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用建筑节能现场检验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试 行DBJ/T01-44-2000主编单位: 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 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实行日期: 2000 年 07月01 日前 言为配合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北京地区实施细则DBJ01-602-97的实施,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依据有关国家行业标准和北京市地方标准,对民用居住建筑进行现场节能检验。本标准由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归口管理。本标准由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和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人: 张元勃、段恺、白健红、曲洪波、费慧慧、蒋志强、梁晶、高山。目 次1总则 12引用标准 23术语、符号 34检测项目 541室内、外空气温度测定 542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测定 543房间气密性测定 844实测建筑物耗热量 105建筑物耗热量计算 1351直接法 1352间接法 136评定方法 1561民用建筑节能现场检测评定依据 1562民用建筑节能现场检测评定方法 15附:条文说明 11 总 则1.0.1 为了贯彻国家节约能源的政策,加强北京地区居住建筑节能工程的质量管理,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现场检测评定。1.0.3 节能建筑检测除遵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引 用 标 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JGJ 26-9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DBJ01-602-97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北京地区实施细则3 术语、符号3.0.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单位:W/(m2K)。3.0.2 围护结构传热阻(R)overall heat transfer resistance of building envelope表征围护结构(包括两侧表面空气边界层)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为其传热系数的倒数,单位:m2K/W。3.0.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i)correction factor for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不同地区、不同朝向的围护结构,因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使得其在两侧空气温差同样为1K 情况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要改变。这个改变后的传热量与未受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影响的原有传热量的比值,即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3.0.4 建筑物体形系数(S)shape coefficient of building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采暖楼梯间隔墙和户门的面积。3.0.5 房间气密性(空气渗透性)air tightness of room表征空气通过房间缝隙渗透的性能,用换气次数表示。3.0.6 换气次数(N)air exchanges per hour建筑物单位时间内通过缝隙,渗入室内的空气量与换气体积的比值,单位:l/h。3.0.7 建筑体积(V0)volume of building建筑物外表面和底层地面围成的体积,单位:m3。3.0.8 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qH)index of heat loss of building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室内采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单位W/m2。3.0.9 采暖能耗(Q)energy consumed for heating建筑物测试期消耗的总热量,单位:J。3.0.10 内表面换热系数(i)interior surface coefficient of heat transfer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之差为1K,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表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2K)。3.0.11 外表面换热系数(e)exterior surface coefficient of heat transfer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与室外空气温度之差为1K,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表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2K)。