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 ,其中心文化区是太湖、钱塘江流域。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七千年间 ,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沧桑巨变 ,楚败越以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 ,秦灭越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吴越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一、吴越文化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汉代的吴越文化,则是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吴越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开始于楚威王败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这段时期,吴越地区的越人大量入海南奔,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吴越,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变换,使吴越文化的民族性随之激变。文化转型的趋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到西汉中后期,皖南、宁镇、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已基本汉化。到六朝时期,浙江南部地区也由北向南渐次完成汉化。一.中原人入主吴越公元前222年,秦灭越。次年,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36郡。吴越地区设会稽与鄣二郡。会稽郡所在吴县(今苏州),辖境约当苏南太湖流域、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之地,西汉时曾扩大到福建全省。鄣郡治所在浙江安吉西北,故城犹在,辖境约当苏南大茅山以西至皖南新安江以北之地。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将鄣郡更名为丹阳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各郡县官员基本上都由中原人担任。中原人南下取代了楚人、越人的统治地位。例如后来的东吴四大姓之一的吴县陆氏家族,原为中原世族,西汉时陆烈被委任为吴县令,子孙发展成为江东大族。东汉的陆续、陆康、陆绩,东吴第三任丞相陆逊及其孙陆机、陆云,皆为吴县陆氏家族中的名人。东汉时山阴名人郑弘,其祖父本是齐国临淄望族,汉武帝徙强宗大姓,不准族居,他只得将第三个儿子移居山阴,遂发展成为会稽大姓。文化名人王充,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市境),远祖从军有功,西汉时封于山阴阳亭(今绍兴市境)。秦汉以后,越族后裔成为吴越大姓者,恐怕只有顾氏。郑樵通志氏族略二说: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顾氏有南北二支,根源则一。因为夏代的己姓有南方越人的血统,夏越本同源。吴郡顾氏也是东吴四大姓之一,顾雍在东吴任丞相19年,任职时间最长。其祖先顾综,东汉明帝时人,曾任御史大夫、尚书令。西晋灭吴后,陆机、陆云与顾雍之孙顾荣同入洛阳,被当时人称为三俊。八王之乱时,二陆身亡,顾荣返吴。晋室南渡后,吴郡顾氏与陆氏是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的重要支持者。至南朝四代,吴郡顾氏仍显赫不衰。进入吴越的中原人,除士人、官吏、军队外,还有大量下层贫民。如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汉书武帝纪)。据王鸣盛估计,这次迁入会稽郡的关东贫民,约为14万5千人(十七史商榷卷9),以填补越人迁出后留下的空白。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都实行强干弱枝政策,迁天下豪富强族于京师,关中片面繁荣,东南落后停滞。史记货殖列传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末年,群雄并起,基本上以士族大姓为主。余英时长篇论文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列有两汉之际各地豪杰起事表,共列起事武装88支,起事地点88处,大多在黄河流域,陕西、河南、山东因经济发达,大姓林立,所以起事最为频繁,武装最为密集。长江流域的武装起事,自四川、湘北,最东止于安徽庐江与江西南昌(豫章)。淮河流域的武装起事最南止于临淮(江苏盱眙)。会稽郡未占一支。这说明到西汉末年,太湖与钱塘江流域人烟还很稀少,士族势力薄弱。这种情况,使太湖、钱塘江流域在两汉之际的战乱年代,成为中原人士的一个避难处所。二.东汉时期的初步发展与进一步汉化东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任命任延为会稽都尉。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云: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王充论衡自纪篇记建武十年(公元34年),他八岁就学时,书馆小僮百人以上。