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次“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廣州)經典解讀中的原創思想負載從孟子字義疏證與孟子微看中山大学政行系 任剑涛在現代西方學科分化方式決定性地影響中國學術界關於學術討論的學科分際方法以前,從經典出發申述學者的意見,是傳統中國從事學術事業的基本方式。但是,這絕不意味著解讀經典的方式,就只能在古代經典的思想約束下,而不能有任何思想創造。尤其是在傳統學術與現代學術交彙的近代邊沿,兼具學問家與思想家兩種職能的學人,正是通過對於經典的解讀,來申述一種與變遷時代相吻合的原創思想與社會變革主張的。本文選取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與康有爲的孟子微兩書,來觀察近代中國學人借助于解讀經典,而伸張新的思想觀念與新的社會變革主張的原創性思想局面。這種解讀,正好符合疏解經典思想的內部解釋、與詮釋社會功用的外部解釋兩個解釋視角相結合的解釋學要求。或許,正是在這種內外部的雙向解釋中,我們可以瞭解近代以來,儒學面臨第三個原創期 儒學的三個原創期是指,作爲第一期的原始儒家思想,作爲第二期的宋明儒家思想,以及作爲第三期的現代新儒家思想。第一期是儒家本土化發展的時期。第二期則是回應佛道兩家的思想挑戰創新儒家的時期。第三期便是應對西方思想衝擊創造性轉化儒家的時期。這裏采信當代儒家思想家杜維明的說法。參見杜著: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版。 的時候,何以可能應對原創的需要,而出現一個創造性轉化的新發展。一、 路徑問題解讀經典,可以有兩種路徑:解經的與解釋的。就中國古典思想學術而言,圍繞儒家經典的解讀,便形成了以解經的方式讀經典的“漢學”傳統,以及以解釋爲取向讀經典的“宋學”傳統。前者具有一種現代意義上的“學術”取向。後者則具有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思想”取向。在經學史的範疇內來看這種區別,意義重大。因爲,恰如現代經學史家周予同所講,這代表了中國古典學術的兩個重要時期學術思想旨趣相異的學術主潮。 參見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所收“漢學”與“宋學”一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在本文的論題範圍內,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系採用何文光整理本,中華書局1982年第二版。本文中的戴震該書引文,均只注篇名。 與康有爲的孟子微 康有爲孟子微一書系採用樓宇烈整理本。中華書局1987年版。本文所引該書,亦只注篇名。,均屬於經學範疇。但是,二者又不是簡單地可以解經或解釋的對峙性分割加以對待的。他們都是試圖借助於對儒家經典孟子的解讀,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思想意圖的。其思想路徑,同中存異:從經典的解讀對象的選擇上來看,二者具有一種對於孟子思想價值的共同認可的一致性。但是,對於孟子如何可以獲得有效解讀的視角,以及在思想主題的選取上,則發生了較大差異。於是,從經典解讀的基點出發,後起思想家創造性地闡釋自己的思想的路徑,也就發生了分化。先分析一下二人思想路徑的一致性。二人選取疏解孟子來伸張自己的思想,具有共同的思想起點。無疑,作爲二人解讀對象的孟子,具有一種二人所共同認可的思想史價值。這對於一個試圖借助于原典解讀,來創造性地闡發自己思想的思想家而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爲,原典的思想史地位對於後來思想家可以借闡釋而達到的思想水平高度,具有一種起點高低視角上的決定作用。所謂“取法乎,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斯爲濫也”的闡釋意義,就在於此。關於這一點,不論是戴震,還是康有爲,都有一種思想上的自覺性。戴震在寫作孟子字義疏證“序”的時候,就明確指出,“韓退之氏曰,道于楊、墨、老、莊、佛之學而欲之聖人之道,猶航斷港絕潢以望至於海也。