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山西省晋中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山西省晋中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山西省晋中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山西省晋中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晋中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i卷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日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保证贵族血统纯正2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其反映的本质是: a周礼规定细密 b政治地位越高生活水平越高 c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天子生活奢侈3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这里的“民主”指的是: a人民主权 b少数服从多数 c人民革命的权利 d最高统治者4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5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秦朝及统治者:“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6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c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d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7.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8.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 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制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9元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这说明元代: a通过分权强化集权 b实行三权分立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注重权力监督10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可能有感于中国: a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b世官制的实行 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11.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其所指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 b内阁 c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d三省六部制12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特点;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13中华文摘第一期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 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14故宫中某机构遗址有这样的文字说明“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职(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15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粱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16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0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 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极力维护奴隶制度 c特别维护男子的政治权利 d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21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 -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2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23面对波斯人的入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a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b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c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矛盾重重 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涵24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25.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理念主要是: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b注重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经济和民事纠纷c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d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26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罗马法巩同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27罗马法第一条规定:“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整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 a罗马法影响深远 b罗马法的规定详细琐碎 c罗马法具有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d罗马法主张轻罪重罚28古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对她的描述是:身穿白袍,右手提天平,左手执剑,双眼蒙布。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罗马法的全面复兴,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的雕像开始出现在各个城市的法院门口。如今,在世界各地很多法院的门口我们都可以看到朱斯提提亚的雕像,雕像的背后大都刻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古罗马法律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对该女神像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右手执剑,代表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 b。左手提天平,象征公平裁判,在正义面前人人平等 c身穿白袍,象征一身清白、刚正不阿 d双眼蒙布,表示摒弃亲疏远近,理性客观29.“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处(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30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中西政治体制异同点的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b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 c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d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31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32. 2009年6月4日英国反对党领袖卡梅伦说:“为了这个国家,布朗(英国首相)必须行使他所剩的最后一项权力。”这里所说的英国首相“所剩的最后项权力”足指: a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b重新提名进行组阁 c扩大议会的权力 d超越女王成为国家的象征33列宁曾经盛赞一场革命道:“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服务的那个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这次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因为它为全世界奠定了曾是无法消灭的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自由的楷模”。这次革命是指: a.中国国民大革命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法国大革命34史学界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模式划分为三种: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与英国“相互妥协,渐进改革”的现代化进程特点相比,法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呈现的特点是: a-政局动荡,曲折复杂 b政局稳定,和平斗争 c捍卫统一,平定内乱 d社会改革,王朝战争35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36.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 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 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37.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 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38穿越时空隧道,假如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 包括 a掌握国家的行政权 b是军队最高统帅 c是国家的元首 d由民选产生,对议会负责39.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中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 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 解决文中的现象,1787年宪法 a确立自由平等原则 b确立了共和制原则 c确立了联邦制原则 d确立权力制衡原则40、法国思想家西耶斯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劳动分工原理“每个人的社会活动某种 程度上都是在瞢他a的劳动”引入政治领域来阐释某项制度,认为这种制度下“人 民既不出场也不缺席”。他应该是在阐释: a代议制 l b共和制 c联邦制 d两党制41.在英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中,“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向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盘踞了几 百年的地盘进攻工业资产阶级无疑是绝对获益者。”这里的“它”指: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 c责任内阁制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42“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 新的、不同类型的国。”最准确理解是:a新型民族国家 b民主制国家 c共和制国家 d联邦制国家43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 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市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d被轰出中世纪破坏了中国主权,阻碍了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 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4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 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 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 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46.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