4 检 测 项 目4.1 室内、外空气温度测定4.1.1 测试仪器:热电偶、玻璃温度计及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仪等。4.1.2 测试方法室内、外空气温度应按下列方法测定:(1)室内空气温度测试点或感温元件设在被测房间中央,距地面1.5m处,并安防辐射罩;(2)室外空气温度测试点或感温元件应放在离墙面(窗口)0.1m0.2m的阴影下,并安防辐射罩;或放置在百叶箱内,将百叶箱置于建筑物附近的阴影下,避免阳光直射;(3)采集数据,每一时间间隔记录一个温度,间隔时间应不大于1h;(4)测试总时间宜大于72h。4.1.3 计算室内、外平均空气温度Ti(e)(),应按下列公式计算:Ti(e)= Tin(en) / n (4.1.3)式中:Tin(en) 每次实测的室内(外)空气温度()n 采集的有效次数(24h的整倍数)4.2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测定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按下列方法之一测定。测试的允许误差控制在11%以内。4.2.1 热流计法4.2.1.1 测试仪器:热流计、温度计、温度传感器等。4.2.1.2 测试条件:应连续采暖至少7d的房屋,在冬季无风或微风的阴寒天气,避开寒潮期。测试时室内温度应保持稳定。热流计周围温度稳定后,至少连续观测3d,否则应大于7d。围护结构被测区域的外表面应避免雨雪和阳光直射,否则需临时遮挡。4.2.1.3 测试内容:热流密度,室内、外空气温度,围护结构的内、外表面温度。4.2.1.4 测试方法(1)热流计法应按下列方法测试:热流计测点应设在围护结构内表面上,测点位置不应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制冷装置和风扇的直接影响。(2)安装热流计:热流计直接安装在被测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使热流计表面与被测表面充分接触。(3)被测部位内外表面安装感温元件。(4)累积式测法,每3060min记录一次;所测数据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数据分析。4.2.1.5 计算热流计法应按以下公式计算:围护结构热流密度平均值q(W/m2):q = qin / n (4.2.1.5-1)式中:qin 每次时间间隔的围护结构实测热流密度(W/m2)围护结构热阻Rt (m2K)/W和热导率 W/(m2K):Rt =(TiB - TeB)/q (4.2.1.5-2) = d / Rt (4.2.1.5-3)式中: TiB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算术平均值()TeB 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算术平均值()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K W/(m2K):(4.2.1.5-4)式中:i 内表面换热系数W/(m2K)e 外表面换热系数W/(m2K)4.2.2 热箱法4.2.2.1 测试仪器:热箱仪、加热器等。4.2.2.2 测试条件:在自然条件下,实测2d3d;(宜在无风或微风的阴天)室外平均空气温度在25以下,相对湿度在60%以下,室内外平均温差控制在10以上,热箱内温度应大于室外最高温度8以上。4.2.2.3 测试内容:室内、外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度,热箱温度,传热量,热箱开口面积;4.2.2.4 测试方法热箱法应按下列方法测试:(1)用红外温度计测试被测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场分布情况,并作记录;(2)选择测试部位进行布点,测试位置不应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透的部位;(3)安置热箱使之与被测表面充分接触;(4)设定热箱空气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控制二者温度相同。(5)采集数据,用传热稳定后的数据进行计算。4.2.2.5 热箱法应按以下公式计算: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 W/(m2K):Kn= Qn / A1(Ti-Te) (4.2.2.5-1)K = Kn / n (4.2.2.5-2)式中:Qn-单位测试时间的热流量(W)A1-热箱开口面积(m2)Kn-单位测试时间的传热系数值W/(m2K)Ti-室内(热箱)空气温度()Te-室外空气温度()4.3 房间气密性测定房间气密性按下列方法之一测试,一般情况下宜用气压法。测试时室外风力小于3级。4.3.1 气压法4.3.1.1 测试仪器:鼓风门气密性测定仪。4.3.1.2 测试方法气压法应按下列方法测试:(1)把带尼龙罩的活动门安装在被测房间的门框上;(2)在活动门上安装风机,使风机穿过尼龙罩,并保持其稳固;(3)将仪表盘安装在房间门的侧边,相对高度与操作人眼睛平齐,风机调速器挂在仪表盘下部;(4)连接压力表;(5)连接流量表;(6)检查仪器安装是否正确;(7)接通电源,调节风速控制器,对室内加压(减压),使室内外形成正(负)压差达到60Pa稳定后,停止加压(减压),从流量表上读数。(8)压差每递减5Pa时,记录一次;记录空气流量变化过程。4.3.1.3 计算气压法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当压差为50Pa时,换气次数N50 (l/h):N50= L / V (4.3.1.3-1)式中:L 压差50Pa时正压和负压下流量的平均值(m3/h)V 被测房间换气体积(m3)自然条件下的房间换气次数N(l/h)(换算系数为17):N=N50 / 17 (4.3.1.3-2)4.3.2 示踪气体法4.3.2.1 测试仪器:SF6气体瓶、红外气体分析仪、电扇、风速仪等。