故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嗚呼,不可易矣。”而康有爲也在孟子微的自序中指出,“孟子乎真得孔子大道之本者也。”(自序一)又言“傳孔子春秋之奧說,明太平大同之微言,發平等同民之公理,著隸天獨立之偉義,以拯普天生民於卑下鉗制之中,莫如孟子矣!探冥冥之本原于天生之性,許其爲善而超擢之,著靈明之魂於萬物皆備之身,信其誠有而自樂之,秩天爵于人人自有而貴顯之,以普救生人於昏濁汙蔽之中,莫如孟子矣!“(自序二)可見,戴震與康有爲均認定孟子思想的精微意義與社會功用上的顯著。這使得戴震可以在孟子中以精確的“字義”疏證來“重建”原始儒家的本原性思想,而將宋儒對於原儒的歧解視爲游離了“作者”與“文本”的理解。從而,將戴震自己的理解以有效解釋爲根據保護起來,似乎儒家的真精神在遠離了宋儒的理解之後,足以恢復其歷史面貌。至於康有爲,則更是在對於孟子的微言大義的疏解中,獲得申述自己見解的“文本”依據的。他將孟子擡舉到一個歷史的思想頂峰位置,其實爲的是給自己依傍於孟子申述思想,提供權威性理由。就此而言,戴震與康有爲都是以解經爲名進行解釋。意圖不是在維護經典權威,而是在借助於經典的讀解,將原有文本中似乎隱而不彰的思想凸顯出來。於是,戴震與康有爲都需要將解經與解釋的融合起來。按照解經的路徑,解經者需要以“我注六經”的態度來對待解讀的對象。因此,他不能不對於孟子文本予以基本的尊重。而解經之外,試圖攜帶解釋的意圖,將解讀者的思想觀念搭挂在解經上,則必須借助解釋的方式。否則,解經只能提供原有文本字句的權威再證實,而解釋的依傍感也就弱了。解釋,則需要以“六經注我”的方式來進行。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建立起一種思想視差,並且同時尋求一種理解中的視界融合。對於思想家來講,以解經求解釋,常常是他們面對文本的基本態度。對於學問家來講,則可以放心承諾文本的經典權威,而單純進行文字語句的考釋。戴震與康有爲,均爲思想家。他們對於孟子的解讀,絕對不可能停留在文本字句的準確考釋上面。他們著眼於孟子的,是其中所蘊涵的可多向理解的思想的豐富性。換言之,孟子文本在儒家經典中具有少有的文本開放性。於是,必須首先重視對孟子這部儒家經典的解讀,使得戴震與康有爲成爲經學家。而透過孟子的解讀申述自己的思想,則使得戴震與康有爲成爲思想家。解經依傍權威,解釋依賴創新。解經重視學術,解釋推崇思想。以解經求解釋,則二者的優勢可以期望兼得。從解釋的可能性上講,以解經求解釋,有兩種可以選擇的方式:一是思想性的搭挂。這是一種將解讀者個人的思想經歷與經典的原有觀念進行關聯式的鋪排,而産生的解釋性思想成果。二是社會性的發揮。這是一種將經典中原有的觀念與當下社會的運動關聯地思考的成果。前者是向內的。後者是向外的。在近代邊沿上,經學態度的變化,已經使得經學不能宥限在單純的尋章摘句之中。解經傳統中的乾嘉樸學與清代學風的思想走向具有一種歧異性:不注重思想介面的文字訓詁學家,作爲乾嘉朴學的正宗,自然是清代學風的主流。但是戴震學風的兩可性源于解經而追求解釋,使得他對於經典中的思想介面非常重視。他正是通過對於孟子的思想性搭挂,成爲一個哲學倫理學家的。而康有爲的經學學風,就更是繼承了今文經學的傳統,意在透過經典凸顯自己的社會思想,因此他具有一種社會理論的意味。就此而言,前者的內部解讀與後者的外部解讀,在以解經求解釋的成就上來看,並沒有絕對的水平差異,僅僅是思想路徑的不同而已。二、 思想的衍伸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將宋儒奠立的“性理”說衍伸爲“情理”說,在儒家思想史上具有原創意義。而就戴震解讀孟子的方式上來講,則是可以作爲解讀經典者個人思想與古代經典關聯地表述的典型個案。從思想方式來講,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乃是依循儒家舊有的字義理解的理路,對於儒家經典孟子作字句疏解的。但是,戴震的思想意圖決定了他對於孟子的字句疏解,僅僅是一種形式性的解讀經典的方式。他試圖通過經典權威即以捍衛作者的名目,來申述自己撥正宋儒對於原儒的偏差的理解。讀經典與求創新是關聯在一起的。其實,這種關聯式的解讀,可以將古典作爲今典來對待。但是,今典的思想負載則由古典所規定。就此而言,孟子與孟子字義疏證就存在一個“原有意義”與“疏解意義”對應、或不對應的關係問題。完全不對應,就失去了以解經求解釋的“解經”的基礎,思想者成爲空泛議論的人士。