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_第1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_第2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_第3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_第4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主备人:苏建冲教学内容5.卢沟桥烽火共几课时2课型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4学习文章的第一段,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教学重、难点1 初步理解课文。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教学资源卢沟桥始建于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预习设计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3完成习字册。4查词典,理解词语:蚕食、咽喉、挑衅、同仇敌忾、蓄谋。 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一让学生说说这三个分别是什么日子?(5分钟)“九一八”事变纪念日 卢沟桥事变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日解题:指名读“烽”,注意读准后鼻音。“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二自学课文。(15分钟)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三学习第一段(10分钟)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2交流对关键词的理解:如,侵占、蚕食、魔爪等3卢沟桥的战略地位。让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喻?4齐读第一段。一、导人新课1板书三个日子: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1945年8月15日谁来说说这三个分别是什么日子?2. 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东北的事件。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课题) 解题:指名读“烽”,注意读准后鼻音。4解题:“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5.设疑,出示学程单:自读课文,思考:“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二初读感知1检查自学情况。2交流分段情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三学习第一段1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并通过学习文本,使学生知道“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2看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3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4齐读第一段。作业设计(10分钟)完成习字册。完成一课一练第1、2题和补充习题中的第1、2、3题。写出五个体现我军英勇的成语,并运用其中的两三个写一个战争场面。“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5.卢沟桥烽火共几课时2课型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2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 点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资源 同第一课时预习设计1熟读课文。2试着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搜集一些关于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一、复习(3分钟)1.说文章的主要内容2.说说卢沟桥事变的起因。二学习第二段。(15分钟)(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2)交流体会。A、通过“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偷偷、摸来、蓄意已久”等词句可以体会事件的发生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的。B、通过“全副武装、恼羞成怒、首先、开起火来”等词语体会到日本人能侵略者蛮横无理、不可一世的狰狞面目,从字里行间看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C、通过“严辞拒绝、开枪还击、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向鬼子头上砍去”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D、通过“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体会在威武不屈的正义面前,侵略者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3)有感情地朗读三、学习第三段。(7分钟)(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交流。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四、学习第四段。(3分钟)“卢沟桥事变”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五、复述课文。(5分钟)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2是啊,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因此日寇在“九一八”事变后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卢沟桥事变”。这节课我们来详细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二学习第二段。(1)出示学程单:默读课文,画出描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作批注。(2)交流体会。(3)指导朗读:注意对比描写敌我双方人物行为的丑恶嘴脸和感受我国守军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概。(4)有感情地朗读。三、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交流。指导朗读:“天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自由读,齐读。四、学习第四段。“卢沟桥事变”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五、复述课文。指导按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事情发展的脉络:九一八事变后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作业设计(7分钟)完成一课一练和补充习题中的剩余习题。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在小组内讲述卢沟桥事变的是经过。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的其他历史事件,在同学间进行交流。“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主备人:倪 蓓 教学内容6.半截蜡烛共几课时2课型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初步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 点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教学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年月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年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年月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年的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共分四个阶段:战争第一阶段(、):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占领西欧和开辟北非战场。战争第二阶段(、):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争范围扩大。战争第三阶段(、):大战发生根本转折,反法西斯国家转入反攻。战争第四阶段(、):反法西斯国家发动进攻,德日投降,大战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天;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被征入伍者达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万架,坦克万辆,火炮万门;德国生产飞机约万架,坦克万辆,火炮和迫击炮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即达亿美元(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军队死亡余万人,居民死亡余万人,合计死亡余万人,仅苏联就达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预习设计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3搜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认真阅读,了解这段历史。