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第三册科学.doc_第1页
首师大版第三册科学.doc_第2页
首师大版第三册科学.doc_第3页
首师大版第三册科学.doc_第4页
首师大版第三册科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学家的工作教学目标:1、关注科学家的工作。2、知道科学家在发现水杉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和收集资料等工作。3、知道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调查核实验等工作。4、体验科学家认识植物的活动。教学重点:知道科学家在发现水杉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和收集资料等工作。知道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调查核实验等工作。教学难点:体验科学家认识植物的活动。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关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工作的故事和科学滩旧方法的资料。2、学生准备:收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科学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就像科学家一样,认真地进行研究,那你们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吗?新课:1、水杉和维生素B1的发现。1)水杉的发现谈话:老师来给同学们讲个故事,请你注意听,可以把科学家工作的方法作简单的记录。提问: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这棵植物是水杉的呢?小结:科学家发现水杉的过程和方法。2)维生素B1的发现谈话: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维生素B1的吗?请你先看书P3页,把科学家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和方法记录下来,一会来告诉我们,好吗?小结:科学家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和方法。2、认识一种植物。谈话: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认识一种植物,下面你们先讨论一下你们要用什么方法、认识什么植物、怎么做?总结:课后希望同学们按照你们的方案,进行实际的研究,下节课我们汇报,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最好。第二课时1、 汇报、2、 讲关于科学家工作的故事。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听故事并记录方法小组讨论、汇报学生看书,并作记录。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研究活动方案。引起学生对科学家工作的关注。知道科学家在发现水杉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和收集资料等工作。知道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调查核实验等工作。体验科学家认识植物的活动体验科学家认识植物的活动,关注科学家的工作。课后小结:学生知道科学家在发现水杉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和收集资料等工作。知道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调查核实验等工作。体验了科学家认识植物的活动。2学做科学(一)教学目标:1、 指导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获取与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等环节。2、 指导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不一定;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而与摆的轻重没有关系,摆线越短,摆动的越快。3、 发展学生的观察、猜想设计实验、获取与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表达交流等能力。4、培养学生乐于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及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指导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不一定;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而与摆的轻重没有关系,摆线越短,摆动的越快。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获取与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等环节。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日常可以见到的有摆动现象的物体、方座支架、摆线、重物(轻、重不同)、计时器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导入:1讲述: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各式各样的物品,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它们的一些小秘密。这是什么?下面这部分是什么?2谈话:对,是钟摆,这根拴着重物的线叫做摆线,这个装置叫做摆。那么,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摆的秘密好吗。新授:1谈话:在我们的桌子下有一套装置,你能利用这套装置组装一个摆吗,并让它运动起来。比一比那组同学做的既快又安静。2 小结。3谈话:那么,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4谈话:你们做的摆30秒能摆多少次呢,要求:要想准确地统计出这个数据你还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做,怎么分工,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边实验边记录,小组同学要团结合作。5 谈话:谁愿意把你们组的实验情况给大家说一说。6提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同一个摆摆动的次数总是相同的,也就是摆动的快慢是一定;同学们还发现各组间的摆摆动的快慢是不同的8提问:那么,你认为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9谈话:你们认为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那请你们各个小组设计实验来证明摆动的快慢是否与摆线的长短有关。