会稽教育已颇发达。 这些都是东汉初年情况。到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政府将会稽郡分为吴郡与会稽郡。吴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辖境约当苏南太湖流域、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会稽郡治所在山阴(今绍兴),辖浙江以东之地。太湖、钱塘江流域由一郡分为二郡,说明到东汉时期,这里的人口增加了。汉书为吴越地区人物立传者,仅严助、朱买臣、郑吉三人,严与朱都是太湖平原的吴人,郑吉是会稽人。后汉书为吴越地区人物立传者,有23人,其中,钱塘江以南有14人,主要集中在山阴、上虞、余姚一线。到东汉时期,太湖、钱塘江流域不再是无千金之家的荒凉之地。从西汉到东汉,吴越地区人口是增加了,但增加得并不很快。西汉时期,太湖、钱塘江地区称会稽郡,有223038户,1032604人。东汉时期,这里分为吴郡与会稽郡,其中吴郡有164164户,700782人;会稽郡有123090户,481196人。两郡合计共有287254户,1181978人。经历200多年的和平发展,只增加64216户,149374人。户的增长率是28.3%,人口的增长率是14.5%。这200多年的吴越地区情况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中原遭战争严重破坏,人口外流;吴越地区和平发展,人口内流。经200多年的和平发展,人口只增长14.5%,除去原有户口的自然增长数,外来的户口不会很多。查现有东汉资料,没有发现像西汉武帝元狩四年那样,由政府组织迁徙中原贫民充实吴越地区的记录。因为这时中原户口大减,急需充实。上引后汉书任延列传说: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这条资料说明,两汉之际确有中原士人避乱会稽,但待中土安定之后,这些中原士人,尤其是其中的中上层分子还是要返还中土的。留下来的大多是下层人民。因为当时的吴越地区条件尚差,对中原中上层士人缺乏吸引力。查东汉时期吴郡与会稽郡的名人大姓,基本上是西汉时期或西汉以前已经住在吴越地区。后汉书列传所列23人,没有一个是西汉末年避难而来的。没有写入后汉书列传的富春孙氏,是孙武之后,可算是最早进入吴越的华夏家族之一。中原孙氏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后改称田完。陈、田古字通。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孙武带着兵书13篇来到吴国,公元前512年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帮助吴军破楚入郢。武生明,字景浩,以父功食采于富春,遂为富春孙氏。西汉末年因世乱而进入吴越的北方士人,后又留居吴越而成为南方土着士族者,当然有,但不多。查正史资料,北方士人因避难来吴越,最后留下的,似乎只见一人。晋书儒林列传记载:范平,字子安,吴郡钱塘人,其先桎(应为金旁)侯馥,避王莽之乱适吴,因家焉。在地方史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类似资料,例如,嘉泰吴兴志卷16以及唐元和年间吴兴丘氏碑记载:乌程丘氏,本是齐鲁世族,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因王莽篡权,遂留江南,居乌程。子孙繁衍,成为吴兴郡一大显族,汉魏六朝出了不少人才。总之,太湖、钱塘江地区的种族大换班,到西汉中期已基本完成。东汉时期的户口增加,文化进步,基本上属本地区的自然增长与自身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外来人口与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涌入,这一点与后来的六朝时期根本不同。以上说的是太湖、钱塘江地区。浙江南部地区开发很慢,只在西汉时增设一个回浦县(今临海),东汉时增设一个永宁县(今温州)。三国时,许靖致曹操书,说自己曾离开会稽,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三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三国志蜀书许靖传)其言可能过甚,不过,会稽郡虽辖有浙南、福建,汉人可能只住在县治附近,广大乡野,尚为越人天下。到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后,这种情况才基本改观。除浙南以外,还有个山越问题。山越是江东地区未被政府控制的山野居民的泛称,其民族成分,越人可能居多,主要聚居于今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山区。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主吴会平原,越人遁入西部山区,没有对汉人构成威胁。到三国时期,孙吴建都建业(今南京),丹阳郡一带的山越就成为心腹之患,也是西取荆州的第一块绊脚石,故势在必除。孙策时,江东山越较大的割据势力已全被孙氏所击溃,剩下的是依山阻险,抵抗孙氏的豪强武装。孙权加速步伐,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三国志吴主传),侧重在丹阳、豫章、庐陵、会稽、鄱阳诸郡交界一带。孙策、孙权每镇抚一地,即建郡县以治之,并编入军队。如讨平黟、歙一带的山越后,分黟、歙之地,以六县为新都郡,派名将贺齐坐镇其地。