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一、导入新课(5分钟)1读题2质疑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二、读课文,知大意(10分钟)组内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2. 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交流生字词掌握情况。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厉声:声音严厉从容:不慌不忙摇曳:摇荡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5分钟)读课文,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用提供的句式回答。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四、学习第一段(10分钟)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思考: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思考: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朗读第节第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齐读第一段。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2. 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新词: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遭到、厄、盯着、杰奎琳。指读、正音后齐读。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提供句式:当,(谁怎么做),(结果怎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段(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第二段(第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三段(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四、学习第一段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出示学程单:默读课文,画出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语句?思考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作批注。?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指导朗读第节第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齐读第一段。作业设计(10分钟)完成习字册。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4;完成一课一练和补充习题中的一、二部分习题。查阅有关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资料。“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6.半截蜡烛共几课时2课型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品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3进一步认识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 点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教学资源 同第一课时预习设计1熟读课文,在感触多的地方作批注。2思考课后练习2、.3两题。3查阅有关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资料。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一、入境品读(3分钟)1谁能说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装着情报的、关系到一家人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利益。)2然而,一天晚上,这半截蜡烛却成了所有人特别是伯诺德夫人一家关注的焦点。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3合作朗读第一段。二、精读课文(24分钟)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先来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指名读读相关内容。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3交流,朗读,加深体会。4自学,交流: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交流你的感受:A“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B“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有感情朗读。(5)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A“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什么叫“娇声”?怎样“娇声”说的?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B“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一起读这小节。C 接读第七节。四、拓展延伸(5分钟)1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2交流一、入境品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我们不得不佩服伯诺德夫人聪明的才智和过人的胆识。然而,一天晚上,这半截蜡烛却成了所有人特别是伯诺德夫人一家关注的焦点。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过渡: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板书: 周旋二、精读课文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画出伯诺德夫人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出示学程单:谁来读读相关内容?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读,加深体会。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3自学交流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静心默读课文的、两个自然段,思考: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画出来,再读一读,想一想,并在旁边作批注。出示学程单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5)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体会,朗读: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C 接读第七节。四、拓展延伸1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2交流作业设计(8分钟)完成一课一练和补充习题中的剩余习题。给朋友、家人讲一讲半截蜡烛的故事。组内合作将这篇课文创编成剧本,一起演一演!“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主备人:黄 琴教学内容7.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读全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初步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3.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初步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难点: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齐唱或独唱抗战歌曲。预习作业设计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认真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3.欣赏一些革命歌曲。学程预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一、学习新课(3分钟)欣赏革命歌曲二、走近人物,质疑激趣(4分钟)1.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了解的聂荣臻?2. 聂荣臻为什么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呢?三、学习第一自然段(6分钟)1.了解时代背景2.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全班交流四、 品读感悟(17分钟)1.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从聂荣臻将军的言行中,读懂了什么?抓住关键词体会。全班交流2交流:(“立即”“送”表现了聂对这件事的重视和关心。)“残忍地杀害”你想到了什么?(九一八、卢沟桥、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罪行、电视上看到的画面等。)3.有感情朗读一、课前导入听着这些振奋人心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那血与火的岁月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二、走近人物,质疑激趣1在无数可亲可敬的革命先辈中,有这样一个人(出示图片),他的名字叫他对新中国的贡献可谓是功勋卓著。