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doc_第1页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doc_第2页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doc_第3页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doc_第4页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主讲材料:新教育认为,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作为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成为了教育改革难以实现、难以为继的瓶颈,成了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最难改造的部分,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其他地方的改进劳而无功。教师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只是拎着一桶数十年不变的死水,是不可能实现任何的教育理想的。所以,新教育实验,将它行动的起点放在了“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上。“改变行走方式”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新教育实验这几年最大的成果,是涌现了一大批在实验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出版个人专著、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参与学术研讨、到各地交流与讲学,在新教育实验教师中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通过几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为中心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历的儿童需要阅读不同的童书一样,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一样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新教育认为,存在着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可能存在着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我们这里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经验内化了的默会知识,而不仅仅是可以通过书面试卷测试的显性知识),而可能许多教师在某一方面形成了“短板”,所以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为此,我们要研究一个围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阅读研究,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新教育实验初期,教师们的随笔主要是抒情性质的,随意的,生活感悟式的。随着专业发展思考的深入,新教育实验逐渐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贺卡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共写),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这五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它们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在实验过程中,新教育实验认识到,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假定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教师的反思往往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而要突破自身的“见障”,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对话,利用专业发展共同体。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倡建立各种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利用对话来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这几年比较有名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是著名特级教师张万祥的班主任学习小组、温州苍南新教育俱乐部以及毛虫群落。在实验开展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新教育应该开辟自己的学科课程系统,提出自己全新的学科教育思想。而新教育实验认为,新课程改革在学科课程及学科教学已经作了非常有效的探索,新教育实验强调教师基于自身学科的发展,则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促进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学科课程的改进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两个系统,它们是完整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双轨。因此,新教育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拒斥新课程改革的自足系统,实验教师同时应该是新课程的积极探索者,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节选自2006中国教育蓝皮书之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上文字的图说:在2006年4月,曾经在新教育内部沙龙上讨论过此种整合:就三Z项目的整体性阐述与讨论主讲人干国祥:找不到李玉龙,找到了他的一篇相关的旧文章,先贴出来无论是教育专业发展还是专业阅读,李玉龙主持的教师之友,一直是几年前就在积极地探索的。我是非常首肯下面的这篇文章的,一个合理的基本知识结构(既不排除有人在这个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单向发展成某方面特别突出的专家,也不排除有人先渊后博的发展路子),是我们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模型,也可以直接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提供依据。