完全對應,則又會失去以解經求解釋的“解釋”空間,解經者成爲思想歷史遺存的講解員而已。於是,在解經與解釋之間,需要思想家有一種方法上的自覺性。戴震對於這種關係的把握,是具有一種方法上的自覺性的。恰如他申言的“治經先考字義,次通文理。志存聞道,必空所依傍。”(與某書)以及“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與是仲明書)單純解經,爲的是“求古”,而以解經的方式解釋,則爲的是“求是”。 清代著名學者王鳴盛在評價惠棟和戴震的治學特點時講“惠君之治經求其古,戴君求其是。”洪榜東原先生行狀引。轉引自胡適戴東原的哲學。見胡適學術文集中國哲學史下卷。中華書局1991年版。今人錢穆所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對於戴震、惠棟二人亦有類似評價,參見錢著該書上卷第318322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 以“求是”爲解讀儒家經典孟子的思想取向,使得“求古”成爲“求是”的基礎,“求是”成爲“求古”的歸宿。就前者言,戴震對於解經的傳統方式是尊重的。從著名經學家江永爲學,戴震對於文字訓詁的工夫是到家的。就後者講,戴震對於解釋的方式也是自覺的。他反撥清代樸學單純追求文字訓詁的方向,將思想解釋納入經典解讀之中,他解讀經典的側重點是明確的。 章學誠對於戴震的思想學術特點議論道,“凡戴君之學,深通訓詁,究於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將以明道也。時人方貴博雅考訂,見其訓詁名物有合時好,以爲戴之絕詣在此。及戴著論性、原衫諸篇,於天人理氣,實有發先人所未發,時人則謂空說義理,可以無作。是固不知戴氏之學矣。”見章學誠朱陸篇書後。結合王鳴盛所說,可見當時學人對於戴震思想學術特點的認知,有頗爲一致之處。戴震這種解讀經典的方式,必須具有三個支點,方能爲他的解讀建立起正當性依據。其一是對於非零和解讀的自覺認知方法。其二是以對於思想原義的追究,一方面清理思想史的迷霧。另一方面則建立起自己依傍于經典權威的思想觀念。其三是對於自己原創性思想觀念的自足性論證,以滿足對於原典的新理解優勝於舊的理解的要求,而對於舊的理解形成一種替代的關係。這三者的關係是,第一點是解讀者對於自己解經或解釋的原典被歷史處置後的狀態的一個認知,沒有這個認知,他是無法判斷清楚自己解讀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的。第二點則是解讀者在經典的依違上保持兩種思想優勢的前提,一方面以對於經典的尊重而捍衛自己的思想權威,另一方面則一對於經典的創新性解讀來開闢思想的新時局。前者保有解讀者的認同度。後者支撐解讀者的原創性。第三點則對於解讀者的原創思想具有的權威性與原創性加以確認。從第一個方面來講,戴震是具有足夠的解釋自覺性的。他解讀孟子伊始,就將具有代表舊的孟子解讀的典範意義的宋儒式理解,作爲自己新的解讀的敵視性歧解。他強調,宋儒將理理解爲“如有物焉具於心”導致的嚴重誤讀,以至於“以意見爲理而禍天下”。(卷上理)於是,在戴震看來,宋儒對於理欲理解的偏差,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後果。“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逆。於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之於上上以理責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卷上理)戴震將宋儒對於原儒的思想歧異,從社會後果的視角加以勾畫之後,便將宋儒理解的確當性加以了否定。當然,僅此而言,戴震走的還是外在理解之路。還不是對於原儒思想邏輯的追索。就戴震思想的特點來看,他若只是在這種指責上下工夫的話,他就難以成爲一個具有原創性的思想家。於是,他的思想“邏輯”地要走向宋儒對於原儒思想的歧解的指責上去。因此,從第二個方面來看,戴震對於宋儒解讀原儒經典孟子的思想失誤,花了更多的心思。他首先對於宋儒曲解原儒精神的思想原因加以了歸結。其中追尋出的主導原因,就是因爲他們對於原儒的理解,是從佛道處下手,而偏離了原儒的思想旨趣。誤讀導致了誤解。“宋儒合仁義禮而統謂之理,視之如有物焉,得於天而具於心,因以此爲形而上,爲沖漠無朕;以人倫日用爲形而下,爲萬象紛羅;蓋由老莊釋氏之舍人倫日用而別有所貴道,遂轉之以言天理。