10谈话:各组都设计出了实验方法,为了使实验的结论更准确我们还要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反复多做几次并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11谈话:把你们的实验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吧。12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12小结:课件内容三、巩固:1 谈话:同学们在开始的时候看到的钟就是利用摆的道理制作的,那么如果钟走快了应该怎样调,走慢了应该怎样调?2谈话: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3机动:下面请你根据发现的道理进行一次比赛:你去设计一个摆,要求制作一个10秒钟摆10次的摆。希望小组同学团结合作,比一比哪组同学能得到第一。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团结合作,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反复实验,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研究。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事物,你就会发现更多的自然奥秘。 观察课件回答钟钟摆组装学生回答(来回算一次)数摆动的次数讨论实验并记录汇报小组讨论汇报(发现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摆线长短不同,摆动的快慢不同)回答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实验并记录汇报实验数据记录小组讨论实验汇报完成的好的介绍经验从生活钟的实际导入引发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现象的意识。课后小结:学生知道了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获取与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等环节。知道了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不一定;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而与摆的轻重没有关系,摆线越短,摆动的越快。培养了学生乐于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及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3学做科学(二)教学目标:1、指导什么是温度。2、会使用温度计测定水的温度和人体温度。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发展学生乐于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会使用温度计测定水的温度和人体温度。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定水的温度和人体温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1、演示材料:热水、冷水、温水、冰块、毛巾、木板、各种温度计等。2、分组材料:温度计、体温计、烧杯、水槽、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导入:谈话:老师这里有三杯水,你想用那些办法来辨别他们的不同呢?新课:1、初步认识温度1)谈话:请你用你们刚才想的办法试一试,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2)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结果什么?3)小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准确的测定水的温度。2、学习正确的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方法。1)温度计有很多种,要想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例如我们在测定空气温度时,用到了气温计,我们要测定水的温度,就要用水温计;测定体温,就要用体温计。2)提问:你能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我们怎样做,就能准确的测定出水的温度?3)小结:(随学生回报随强调重点及注意事项并板书)1)手拿温度计上部,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2)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注意:玻璃泡继续留在水中。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柱顶端平行。4)两次记录结果有什么不同,那次更准确?3、学习使用体温计1)提问:同学在生病发烧的时候,经常要测定体温,那你知道如何使用体温计吗?2)小结方法。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温度,还学会了如何测定水的温度和身体温度的方法,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练习,能把自己剧烈活动前后的提问,河水前后的提问,测定出来,并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分组实验全班汇报学生观察(学生认识各种温度计)分组讨论全班汇报分组互说正确操作方法分组实验并记录全班汇报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学生练习使用体温计。汇报自己测的体温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什么叫做温度。使学生认识到测定不同物体的温度,要用不同的温度计。学会正确的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定量观察能力。学会正确的使用体温计测定体温的方法。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兴趣。课后小结: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定水的温度和人体温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二) 植物的叶和茎 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一、单元教学内容第 4 课叶的组成第 5 课各种各样的叶第 6 课茎的组成第 7 课各种各样的茎二、单元教学墓本标准(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1 感受植物遗传与变异多样性的意义,体会植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 体会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发展研究植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兴趣。 