4.3.2.2 测试方法示踪气体法应按下列方法测试:(1)记录室内、室外风速、风向、空气温度及测量被测房间的体积;(2)接通电源,打开红外气体分析仪开关,调整零点;(3)向室内释放SF6气体,使其分散均匀;待分析仪读数稳定后,每分钟记录一次数值;(4)获得不少于50组数据后,关闭仪器开关。4.3.2.3 计算示踪气体法应按下列公式计算:自然条件下房间的换气次数N (l/h):Ct = Co e-Nt (7)式中:Ct 测试时的示踪气体浓度(vpm)Co 测试初始时示踪气体浓度(vpm)t 测试时间(h)4.4 实测建筑物耗热量4.4.1 测试条件:应在正常采暖情况下,测试期间不得开外窗。4.4.2 测试时间:测试工作应在采暖稳定期进行;有效连续观测时间不少于7d。4.4.3 超声波热量计法4.4.3.1 测试仪器:超声波热量计,测量准确度为2% 。4.4.3.2 测试内容:室内、外空气温度,供回水热流量;4.4.3.3 测试方法超声波热量计法应按下列方法测试:(1)安装超声波热量计;(2)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4.4.3.4 计算建筑物耗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实测室内外平均温度并计算温差 T ():T = Tn/n (4.4.3.4-1)Tn = Tin - Ten (4.4.3.4-2)式中:Tn 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实测建筑物耗热量qs (W/m2):qs = Q/(tA2) (4.4.3.4-3)式中:Q 测试期采暖消耗总热量(Wh)t 检测时间(h)A2 被测采暖面积(m2)计算标准条件下建筑物耗热量qJ(W/m2):qJ = qsT / T标 (4.4.3.4-4)式中:T标 -标准规定的室内外计算温差()注:T标 取值见DBJ01-602-97。4.4.4 流量计法4.4.4.1测试仪器:超声波、涡街或涡轮流量计、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仪、热量计量仪表等;流量测量准确度为2% 。4.4.4.2 测试内容:室内、外空气温度,供、回水温度及流量;4.4.4.3 测试方法流量计法应按下列方法测试:(1)安装温度和流量测试仪表、数据采集仪、热量计量仪表;(2)每一时间间隔记录一次数据。4.4.4.4 计算流量计法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建筑物供热量Qg(W):Qg = 1.163Gi(tgn-thn) (4.4.4.4-1)式中: Gi 每一时间间隔的供水流量(kg/h)tgn 每一时间间隔的供水温度()thn 每一时间间隔的回水温度()实测建筑物耗热量qs (W/m2):qs = Qg / A0 (4.4.4.4-2)式中: A0 被测建筑面积(m2)计算标准条件下建筑物耗热量qJ(W/m2):qJ = qST / T标 (4.4.4.4-3)5 建筑物耗热量计算实测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W/m2)应按下列方法之一计算:5.1 直接法5.1.1 正常居住条件下实测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 = qJ (5.1.1-1)5.1.2 无人居住的条件下实测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 = qJ - qI.H (5.1.2-1)式中:qI.H- 单位建筑面积的建筑物内部得热,按JGJ26-95取3.80 W/m2。5.2 间接法5.2.1间接法计算建筑物耗热量是通过实测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和房间的气密性,计算建筑物传热耗热量与空气渗透耗热量,再计算建筑物耗热量指标。5.2.2 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mqH.T =T标( iKiFi)/A。 (5.2.2-1)i=1式中:qH.T 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W/m2)Ki 围护结构各部分的平均传热系数W/(m2K),计算方法见(JGJ26-95)附录Fi 围护结构各部分的面积(m2),按(JGJ 26-95)附录的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国际市场中医养生旅游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好好学习课件教学
- 面向2025年银发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满意度调查与分析报告
- 左宁刑事诉讼课件
- 灌肠法课件教学课件
- 巡察底稿工作课件
- 年产99万吨钢渣粉磨系统降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木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岩茶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奔驰售后服务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解剖学基础课程全册教案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种设备电站锅炉司炉G2考前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重点题)
- 秋季驾驶员安全培训
- 三员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工期目标、工期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 2025哪吒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课件
- 热原张媛媛讲解
- 应急预案的实施与验证
- 餐饮业中的顾客满意度管理
-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