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送魏万之京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doc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送魏万之京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doc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送魏万之京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doc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送魏万之京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送魏万之京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年级组别高二语文备课组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 题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二送魏万之京课 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从送别诗作者的感怀中体味美好真挚的情感,进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鉴赏炼句和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意象和情感。教学难点鉴赏炼句和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一 明标自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导语: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晓风残月、清霜布地的一个秋天的早晨,诗人李颀和魏万在河边分手了。他们之间又凑起了怎样的离歌,这节课我们就到送魏万之京中去聆听一下。 (板书)学习目标:1、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炼句和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的艺术特色。自学内容1: 1、自读本诗,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背景。(教师可做补充)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诗的内容。【补充】作者及背景简介: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点拨】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自学内容2:提示:先独立思考,独自不能解决的同位间商量。(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明确: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氛围。从中表达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明确: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了大好光阴,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二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过程设计二次备课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讨论】1、“催”字的好处?【明确】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2、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明确】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5) 知识拓展 “捣衣”和“砧声” 在古典诗词中的意义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送别诗鉴赏方法】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 常见意象: 时间(傍晚、月夜) 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 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笛声、远山等)3.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4.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四 当堂检测背诵本诗课堂小结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别写作者和魏万的深厚情谊。本诗由离歌、秋霜、雁鸣、树色、砧声交织成一曲忧伤沉重的歌,就连勉人上进的话,也带有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