除了继续修正这个模型外,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逐步地实现这个模型(在不讨论大师级发展的前提下)。以结构谋功能李玉龙知识就是力量,结构决定功能。 在这样一个新知如指数般攀升的信息时代,作为一个肩负知识传承角色的教师,想把自己的“一桶水”迅速“做大”的愿望当然值得尊重,但其有限性也不言而喻,而且这种“做大”如果是一种无方向的四面出击难免不够效率。散沙一盘与豆撒成兵是两种境界,其中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一个有效的结构存在。 一个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怎样的?我们认为,构成这个结构主体的是这样三个板块: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人类文化视野。 师范院校以学科分属专业,教师也大多以学科定位身份,因此学科专业知识是和每个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最为切近的一块。但和目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的对学科专业知识就是几本教材和教参的比较促狭的理解有所不同,这里所指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一个相对庞大的集合: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学科前沿知识、和本学科相关的一些知识、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学科教育史和学科教育理念等。 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一个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标识性知识,其重要性无须多言。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一块知识持有一种轻视心态,这或许是因为对真正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够的缘故,即以被视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这本书为例,该书在中国出版已有20多年,但相当多教师甚或连这本书的书名也没有听说过。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贫困而使相当部分教师对教育学产生了一种漠视甚至鄙视的心态。不可否认,由于“赫尔巴特凯洛夫”教育学体系长期以来被钦定一尊,客观上阻隔了世界优秀教育理念的传播,也封杀了本土教育学的探索空间。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教育理念开始流布,但在一个极度功利的心态驱使下,我们真正学到的却大多是皮相而已。近年来正在推广中的新课程理念不可谓不重要,但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主义的反新课程理念的推广方法实际上已经让新课程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问题固然如此之多,但因噎废食自然得不偿失。其实,世界教育学的河流一直都在奔腾,我们不妨尽量延伸自己的教育学、心理学视野,去寻觅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育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没有人类文化大视野的支撑,没有对文、史、哲、法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了解,而仅仅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一个狭小的框架内,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的。从某种角度说,宽度决定高度,把人类文化视野纳入教师的知识结构,表面上看起来“远”了点,但却十分必要。 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人类文化视野,这三部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我们不妨把这个结构视为一个“漏斗”,漏斗嘴的注入方向当然是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原点,以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人类文化视野这三个板块的知识为主体,构成一个均衡的动态开放的系统,这是我们建构的一个教师知识结构的模型。 这个模型固然有相当程度的理想成分,但却不失为一个检视我们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的参照。我们不难发现,就相当部分教师而言,其学科专业知识或者还仅仅停留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这一层,在学科前沿、学科史和学科思想等方面几乎就没有涉及;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方面,虽然也经常念叨一些时髦的教育流行词汇,但骨子里仍是以非常传统的陈旧理念为主;至于人类文化视野,这或者是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最为稀薄的一块了,一些教师甚至对最基本的一些常识性问题都比较模糊。因此,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只能说是一个“全面狭窄”的结构。当然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方面地指出问题,甚至指责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但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必将影响我们自身的专业发展。 还有一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属于“孤军深入”型的,因为个人兴趣或者其他一些原因,这些教师总是在某一个点或几个点“深挖洞”,而忽视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对此我们的观点是,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博专结合、博重于专。就知识的传递而言,基础教育侧重于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底,更强调普及性。因此,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投入到某一方面,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上,同时也正因为我们不必在某一方面投入过多,构筑完善的知识结构才成为可能。