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的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oc_第1页
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的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oc_第2页
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的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oc_第3页
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的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LA-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的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HLA-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从基因到临床表达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PCR-SSOPH技术检测113例确诊SLE病人的DR、DQA1、DQB1等位基因。结果浆膜炎与DQB1*0601正相关;神经精神症状与DRB1*1501正相关;血肌酐增高与DQB1*0302、DQB1*0401正相关;血尿素氮增高与DQB1*0201负相关;蛋白尿与DQB1*0301、DRB3*0202、DRB3*0301、DRB1*1101负相关;血尿与DQB1*0301、DRB3*0301负相关;管型尿与DRB1*0302正相关;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分别与DQB10201正相关;血小板减少与DRB1*1502和DRB1*1202正相关;淋巴细胞减少与DRB1*0302正相关;C3降低与DQB1*0303正相关,与DQB1*0301负相关;狼疮细胞阳性与DRB1*1501负相关。结论多个HLA-类等位基因和SLE的临床表达有相关性,国人的SLE遗传背景与其他人种有所不同。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HLA抗原;多态现象(遗传学);易感性与特异性;等位基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与多种HLA等位基因相关。为深入探讨这些基因或其关联的亚型与SLE临床表达关系,我们引入PCR-SSOPH检测技术,对113例确诊的SLE病人进行HLA-DR、DQ位点等位基因分型,分析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找出重型SLE相关基因。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入选的113例患者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SLE诊断标准4条或4条以上1。记录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以及有无以下SLE临床表现:蝶型红斑、盘状损害、光敏、口腔溃疡、关节炎、雷诺现象、狼疮发、神经精神症状、浆膜炎、血细胞减少、狼疮肾炎和C3降低(0.8 g/L)等。标本:外周静脉血5 ml(抗凝)。1.2实验方法:基因组DNA的提取:盐析法。DNA体外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共有6对引物,其中AMP-B为DR位点扩增的公用引物。地高辛(DIG)ddUTP3末端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杂交。1.3分型标准:以显著影响生存率的恶性指标作为重型SLE分型标准2。1.4统计学处理:2相关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和多项比较校正,以P0.05为具统计学显著性。2结果2.1HLA-类基因分型2.1.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用12个DQA1探针检出7个亚型,未检出DQA1*0401;用15个DQB1探针检出12个等位基因,未检出DQB1*0504、*0603和*0604;用4个DR2探针检出4个亚型:用4个DR52组探针检出3个亚型,未检出DRB3*0201;用8个DR52相关组探针分出8个亚型。2.1.2H-W吻合度检测结果:在HLA-DQA1和DQB1座位上,基因型的期望值与观察值很好吻合,分别P0.1和P0.5,说明基因已达到遗传平衡,本组病人可作为可靠的供研究的群体资料。2.2HLA-类等位基因与SLE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见表1)2.2.1HLA-DQA1位点等位基因:DQA1*0101与淋巴细胞减少正相关;DQA1*0102与狼疮细胞阳性负相关;DQA1*0501与蛋白尿负相关,Pc(多项比较校正P值)0.05。2.2.2HLA-DQB1位点等位基因:HLA-DQB1*0201与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正相关,与血尿素氮增高负相关;DQB1*0302与血肌酐增高正相关;DQB1*0303与C3降低正相关;DQB1*0401与血肌酐增高正相关;DQB1*0602与发病年龄正相关,均分别P0.05,Pc0.05。