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论文.doc_第1页
信息检索论文.doc_第2页
信息检索论文.doc_第3页
信息检索论文.doc_第4页
信息检索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的文献报告 姓名:梁睿 学号:20100935320028 专业:10级风景园林一、 题目分析1、论文题目: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2、选题理由:随着世界经济的愈来愈发达,城市建设也随之越来越紧急,人口的膨胀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倾向,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建筑也越来越多,使得建筑材料也有了自己本身的趋向性。3、研究内容: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建筑工业化、建筑工程现代化,提高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材料应具备以下一些发展趋势。加强轻质高强的材料研究大力研究轻质高强的材料,提高建筑材料的比强度(材料的抗压强度与容重之比),以减小承重结构的截面尺寸。近年来,我国的建材产业通过研究、开发和引进获得长足发展,一些主要的建材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却存在着“大而不强”的现象,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建材产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我国建材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002年我国水泥的年产量超过5亿吨,占世界水泥产量的1/3以上,玻璃产量1.6亿重量箱,建筑陶瓷5.9亿平方米,粘土砖7000多亿块,石灰2.7亿吨,全国建材产品年产量约达40亿吨。无论在产品品种、质量配套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的居住水平作出了贡献。在主要建筑材料的生产与供应方面,我国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4、要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装饰向着环保化、多功能、高强轻质化、成品化、安装标准化、控制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向营造更安全、更健康的居住环境的方向发展。5、新颖性分析:新型建材的蓬勃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和工作场扬要求也不断提高。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建筑业的进步不令要求建筑物的质量、功能要完善,而且要求其美观且无害人体健康等。这就要求发展多功能和高效的新型建材及制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以显著改善建筑物的功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提高抗震能力,便于机械化施工和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同等情况下可以降低建筑造价。天津、成都等城市的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近10%,减轻建筑自重40%以上,有效提高抗震能力。按目前年竣工城镇住宅2.4亿平方米的10%采用新材料计,每年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综合造价可降低约4%-7%.此外,发展新型建材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也有显著效果。因此,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社会进步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发展的重要之处。二、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一)检索范围1.计算机检索(1)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19902012)(2)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20072011) (3)万方数据库 (20022007)(4) 维普数据库 (20112011)(5) 海南大学图书馆 (20062006)(6) ACS数据库 (19952005)(7)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19802012)2、手工检索海南大学图书馆(二)检索策略1.检索词:新兴建筑材料 现代建筑材料发展趋势 建筑材料应用 New Building Materials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trend Building materials application2.检索式:新兴建筑材料* 现代建筑材料发展趋势* 建筑材料应用New Building Materials*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trendBuilding materials application3.检索过程 (1) 使用中国知网检索到相关文献:(2)使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相关文献:3、使用万方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文献:4、使用维普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文献:5、运用海南大学图书馆检索与论文相关的文献:(6)运用ACS数据库检索到与论文相关的文献:(7)运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检索到相关文献:(8)其他检索:Google学术搜索三、检索结果根据项目技术要点和创新点共检出相关文献13篇,题录如下1、2001年出版材料相关书籍 建筑材料应用技术 李义春 主编 中国新材料发展年鉴(2001-2002)编辑委员会 【年鉴】中国新材料发展年鉴 2002/01/012、建筑施工新型建筑材料应用 魏学勇; 汪浩; 刘涛 鞍山市史志办公室 【年鉴】鞍山年鉴 2002-01-013、中国建筑材料发展趋势 王博; 赵崴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节能研究院; 沈阳市东陵区房地产实业公司 【期刊】科技成果纵横 2007-05-204、21世纪建筑材料发展趋势 【期刊】城市技术监督 1999-09-155、浅谈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及其艺术表现性 王荣者 江苏省盐城经济开发区建设局 【期刊】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1-056、建筑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孙林; 刘巍 江苏省建设厅新技术推广站; 东南大学 江苏南京; 在读硕士研究生; 江苏南京 【期刊】山西建筑 2005-06-307、21世纪的建筑材料展望 张丛安; 胡红梅 【会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 1998-03-018、从上海世博会看建筑材料的发展 陈伟志; 申丽娟; 丁继军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期刊】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1-04-059、未来建筑材料展望 叶萌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期刊】中华建设 2007-04-1510、浅谈绿色建材 