在天地則以陰陽不得謂之道。在人物則以氣稟不得謂之性,以人倫日用之事不得謂之道。六經孔孟之言,無與之合者也。”(卷下道)戴震的這一批評,使得宋儒對於原儒的理解,至少在三個方面失去了合理性:一是宋儒將原始儒家思想扭轉爲佛道說法。因此他們已經喪失了儒家精神。二是宋儒將原始儒家切合人倫日用的思想扭轉爲懸空思辨。因此他們已經遮蔽了儒家思路。三是宋儒將原始儒家與佛道作關聯解讀的時候,把兩個本無關聯的思想體系拉扯到了一起,因此既害宋儒的理解,又害原儒的理解。這樣,戴震就將宋儒對於原儒理解的確當性完全否定了。這種否定,爲戴震基於孟子而申述自己的恰切理解,奠立了基礎。因此,戴震將宋儒解讀“理”爲“天理”、“性理”轉化爲人倫日用之理、“情理”,在此具有了恰切理解的正當性基石。戴震從形而上出發,將萬物之道規定爲自然之道。“在天地,則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謂道。在人物,則凡生生所有事亦氣化之不可已,是謂道。”(卷下道)他將形上形下均歸結爲氣。從而對於宋儒將形上形下分別觀的理解,打爲依尋佛道的歧解。進而,他在解釋人性問題時,便將宋儒依照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劃分,將人性解讀爲“天命之謂性”,而氣質之性不能謂性,亦歸諸歧解之列。他強調,“古聖賢所謂仁義禮智,不求於所謂欲之外,不離乎血氣心知。”(卷中性)他認爲,宋儒以佛道旨趣解讀原儒思想,將人性打爲兩截,而且以爲氣質之性危害人的善良本性,是極其錯誤的。“以水之清喻性,以受汙熱濁喻墮於形氣中汙壞,以澄之而清喻學:水靜則能清,老莊釋氏教人主於無欲,主於靜寂是也。因改變其說爲主敬,爲存理,依然釋氏教人認本來面目,較人常惺惺之法。若夫古聖賢之由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以擴而充之者,豈徒澄清已哉?”(卷中性)戴震確信,人性之善,是由人的才質所定。“才者,人與百物各如其性以爲形質,而知能遂區以別焉,孟子所謂天降之才是也。”(卷下才)“唯據才質爲言,始確然可以斷人之性善。”(卷中性)於是人天性具有的情、欲、知等等就具有了善的性質。這樣,到戴震需要面對第三點的時候,他所需要提供給自己的思想以某種自足性的闡釋時,他就具有了某種思想闡釋的解釋空間了。既然原儒對於理、性、才、質等一系列問題的既有理解,是既不脫離人倫日常,又不懸空思辨,那麽,對於爲宋儒所重的“理”就必須加以依據於人倫日常的重新理解,以便契合于原儒的經典精神。他就此將“理”規定爲:“理者,情之不爽失者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凡有所施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施于我,能受之乎?凡有所责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责于我,能尽之乎?以我絜之人,则理明。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乎,是也。”(卷上理) “在己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之情谓之理。”(卷上理) “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卷下权)“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卷下权)而他對於“分理”、“肌理”、“腠理”、“文理”、“條理”等等的區分,便是由此而來。這些關於理的主張,顯然與宋儒對於理的理解差異甚大。但是,戴震以爲這些理解是“體會孟子條理二字”的結果。如果說從人倫日用看待日常生活之理,說戴震就此與孟子思想發生了視界融合,未必不能成立。以孟子的恒産恒心看戴震的理存於欲,以孟子的井田構想論戴震的王道遂民之欲說,以孟子的據斥楊墨比較戴震的據斥宋儒,戴震之於孟子,具有的思想一致性,相對于宋儒對於佛道的某種一致性,在解釋的意味上,相映成趣。當然,戴震以情解理,則具有顯見的原創性。恐怕這就是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獨爲疏證創論”的理由。 