这是浙西、皖南开发史上的大事。山越大多是古越人的后裔,两汉时期就已存在,到东吴时期,因对汉人政权构成威胁,而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孙吴政权讨平山越,设县管辖,编入军队,使山越迅速汉化。三.文化转型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到西汉中期,太湖、钱塘江流域已基本实现种族大换班,主要居民与主导民族已由汉族取代越族,该地区的文化面貌也就为之大变,即汉文化取代了越文化。越文化在考古学文化上的主要标志印纹陶,从此在该地区完全消失。古越族的特有乐器也在该地区悄然隐退,而大量出现于广州的南越王墓中。断发文身等古越人的习俗也不再见诸载籍。除了这些以外,文化转型主要还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1.汉语代替越语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于语言上。先秦时期,长江下游分属于吴、越二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长江下游尽归越国。吴越二国的基本居民是越族人和越化的东夷人,民间语言基本上是古越语。古越语属古侗台语,与中原、楚国的华夏语不同。楚国境内也有越人,他们是楚国的少数民族,而在吴越二国,越人是主要民族。吴国王室是周族后裔,应该能说华夏语,但入境随俗,其名字都有古越语特徵,应该同时能操古越语。犹满清皇族入关后,既能说满话,又学会说汉语。越国王室是夏族后裔,从山东迁来。而夏王室与南方越族本有血缘关系。先是禹为越后,然后是越为禹后。古越语的人名、地名甚具特色,首字多为勾、姑、无、夫、余、诸等。勾字古属侯韵,姑、夫、无、余、诸皆属鱼韵。侯韵与鱼韵是邻韵,古可旁转,通假之例甚多。四千多年前,良渚文化北迁,给中原的夏族注入大量南方古越族成分。夏与越古音都属鱼韵。一世夏王禹、七世夏王予,以及六世夏王少康之少子无余,也属鱼韵字。十一世夏王名不降;后来的越王人名中有不寿、不扬。不也是古越语发音之一。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娄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祀(史记陈杞世家)。娄是地名,是夏裔居地。娄古侯韵,与勾同部。春秋经襄公六年:杞伯姑容卒。姑容更明显是古越语人名。由于越国王室与古越族有如此根深蒂固的关系,所以越国王室比吴国王室更富有越文化特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后,楚人开始自西而东、自北而南进入故吴地。楚人给吴越地区带来最初的华夏语影响。楚语是华夏语的南方方言,后来的吴语,有楚方言基础,时至现代,吴语与老湘语还有许多共同之处秦代与西汉时期,中原人大量入主吴越,华夏语成为吴越地区的官方语言,并逐渐深入民间。但古越语在民间仍残留相当时间。西汉晚期扬雄着方言,所记吴越方言主要是侗台语词汇。吴越地区的华夏语,经东汉至西晋的三四百年演变,形成一种汉语方言:吴语。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刘真长始见王丞相(导),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南齐书王敬则传载:敬则名位虽达,不以富贵自遇。危拱傍遑,略不衿裾。接士庶皆吴语,而慇勤周悉。这些吴语皆指当时吴地的汉语方言,与南下的北方士人所操官话略异。但都属华夏语(汉语),与先秦吴越夷言根本不同。左传哀公十二年,卫出公被禁于吴,获释后,卫侯归,效夷言。西晋杜预注云:夷言,吴语。谨按,杜注欠确。左传夷言指的是先秦古越语。杜预是西晋人,当时所说的吴语,指吴地的汉语方言。古越语(夷言)与吴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两者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吴越春秋记载不少所谓吴越时期的诗歌,用的是汉语,文从字顺,毫无古越语痕迹。这些诗歌是汉代人创作,好比现代人编古代历史剧。秦汉以后,见于载籍的吴会地区人名,已不见勾践、夫差、者旨于赐、不寿等古越语痕迹。但是古越语的地名仍保留下来,姑苏、无锡、芜湖、句(音勾)容、余杭、于潜、诸暨等,沿用至今。南方的柚子本是古越人栽种的水果,现在,浙江、福建、台湾以及西南地区的汉人称柚为抛,抛是古越语遗存。吴语有古越语的零星遗存,但就整体而言,它已是汉语的方言,而不是古越语的嬗变延续。总之,秦汉以后的吴越文化,其民族性发生根本变化,文化的基本形态由越族文化变为汉族文化,语言由越语变为汉语。2.由尚武变为崇文汉书地理志下说: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这段话常被人们称引,说汉代的吴越民风仍与东週一样,尚武骁悍;并据此认为,直到永嘉之乱,北方士人大量南渡,才一举改变吴越文化的尚武特点。此说不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人类学、民族学原理相悖。评说吴越文化的特徵,应以吴、会平原为准。例如,上引汉书地理志评说先秦的吴越风习,就以身居吴、会平原的吴、粤之君为其代表。说汉代的吴越风习,也应以吴、会平原为准,否则就没有可比性。此其一;其次,在时间段上,应以民族大换班基本完成以后,即西汉中后期、尤其是东汉时期为准。查古代文献资料,在这样的时间段与这样的地理范围内,很难发现吴越之民还好勇如前、轻死易发的事实。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吴越地区几乎是唯一的净土。东汉末年,唯勾章人许昌起事,当年即被孙坚削平。