DQB1*0301分别与蛋白尿和血尿负相关,分别P0.001和0.01,分别Pc0.05和Pc0.05;与C3降低负相关,分别P0.05和Pc0.05。DQB1*0601与浆膜炎正相关,分别P0.01,Pc0.05。2.2.3HLA-DR2组等位基因:DRB1*1501与神经精神症状正相关,与狼疮细胞阳性负相关;DRB1*1502与血小板减少正相关,均分别P0.05,Pc0.05。2.2.4HLA-DR52组等位基因:DRB3*0202与蛋白尿负相关;DRB30301与蛋白尿和血尿均呈负相关,均分别P0.05,Pc0.05。2.2.5HLA-DR52相关组等位基因:DRB10302与淋巴细胞减少和管型尿正相关;DRB1*1101与蛋白尿负相关;DRB1*1202与血小板减少正相关,均P0.05,Pc0.05。表1HLA-DR和DQ等位基因与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等位基因 临床指标 N1/N2 N3/N4 2值 P值 Pc值 DQA1*0101 淋巴细胞减少 10/64 16/49 4.45 0.03 0.05 DQA1*0102 狼疮细胞阳性 15/25 2/11 8.04 0.013 0.05 DQA1*0501 蛋白尿 19/69 5/44 4.20 0.04 0.05 DQB1*0201 贫血 5/51 18/62 6.38 0.01 0.05 白细胞减少 8/65 15/48 6.11 0.01 0.05 尿素氮增高 16/51 1/11 7.00 0.03 0.05 DQB1*0301 蛋白尿 27/69 3/44 14.39 0.000 1 0.01 血尿 29/90 1/23 7.30 0.007 0.05 C3降低 20/51 9/55 7.66 0.02 0.05 DQB1*0302 血肌酐增高 7/55 4/7 8.84 0.01 0.05 DQB1*0303 C3降低 10/51 17/55 8.50 0.01 0.05 DQB1*0401 血肌酐增高 1/55 2/7 8.81 0.01 0.05 DQB1*0601 浆膜炎 21/99 8/14 8.30 0.03 0.05 DRB1*1501 CNS损害 19/99 5/13 6.03 0.049 0.05 狼疮细胞阳性 11/25 0/11 10.96 0.01 0.05 DRB1*1502 血小板减少 0/55 6/58 6.01 0.01 0.05 DRB3*0202 蛋白尿 19/69 3/44 7.36 0.007 0.05 DRB3*0301 蛋白尿 12/69 2/44 4.08 0.04 0.05 血尿 14/90 0/23 4.08 0.04 0.05 DRB1*0302 淋巴细胞减少 1/64 5/49 4.12 0.04 0.05 管型尿 4/104 2/9 5.56 0.02 0.05 DRB1*1101 蛋白尿 11/69 1/44 5.29 0.02 0.05 DRB1*1202 血小板减少 0/55 5/58 4.96 0.03 0.05 注:N1:等位基因阳性临床指标阴性数,N2:临床指标阴性数,N3:等位基因阳性临床指标阳性数,N4:临床指标阳性数,:负相关,:正相关此外,本研究尚发现HLA-类基因与多种自身抗体显著关联,但与性别、蝶型红斑、盘状损害、光敏、口腔溃疡、关节炎、雷诺现象和狼疮发无显著相关。2.2.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等位基因相互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DQB1*0401和DQB1*0605分别与血肌酐增高和蛋白尿正相关,分别P0.05。3讨论为探讨基因与SLE临床表达关系,找出重型SLE相关基因,我们进一步分析了HLA-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3.1肾脏损害:Fronek等3报道DR2与狼疮肾炎相关,还发现稀有等位基因DQB1*0605、*0502与白人、黑人和亚洲人狼疮肾炎显著相关,此相关在亚洲人最显著。Doherty等4报道了对南方中国人SLE的研究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DRw15和DQw1在狼疮肾炎组频率显著增高:与非狼疮肾炎组比,频率无明显增高;王敏等5报道,DR2和DR9同时阳性可致狼疮肾炎风险性明显增高;彭学标等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DR2阳性与江苏地区汉族人SLE肾损害相关;但未见分析DR2亚型相关性的报道。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DQB1*0401和DQB1*0302均与血肌酐增高相关;其中DQB1*0401经多因素回归分析保持显著意义,因此是较为肯定的重型SLE相关基因;此外,单因素分析结果未显示DQB1*0605与肾损害相关,但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与蛋白尿关联;由于DQB1*0605是稀有基因,显然不能用它解释SLE患者如此高的肾炎发生率;推测DQB1*0605与其他更重要的关联基因一起介导狼疮性蛋白尿的发生与发展。我们的研究未发现单位点DR2等位基因与肾损害关联,它们是否通过与其他基因的组合而致肾炎易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资料还显示DQB1*0303与C3降低正相关。C3在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对肾炎的发生与发展尤为重要,早期C3降低是独立影响SLE病人预后的恶性因素2。