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模式变化对住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doc_第1页
家庭模式变化对住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doc_第2页
家庭模式变化对住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模式变化对住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平均规模不断缩小,城镇家庭户均人口数下降为3.3人(1995年),家庭结构日益出现核心化的趋势,核心家庭已占全部家庭总数的65.8,从而导致家庭生命周期以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显著变化。住宅是家庭生活的载体,家庭模式的一系列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住房心理需求及其行为。一、家庭模式的变化及其特征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是家庭模式变化的直观反映。家庭生命周期,通常指由夫妇双方的结合组成家庭开始,到夫妇双方死亡从而家庭解体而告终的整个家庭发展过程,通常分为开始、生育、中间、离巢、空巢、解体6个阶段。比较70年代前与90年代家庭生命周期表如下:(70年代以前)2年半开始阶段1820年生育阶段56年中间阶段5年离巢阶段56年空巢阶段56年解体阶段(90年代)34年开始阶段15年生育阶段22年以上中间阶段2530年空巢(离巢)解体阶段开始阶段:从男女双方结合、组成家庭开始到第一个孩子出生。据对城市家庭的调查,60年代这一阶段平均为2.58年,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晚婚晚育政策的实行,家庭生命周期开始阶段推迟并延长,平均为34年。生育阶段: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60年代,城镇家庭这一阶段平均长达18至20年左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推行了独子女政策,家庭生育阶段已普遍集中在1至5年。中间阶段: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结婚成家。60年代,该阶段一般需5至6年时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由于生育阶段的大幅度提前结束,导致这一阶段相应扩张至22年以上。离巢阶段:从第一个孩子结婚离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结婚离家,60年代这一阶段平均约15年左右。空巢阶段:从最后一个孩子结婚离家到老年配偶中一方死亡,60年代这一过程平均约5至6年时间。解体阶段:从老年配偶中一方死亡起到另一方死亡止,原有家庭宣告解体,60年代该阶段平均约56年左右。改革开放以后,家庭生命周期的离巢阶段和空巢阶段合二为一,空巢阶段提前,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空巢家庭比例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家庭解体阶段相应推迟和延长,空巢(离巢)阶段与家庭解体阶段合起来一般持续2530年时间。二、对人们住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变化及不同的模式,对家庭生活乃至人们住房心理和行为均会带来重大的影响。首先,家庭开始阶段推迟并延长,购房者趋向年轻化。家庭生命周期开始阶段的延长,特别是近年来注重享受高品质生活的丁客族家庭(DINK:DoubleIncomeNoKids)的大量兴起,使年轻人成为住房市场上最强有力的消费群体。据上海市调查显示,购房者年轻构成中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及以上各年龄组人数分别占到4.55、21.07、28.16、11.88、15.7、8.53、10.11,即35岁以下年龄组人数占53.8,表明年轻、富有、高学历的一代已成为最具购买力的消费群。这一群体的年轻人观念超前,经济负担相对较轻,对赚钱信心十足,不屑于“藏”钱,有勇气借贷购房,也有足够的还款能力。较之其它年龄组,这一人群崇尚“花明天的钱,圆今日梦”的住房消费理念,易接爱各种媒体广告影响,是住房消费市场上最具潜力的买家。因此,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方便、周到的住房信贷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房市。(二)家庭结构核心化,住房理念趋于理性化家庭、生命周期生育阶段的缩短和提前结束,使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家庭生活成为可能。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摆脱了多生多育,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传统生育文化的束缚,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成为家庭生活新需求。表现在住房上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主要是:1、偏好于有益子女教育的住房区位。地段是购房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一般而言,居民对地段的选择主要是出于工作、生活方便性的考虑。对核心家庭而言,孩子是家庭的“小太阳”,为孩子成长选取一个具有良好文化氛围、有益于子女健康成长的住区环境,是每一个进入生育阶段家庭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地处大学文教区,或是居住区内有着完备的幼儿园、中小学、甚至于社会特设有儿童活动、学生阅览室的地产项目,对于这一人群就有极大的吸引力,有着极好的卖点。2、注重房屋的实用性、合理性。家庭结构核心化,使家庭生命周期的中间阶段扩张、延长,而这一时期又是家庭面临工作、学习、子女教育、家务劳动、赡养上辈等种种困扰的时候,经济负担较重。加上住房的商品化,使消费者对房屋的实用性、合理性更加挑剔。其中最主要的要求:一是户均面积不宜太大;二是厅、房面积要适中。近年南方小户型住宅畅销于市场就反应出这一需求倾向。据上海市民住房需求分析报告,56市民表示户均总建筑面积在80110平方米为宜,更有37的市民希望不要超过80平方米。其中,两室一厅、中低价位、多层住宅最受欢迎。可见,开发商在极力倡导追求大厅、大厨房、大卫生间的心理满足的同时,不应忽视房屋各使用功能的正常分布。规模较小的核心家庭对住房结构有自己特有的要求和偏好,讲究方便实用、科学合理。3、偏爱现代、合理的居住空间设计。随着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的居住目标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住房解困,人们的家居理想是“住得更好”。住户企盼多样化的房型设计,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文化层次、入住动机的家庭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40岁以下年龄段的家庭而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居家办公的出现,使传统家庭职能又增添一项新机能。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家庭工作室,使得住户可以便捷、有效地操作使用计算机、通讯设备等办公自动化设施,安全、美观地安置和预留各分项专用信息网络配线,已成为人们对居住空间设计需求的新动向。平面组织直接关系到住户的使用要求,能否满足居住对象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方式,是居民购房的最为基本要素。但现有普通住宅在这方面明显有较大差距。(三)家庭空巢和解体阶段延长,老龄化社区将成为下一个消费热点前述阶段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使家庭空巢阶段即子女离巢阶段时间延长,同时家庭解体阶段也相应推迟和延长。伴随着越来越多空巢家庭的出现,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目前,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相当一部分城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潜在的住房市场消费对象中,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对住房设计和室外活动空间提出了专门要求。在住房设计中要求考虑健康老人的家庭保健和行动不便老人的家庭护理,如老年人用卫生间、家庭轮椅等特殊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安心的居住空间。在室外空间设计上,要求重视各年龄层次的要求,特别是适应使用频率最高的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处于空巢阶段家庭的准老年人以及处于家庭解体阶段的老年人精神上的寂寞与孤独将显得十分突出,尤其是生病需人照料和帮助时。社区是家庭的自然延伸,因此,营建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社区,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设置相应的社会活动场所,如老年书报室、棋牌室、健身场所,提供室外交往环境,给他们的生活以精神慰藉已成为一大趋势。同时,老龄社区中特别要设置社区保健站、供奶站等等生活服务设施,为老年人创造便利的生活条件;要重视社区绿化,配置大面积社区独享的集中绿地,尽量大可能满足都市人特别是老年人对绿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