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doc_第1页
观察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doc_第2页
观察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察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一、 实验目的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 了解并认识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的。2. 温度对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生存影响。3. 不同水体环境下微生物的活动情况。二、 实验原理自然界的水可分为地下水和地面水,除了地下深层水外,如湖泊,河流,海洋等各种地面水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但它们所含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都不相同。其中有些是“土生土长”的,例如自养菌中的硫磺细菌,硝化细菌,铁细菌,光合细菌等。异养菌中的假单胞杆菌,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及藻类。在水生细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多(占95),阳性菌占4,而球菌只占1。另一些水生细菌是外来的,它们来自土壤,空气,垃圾,工厂废物或城市下水道污水。来自前两者的微生物一般都是腐生性的,而来自下水道的微生物中,很可能含有人体肠道致病菌,例如霍乱,伤寒,副伤寒和痢疾等病原菌。因此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作为饮用水。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随水的来源及水中所含营养物和气候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如河流在留进城市前含菌量低,经过城市后汇集了大量污物,使含菌量大增,流出城市后含菌量又逐渐下降,沿岸与陆地毗邻的水中菌数较多,反之则越少,这种现象在大海更为明显,如果港口中的海水每毫升含菌10万个,则12千米外只含有500个,4千米外只有几十个甚至更少了。水层的深度也影响微生物的分布,不论在淡水还是海水中细菌最多的地方不在水面,而在距水面510米处,此后逐渐减少,直至底部又有所增加。深层水中好氧微生物较少,厌氧和兼性厌氧的微生物较多。在几千米以下的深海中存在一些只能在几百个大气压下生长的嗜压微生物。海水和淡水的差别在于含盐量,含盐量越多,则渗透压越大,反之则越少。因此海洋细菌和淡水中的细菌耐渗透压的能力相差很大,一般的海水和盐湖水中含盐量为4,而死海的含盐量更高,但也有微生物生存着。例如在死海或其他含盐量高的海水中,存在着高度耐盐的细菌,如一种死海盐杆菌在18至饱和盐水中均能生长,在15盐水内仅略生长。而湖泊,河流中的微生物是厌盐的,在高于1的盐水中就不能生长。水中微生物的含量直接影响水的饮用价值,一般认为良好的饮用水中细菌数100个每毫升以下,如超过500个每毫升时,即不适合饮用。因此饮用微生物学检查中不仅要统计总菌数,还要检查病原菌数。由于病原菌数目很少,难以直接找到,一般根据病原菌大肠杆菌都来自粪便污染这一原理,通过检查大肠杆菌的数目来确定水源被粪便污染的程度,检查大肠杆菌可用伊红美兰等鉴别性培养基。根据我国政府所规定的饮用水卫生标准,自来水中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个每毫升(37,培养24小时)。大肠杆菌不可超过3个每升。三、 实验装置与仪器1. 实验仪器(1) 烧杯,数量6(2) 胶头滴管,数量2(3) 显微镜,数量1四、 实验步骤1. 分别取适量的地下水,地表水,海水的已备样溶液双份于六个烧杯中,并标记为A1,A2,B1,B2,C1,C2。2. 将每组中的A2,B2,C2用酒精灯加热两分钟,并分别在加热后取一至两滴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情况。3. 将每组中的A1,B1,C1在常温保持下取一至两滴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情况。4. 对比分析每组的微生物活动情况的异同。5. 清理实验场地,写实验报告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戴手套,穿实验服,避免污染。2 实验结束后请注意清理场地。五、 实验结果编号酒精灯加热时间/min水中微生物活动情况A10A22B10B22C10C22六、 实验结果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