4 养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的良好习惯。(二)科学能力 1 初步具有搜集资料、加工资料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2 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会观察叶的形态和结构。 4 学会观察茎的形态和结构。(三)科学知识、技能 1 知道叶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知道茎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3 了解叶有多种变态。 4 了解茎有多种变态。三、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教师准备学生准备4 叶的组成叶的共同特征的图片或课件、几种植物叶的标本、实物投影、实验材料等。采集几种植物的叶。5 各种各样的叶多种植物叶的标本或图片、实物投影、实验材料等。搜集各种各样的植物叶的图片6 茎的组成茎的共同特征的图片或课件、几种植物茎的标本、实物投影、实验材料等。采集几种植物的茎。7 各种各样的茎多种植物茎的标本或图片、实物投影、实验材料等。搜集各种各样的植物茎的图片。4 叶的组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体会植物的多样性,发展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探究具有对叶的组成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叶的组成的思维能力。 科学知识知道一个完整的植物叶主要是由叶柄、叶片和托叶组成的;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叶的组成教学难点:叶片的组成和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 1 )植物叶的实物、标本、图片、实物投影仪等。 ( 2 )实验材料:保险刀片、芹菜叶的实验装置、一些经过处理的芹菜叶(供学生分组观察使用)。学生准备:采集一些植物叶或搜集一些叶的图片。教学过程 1 观察几种常见植物的叶(单叶)的组成1 观察杨树叶( l )请学生在自己采集的树叶中找出一片杨树叶或出示一片杨树叶。( 2 )提问:杨树叶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 3 )组织学生分小组或独立观察杨树叶。 学生观察杨树叶。 ( 4 )组织学生讨论、文流。 学生思考、交流。( 5 )小结:这片杨树叶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的。2 观察柳树叶 ( l )出示一片柳树叶或请学生在自己采集的树叶中找出一片柳树叶。 ( 2 )提间:柳树叶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 3 )组织学生分小组或独立观察柳树叶。 学生观察柳树叶 ( 4 )组织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交流 ( 5 )小结:这片柳树叶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的。3 比较扬树叶和柳树叶组成的共同特征 ( l )提问:杨树叶和柳树叶的组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比较杨树叶和柳树叶组成的共同特征。( 2 )学生讨论、交流。( 3 )教师小结:这两片树叶都是由叶柄和叶片组成的。4 。观察挑、桑、棕搁和玉兰叶的共同特征 ( l )提问:这些植物的叶和杨、柳树叶的组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 2 ) 组织学生观察挑、桑、棕搁和玉兰叶的共同特征。 学生比较杨、柳、挑、桑、棕搁和玉兰叶组成的共同特征。 ( 3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 4 ) 教师小结:这些植物的叶都是由叶柄和叶片组成的。 ( 5 )谈话:一片完整的叶是由叶柄、叶片和托叶组成的。我们现在采集的这些植物的叶,是不完整的叶.2 观察柳树叶的内部构造1 观察杨树叶的内部构造( l )请学生撕开仁或横切或纵切)一片杨树叶(或其他较厚一些的叶片)。 ( 2 )提问:由外往里观察,杨树叶的内部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 3 )组织学生分小组或独立观察杨树叶的内部。 学生观察杨树叶的内部构造。 ( 4 )小组交流。学生思考、表达、交流。(5)小结:这片杨树叶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的。2 观察柳树叶的内部构造( l )请学生撕开(或横切或纵切)一片柳树叶(或其他较厚一些的叶片)。 ( 2 )提问:由外往里观索柳树叶的内部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 3 )组织学生分小组或独立观察柳树叶的内部。 学生观察杨树叶的内部构造。 ( 4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表达、交流。 ( 5 )小结:这片柳树叶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的。3 观察其他植物叶的内部构造的共同特征( l )学生观察比较其他的叶( 2 )分析叶片的组成4 教师总结:通过对一些植物叶片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的。板书4、叶的组成完整的叶:叶柄叶片: 表皮(保护)、叶肉(光合作用)、叶脉(支撑)叶托教学评价画一个杨树的叶片,并标出叶的各部分的名称。课后小结: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和体会了植物的多样性,发展了研究植物的兴趣。 具有了对叶的组成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叶的组成的思维能力。知道了一个完整的植物叶主要是由叶柄、叶片和托叶组成的;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的。5 各种各样的叶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科学探究初步具有自己制订标准对叶进行分类的能力。科学知识了解几种变态叶的特征,感受不同植物的叶在形状、大小、结构、叶汁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多彩的植物世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叶的多种变态教学难点:叶的分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 1 )植物变态叶的实物、标本、图片、实物投影仪等。 ( 2 )演示实验材料:烧杯、酒精灯、三角支架、石棉网、火柴、紫甘蓝的叶或叶汁、醋和肥皂水等。学生准备: ( l )搜集一些植物的变态叶的图片。 ( 2 )搜集一些用植物叶制作的物品或图片。教学过程 l 。对植物叶的进行分类(1) 学生观察课文所出示的植物的叶(2) 提问:叶的各部分的名称(3) 组织学生分小组按照自定的标准给他们分类学生分类活动(4) 各组汇报分类结果和自定的标准(5) 教师小结:分类的标准可以是多方面的,不要只限于叶的形态方面,也可以从植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价值等方面对叶进行分类。