鄞少强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 广东广州 【期刊】山西建筑 2006-02-1011、Junmei Wang and Tingjun Hou J. Chem. Inf. Model., 2010, 50 (1), pp 5567Publication Date (Web): December 18, 2009 (Article)DOI: 10.1021/ci900398f12、C SchlesmanInd. Eng. Chem. Anal. Ed., 1942, 14 (2), pp 192194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1942 (Article)DOI: 10.1021/i560102a04213、P. J. Roach, A. C. Reber, W. H. Woodward, S. N. Khanna, and A. W. Castleman, Jr.Al4H7 is a resilient building block for aluminum hydrogen cluster materials PNAS 2007 104 (37) 14565-14569;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September 6, 2007, doi:10.1073/pnas.0706613104 四:检索结论:根据项目的技术要点和创新点,利用中国知网,海南大学网上图书馆,维普数据库等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12篇,现做以下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建材产业通过研究、开发和引进获得长足发展,一些主要的建材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却存在着“大而不强”的现象,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建材产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3化学合成材料广泛应用塑料是下世纪建筑业应用最为广泛、最为重要的一种化学合成材料,塑料可以替代钢、铜、木和陶瓷等传统材料,并可适应保温、隔热、隔声、耐高温、耐高压等新的需求。从科学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两方面,论述了建筑材料发展的客观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建筑材料发展的趋势,即建筑材料追求功能多样性、全寿命周期经济性以及可循环再生利用性的发展趋势。5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我国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当今世界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就21世纪的建筑材料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展望。文章具体从结构材料、墙体材料与功能材料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我国建筑材料今后的发展方向。建筑材料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影响着一个城市的面貌,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8以上海世博会展馆的建筑材料为样本,将其分为节能材料、环保健康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居住舒适性材料等四个类别进行讨论,总结了未来建筑材料发展的趋势。2.国外研究: The formation and oxygen etching of Al n H m clusters are characterized in a flow reactor experiment with first-principles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to demonstrate the exceptional stability of Al4H7 . The origin of the preponderance of Al4H7 in the mass spectra of hydrogenated aluminum anions and its resistance to O2 etching are discussed. Al4H7 is shown to have the ability to bond with ionic partners to form stable hydrides through addition of an alkali atom XAl4H7 (X = Li-Cs). An intuitive model that can predict the existence of stable hydrogenated cluster species is proposed. The potential synthetic utility of the superatom assemblies built on these units is addressed.11we present two bifunctional protein building blocks that coassemble to form a bioelectrocatalytic hydrogel that catalyzes the reduction of dioxygen to water. One building block, a metallopolypeptide based on a previously designed triblock polypeptide, is electron-conducting. A second building block is a chimera of artificial -helical leucine zipper and random coil domains fused to a polyphenol oxidase, small laccase (SLAC). The metallopolypeptide has a helixrandom-helix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forms a hydrogel via tetrameric coiled coils. The helical and random domains are identical to those fused to the polyphenol oxidase. Electron-conducting functionality is derived from the divalent attachment of an osmium bis-bipyrdine complex to histidine residues within the peptide. Attachment of the osmium moiety is demonstrated by mass spectroscopy (MS-MALDI-TOF) and cyclic voltammetry.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helical domains are confirmed by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oscopy and by rheological measurements. The metallopolypeptide shows the ability to make electrical contact to a solid-state electrode and to the redox centers of modified SLAC. Neat samples of the modified SLAC form hydrogels, indicating that the fused -helical domain functions as a physical cross-linker. The fusion does not disrupt dimer formation, a necess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