此后,孙坚并没有在轻死易发(?)的故土聚众割据,而是北上角逐。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注引吴书云: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试想:其民轻死易发的地方,怎能一再成为乱世中的乐土?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古表明,吴越地区的冶金业,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剑等兵哭最为精致,到了汉代,则以铜镜为代表。西汉的丹阳郡,东汉的吴郡与会稽郡,是全国铜镜的着名产地,质量居全国前列。剑是凶器,镜是美容器具,冶金业的代表性产品由剑变为镜,从一个侧面反映吴越文化的特点已由尚武变为崇文。汉书地理志说汉代的吴越之民仍喜用剑,而田野考古表明,吴越地区所出的汉代铁剑并不比别处多,也不比别处精,与东周时期的吴越铜剑根本无法攀比。班固恐怕是刻舟求剑,以旧成见窥测新形势,其言有失据之嫌。3.文学与子学转型后的吴越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它与其它地区的汉文化比较,一开始就显示出自己的特点,下面以西汉的文学与东汉的子学为例,略见其端倪。西汉初,见于正史的吴越士人,仅有严忌一人。忌本姓庄,汉书为避东汉明帝之讳而改为严。据汉书邹阳传记载,严忌与邹阳、枚乘皆以文辩着名。初依吴王刘濞,后来,刘濞与景帝矛盾激化,他们三人北上投靠梁孝王。东汉王逸编撰的楚辞章句一书,有严忌哀时命一篇,这是今天所能看到的汉代吴越第一篇文学作品。汉武帝时,会稽郡有严助、朱买臣位列九卿。据汉书本传记载,严助与朱买臣都是吴人。据汉书严助传云,吴人严葱奇也得武帝亲幸。上述四人,皆长于辞赋。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夫子(严忌)赋二十四篇、常侍郎庄葱奇赋十一篇、庄助赋三十五篇、朱买臣赋三篇。汉书地理志说: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他们在经学方面成就不显,汉书艺文志仅记有庄助四篇,归为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吴越士人,西汉时期以辞赋见称于世,东汉时期,则以子学最为所重。卢云先生根据东汉时期各地区所出的书籍种数、后汉书列传人数,以及五经博士、三公九卿、从事私家教授者的籍贯分佈,这五类数字,制成东汉时代的文化发达区域图。与豫兖青徐司地区、三辅地区、巴蜀地区相比,吴会地区经学书籍所佔比例最小,而子学书籍比例特大,佔到52%。吴会地区的子学着作不但数量特大,而且质量特高,汉代最重要的子学着作莫过于王充的论衡,它就出在吴会地区。4.养生与隐逸吴越地区远离国家的政治中心,战争较少,又有长江、钱塘江等天然屏障,是隔岸观火的好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气候宜人,只要家有薄产,可以静心做你的学问,玩你的艺术与科技。因此,经学不显,子学发达,文艺与科技人才特多,是此后二千年间吴越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汉代就已显露出来。这样的地理环境,也是修身养生、藏匿隐士的理想地方。古代最复杂的养生术莫如炼丹术。世界炼丹史上第一部理论着作周易参同契就产生于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魏伯阳之手。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炼丹家兼医药学家几乎全出于吴越地区。光武无寸土,子陵有钓台。汉代最着名的拂袖高蹈的大隐士严子陵就出在东汉初年的吴越。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披羊裘钓泽中。刘秀三番五次派人把他拉到洛阳,他还是不肯做官。刘秀与他共卧,他竟敢把腿压在皇帝老兄的肚子上。最后,皇帝屈服了,放他回家,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復特徵,不至。年八十,终于家。今子陵钓台距江面约70米,使人有放长线钓大鱼之感。不过从钓台仰望,高山插云,俯瞰大江,春水融融。身临其境,确能喜忧俱忘,宠辱不惊。遥思之陵当年,垂钓处一定贴近江面,一定是后人把钓台越筑越高。看来,钓台的确比帝座牢固、永久,富春江更比洛阳城清静得多,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此后,吴越地区一直是逸民、高僧的天堂。每当北方游牧民族血洗中原时,这里尤其成为红尘中的一片绿荫。这片绿荫在东汉时就已长成,并不是永嘉之乱以后北方难民从血海中移植过来。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主要人生道路。这使他们失去独立的人格。要想人格独立,必须生活独立。吴越地区的文人生活独立的可能性较大,这使他们可能不学或少学直接为帝王家服务的经学,而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像儒林外史所描写的那样。儒林外史正是产生在吴越地区。从严子陵到儒林外史,一条非主流的文人生活道路,两千年不绝如缕,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越文化的一个特点。作者:董楚平,吴越文化除阴柔、精细之外,又平添了消费特征和奢华之习。