參見錢穆是書第355頁。 也是胡適論戴震原創性的依據,“戴氏在哲學史上的最大貢獻:他的理論。戴氏論性即是氣質之性,與顔元同;他論道猶行也,與李塨同。不過他說的比他們更精密,發揮的比他們更明白,組織的比他們更有條理,更成系統。戴震說理,也不是他個人的創獲。李塨和程延祚都是說理即是文理、條理但顔李一派還不曾充分瞭解這個新定義的涵義。這個新定義一到了戴氏的手裏,方才一方面成爲破壞理學的武器,一面又成爲一種新哲學系統的基礎。” 參見前引胡適書,第10221023頁。戴震這種解讀,即以對於經典的解讀爲基礎,將原創思想負載功能載入在經典上面,且直接指向思想的創新,具有方法上的優勢:一方面,它由原典本身的思想指向,規定解讀者的解讀發揮範圍。另一方面,則由原典的思想性決定解讀者所可以發揮的思想性。戴震之所以選擇孟子作爲自己思想發揮的原典,就是因爲孟子一書的強烈思想性,恰好符合戴震對於自己思想表達的原典需要。而且,當他以發現宋儒解讀孟子具有著以佛道複雜化孟子思想的弱點後,他就更具有了一種以重讀孟子來重解孟子的解釋空間。然而,這種以解經求解釋的解讀方式,也容易走到盡頭。因爲,原典的思想性對於解讀者思想範圍、走向與理路的規定,依然是一種宥限解讀者思想的“緊箍咒”。當宋儒將理欲之辯的思緒,通過“性即理”的命題,引向“以理制欲”的極端的時候,他們事實上就將用情欲本身來解釋理的解釋空間留了出來。戴震正是從此切入,而將理欲關係的雙向解釋可能加以了完整的展示。這樣,思想家在理欲解釋方面的思維空間就完全被佔據了。理欲之辯也就在理欲雙向闡釋的可能性上,喪失了它作爲一個活的思想主題的價值要麽走宋儒的以理統欲之路,要麽走戴震的以欲釋理之路,別無它路可走了。於是後起的解讀者就只好將解讀孟子的思緒引向社會運動的端點上去,並以此作爲進一步的思想功能釋放的前提。就此而言,戴震所實踐的這種解讀方式等於終結了孟子的關於理欲的理論的解釋通道。於是,解讀者必須轉換到原典原來蘊涵的社會義含上面。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之走向康有爲的孟子微,在此也就具有了解釋學的依據:從原典的思想邏輯之內部解釋走向盡頭的時候,就只有對於原典具有的社會運動指向之外部解釋,來彌補某種解釋的真空。三、社會走向康有爲的孟子微,作於他思想的成型時期。以他選取孟子來申述自己的思想觀念、尤其是制度主張,是因爲孟子一書滿足了康有爲的思想趣意:被康有爲鄉里人稱爲“聖人爲” 參見前引錢穆書,第633頁。的他,具有一種聖人以教化救世的大志。而孟子思想中將倫理與政治兼綜的思想特質,恰好可以與康有爲重振儒家制度倫理以濟世救民的這種志向相吻合。就此而言,康有爲以解讀孟子來解釋當下社會需求,可以作爲解讀經典者個人將經典思想與當下社會運動的狀況聯繫起來的典型個案。而且,假如我們將康有爲的原創思想作爲討論他的思想的焦點的話,那麽更可以說,康有爲據以進入儒學思想史的理由,是因爲他以重建儒家王制爲核心觀念,建立了志在使儒學適應近代社會變遷需要的制度藍圖。 蕭公權對於康有爲的這一思想特質,指認明確,“我們可以推想到他之目的,乃是要爲革新制度立下一哲學基礎。”見蕭著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爲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第35頁。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故而他對於儒家經典的解讀,多半必須沿循從儒家經典的外在社會效應解讀原儒經典的理路。這使得康有爲解讀孟子的旨趣,與戴震區別開來。試圖以解經求解釋的思路相似性,使得康有爲面對孟子時的態度,也具有某種相近性。以孟子微寫作時間的晚近,而可以視其爲反映了康有爲基本思想觀念的話,那麽,此前康有爲對於原典闡釋的既有成就的輕蔑態度,幾乎與戴震如出一轍。康有爲指出,“中國近二千年來,凡漢、唐、宋、明,不別其治亂興衰,總總皆小康之世也。凡中國二千年儒先所言,自荀卿、留歆、朱子之說,所言不別其真僞、精粗、美惡,總總皆小康之道也。” 康有爲:禮運注,樓宇烈整理本,與孟子微、中庸注合刊,中華書局1987年版。康有爲以“大同”爲制度理想,因此以“大同”爲判斷思想境界高低的座標。小康與大同是恰好對峙性存在的思想社會模式。當康有爲將孔子視爲大同的原始闡發者,而將孟子視爲“深得孔子春秋之學而神明之”(孟子微序)的人物,他事實上就將在康有爲自己之前的幾乎所有依循原儒思想理路, 康有爲在春秋董氏學中對於董仲舒的褒獎,要高於孟子。