当然,我们强调“博”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专长,主要是想提醒这些教师要防止明显的知识盲区存在。 明了一个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将为我们的专业阅读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提示。缺哪一部分补哪一部分,持之以恒,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步从完善走向完美,将为我们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当然,要指出的是,对教师而言,知识的习得和教育实践的结合不仅必要而且必须。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那些化入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提纯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融入血脉和骨髓。干国祥图解上文结构:主讲人干国祥:关于专业阅读,我曾经写过一个帖,后来依据那个帖整理成一篇文章,这可以视为一个畸形的语文老师的不完善的阅读史与知识结构:我的阅读史答刘钢兄全文略,欲阅读可点击以下网络链接:/dispbbs.asp?boardID=65&ID=253509&page=1胡靖: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专业阅读最难能可贵的也是“一以贯之”。就是能用这个“一”来统御所学的知识。这个“一”就是读者自己的思想,就是批判的武器,就是认识论。没有这个“一”,就会觉得这本书有道理,那本书也有新意,最终书读得越多,自己就越没有主张,最多是人云亦云。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这个道理,前文提到的教师知识结构的三个部分不是独立的,而是统一的。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特殊性为他性。它的形成不应是简单的量的积累,而应是围绕一个灵魂来主动构建。这个灵魂就是学生的成长需要,就是教育培养目标。干国祥:我却以为(我是不是总要引发点小小的积极的冲突?):1、关键可能并不是“认识论”,而是认识态度:批判地阅读。这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关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读批判理论或者哲学解释学的相关书籍,理解相关表述。而且我进一步认为,掌握了那方面的知识,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阅读者拥有了阅读的自由,能够进行积极的批判性阅读。一个显然的悖论也许是:即便哲学解释学或批判理论,或者辩证法,也不过是一种阅读者面对的“知识”而已。2、我认为核心在于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的专业素养(经验或者说默会知识),一切最终统一于这个经验。我以为,这里提学生的成长需要是不是跳转得太快了些?在教师作为认识主体的角度而言,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成长需要,也都仅仅是必须认识的对象之一。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的时候,他其实说的是儒家伦理学的核心,他接着用一个字加一句话来进行阐释: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是否存在一个“一”?它应该是什么?我个人以为,这就是教师本身的职业生命。这个职业生命的质量当然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但这不能作一种简单的还原。大潮河:1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从师范抓起.2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是要唤起教师的心3教师专业发展要有个足以互动的共同体.“师范”、“心”、“共同体”,我觉得这三个词比较重要,其中尤以“共同体”最重要。新教育实验是不是从创设“共同体”入手。以上是保障接下来的路径就是:读+做+思+写=专业发展。何源:个人觉得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改变自身学习状态的前提下,改变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无论采取怎么样的阅读与写作方式,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永远是第一位的,我始终相信若没有充满爱心的人文主义者,就不会有优秀的专业教师,也就不会有让学生期待的课堂.朱永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取向(从理论层面支持三专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般来说,“专业”是指某种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社会公认的高标准、高效率、严密而科学的训练体系,具备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职业伦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直到目前,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开展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课题,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目前教育界的共识。纵观国内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可以归结为三种大的研究取向: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intellectual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practice-reflectiv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1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就是专业阅读)1986年,霍姆斯小组和卡内基教学专业专项小组分别提出报告,着重讨论教师专业和教师教育问题,都认为:如果要确保教育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霍姆斯小组更进一步指出,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的重点在于明确教师专业的知识基础,“使教师的教育拥有更为坚实的理智基础”。