到清康乾盛世,苏、杭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其间不论是经济、科技、教育,还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都成为这一文化走向高峰并在全国领先的标示,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全国经济中心和南方文化中心逐步向上海转移,“海派文化”愈来愈被人们所接受和吸纳。而被视为吴越文化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它标示的是,以上海为龙头和轴心的一种文化形态,其覆盖面应当包含如今的长三角地区,而其影响力则远远超越了这一区域的范围。建国以后,海派文化虽在特殊境遇中屡经波折,但其精神和理念仍得以顽强地传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植根于吴越文化传统的海派文化,日益被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长三角整个区域成为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比翼齐飞,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与小城镇的兴盛,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义乌现象相继出现,都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偶然因素使然,从这一区域的文化传承与更新中,就不难找到现实的注脚。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度推进,上海作为长三角领头羊的地位愈加稳固。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区域文化无障碍互动、共同繁荣的急切呼唤。在这种情势下,海派文化必然要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为自觉的主动性,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文化的引领、统摄与辐射功能。二、吴越文化的地域特征及成因研究吴越文化,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以江南文化中心为代表。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如现今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越剧,以爱情为主题,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儒雅的女小生为主要亮点,谱写吴越的文化特色。(二)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如绍兴的特色师爷文化,师爷们随机应变、灵活善变的思维方法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把吴越文化的精华发挥的淋漓尽致。(三)古迹闻名、开拓胜地。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开放思想形成较早,实业发展、开发精神、求胜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尚自然、淳朴平实、开拓进取的精神,正是目前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开拓风格的延续。如杭州西湖的开放,将你带入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里。(四)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如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在革命中战斗着。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丰富的,就像其文化的典型代表梁祝传说一样,会让后人传诵着;就像其文化中的名人唐伯虎一样,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汉代的吴越文化,则是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吴越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开始于楚威王败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这段时期,吴越地区的越人大量入海南奔,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吴越,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变换,使吴越文化的民族性随之激变。文化转型的趋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到西汉中后期,皖南、宁镇、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已基本汉化。到六朝时期,浙江南部地区也由北向南渐次完成汉化。一.中原人入主吴越公元前222年,秦灭越。次年,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36郡。吴越地区设会稽与鄣二郡。