例如落叶与不落叶、秋季是否变色、是否为珍稀植物等。这里我们制定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2 。认识变态叶(1)出示仙人掌、洋葱、洋槐的叶的图片。 学生观察(2)提问:这些植物的也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3)教室小结:不少植物的叶属于变态的叶。如,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洋葱的叶变成鳞片状,豌豆顶部的小叶变成了卷须,此外还有一些食虫植物的叶变成了像小瓶的样子。植物的叶,形态、构造和功能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叶就叫做变态叶。3 。认识植物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1)分组学生讨论“植物的叶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学生汇报(3)教师小结板书:4各种各样的叶分类标准形态是否落叶是否变色是否珍惜植物的生活习性变态叶叶刺叶卷须鳞叶教学评价填写 3 种给叶分类的标准。课后小结:学生知道了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具有了自己制订标准对叶进行分类的能力。了解了几种变态叶的特征,感受不同植物的叶在形状、大小、结构、叶汁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多彩的植物世界。 6 茎的组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体会植物的多样性,发展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探究具有对茎的共同特征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茎的共同特征的思维能力。 科学知识知道茎的共同特征是:茎上有节、节上有叶和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茎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认识茎各部分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 1 )植物茎的实物、标本、图片、实物投影仪、放大镜等( 2 )实验材料:保险刀片、小木垫、茎的作用的实验装置、一些经过处理的杨、柳或凤仙花的茎(供学生分组观察使用)。学生准备:采集一些植物的茎或搜集一些茎的图片。教学过程1观察植物茎的组成1 观察竹的茎 ( l )出示一段竹的茎或茎的图片。 ( 2 )提问:竹的茎是什么样的? ( 3 )组织学生分小组或独立观察竹的茎。学生观察竹的茎。 ( 4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思考、表达与交流。 ( 5 )小结:竹的茎是一节一节的。茎上隆起的地方叫节。两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竹的节间十分明显。竹的茎上有节,节上有叶叶腋有芽石2 观察狗尾草的茎 ( l )出示一棵狗尾草的茎或茎的图片。 ( 2 )提问:狗尾草的茎是什么样的? ( 3 )组织学生分小组或独立观察狗尾草的茎。 学生观察狗尾草的茎。 ( 4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表达与交流。 ( 5 )小结:狗尾草的茎也是一节一节的。狗尾草茎的节间也十分明显。狗尾草的茎上有节,节上有叶和芽。3 观察柳树枝条(茎)( l )出示段柳树的茎或茎的图片。 ( 2 )提问:柳树的茎是什么样的? ( 3 )组织学生分小组或独立观察柳树的茎。 学生观察柳树的茎。 ( 4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表达与交流。 ( 5 )小结:柳树的茎也是一节一节的。柳树茎的节间也十分明显。柳树的茎上有节,节上有叶和芽。2 观察茎的内部构1 观察杨树茎的内部构造( l )请学生观察杨树茎(或树干)的横切面或纵切面的图片。( 2 )提问:由茎的外面往里面观察,杨树茎的里面是什么样的? ( 3 )组织学生分小组或独立观察杨树茎的内部。学生观察杨树茎的内部构造。 ( 4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表达与交流。( 5 )小结:杨树的茎主要有树皮和木质部等部分。 2 观察凤仙花茎的内部构造 ( 1 )课前,要准备一些用稀的红旦水浸泡过的凤仙花的茎或其他植物的茎。 ( 2 )请学生观察用稀的红皿水浸泡过的凤仙花茎的横切面、纵切面或图片。 学生观察凤仙花茎里的管道 导管。( 3 )提问:由茎的外面往里面观察,凤仙花茎的里面是什么样的? 学生思考、表达与交流。( 4 )组织学生分小组或独立观察凤仙花茎里的导管。 ( 5 )小组讨论、交流。 ( 6 )小结:在凤仙花的茎里,可以看到有一条条红色的管道。这些管道叫导管。它们能把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的叶、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 3 观察“两色花”茎 ( l )请学生观察“两色花”茎的横切面、纵切面或图片。 ( 2 )提问:油茎的外面往里面观察“两色花”茎的里面是什么样的? ( 3 )组织学生分小组或独立观察“两色花”茎里的导管。 学生观察两色花”茎里的管道 导管。( 4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思考、表达与交流。 ( 5 )小结:像风仙花、“两色花”这样,植物的茎里有导管。它们能把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的叶、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另外在植物的茎里还有一种运输的管道,叫筛管。筛管能把植物的叶制造的养料运送到花、果实、种子和根等部分。板书:6、 的组成组成:节、节上有叶作用:运输水分和养料 导管运输水分 筛管运输养料教学评价 ( l )填空: 茎的共同特征是() 植物在地面上的生长方式有() ( 2 )讨论:什么是木本植物?什么是草本植物? ( 3 )问答:用实验说明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课后小结:学生感受和体会了植物的多样性,发展了研究植物的兴趣。具有了对茎的共同特征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茎的共同特征的思维能力。知道了茎的共同特征是:茎上有节、节上有叶和芽。 7 各种各样的茎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植物的茎在形状、构造、功能和生长方式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多彩的植物世界。科学探究初步具有自己制订标准对茎进行分类的能力。 科学知识了解几种变态茎的特征;知道茎的变态与环境有关系;知道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茎的变态与环境有关系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认识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 l )植物变态茎的实物、标本、图片、实物投影仪等。 ( 2 )用茎制作的物品。 ( 3 )木本植物的树皮的图片。学生准备: ( l )搜集一些植物的变态茎的图片。( 2 )搜集一些用植物的茎制作的物品。教学过程1对茎分进行分类(1)学生观察课文所出示的植物的茎(2)提问:茎的各部分的名称组织学生分小组按照自定的标准给他们分类学生分类活动(3)各组汇报分类结果和自定的标准(4)教师小结:分类的标准可以是多方面的,不要只限于茎的形态、生活习性和质地方面,也可以从植物茎的柔韧情况、表皮的光滑或粗糙等方面对茎进行分类。 2认识变态茎(1)讲述:由于生活环境的同,茎有多种变态。(2)学生观察姜、土豆、洋葱(3)教师出示p24课文插图学生观察(4)提问:这些植物的茎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5)汇报讨论结果(6)教师小结:有的茎变成了卷须,有的茎的末端还变成了小吸盘,有的变成了地下的块茎或求精、鳞茎、根状茎。3知道茎和我们生活的关系(1)提问:植物的茎各种各样,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分组讨论(3)汇报讨论结果(4)小结4小结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7、各种各样的茎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变态的茎:地上茎:卷须、小吸盘、刺 地下茎:块茎、球茎、鳞茎、根状茎教学评价 ( 1 )填写 3 种给茎分类的标准颜色( 2 )讨论:植物的茎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课后小结:学生感受了不同植物的茎在形状、构造、功能和生长方式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多彩的植物世界。初步具有了自己制订标准对茎进行分类的能力。了解了几种变态茎的特征;知道茎的变态与环境有关系;知道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8课正电和负电 第9课电池 第10课点亮小电珠 第11课导体和绝缘体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通过正电和负电、电池、点亮小电珠、导体和绝缘体的教与学,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究电的兴趣。 2体会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树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树立严谨踏实、求真求实、尊重科学、感受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二)能力 1初步具有科学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2初步具有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连接简单电路和辨别导体和绝缘体。 (三)知识、技能 1知道正电和负电的性质、电池的种类和特点。 2厂解电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正负面影响。 3。知道简单电路的组成。 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5知道安全用电常识。 6知道废弃的电池不能乱丢,要保护环境。 三、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 课题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8正电和负电 丝绸和毛皮、玻璃捧和橡胶棒、验电器、气球等 图片或文字资料、配套学具 9电池 扬声器、铜片、锌片、小电珠、导线、光盘或录像片 图片或文字资料、配套学具 10点亮小电珠 小电珠、导线、开关、电池、挂图、录像片 图片或文字资料、配套学具 11导体和绝缘体 电珠、导线、开关、电池、干布条、图片、光盘等 图片或文字资料、配套学具8、正电和负电教学目标:1、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2、会做两种电相互作用的实验。3、初步学会归纳两种电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根据“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的规律推断某个带电体的电性的演绎推理能力。4、体会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难点:根据“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的规律推断某个带电体的电性的演绎推理能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分组材料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塑料尺、支架、细线等。学生准备塑料梳子、塑料笔杆、吹塑纸条、气球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导入:提问:在二年级我们学过摩擦,还记得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吗?提问:那么各种物体带的电都一样吗?小结:两根同样的玻璃棒,都用丝绸摩擦,它们带的点应该是相同的。同样,两根同样的橡胶棒,都用毛皮摩擦,它们带的点应该是相同的。新课:1、 同种电相斥、异种电相吸1) 谈话: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接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你想用什么材料,怎么做?2)谈话: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实验说明什么?3)小结:两根玻璃棒(或橡胶棒)带的电相同,两根玻璃棒(或橡胶棒)相互推开,说明带同种电的物体会相互排斥。4)提问:如果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5)小结: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相互吸引,说明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不同。带异种电的物体互相吸引。 讲述:科学家经过很多次的实验,发现点有两种,一种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点的电,叫正电;一种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叫负电。2、鉴别物体带哪种电1)判断自己带来的物体摩擦后带的是哪种电。2)小结:学生活动鉴别活动。学生回答(物体摩擦后可以吸起轻小的物体)学生回答小组讨论、汇报分组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结论小组讨论分组实验汇报学生分组复述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全班汇报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为后面的判断做好铺垫。