持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学者认为,教师如果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最重要的由两点:一是自己拥有“内容(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二是有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内容”。也就是说,教师一方面需要拥有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另一方面需要教育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获取这两类知识。目前很多正规的培训,无论是职前的,还是在职的,大多采用这种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2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就是专业写作,只有写作才能进入真正的反思阶段)持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学者较多,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实践(practice)的关注,强调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智取向的研究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What knowledge is essential for teaching),而实践反思取向的研究者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实际知道些什么”(What do teachers know)。二是持实践反思取向的学者,都主张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促进教师的反思(reflection)。持实践反思取向学者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获取,而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促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活动以及相关事物有更为深入的理解(understanding),发现其中的意义(meaning),以促成所谓的“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有的学者还主张把教师的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和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之间的界线淡化,称为通融的一体。至于教师如何进行反思,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也提出了很多方法,比如个人单独的反思可以通过写日志(journal keeping)、传记(biography)、构想(picturing)、文献分析(document analysis)等方式,与人合作进行反思可以通过讲故事(story telling)、信件交流(letter writing)、教师晤谈(teacher interviews)、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等方式。另外还有“合作的自传”(collaborative autobiography)的方式,即由一组教师一起围绕目前的教学、使用的课程、所奉行的教育理念、过去的个人生活和专业情况等主题写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进行批判性评论。通过以上这些方式(或许还有更多方式,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带来的技术进步),教师们可以加强对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在持实践反思取向的学者看来,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动的,是一种探究式的专业发展,并不是通过外在专家告诉他们如何去做,而是主要依赖教师个人或教师之间合作的“发现”。3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研究共同体)相比前两种取向,生态取向对于教师发展采取更为宏观的视角,常用的术语不仅有知识、实践、反思等等,还有文化(culture)、共同体(community)和背景(context)等。持这种取向的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而是专业发展的方式或途径。研究者们认为,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完全依靠自己,而需要向他人(同事、校外专家等)学习,教师教学策略和风格的形成和改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cultures of teaching)或“教师文化”(teacher cultures),这是这些教学文化,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持生态取向的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的发展方式(cooperative or collegial development),即教师的发展不是学习某些学科知识或教育知识,也不仅是个别教师的“反思”,而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_以上的基本材料是我的博士生夏春提供.特此说明.干国祥:谢谢朱老师和夏春兄!这些资料都非常好,作在旁观研究者,让我们身在其中者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所思所行的所长所短。当然,三专模式首先强调自身是一个综合模型,也可以单维度发展。也许在理论上,默会知识、联合生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解释维度。夏春: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其实也是和本帖子提出的发展模式是契合的。这里共同体的作用似乎就是提供一种“共同反思”的条件或者氛围。另外根据一个资料,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学科知识、课堂管理能力、教授能力、诊断能力。干国祥引夏春并回:反思这个词非常重要,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把专业阅读的目的,归纳为获得反思的视野。而共同体最大的功能之一是对话,对话,也正是为了弥补个体反思的不足。当然,阅读远不止此,共同体的意义,也远不止此在杜威教育哲学里,共同体甚至逻辑起点的意义。赖联群:三专的提法其实是以前新教育理念的整合,“共同共写共生活”是一种理想的教师发展模式。问题是其合作的基础是什么。热情?兴趣?信念?理想?对于执着的新教育人,在行动中有诸多困惑,“三专”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真好!