他說董仲舒“故所發言,軼荀超孟,實爲儒學群書之所無,若微董生,安從複窺孔子之大道哉?”見該書“自序”。但是,這並不妨害康有爲對於孟子思想地位的高度肯定和思想主張的積極認同。 闡釋儒家社會政治理想的儒家人士,打入了完全不能理解儒家精神或完全曲解了儒家精神的低下境界。比較于戴震對於宋儒的攻擊,似乎可以說,那些借解經求解釋的思想家,沒有辦法不先將自己之前的所有解釋視爲誤解的。因爲,只有這樣,新興的解釋才具有必要性與重要性。而且,以康有爲“發古文經之僞,明今學之正”的爲學趣意,他對於此前的一切儒學中人對於經典理解的準確性,是不以爲意的。康有爲的孟子微,從書名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他是試圖在發揮孟子一書的微言大義的基點上,申述自己對於一個變遷社會運動狀況的理解的。因此,從作者的表述方式上來講,已經與戴震有了重大的差別。後者無論怎樣還是在乾嘉樸學的的訓詁基礎上,以疏解“原文”、“原義”的形式,切入自己的思想見解的。而前者簡直就已經當“原文”、“原義”爲可以隨意發揮的起跑線而已。解釋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差異還是明顯存在於二者的經典理解之中的。這恐怕也是思想性的內在解釋與社會性的外在解釋,必然具有的不同。恰如他在孟子微的“總論”中所說的,“孟子七篇,大義微言,讀者難於領會。今提其要熱鈎其元,揭其大義於首篇,而次其綱領節目,俾學者開卷可以知孟子大道之全。孔學之要,入聖之門,亦在於是。學者所宜留意焉。”可見,爲戴震注重的字詞句考釋,已經全然不是康有爲所關注的。康有爲總論孟子思想時認爲,孟子思想的主旨是兩個“道性善”、“稱堯舜”。但是,康有爲對於孟子“道性善”的思想內容是不屑的。荀子講性惡,孟子道性善。在康有爲看來,“荀子之與孟子辯者,蓋深恐人之任性而廢學是荀子言,未見有悖於聖言者也然正惟從孟子之說,恐人皆任性也。” 康有爲“擬答朱蓉生先生書”。轉引自蕭公權書,第50頁。 當然要注意的是,康有爲對於孟子人性論的這種評價,僅僅是爲了自己從社會政治制度視角解讀孟子提供方便而已,而絕對沒有認同荀子思想的意味。因爲,大同這一爲康有爲極端重視的理想制度範型,倒恰恰是荀子、劉歆、朱熹等人搞壞的。孔子之道“始誤于荀學之拘陋,中亂于劉歆之僞謬,末割于朱子之偏安”(禮運注序)。這裏似乎有點矛盾。但是,分析起來則不然。他對於孟子哲學思想的據斥,是因爲人性善的這一哲學倫理學主張,不利於康有爲從社會政治學的視角把握孟子思想中切合孔子大同理想的內容。因此他必須先將其排除在解釋的範圍之外。因此,可以將康有爲對於孟子性善說加以詆毀的解釋行動,視爲一種集中解釋主題的解釋策略。而且,也許恰恰是康有爲直覺到解釋社會政治問題,必然遭遇規則的必要性與自我約束條件下規則的多餘性矛盾問題,而顯示出的一種“解釋先見”:這樣孟子思想中的“稱堯舜”的社會政治內容就不彰自顯了。至於康有爲對於孟子的具體解讀,武斷地說是一種有節制的發揮,未嘗不可。僅舉數例可以說明。如康有爲在解讀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見齊宣王“所謂故國者”一段中的舉賢人爲民父母時,他解說道“此孟子特明升平授民權、開議院之制,蓋今之立憲體,君民共主法也,今英、德、奧、意、日、葡、比、荷、日本皆行之。左右者,行政院及元老顧問官也;諸大夫,上議院也。一切政法,以下議院爲與民共之,以國者,國人公共直物,當與民公任也。”顯然,這是拿現代憲政制度比附原始儒家的賢人政治。而實際上孟子對於賢人政治的期望,離開制度化的軌道不知道有多遠。又如康有爲解釋孟子的“民貴君輕”說時,將其解釋爲“此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法也。蓋國之爲民,聚民而成之,天生民而利樂之。民聚則謀公共安全之事,故一切禮樂政法皆爲民也。但民事衆多,不能人人自爲公共之事,必公舉人任之。所謂君者,代衆民任此公共保全安樂之事。爲衆民之所公舉,即爲衆民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東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爲主而君爲客,民爲主而君爲仆,故民貴而君賤易明也。衆民所歸,乃舉爲民主,如美、法之總統。然總統得任群官,群官得任庶僚,所謂得乎丘民爲天子,得乎天子爲諸侯,得乎諸侯爲大夫也。