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作业:继续用课上学的方法鉴别无替代的是哪种电.板书: 8、正电和负电玻璃棒 2 同种电相斥橡胶棒 2 同种电相斥玻璃棒 1 橡胶棒1 相互排斥课后小结:学生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会做两种电相互作用的实验。初步学会了归纳两种电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根据“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的规律推断某个带电体的电性的演绎推理能力。9 电池教学目标:1、认识几种常用电池,知道电池有正极和负极,知道从电池中可以得到电。2、通过自制简易电池并用它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3、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种常用电池,知道电池有正极和负极。 难点:自制简易电池并用它做实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干电池、扬声器、耳塞机、导线、木块、铜片、锌片、碱水或醋、擦布等。学生准备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电池、酸性比较强的水果等。教师准备太阳能电池、火力、水力、凤梨、等图片或投影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导入:出示电池问:这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电池。(板题)新课:1、指导学生观察电池1)请你观察桌上和你们带来的电池,把观察到的发现记录下来。2)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是什么电池,观察中有什么发现?小结:电池有许多种。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干电池、充电电池、光电池、纽扣电池、蓄电池。干电池是圆柱形的,上面有一个突出的铜帽,下面是比较平的锌皮。铜帽一边标有“+”,是正极;锌皮一边标有“-”,是负极。2、观察干电池的内部构造1)出示解剖好的干电池2)讲解:干电池里面装有化学物质和碳棒。电池就是靠这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通过电棒把电产出来的。废旧的电池会污染环境,所以我们不能随便扔,应该回收加以处理。3、自制简易电池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了电池的内部构造,那你能自己利用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电池吗?问题:需要哪些材料?(用什么材料代替电池的正极、负极和化学物质)怎样证明简易电池能产生电?2)谈话:我们可以用碱和醋、水果等代替化学物质。小结:在我们制作的这个电池中,碱水(醋或果汁)会于今在里面的铜片、锌片发生反应,产生电。总结全课学生观察、回答小组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学生复述正、负极学生观察小组讨论汇报学生自制简易电池汇报自制情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认识常见的几种电池,知道电池有正负极。知道可以从电池中得到电。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自制简易电池并用它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延伸:讨论:有哪些新电池? 未来的电池会是什么样的? 板书:9、电池 + 铜帽- 锌皮课后小结:学生认识了几种常用电池,知道了电池有正极和负极,知道从电池中可以得到电。通过自制简易电池并用它做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0、点亮小电珠教学目标:1、认识小电珠的构造。2、学会用电池、导线、开关、小电珠组装简单电路。3、通过探究两个小电珠发光的实验,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小电珠的构造,学会组装简单电路。 难点:组装让两个小电珠发光的电路。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分组材料电池、导线、开关、小电珠、记录表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导入1问:这是什么?出示小电珠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小电珠的问题。(板书课题)新课:1、我们在哪里要用到它?2、如果我们想让小电珠亮起来,需要哪些材料呢?3、下面老师发一些材料,看那个组想出的办法多,小组同学要将每种方法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指导、注意个别组的情况)4、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让小电珠发光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的实验记录,看谁能发现它们的规律。5、小结:要想让小电珠亮起来,必须把这四点连起来。6、请同学们看这几种连接方法,能点亮小电珠吗?为什么?(出示图或实物)7、问:你能同时点亮两个小电珠吗?8、总结。(提出问题-选册材料-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应用。)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取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学生汇报小组观察、讨论学生汇报学生判断、汇报提出研究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研究。培养学生学科学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板书10、 点亮小电珠提出问题-选册材料-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应用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点亮小电珠。新课:1、用一节电池、一根导线,点亮小电珠。你觉得这个装置有什么不足吗?2、如果松开手,还想让小电珠发亮,你有办法吗?3、你能不能随时控制小电珠的亮灭?4、让小电珠更亮,你有办法吗?小结:在组装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电池正负极的连接。5、观察这个装置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总结:这个装置由导线、开关、电源、用电器(或小电珠),这几部分组成。今天我们只是学习连接简单的电路,在实际生活中的电路连接是很复杂的,下捷克我们继续研究。小组讨论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实验全班汇报小组讨论、实验学生汇报学生讨论并实验全班汇报学生观察、汇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研究的思想。使学生明确一个简单电路由导线、开关、电源、用电器(或小电珠)几部分组成。