会稽郡所在吴县(今苏州),辖境约当苏南太湖流域、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之地,西汉时曾扩大到福建全省。鄣郡治所在浙江安吉西北,故城犹在,辖境约当苏南大茅山以西至皖南新安江以北之地。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将鄣郡更名为丹阳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各郡县官员基本上都由中原人担任。中原人南下取代了楚人、越人的统治地位。例如后来的东吴四大姓之一的吴县陆氏家族,原为中原世族,西汉时陆烈被委任为吴县令,子孙发展成为江东大族。东汉的陆续、陆康、陆绩,东吴第三任丞相陆逊及其孙陆机、陆云,皆为吴县陆氏家族中的名人。东汉时山阴名人郑弘,其祖父本是齐国临淄望族,汉武帝徙强宗大姓,不准族居,他只得将第三个儿子移居山阴,遂发展成为会稽大姓。文化名人王充,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市境),远祖从军有功,西汉时封于山阴阳亭(今绍兴市境)。秦汉以后,越族后裔成为吴越大姓者,恐怕只有顾氏。郑樵通志氏族略二说: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顾氏有南北二支,根源则一。因为夏代的己姓有南方越人的血统,夏越本同源。吴郡顾氏也是东吴四大姓之一,顾雍在东吴任丞相19年,任职时间最长。其祖先顾综,东汉明帝时人,曾任御史大夫、尚书令。西晋灭吴后,陆机、陆云与顾雍之孙顾荣同入洛阳,被当时人称为三俊。八王之乱时,二陆身亡,顾荣返吴。晋室南渡后,吴郡顾氏与陆氏是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的重要支持者。至南朝四代,吴郡顾氏仍显赫不衰。进入吴越的中原人,除士人、官吏、军队外,还有大量下层贫民。如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汉书武帝纪)。据王鸣盛估计,这次迁入会稽郡的关东贫民,约为14万5千人(十七史商榷卷9),以填补越人迁出后留下的空白。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都实行强干弱枝政策,迁天下豪富强族于京师,关中片面繁荣,东南落后停滞。史记货殖列传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末年,群雄并起,基本上以士族大姓为主。余英时长篇论文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列有两汉之际各地豪杰起事表,共列起事武装88支,起事地点88处,大多在黄河流域,陕西、河南、山东因经济发达,大姓林立,所以起事最为频繁,武装最为密集。长江流域的武装起事,自四川、湘北,最东止于安徽庐江与江西南昌(豫章)。淮河流域的武装起事最南止于临淮(江苏盱眙)。会稽郡未占一支。这说明到西汉末年,太湖与钱塘江流域人烟还很稀少,士族势力薄弱。这种情况,使太湖、钱塘江流域在两汉之际的战乱年代,成为中原人士的一个避难处所。二.东汉时期的初步发展与进一步汉化东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任命任延为会稽都尉。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云: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王充论衡自纪篇记建武十年(公元34年),他八岁就学时,书馆小僮百人以上。会稽教育已颇发达。 这些都是东汉初年情况。到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政府将会稽郡分为吴郡与会稽郡。吴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辖境约当苏南太湖流域、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会稽郡治所在山阴(今绍兴),辖浙江以东之地。太湖、钱塘江流域由一郡分为二郡,说明到东汉时期,这里的人口增加了。汉书为吴越地区人物立传者,仅严助、朱买臣、郑吉三人,严与朱都是太湖平原的吴人,郑吉是会稽人。后汉书为吴越地区人物立传者,有23人,其中,钱塘江以南有14人,主要集中在山阴、上虞、余姚一线。到东汉时期,太湖、钱塘江流域不再是无千金之家的荒凉之地。从西汉到东汉,吴越地区人口是增加了,但增加得并不很快。西汉时期,太湖、钱塘江地区称会稽郡,有223038户,1032604人。东汉时期,这里分为吴郡与会稽郡,其中吴郡有164164户,700782人;会稽郡有123090户,481196人。两郡合计共有287254户,1181978人。经历200多年的和平发展,只增加64216户,149374人。户的增长率是28.3%,人口的增长率是14.5%。这200多年的吴越地区情况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中原遭战争严重破坏,人口外流;吴越地区和平发展,人口内流。经200多年的和平发展,人口只增长14.5%,除去原有户口的自然增长数,外来的户口不会很多。查现有东汉资料,没有发现像西汉武帝元狩四年那样,由政府组织迁徙中原贫民充实吴越地区的记录。因为这时中原户口大减,急需充实。上引后汉书任延列传说: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这条资料说明,两汉之际确有中原士人避乱会稽,但待中土安定之后,这些中原士人,尤其是其中的中上层分子还是要返还中土的。留下来的大多是下层人民。因为当时的吴越地区条件尚差,对中原中上层士人缺乏吸引力。