今法、美、瑞士及南美各國皆行之,近於大同之世,天下爲公,選賢與能也。孟子早已發明之。”此類帶有任意性的解讀,在孟子微中,比比皆是。從孟子微對於孟子思想的解讀來看,康有爲對於孟子思想的客觀性幾乎是不予重視的。他好象是順理成章地就將孟子的民本解釋爲民主,將古典井田解釋爲現代福利,將議事機構解釋爲議會建制,將皇帝支配著的仕宦解釋爲現代行政機構的官僚,將私人化的儒家國家解釋爲具有公共性的現代民族國家,將教化馴服解釋爲教育啓蒙,將舜棄天下負父出逃解釋爲司法獨立,將傳統稅收解釋爲現代稅制,將大同理想解釋爲資本主義豐裕社會。這種種解釋的原典依據,顯然不如戴震來得可靠。對此,只要我們讀讀孟子微中的總論、王霸、仁政、同民、政制諸篇,就可以留下深刻印象。在這種解釋理路中,華盛頓與堯舜相同,工業經濟與均貧富相同總而言之,康有爲在解釋孟子的過程中,現代西方與古典中國,幾乎不具有實質上的差異。康有爲的解釋,作爲一種對於孟子思想的外部社會效應的解釋,只能依附在社會的當下狀況上面。除開這一依附,康有爲就無法將孟子思想的外部社會效應,延續性地搭挂在當下社會的運作過程之中。這是外部解釋常常會遭遇窘境的一個宿命:要試圖將經典的外部效用延續到解釋者所處的當下社會,解釋者就不能不將當下社會的基本特徵,一無遺漏地填塞進經典原有的社會預想架構之中。歷史的演變,就必須被忽略。解釋的隨意性,就會凸顯而出。爲此,解釋者也就必須突破經典文本的字詞句的宥限,而具有一種解釋的主觀性。作者在此受到讀者的差遣,甚至於成爲讀者的奴隸。但是,這仍然不妨礙康有爲在以解經求解釋的路上行走:他還是依傍於原始儒家的思想權威,來伸張他源自經典的變革思想。恰如論者所言,“康氏的武斷解經雖使傳統派大爲吃驚,但對孔孟學說的破壞極微。他的解釋常常超越了字面,但那是對儒家經典意義的延伸而非否定。” 見蕭公權書,第81頁。 自然,這其中包含的某種爲解釋學所質疑的“過度詮釋”的問題 參見艾柯等著詮釋與過度詮釋一書中第二章“過度詮釋本文”。三聯書店1997年版。,還是一種令人擔憂的思想傾向。原典的文本價值所處的危機狀況,使得解釋者的解釋有效性受到正當的懷疑。四、經典與原創戴震與康有爲對於孟子的解讀,各自獲得了他們具有原創性意義的思想收穫。戴震從文字訓詁出發,挖掘孟子的思想蘊涵,將宋儒懸空的理學,下落到人倫日常生活之中,從而將儒家理欲之辯引導到了一個新的境地。這使得他“以情說理”解讀孟子獲得了原創性極強的思想史地位,以至於忽視將他與朱熹、王陽明並列爲近800年的三大思想家,並許他爲“眼光直是前無古人”。 參見前引胡適書,第11021106頁。胡適說,“這八百年來,中國思想史上出了三個極重要的人物,每人畫出一個新紀元。一個是朱子(11301200),一個是王陽明(14701528),一個是戴東原(17241777)。”康有爲則從現代理想政治的祈求出發,返歸原典中去尋求經典的支援。從而在原始儒家的經典中凸顯出現代民主憲政的深層蘊涵,將儒學與現代政治論說關聯起來,從而爲儒學對於“現代性”作出理論反映奠定了基礎,指示了方向。使他同戴震一樣脫出經學家的範疇,進入思想家的行列。恰如蕭公權所說:“康氏所出之世,正值社會與政治的的大變化,並迫使徹底重估儒家傳統,以及極力欲使大清帝國在思想與制度上適應新的情況。他的解釋群經乃是當時爲適應時代而作的最嚴肅的努力。武斷與牽強乃因儒家並不能預先知道近代的問題。康氏爲了彌補漏洞,經常不得不違背已被大家所接受的解釋,乃引申經文以便將平等、自由、共和和憲政諸義注入儒學。他的做法乃是善意地使中國的道德遺産現代化以保存這二,使清廷的思想基礎合時以挽救它的危亡。假如康氏依據家法,他不過是一個可敬的公羊家,與他之所爲完全不一樣。” 前引蕭公權書,第81頁。當然,比較戴震與康有爲解讀孟子的方式、途徑與理論意圖,都存在重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一方面固然與二人的解讀意願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時代需要、以及時代允許有關。就前者來講,戴震是企圖通過閱讀孟子,撥正宋儒對於原始儒家經典的曲解,相應矯正由此帶來的社會負面後果。因此,他走的是從孟子原典中尋求自己解釋的理論支援之路。他可以從容地以“醇儒”的架勢,以凸顯“原教旨”的法度,對於儒家原典加以解說。而且當他的新解釋凸顯出來後,因爲他的這一解釋策略依循著原儒的教誨,而不會別人指責。大致從思想內在理路解釋一部公認的“教派”經典,其思想偷運的處境,是比較好的。