宇宙萬物的根源或其運行的原理、法則,具有不生不滅的特性,客觀存在於天地之間,其義較近於西方哲學本體論或形上學範疇。關於德,就儒家而言,管子心術上:德者,得也。那所得為何?禮記曲禮:德者,得理之稱。又朱熹注論語:德之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簡言之,德乃指人循道而行,即關於道之實踐,屬於人文世界的範疇,主要乃通過人的主體性存在(或言訴諸人之本心、性理)而得以彰顯。就道家而言,莊子天地: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物得以生謂之德。莊子所謂所得以然,可能含有實現之意,而物得以生謂之德可能是說萬物能循其道而實現其性、開展其存在之相,可謂之德。周易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這種觀點似與莊子相近。總而言之,道乃天地萬物之根源或運行之總理則,德是得天地之道,而行之於心,是一種內在的實踐,形之於身,是一種外在的實踐。在儒家脈絡下,天道與人道(或言人性)相通,人性稟賦自天而蘊於內,天道行於人而形之外,通過性與命的概念結構(筆者案: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盡性以知天),道與德合而為一,便產生所謂仁義禮智等各種德目,合而言之,道德乃指統籌人間秩序的整體公理、法則、規範,即大戴禮記主言所言: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導道也。是故非德不導,非道不明。後來乃進一步延伸,用以指稱那些符合此套公理規範的言行思想或人格精神。二、使用時機之基本脈絡簡析1. 漢代以前,當文義涉及先秦思想流派時,道德專指道家學說或思想而言。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士大夫研習道家思想或經典時,亦使用道德、道德論或道德經來指稱道家(老莊)思想或道家(老子)典籍。又李唐王室特尊老子,國家教育系統特將老子地位提高,故官方設有崇玄學(崇玄館)、崇玄學博士(道德博士)等,這裡的道德便是老子道德經的省稱。2. 中國關於道德概念的發展,主要有儒道二家兩條脈絡。先秦諸家論治道,儒家之道德,極近於仁義,然道家則認為道德與仁義有別,以道德為本,以仁義為末二者具本末關係。漢武帝以後儒家思想逐漸取得價值系統的主流地位,道德常與仁義合稱道德仁義,表示儒家的仁義思想已逐漸成為整體道德範疇的中心。3. 就思想範疇而言,儒家思想脈絡中的道德,指的是人間秩序的運作原理、公理規範,其核心精神即是仁;然道家思想脈絡中的道德,則指宇宙萬物運行的最高原理法則,其位階高於儒家人為的仁義禮智。4. 就個人範疇而言,儒家學者主張人格修養為立身處世之基,而儒家價值系統則是人格修養的最高指導方針,這種道德實踐即是應天理、順人性的修身典範。而在儒家思想取得各領域的主流地位後,道德已進一步擴大為指稱那些符合此套公理規範的言行思想或人格精神。5. 就政治範疇而言,漢武帝以後儒術逐漸取得主導地位,典型儒家官僚力主德治主義,主張由聖君賢臣治國(賢人政治),依照儒家政治理想施政,意即認為儒家價值系統本於天理人性,為政者若能按照此套公理規範治國,國家便能長治久安,傳統政治道德觀由斯而立。特別是西晉泰始律令成立以後,禮律漸趨一體,禮逐漸法制化而成為國家體制的核心,使這套政治道德觀得以融入國家體制,並取得法理位階的正當性地位。6. (承上)特就人才選任方面而言,漢代以後,儒家價值與儒學經術逐漸成為選舉標準的主流,國家官僚選任與儒家道德教化朝向一體化發展。漢代察舉諸科以孝廉最具普遍性與穩定性,察舉最重士人於宗族鄉黨中的言行事蹟,此為此一發展脈絡的第一關鍵;隋唐雖立科舉,但魏晉南北朝以來文章詩賦仍在選舉標準中占有一席之地,直到宋代,由於士大夫自覺意識的興起,出現政治、學術、社會等多面向的改革之風,國家始極力發展學校教育,並將儒學經術列為諸科舉科目的唯一共同必考科目,此下開明清科舉特重八股之風,此乃此一發展脈絡的第二關鍵。三、實例分類與綜析綜合前列諸點,可大致掌握道德一語使用時機的基本脈絡。試以此為基礎,針對典籍中道德一語的實際使用情形,進行分類並綜析,茲條陳於下:1. 以道德指稱老子道德經 如: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書藝文志當中,後世諸多關於注解老子道德經的著作,便以道德指稱老子道德經。2. 以道德泛稱那些探討宇宙或人間公理規範的思想流派如:宋史有先儒以太史公論道德,先黃、老而後六經之語,這裡的道德便是泛稱探討宇宙或人間公理規範的先秦思想流派。