秦政:我以为:专业阅读,(1)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家的书籍。(2)读本学科的专业书籍。专业写作,写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贺卡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共写),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那么专业发展共同体呢?是本学科,是本学校,还是凭借网络构建的共同体呢?本学科,本学校的共同体实在,可是成效难以肯定,也许一件本来有那么一点点新意的东西在大家的评论中慢慢的被磨平的事实可能真的存在,而网络的共同体隔得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是教师自觉的阅读还是行政手段下的阅读?是教师自觉的写作还是行政手段下的写作呢?大家会説,当然是自觉的,那怎么才能够做到自觉呢?只有共同体,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行动的一个集体!那么这个共同体所依靠的操作平台是什么呢?干答: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是,我以为,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学校,当大家把它当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它就变得非常容易。其一,对于已经主动进行专业写作的教师而言,这个问题其实本身并不存在,因为毫无疑问,行政规定的数量,一定是以较少写作的教师为基准的。其二,对于尚未主动进行专业写作的教师而言,以校本培训的方式进行一定数量及形式的要求,是完全正当也是完全有必要的。关键就是不要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这样既损害了主动写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也不可能真正地把原本不喜爱教育写作的教师变成爱写作的。因此,这个问题如果要继续讨论下去,事实上就成了一个行政策略方面的问题:如何让教师开始写起来并从中有收获。而这个问题,目前还不是秦政兄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领导和优秀者先写起来,先品尝到收获的果实;不断地呈现先行者的果实,直到其他更多的人开始自觉地播种就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讨论林日正:期待“三专”走进学校 日正来报到!我特别关心怎样基于学校层面来理解“三专”,促进教师团队建设与个体成长。A共读共写共生活共读共写共研究 在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教研组对于教师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近日,参加学校2006教研组工作总结会议,不由地思考着教研组怎样从松散型团队走向研究型团队,突出专业共同体的性质。受童书项目“”之理念启发,我认为教师在教研组中也应该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在相互体验“共读共写共研究”的校本教研文化中成长,一起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干答林日正:日正兄的这种理解,正是营建共同体的路子。关于营建共同体,在静悄悄的革命和教学勇气二书中,都有精辟的论述。我个人认为,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可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当年的车山岙(我在那里从事教学十五年),是一个只有三十来个教师的山区初中,教师也大多是年轻人,后来,这十多位教师几乎都成为县市一级的教学骨干,有近十人在各学校担任校长和副校长我想,当初我们无意中营造的一种交流的氛围是非常有意思的。尽管我很不同意某些取向的“发展”,但不容怀疑的是,我的那些同事,确实获得了比其他学校的同龄人要好的发展。凉月如眉:这样的共同体真好,而在我们周围,谈论更多的是衣帽鞋子、家庭琐事,以前我也没觉得这样不好。上了在线,接触你们以后,才痛惜自己虚度了太多的光阴,想改变自己,开始买书看,开始想和人交流教育问题,一年多来,应该说,身边有一些老师也在改变,但要形成共同体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现在,我们校长也开始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准备从教师专业阅读起步,如何指导教师进行有效阅读,如何建立并发展共同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些难题,敬请专家指点,谢谢:)朱永新答干国祥:我不同意干干说共同体是最重要的东西.其实,不同发展阶段的老师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学问有时候也需要孤独.无论如何,阅读是基础. Diaozefang:部分同意这个看法。共同体当然好,但是没有那么多人能幸运的拥有或碰到,那就不妨先自己“读”起来看。速度太慢,先看会再说蒋岳庆回:严重同意干国祥。我以前也有这样的一个小团队。不为名不为利,就是共同的兴趣让我们走在一起,相互鼓励着,相互欣赏着,相互进步着。可惜,现在也散了。天下的筵席真的都要散吗?干回:我的原话是: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可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显然,我上述表述是站在学校或者培训者的角度的,并不是论述三专之中何者为重,也不是讨论对个人而言,何者最为重要。个人以为,三者是三条相辅相成的路,也许并无高下轻重。大潮河引朱永新并回:我认为建立“共同体”是重要的,甚至是很重要的。也是新教育实验应该着力研究的。这是解决教师专业发展意愿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只有教师乐于发展自己,才有可能真正的得到发展。像阅读、写作等都是在“我愿意”的前提下才做的事情。秋叶一片引朱永新并回:朱老师,我觉得一个学校要想整体的发展,共同体应该是最重要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老师有不同的发展需要,但他应该有一个氛围让他有动力走下去。孤独的行走可以是单纯的做学问的人,如果学校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学校的发展就缺少合力了。这样想,就实话实说了。您别怪我。凉月如眉:我认为共同体也是非常重量的东西。参加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的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师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并深深体会到生活在这样的共同体里,成长得快,幸福感多。作为一个教师,我还非常渴望生活在教师专业共同体里。