查东汉时期吴郡与会稽郡的名人大姓,基本上是西汉时期或西汉以前已经住在吴越地区。后汉书列传所列23人,没有一个是西汉末年避难而来的。没有写入后汉书列传的富春孙氏,是孙武之后,可算是最早进入吴越的华夏家族之一。中原孙氏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后改称田完。陈、田古字通。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孙武带着兵书13篇来到吴国,公元前512年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帮助吴军破楚入郢。武生明,字景浩,以父功食采于富春,遂为富春孙氏。西汉末年因世乱而进入吴越的北方士人,后又留居吴越而成为南方土着士族者,当然有,但不多。查正史资料,北方士人因避难来吴越,最后留下的,似乎只见一人。晋书儒林列传记载:范平,字子安,吴郡钱塘人,其先桎(应为金旁)侯馥,避王莽之乱适吴,因家焉。在地方史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类似资料,例如,嘉泰吴兴志卷16以及唐元和年间吴兴丘氏碑记载:乌程丘氏,本是齐鲁世族,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因王莽篡权,遂留江南,居乌程。子孙繁衍,成为吴兴郡一大显族,汉魏六朝出了不少人才。总之,太湖、钱塘江地区的种族大换班,到西汉中期已基本完成。东汉时期的户口增加,文化进步,基本上属本地区的自然增长与自身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外来人口与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涌入,这一点与后来的六朝时期根本不同。以上说的是太湖、钱塘江地区。浙江南部地区开发很慢,只在西汉时增设一个回浦县(今临海),东汉时增设一个永宁县(今温州)。三国时,许靖致曹操书,说自己曾离开会稽,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三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三国志蜀书许靖传)其言可能过甚,不过,会稽郡虽辖有浙南、福建,汉人可能只住在县治附近,广大乡野,尚为越人天下。到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后,这种情况才基本改观。除浙南以外,还有个山越问题。山越是江东地区未被政府控制的山野居民的泛称,其民族成分,越人可能居多,主要聚居于今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山区。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主吴会平原,越人遁入西部山区,没有对汉人构成威胁。到三国时期,孙吴建都建业(今南京),丹阳郡一带的山越就成为心腹之患,也是西取荆州的第一块绊脚石,故势在必除。孙策时,江东山越较大的割据势力已全被孙氏所击溃,剩下的是依山阻险,抵抗孙氏的豪强武装。孙权加速步伐,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三国志吴主传),侧重在丹阳、豫章、庐陵、会稽、鄱阳诸郡交界一带。孙策、孙权每镇抚一地,即建郡县以治之,并编入军队。如讨平黟、歙一带的山越后,分黟、歙之地,以六县为新都郡,派名将贺齐坐镇其地。这是浙西、皖南开发史上的大事。山越大多是古越人的后裔,两汉时期就已存在,到东吴时期,因对汉人政权构成威胁,而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孙吴政权讨平山越,设县管辖,编入军队,使山越迅速汉化。三.文化转型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到西汉中期,太湖、钱塘江流域已基本实现种族大换班,主要居民与主导民族已由汉族取代越族,该地区的文化面貌也就为之大变,即汉文化取代了越文化。越文化在考古学文化上的主要标志印纹陶,从此在该地区完全消失。古越族的特有乐器也在该地区悄然隐退,而大量出现于广州的南越王墓中。断发文身等古越人的习俗也不再见诸载籍。除了这些以外,文化转型主要还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1.汉语代替越语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于语言上。先秦时期,长江下游分属于吴、越二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长江下游尽归越国。吴越二国的基本居民是越族人和越化的东夷人,民间语言基本上是古越语。古越语属古侗台语,与中原、楚国的华夏语不同。楚国境内也有越人,他们是楚国的少数民族,而在吴越二国,越人是主要民族。吴国王室是周族后裔,应该能说华夏语,但入境随俗,其名字都有古越语特徵,应该同时能操古越语。犹满清皇族入关后,既能说满话,又学会说汉语。越国王室是夏族后裔,从山东迁来。而夏王室与南方越族本有血缘关系。先是禹为越后,然后是越为禹后。古越语的人名、地名甚具特色,首字多为勾、姑、无、夫、余、诸等。勾字古属侯韵,姑、夫、无、余、诸皆属鱼韵。侯韵与鱼韵是邻韵,古可旁转,通假之例甚多。四千多年前,良渚文化北迁,给中原的夏族注入大量南方古越族成分。夏与越古音都属鱼韵。一世夏王禹、七世夏王予,以及六世夏王少康之少子无余,也属鱼韵字。十一世夏王名不降;后来的越王人名中有不寿、不扬。不也是古越语发音之一。