(192宋史440:13032)3. 以道德統攝儒家治術 如:北宋蘇軾曾有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之語,這裡的道德便是指儒家以德治主義為核心的政治主張,其實質意涵除了指為政者的治國方針外,亦指涉士大夫官僚符合儒家價值體系的人格修養。又如南宋高宗時的陳與義,曾任參知政事,唯師用道德以輔朝廷,這裡便是以道德來統攝儒家治術。(193宋史445:13130)4. 以道德為人名或建築物名 如:中唐有李道德氏,即是以道德作為人名。如:宋徽宗時有道德院,即是以道德作為皇室宮殿之名;清宣宗時,貴陽府有道德橋。(211清史稿41:1568)5. 以道德指稱政風、士風的典範如:宋史太祖本紀贊語蓋以道德仁義之風指稱政風之典範。又如:南宋高宗時胡安國稱邵雍、二程、張載等,皆以道德名世,公卿大夫所欽慕而師尊之,這裡的道德便是指士人之人格修養足以為士風典範。(191宋史435:12914-5)6. 以道德為國家教育的科目名稱 如:唐玄宗時的道德博士,即在博士制度中新增道德博士為新科目。如:清末西化運動中,國家教育體系改革後,便將人倫道德劃為大學預備科教育的共同科目;此外,優級師範學堂的課程規劃中,共分三大科類(公共科、分類科、加習科),而人倫道德為公共科之一;而在實業學堂、譯學館課程中,人倫道德均是共同科目。(214-217清史稿107:3136-3140)7. 以道德統稱國家教化的總體理則如:清末宣統年間改造國家刑法體系之際,對於傳統道德調目是否併入刑法體系的議題,曾引起爭論,當時便有道德教化一語,即是以道德統稱國家教化的總體理則。(218清史稿142:4191)8. 以道德作為國家教育的興學旨趣與指導方針如:北宋王安石改革建議修學校以一道德,這裡便將道德視作國家學校教育的興學旨趣與指導方針,其實質表現便是經術取士之支配地位的確立。9. 以道德統稱儒家倫理價值體系如:明景帝時劉翔上書請敕儒臣推演道德教化之意,這裡便是以道德作為國家行教化時的指導方針與實質內容,也就是指整體儒家倫理價值體系。(201明史61:1508)10.以道德指稱儒家經術如:明太祖定天下之前,當干戈搶攘之時,所至徵召耆儒,講論道德,修明治術,興起教化,這裡的道德便是指稱儒家經術而言。(206明史282:7221)又如:明太祖時令選才學優贍、聰明俊偉之士,入文華、武英堂說書,講明道德經濟之學,這裡的道德之學便是指儒家經術而言。(203明史69:1676)11.以道德指稱以儒家價值體系為準的人格教育如:明代東宮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職掌,在於以道德輔導太子,而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則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這裡的道德均是指稱以儒家價值體系為準的人格教育。(204明史72:1731)12.以道德指稱符合儒家價值體系的人格修養如:清世祖時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博物馆发展-第2篇-洞察及研究
- 物业品质管理部合同履行职责
- 语言情感计算-洞察及研究
- 量子计算对经典密码学的挑战-洞察及研究
- 食品行业人才招聘策略-洞察及研究
- 生物危害物质检测技术-洞察及研究
- 超声加工缺陷形成机理-洞察及研究
- 脂肪肝早期干预-洞察及研究
- 新生儿感染早期识别-洞察及研究
- 好利来工作协议合同模板
- 2025年高一上学期英语开学第一课课件
- 新老物业交接流程
- 全球视野下劳动报酬占GDP份额的比较与影响因素探究
- 校园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高中】【政治】2025【秋季】开学第一课:你好高中政治(课件)
- 2025年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财务)练习题及答案
- 新教材2025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部单词默写版
- 小学五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全册教案
- 国家保安员资格考试培训教材
- 脑脓肿病人护理查房课件
- (烹饪)基本功教学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