可以说是在线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重新捧起了书,但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处于一种孤独的实践和阅读,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的进步,但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优秀的共同体,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教师自己,都将会得到更有益的发展。四川也人:是的,没有志同者,个人也难以成为个人。个人的力量太容易被环境淹没。教育不同于纯艺术创造。自我离开干国祥们之后,我就渐行渐远的离开了教育。虽然,我还在教书,但我的写作也与教育成分离之势。赖联群:我认为没有必要区分共同体和专业阅读对教师成长哪个更重要,阅读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即使很多人暂时走在一起,他也不是共同体,因为没有“高雅”的共同语言;只有阅读,没有团队的影响,可能一个人要持续走一段很长的路也会孤独乃至不走,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朱永新:哈哈,有意思.寻找建立共同体的方法,应该是我们新教育实验思考的关键.每一个专,应该找到启开它的钥匙.怀念传统:“新教育实验初期,教师们的随笔主要是抒情性质的,随意的,生活感悟式的。”非常赞同这句话。依我自己为例,我现在就是写的这种东西。自我感觉有文学性,有一定可操作性,但要形成风格,或者说要提升到一种层次,就很难了。一个单位,生活周围的群体未必有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及时有真正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也不如网络上来得迅捷、真实。在网上,我们可以畅所欲言,撕下平时的身份地位的面纱,讨论会更深入。期待!干答怀念传统:我倒以为,现实中的专业研究(学习、发展)共同体,是网络所绝对不可能替代的。在我的经验里,我走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也许这是我的幸运吧。网络研讨,由于往往难以发现个人发展问题中真正的问题,真正的瓶颈因为共个体往往无法发现自身的见障,他也就不太可能将真正的问题呈现于网络上,这样,网络的对话往往“不切实际”,无以解决束缚自身的真问题。而同体的价值本就是发现你个体无法发现的见障。这第一步的差异,是网络很难替代现实生活中的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原因。秋叶一片答怀念传统:基于共同体之中个体的成长才会更持续,更有“耐力”。是否生活在一个现实生活的共同体中对个人的专业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共同体会产生一种场力,一种带动作用。这种共同体的形成才会带动整个团队的进步。干答秋叶一片:说起专业发展共同体,我就不免回想起自己的经历,万里的新教育沙龙自不必说,远在我在车山岙的时候,就一直生活于“共同体”之中。其中我特别怀念两个自然科学的同事,两位非常优秀的比我年轻的自然科学教师:娄天荣和任叔铭。当年,我们经常地在一起边喝酒边彻夜地谈论教育,有趣的是,我们极少谈语文,更多的是谈自然科学,谈苏霍姆林斯基,谈学生心理和德育,谈班级及学校管理大潮河:新教育要做的首先是这个:“寻找建立共同体的方法”,同时,也要有怎么阅读,怎么写作的方法指导等。新教育实验要做的是:怎么样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怎么样提高专业发展的速率。前者的重要性决不亚于后者。赖联群:是啊,唤醒+研究,新教育实验还要两条腿走路,不能把研究当成新教育的全部!蒋岳庆:接着前面的发言说,“共同体”建立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但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共同体也需要“支持”,特别是校长的支持。所以我很理解新基础教育的叶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一把校长“负责”的原因了。因此,共同体的“成员结构”是否也应是讨论的话题?大潮河:如何营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比如:网络帮师(张万祥的师徒式)、几人俱乐部(苍南样式)、新教育研究小团队()、博客群、按地域小团体、网络联络的小团体、校内小团体那么多的省略号表示形式很多很多!林日正:其实,已经存在的所谓“共同体”需要会诊:经验与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改进?赖联群:可能还不能叫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吧。总之:关键要解决自身的意识问题后,才是怎么发展的问题!林日正:个体唤醒团队激励倡导新教育已多年,但成效并不显著。反思“民间宣扬”与“行政倡议”两种方式都存在缺失“专业共同体”建设的弊病。当一个教师职业主体意识唤醒之后,在孤独地行走一定时间后,很容易又被现实的生活与周边环境的影响。假如这时候有“共同体”的团队激励,那么他的热情又会重新点燃。如苍南俱乐部每次沙龙后,会员都有一段时间勤于写作、阅读、思考,但因为俱乐部活动次数少,而且专业探讨不足,对于会员的专业成长帮助不是很大。赖联群:同意!如何获得更大的动力?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共同体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个个容易懈怠时刻被周边环境影响的“人”组成的。干国祥:是啊。我真的是如此幸运。无论是在四面环山的车山岙,还是在东海之滨的宁波,以及天府之国成都,我都拥有一个或者不止一个可以热烈探讨的“共同体”。如在成都的时候,我同时拥有“教师之友”共同体;深度语文共同体;华德福教育共同体成都的三个共同体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专业;有鲜明的独特的观点。WUXI2005:可是更多的个体是缺乏这样的载体.您也许只是特例!秋叶一片:我个人认为,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可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我很赞同这种看法。我们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我们周围的环境与氛围可能就左右我们工作的方向与效率。如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如果迎接他的是一个学习氛围很浓的团队,每个人都努力的走在自己专业成长的路上,他会怎么样呢?无论他曾经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的,这样的氛围会感染他,他也会思考自己该读什么样的书?他应该怎样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而如果他进入的这个团队,天天牢骚满腹,经常玩网络游戏,没有人愿意主动的参加教研活动,它又会怎么样呢?失望,接着就与之为伍。我也一直认为建立一个发展共同体很重要。