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柳宗元).doc_第1页
黔之驴(柳宗元).doc_第2页
黔之驴(柳宗元).doc_第3页
黔之驴(柳宗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黔之驴(柳宗元)教学目的 德育点: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能力点: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知识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难点 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法设计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前可通过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等方式方法进行预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基本了解故事大意。三、请学生合上书本复述故事情节。四、作者对驴和虎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描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惧、识、吃)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以为”: 把(它)当作,“以为神。” 认为。“以为且噬己也。” “因”:因而,“虎因喜。” 于是。“因跳踉大阚。” “之”: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问题研讨 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驴:软弱无能狂妄自大迟钝麻木愚蠢虚荣貌似强大外强中干虎:勇敢大胆谨慎小心 观察仔细狡猾敏捷 小结:好事者与老虎包括黔地,作为外因在这场悲剧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根本原因在驴自己. 文章标题是黔之驴,但着力多的却是虎,是否偏题,标题可否改为“黔之虎”(学生讨论) 以虎衬驴 5.作者为何要塑造驴的形象,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目的又何在。(作者、背景、体裁)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 背景:黔之驴是柳宗元被贬官时所作的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 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作品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6.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 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 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还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 (2)透过现象看本质 (3)知己知彼 (4)不虚荣买弄 (5)正确估计对手 (6)坚持,不放弃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五、布置作业 【附】 (一)译文: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