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娄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祀(史记陈杞世家)。娄是地名,是夏裔居地。娄古侯韵,与勾同部。春秋经襄公六年:杞伯姑容卒。姑容更明显是古越语人名。由于越国王室与古越族有如此根深蒂固的关系,所以越国王室比吴国王室更富有越文化特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后,楚人开始自西而东、自北而南进入故吴地。楚人给吴越地区带来最初的华夏语影响。楚语是华夏语的南方方言,后来的吴语,有楚方言基础,时至现代,吴语与老湘语还有许多共同之处秦代与西汉时期,中原人大量入主吴越,华夏语成为吴越地区的官方语言,并逐渐深入民间。但古越语在民间仍残留相当时间。西汉晚期扬雄着方言,所记吴越方言主要是侗台语词汇。吴越地区的华夏语,经东汉至西晋的三四百年演变,形成一种汉语方言:吴语。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刘真长始见王丞相(导),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南齐书王敬则传载:敬则名位虽达,不以富贵自遇。危拱傍遑,略不衿裾。接士庶皆吴语,而慇勤周悉。这些吴语皆指当时吴地的汉语方言,与南下的北方士人所操官话略异。但都属华夏语(汉语),与先秦吴越夷言根本不同。左传哀公十二年,卫出公被禁于吴,获释后,卫侯归,效夷言。西晋杜预注云:夷言,吴语。谨按,杜注欠确。左传夷言指的是先秦古越语。杜预是西晋人,当时所说的吴语,指吴地的汉语方言。古越语(夷言)与吴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两者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吴越春秋记载不少所谓吴越时期的诗歌,用的是汉语,文从字顺,毫无古越语痕迹。这些诗歌是汉代人创作,好比现代人编古代历史剧。秦汉以后,见于载籍的吴会地区人名,已不见勾践、夫差、者旨于赐、不寿等古越语痕迹。但是古越语的地名仍保留下来,姑苏、无锡、芜湖、句(音勾)容、余杭、于潜、诸暨等,沿用至今。南方的柚子本是古越人栽种的水果,现在,浙江、福建、台湾以及西南地区的汉人称柚为抛,抛是古越语遗存。吴语有古越语的零星遗存,但就整体而言,它已是汉语的方言,而不是古越语的嬗变延续。总之,秦汉以后的吴越文化,其民族性发生根本变化,文化的基本形态由越族文化变为汉族文化,语言由越语变为汉语。2.由尚武变为崇文汉书地理志下说: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这段话常被人们称引,说汉代的吴越民风仍与东週一样,尚武骁悍;并据此认为,直到永嘉之乱,北方士人大量南渡,才一举改变吴越文化的尚武特点。此说不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人类学、民族学原理相悖。评说吴越文化的特徵,应以吴、会平原为准。例如,上引汉书地理志评说先秦的吴越风习,就以身居吴、会平原的吴、粤之君为其代表。说汉代的吴越风习,也应以吴、会平原为准,否则就没有可比性。此其一;其次,在时间段上,应以民族大换班基本完成以后,即西汉中后期、尤其是东汉时期为准。查古代文献资料,在这样的时间段与这样的地理范围内,很难发现吴越之民还好勇如前、轻死易发的事实。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吴越地区几乎是唯一的净土。东汉末年,唯勾章人许昌起事,当年即被孙坚削平。此后,孙坚并没有在轻死易发(?)的故土聚众割据,而是北上角逐。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注引吴书云: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试想:其民轻死易发的地方,怎能一再成为乱世中的乐土?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古表明,吴越地区的冶金业,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责任胜于能力心得体会模版
- 旗袍秀新闻发布会方案及流程
-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
- 应急消防管理站面试题及答案
- 区“拿地即开工”、“交房(地)即发证”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 眼袋泪沟医学科普
- 网上警局建设方案
- 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题目及答案
- 4S店会计工作流程
- 新消防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许昌市九年级中招语文二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造船电焊工合同协议
- 成人舞蹈合同协议书
- 2025超市承包经营合同
- 青海省部门统计数据直报系统
- 讲人工智能的诞生课件
- 大气商务励志年终工作总结PPT模板课件
- 学校三年级24点竞赛考试试卷
- 《林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申请表(种子类、苗木类)空表
- 硅胶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无机化学第4版下册(吉大宋天佑)201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