只是一个松散的团队如何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体是否也有可操作的办法?wuxi2005:但是建立共同体的前提就是寻找共同尺码的人!其实有时不是没有,只是没有对上号,也许就在身边.只要先站立起来,身边自然会出现更多的自己.干国祥:所谓尺码合适,其实只需要是某些部分的尺码合适作为专业发展体,大家在教育和教学上,在做着相似的事,是本该有相近的尺码的。当然,因为种种原因这往往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如果有一个好校长,就必定能够营造一个好的共同体。笑颜如花:因为校长的直接参与,我们学校的书香建设就做的很好,哪怕只是表面上的,那也是尝试的开始。秋叶一片:有好校长,还要有好的、科学的方法。采取好的“策略”。不然好校长也将不好也。在干老师的这句话里,我把好校长理解为“智慧、理性、很有办法的人”。干国祥:对于教师个体而言,首先用阅读和写作擦亮自己,有可能的话把自己培养成促进共同体的核心我的个人体验是,无论你是否拥有行政职务,你都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起一个或多个专业发展共同体,以利于更多教师在一个较好的“场”中发展成长。而共同体的共同生活,除了日常教育教学的研讨外,主要还不就是共同阅读、对同伴的写作进行探讨?六月风莎:氛围首要,想起了“征文”比赛,在我的努力推荐下,文笔很好的她获得一等奖,于是我说了有你们相伴,不再寂寞淡墨子飞扬秋叶一片:我在想,在共同体形成的最初,最重要的还不是阅读,虽然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阅读是“空气中的氧气”。那么,在共同体形成的最初,什么是点燃激情的“引线”?赖联群:功利的诱惑。秋叶一片:赖老师的回答让我摸不到头脑了。引线应该是最初的那种被认同感,那种自我成就感。赖联群:功利的东西是人所不可避免的,只是在概念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认同感与成就感目标指向是自我的,就是功利的:)干国祥:同意秋叶,我觉得这个引线就是通过小小的成功,让每个参与者意识到:我原来还存在着未被发现的潜力。另外一种则是:原来我的沾沾自喜是一种夜郎式的盲目自大!这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这里涉及到存在主义的教育学了:无论何种方式,必须是一种遭遇!高子阳:其实功利也是非常重要的:功利主义思想创始人杰里米边沁提出:社会应该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原则来进行管理。干国祥:子阳兄明明知道此功利非功利嘛,何必这样搅局:)最大的快乐,应该是成就感,或者生命拔节的感觉(成长感)。孙立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已对此作出最好的说明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实现其个人需要来实现自己的需要,教师的专业阅读亦当作如是观高子阳:抱歉,真的不是搅局!我是接着上面的一个贴子说得。干国祥:秋叶一片问:只是一个松散的团队如何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体是否也有可操作的办法?这个问题问得实在!其实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营造往往有一个悖论:它需要一个强有力(或者有策略)的领导(或者核心),来推进一种相对民主的教育生活。因此,如果校长愿意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就不难(具体怎么说我们可以慢慢再议,也可以参照静悄悄的革命等先行者的经验)。如果学校或地区有一个精神性的前辈或者相当有些思考力的骨干成员愿意来营造一个共同体,这个问题也不难。我暂时想不出,如果缺乏核心力量,营造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否可能。秋叶一片:领导认同骨干带动榜样的力量成长中的成就感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相互的认同、共同的语言,也就有了共同的生活。林日正:擦亮教师阅读的星空需要核心力量,校长、学术带头人、组长总得有一个。 2007-1-19,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组织举行校本教研示范学校首次读书报告会,我代表学校在会上做擦亮教师阅读的星空专题发言。撷取笔者部分讲稿,与诸位交流。核心理念:好教师从阅读开始。 好教师有各种类型,但阅读是成长为好教师的基石。当一位能与书本为友的教师,他的精神世界由此会逐渐丰富起来。“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博导朱永新教授一而再地强调阅读的重要。当一位拿起书本就打瞌睡、日常处于阅读蛮荒状态的教师,我们很难相信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 童书阅读起步。 教师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尤其是小学教师。经典童书,是打开儿童心灵世界的一扇神奇之窗。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窗边的小豆豆、一百条裙子、爱的教育、点当这些富有教育智慧、又兼具文学魅力的童书进入教师阅读的视野时,奇妙的故事在悄悄发生,许多已经多年不读书的教师开始与孩子们快乐地共读着。 为精神补钙。 师范教育存在的不足使许多在岗教师许多重新补课。近几年,有见识的学者先后编辑出版的大学人文读本、教师人文读本、现代教师读本特别重视人文作品的遴选,直面了大学(师范)教育之痛,可以为许多教师精神补钙。我们认为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教师,需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在倡导教师读书行动中,人文精神的提升将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普世价值。 为每一位教师寻找他此时此刻最适宜的经典图书。何为最适宜?笔者认为能够解决教师自身现实的教学问题、激发教学灵感、调适教育心态、改进教学行为的书,才是适宜此时此刻阅读的。由此,学校需要有教师专业阅读的点灯人和导航者,通过搜集问题,提炼主题,再开出书单。看起来,心平气和的一年级非常适宜于学校一年级语文教师这个团队。除了他们迫切需要一位“书本导师”这个原因之外,还在于该书的作者薛瑞萍是一位人文视野广阔、酷爱读书的一线语文教师,不仅拥有充沛的教育激情,还拥有犀利的教育眼光、理性的教育思维,因此她的著作非常容易与教师产生心灵共鸣。早日研发“教师专业阅读小书包”。学校正期待与全国新教育研究中心合作深入开展“教师专业阅读”项目研究,组织阅读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研发“教师专业阅读小书包”,以便学校能够便捷地开设教师团队阅读与主题沙龙。学校一位非常勤奋的男教师木石真在博客里这么写到:“一个教师没有丰厚的涵养,课堂是很难催生智慧,很难感染学生。对于我而言,我深刻地明白,个人素养已严重影响我的教育教学。像这节课出现的问题,或多或少都反映了“教师素养”的薄弱。尽管近年来,我开始阅读,并且努力让阅读成为我生活的习惯,(特别感谢林日正老师的阅读引领!)