你能有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你所知道的聂荣臻吗?2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率领我八路军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将军,却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板书题目)。三、创设情境,学习第一自然段1师讲述时代背景。2出示第一自然段,自读。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及特定的环境。还有八路军战士的仁义。)四、 品读感悟1看着这两个年幼的孩子,该怎么办呢?这事很快被聂将军知道了,他怎么对待这件事呢?出示学程单:轻声读课文第2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聂荣臻将军言行的语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2交流: “立即”“送”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什么?从“残忍地杀害”,你想到了什么?师补充: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中国军民至少有3500万人失去了生命,其中有将近3300万人是被敌人屠杀或残害致死,而非牺牲在战场上!而聂将军却说:(引读)我们一定要后代。(相机理解“伤害”:使人肉体或精神受到损伤。)这只有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菩萨才能做到呀!而聂将军就是一位活生生的菩萨!板书。这是因为理解“受害者”:谁都是战争的受害者?那我们的敌人是谁?挑起战争的人:日本法西斯!3.指导读:我们不是法西斯,所以,面对不能理解的战士们,深明大义的聂荣臻语重心长地对战士们说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因为聂将军( ),所以,他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五、总结全文作业设计(10分钟)抄写本课的10个词语。认真完成一课一练第一二部分观补充习题第一至三部分。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7.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3.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难点: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教学资源PPT预习作业设计1.认真读课文,找出文中聂将军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语句,多读几遍,试着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一、复习巩固(2分钟)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元帅,他叫()。他被大家称为“ ”“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0分钟)1.交流预习作业全班交流关心照料:看伤口、找奶细心周到问名字、吃梨、喂饭消除恐惧 心灵安慰 无微不至2.想象两个孩子还会有什么危险?人:聂荣臻 国际主义精神 至仁至义的品质 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义正言辞 不卑不亢军队:至仁至义 不畏强敌 仁义之师 正义之师精神:国际主义 保家卫国 艰苦奋斗道理:我们的抗战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为了人类的和平。对待敌人,我们要对待无辜的人民,哪怕是俘虏,我们要齐读。3.学生练笔。4观看感恩片段,说说自己的感受。三、通过老师介绍的资料了解劫后余生的美穗子的生活。(5分钟)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三、总结(3分钟)一、复习导入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元帅,他叫()。他被大家称为“ ”“ ”。今天我们继续来听他和两位日本小姑娘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1出示预习作业单:认真读课文,找出文中聂将军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语句,多读几遍,试着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2.交流阅读感受:侧面描写:从小姑娘的神情、表现也可看出聂的慈善。小结:叱咤风云的将军却有着温情善良的一面,有着母亲般的情怀!在两个年幼无知日本小姑娘面前,他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也难怪日本人民称他为“活菩萨”。在那血与火、仇与恨交织的岁月里,却上演着温暖的一幕:配背景声音读第3自然段。3然而,这毕竟是在战场上,想象两个孩子还会有什么危险?聂荣臻将军做出了什么决定?出示信的内容: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土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4出示学程单:认真研读这封信,从心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军队?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道理?5.交流:6.指导朗读:片言只语,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这就是一个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新中国元帅的风采!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7.过渡:两个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后,妹妹不幸死去,美穗子由亲友抚养大。40年后读文最后一自然段。(1)出示课后3题:展开想象,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提示,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刻画。(写在补充习题P28页上)交流。(2)播放感恩片段。师解说,介绍。1980年7月10日,美穗子一家受致到了“国家元首”般的接待。人民大会堂。美穗子终于见到了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聂荣臻将军。一声“父亲”道出了美穗子心中无尽的感激!他们互赠了珍贵的礼物。4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手又紧紧握在了一起!三、总结升华。1介绍美穗子的后半生:劫后余生的美穗子一直怀着报恩之心与中国交往。由于积极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她受到日中友协全国本部的表彰,被选为日中友协都城支部的理事。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40年后,从战火中走出的他们,今朝又相聚。他们握着的双手,是一座桥梁,这桥的两边便是中日两国人民。是一条纽带,系着的是善良的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向往和平的心。2如果说,将军救孤女的善举是一粒种子,那么,由此而缔结的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便是这种子开出的鲜花!愿这朵扎根于战火之中,用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浇灌而成的友谊之花越开越艳!远离战争,和平友谊,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作业设计(10分钟)认真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上剩下的习题。认真完成补充习题上剩下的习题。观看电影将军与孤女。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主备人:郁红娟教学内容练习2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认识课本中列举的几种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2熟读诗句,明白诗句中的词语与什么农具有关。 3诵读并欣赏夏日绝句,并能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人的心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1认识课本中列举的几种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2诵读并欣赏夏日绝句,并能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人的心理和情感。教学资源大部分学生和农村生活有接触,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农具。借助多媒体认识农具。预习设计1 1.利用双休日走进农村认识农具。2 2.利用网络或询问老人等途径了解农具。3 3.熟读夏日绝句,了解写作背景。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一、学习语文与生活 (20分钟)1自由连线后交流,认识各种农具。 2结合预习说说这些农具的作用。3除了文中介绍的农具 ,再介绍几种农具。4读文中的诗句。5思考并交流诗句中的带点词语是什么样的农业活动?6讨论:这些农业活动和什么农具有关系?7听教师小结,明白语文学习既要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区学,同时也要注重从历史生活中去学习。二、学习诵读与欣赏 (17分钟)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注意阅读诗歌下面的注释文字)2交流读诗的收获 3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 4讨论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项羽以及慑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齐声诵读。 三、小结:(3分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一、教学语文与生活 1自由连线,认识各种农具。(交流,教师指出正确答案) 2你们知道这些农具都有什么作用吗?(学生自由说,提出不同意见)3除了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