而康有爲顯然沒有戴震解讀孟子的從容。一個思想家,試圖直接將自己的當下思想意圖附加給他解讀的那個原典思想家,就必須經歷一場思想的冒險。他既不能將自己的思想以原教旨的形式打扮起來,也難以與慣常的理解相相容。這樣,康有爲從外部社會籌劃方面解讀孟子的思想策略一旦確立,他就不得不面臨一個普遍質疑的思想處境。他長期被正統經學家詬病的原因正在於此。戴震與康有爲兩者都是基於思想創新去解讀孟子的,但是,從思想的內在理路著手,或是從思想的外部效用著眼,其解釋結果或獲得的認同,差異就此先定。從戴震與康有爲所處的社會時局,來看他們對於同樣一部孟子進行解讀的解釋策略的選擇差異,也會發現,在一個原典原有的思想價值體系,尚可以維持自己對於人心秩序的整合的基點上,從梳理原典“本來”的思想邏輯,即以解釋原典思想而伸張解者的思想,是可以獲得社會理由的。因爲,尚且可以維持社會秩序的思想,就可以繼續維持它的活性思想尊嚴。假如這一思想體系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基本喪失掉了,那麽,它要維持自己整合人心秩序的功能,就會變得異常困難。支援這一思想價值體系的思想家,不得不另辟蹊徑,首先確認這一思想價值體系還足以維持社會秩序,由此進而證明它足以維持人心秩序的、不爲人們認識的活性功能。前者,是戴震的處境。後者,是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春季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公开招聘60名急需专业技术人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安徽中医药大学招聘教学、科研人员3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湖南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技术管理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江苏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招聘编外专业技术人员1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广西百色市西林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招聘编外聘用人员6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国网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批高校毕业生录用人选的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广东肇庆市广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招聘临聘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湖北恩施州宣恩狮子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招聘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广西北部湾大学招聘高层次人才5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学检验专业知识)模拟试卷4
- JJG 707-2014扭矩扳子行业标准
- 超短波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新媒体运营课件
- 《热敏电阻传感器》课件
- 志愿服务证明(多模板)
- 深圳市养老保险延趸缴申请告知承诺书
- D-阿洛酮糖团体标准
- 动车组辅助供电系统-CRH380A型动车组辅助供电系统
- JGJ114-2014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 2022年考研数学二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