但我仍然感到迷惘,如何汲取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精神食粮?。”已经点燃阅读热情的教师,他合适阅读的“书包”到底应该装着什么书呢?读书沙龙开展的时间、空间的人文考量。读书沙龙的时间充裕性是必须的,应尽可能让阅读者人人有话说,有心情说;空间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一定要用圆桌,让与会者平等交谈。如果有典雅幽静的环境更好,如咖啡屋、茶室等,轻音乐和香茗的陪伴未尝不可。深度对话与专业指导的策划。有的阅读者之间进行的是学术性的对话,坡度、落差、碰撞都是不可避免的。主持人可以提前准备几个合适的话题,现场调控,引导与会者探讨;专业支撑也是不可或缺的,“萝卜炒萝卜,只能还是萝卜”,如果对话者之间老调重弹、低层次重复,那么主题沙龙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美丽取舍:同意林老师的观点!在我们学校经常也会搞一些研讨活动,我们的愿望是让老师们畅所欲言,形成一种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可惜的是,发言就如林老师所说,老调重弹、低层次重复!因而干老师所说的,共同体一定要有一位具有较高思考力的领头人,否则,效果必是不尽人意!赖联群: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不该忘记,有人喜欢萝卜有人喜欢青菜,有人喜欢单打独斗,有人喜欢打群架王胜:都在说共同体,大家各自所理解的共同体是否是一个概念?什么是共同体?三人读书小组?一个备课小组?一个博客群?一个项目组?一个学校师生?几个人在一起共同做类似的事就构成了一个共同体?共同体和团队的区别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理解,就难以探讨共同的行为规则,就难以有指导行动的纲要,也就难以参与后续的行动。高子阳:共同体这个概念词典这样解释(我有点教条了!):一是人们在某些相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二是若干国家由在于某些方面有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联盟。结合这两点,我们可不可以生成这个教育上的共同体之概念?干国祥答王胜:共同体是一个生成的团队,并不一定是一个严谨的组织。虽然说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拥有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共同不是个体观点完全一致之谓,而是拥有共同的兴趣与解释系统),或者用毛虫与蝴蝶的基础上说,是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但是,这是一个生成的概念,并不需要先立所有的规矩,明确其内涵外延才能行动的。它本身,也是行动反思的。因此,共同体也许可以这样来理解:旨在达成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团体,旨在促进每个个体发展的团体。王胜:共同体有生成的,也就是过程性的,也有严密组织的,类似有个结果型的。我比较喜欢具备更多行动力的,有管理的团队;松散的共同体因为没有管理的限制,更多是在文化的感染之下行动。干国祥:企业与学校毕竟有所不同;经济与教育(专业发展)毕竟有所不同。即便羡慕经济商业方面的明确、清晰,这不是“希望”如此的问题,而只是面对一个事实的问题。是的,它比较复杂、含糊,但这是它所存在的事实。在企业中,有两种文化接近共同体:一是传统的师徒制,二是第五项修炼中的未来型企业。唐斌:看了不少的帖子,长了不少见识。但我觉得主要议题不应是名词概念之争,而是通过案例解读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与成长路径,以便供人们借鉴与参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走捷径、急功近利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的。我觉得只要坚持数年,就一定会有收获。阅读可以从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普及性读物开始,只要有兴趣、耐心,必能找到适合你所读的各种书籍。干国祥:深以为然!春草碧绿:帮助教师成长是给予教师的最大福利!“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利用对话来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愿意加入这样的共同体,在学习、碰撞中突破。就专业阅读的讨论马玲:我的理解是,教师“三”专业发展的核心就是围绕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力而设计的。所以我更关注教师的专业阅读,读什么,怎么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能够凝聚起来的核心是什么?面对现实怎么打造?ly0504668:支持。读一点书,心有明亮;写一些体会,觉得生活的美好。与学生教学相长,我们的生命里就多了几分光华。大潮河:读什么比怎么读重要,是否要读比读什么更重要;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级是把教师能真正引上专业发展的路,第二级是引导他怎么发展,第三级是自我寻求个性发展。wuxi2005:这样的知识结构固然给一线老师们一种前进的暗示,但是怎样有效的建构有效的重组呢?干国祥答复:所以,上面所说的历程、过程、途径就非常重要。我个人以为,要从两个方面来寻找:一是基于每个个体不同的起点;wuxi2005:假如是一张白纸,我们该怎么汲取精华?或者降低要求更能看清自己!干国祥答复:如果是一张白纸就好了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绝对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也许你想说的是,从专业阅读几乎为零存量的状态开始吧?如果是这样,那么也不要急,不妨先依据实践中所遇到的障碍(障碍及需要),咬定某一方面,开始啃几本。我个人的建议,不妨先从教育名著开始。譬如,读孩子们,你们好,然后,依据理解上的难易再作调整,觉得不难,则进而读给教师的建议,如果觉得有困难,则再谋求另外的书籍。二是寻找到每个方面的代表作,并依据阅读难度和内在结构,作出前后的区分。语之恋:说句实在话,我是个普通的老师,也只想做好一个普通老师,所以我不去想那么理论的东西,我只是跟着感觉看,看静悄悄的革命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我的教育理想给我一个班就足够了看梅子涵的阅读儿童文学更喜欢看孩子们看的书;我也会随着性情写,写反思、写故事、写给孩子给家长的信赖联群:这种看法代表很多教师的心声!干国祥答语之恋:呵呵,这些都是极好的书。但是千万不可放弃理论,放弃理性地思考教育,否则,自己永远只能人云亦云。笑颜如花:作为一个一线的普通老师,我关注的是:读什么?怎样读?我个人觉得,理论研究是博士们的事情,他们搞的就是这个。我所希望了解的是,如何把博士们,教育理论家们的研究成果转化到我们的课堂?童书的阅读是让每个孩子读到适合他们的书。那我们教师的专业阅读我也希望是这样。我的文化基础是中师,那么像我这个水平的,我能读懂什么书?比如,比我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