学生思考:1、你能让两个小电珠同时发亮吗?2、怎样连接可以使两只开关分别控制两只小电珠的亮灭。板书:10、 点亮小电珠图(略)导线 开关 电源 用电器课后小结:11、导体和绝缘体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安全用电的方法。2、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会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3、具有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意识和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安全用电的方法。难点: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会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分组材料电池、导线、小电珠、铜丝、铁丝、铝丝、碳棒、橡胶、木条、玻璃、布条、塑料等。演示材料钳子、螺丝刀等电工用具,开关、闸盒等电器材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导入:谈话: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连接电路。在电路中间分别连接一段布条和一段铁丝,看小电珠能亮吗?新课:1、指导学生建立导体绝缘体的概念1)设计一个检测记录表。请你用桌上和你自己带来的材料象刚才那样去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的结果。2)通过实验,能说明什么?讲解:像铁丝这样能使小电珠亮起来的物品,说明它容易导电,叫做导体;像布条这样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的物品,说明它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到提出了我们试验的物体,还有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2、指导学生认识到提绝缘体的应用1)出示电工工具和电器材料(或图片)2)问:这些是什么?这些工具和材料中,那些部分用了导体?那些部分用到了绝缘体?为什么这样做?3)小结:需要电流流过的部分一般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互相接触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电工工具中,凡是手接触的部分必须要绝缘体,这样人操作的时候才能安全。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1)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注意安全用电。人是导体,用电时如不注意安全,电流通过人体时就会使人受伤或死亡。2)讨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总结。(略)学生实验、汇报学生设计记录表学生实验、记录学生汇报学生讨论、汇报学生复述学生讨论、回答小组讨论、汇报培养学生发现问、提出问题的能力。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具有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意识和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板书:11、导体和绝缘体铁丝、铜丝、铝丝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布条、木棒、纸条布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课后小结:12、磁铁的性质目标要求1、 通过对磁铁性质的研究,使学生尝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2、知道磁铁有两极,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的性质。3、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与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对磁铁性质的研究,尝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两条没有标记的条形磁铁,一条有标记的条形磁铁,曲别针学生准备铅笔,直尺等板书12、磁铁的性质磁铁的性质:1、 磁铁有南、北两极。2、 磁铁两端吸铁能力强。3、 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导入新授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课后延伸谈话:低年级我们研究过磁铁,谁能说说磁体有什么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磁铁的性质。(出示课题)提问:不同磁铁的磁力大小一样吗?提问:在同一块磁铁上,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一样吗?谈话:磁铁的两端磁力大叫做磁极。磁铁还有哪些性质?按照书图试一试,看有什么发现?提问:同一块磁铁上的两个磁极相同吗?怎样才能确定?要求:将相同磁极做标记运用已知磁极的磁铁帮助鉴别。提问:不同磁铁的两极相互接近,会出现什么现象?总结磁铁的性质课后继续研究,看看谁有新的发现?讨论磁体能吸铁讨论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进行猜想实验证明,填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研究观察、尝试汇报研究结果组内讨论、猜测、实际实验进行验证交流结果、解释、分析做标记,进行鉴别实验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能力。认识磁铁的磁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磁铁的两极是不同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后小结:13、指南针目标要求1、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2、会制作简易的指南针。3、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的历史。教学重难点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条形磁铁、磁铁支架、钢针、泡沫塑料、棉线、水盆、指南针、罗盘等2、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的历史材料四、 板书13、指南针五、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导入新授课后延伸谈话:我们已经了解磁铁有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的性质,磁体还有什么性质?谈话:请你介绍方法并演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