因此DQB1*0303是个重要的SLE相关基因,值得进一步探讨它对SLE的标记性。本研究发现某些等位基因对狼疮肾炎具有保护性,包括DQB1*0201和*0301,分别与血尿素氮和蛋白尿负相关;其中DQB1*0301还与恶性指标C3降低负相关;文献7报道DQB1*0301与SLE易感相关,但它可能是中国南方汉族人轻型SLE相关基因。此外,DRB3*0202(DRw52b)、*0301(DRw52c)也与蛋白尿负相关。这与Reveille等8报道的美国黑人DRw52b与狼疮肾炎高风险关联相反。这种差异显然与人种的遗传背景有关。我们推测DR52组等位基因单独不能决定狼疮肾炎,但它们与重要的狼疮肾炎相关基因呈连锁不平衡,通过组合而呈现不同的功能:与致肾炎基因连锁,功能显示致病性;与保护性基因连锁,显示保护性。孟炜等9报道DQA1*0501是SLE的保护基因,本资料也提示DQA1*0501与狼疮肾炎低风险相关。这与国外报道DQA1*0501为SLE易感基因不一致。我们先前生存率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是独立影响SLE病人预后的恶性因素,男性比女性更多出现管型尿2。但本研究未发现HLA-类基因在男女性之间的分布有差异。在鼠狼疮,Yaa基因(Y染色体自身免疫反应促进基因)可显著加速狼疮易感鼠发病10,且狼疮肾炎严重;在人狼疮,是否存在具有类似功能的基因,值得深入探讨。 3.2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本研究发现DRB1*1501与SLE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正相关,这在国内外未见有报道。Reveille等8的研究结果提示3.7 kb I DQRFLP片断与黑人SLE的神经精神症状负相关,并推测具有保护功能的序列在DQ分子链上。本研究结果未能支持这一论点。3.3血液系统损害:DQA1*0101与淋巴细胞减少相关,未见其他可比性资料供讨论。DQB1*0201与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关联。值得注意的是DQB1*0201同时与血尿素氮增高呈强负性关联,表明该基因主要引起血液系统损害。临床上某些SLE病人以血液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而其他系统损害轻或无,可能与携带DQB1*0201基因型有关。3.4浆膜炎:本研究结果显示DQB1*0601与浆膜炎正相关,是重型SLE相关基因。文献1报道DQB1*0601是SLE易感基因。本文研究分析HLA-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发现DR和DQ位点均有多个等位基因与SLE临床指标关联,部分显示易感性,部分显示保护性。结果对区分SLE临床亚型,早期预测SLE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重型SLE相关基因主要为DQA1*0101、DQB1*0201、DQB1*0302、DQB1*0303、DQB1*0401、DQB1*0601和DRB1*1501,对SLE具有保护性作用的基因包括DQA1*0501、DQB1*0301、DRB3*0202和DRB3*0301等。谢尚葵现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风湿病科博士后作者单位:谢尚葵(200040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冯树芳(200040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沈福民(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遗传流行病学教研室)参考文献1.Tan EM,Cohen AS,Fries JF,et al.The 1982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rthritis Rheum,1982,25:1271-1277.2 陈爱荣,何继瑞等.生殖医学,武汉代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EB/OL. 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8;24(suppl):463 张岱年临床心理治疗学.EB/OL.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14.Doherty DG,Ireland R,Demaine AG,et al.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genes and susceptibility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Southern Chinese.Arthritis Rheum,1992,35:641-645.5.王敏,董怡,黄尚志,等.中国汉人HLA-DRB1及TNF-基因多态性与SLE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见: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会.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会,1996.46-52.6.彭学标,徐文严,岳晓玉,等.江苏籍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