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1页
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2页
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3页
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八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棋源中学 付宇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2.体会诗歌丰富而深邃的意境。3.理解分析诗人形象,进一步认识杜甫。二、【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2. 难点:通过叙写自己的茅屋,抒发了崇高的理想和愿望。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杜甫43岁时,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诗篇,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于是他感慨万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整体感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1)字词怒号(ho)三重(chng)布衾(qn) 大庇(b) 突兀(w)见此屋师提醒:大家诵读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字(2)解释下列字词: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洒(散落)冒(挂)忍能(这样)俄顷(一会儿)漠漠(灰蒙蒙的)向昏黑(渐近,将近)衾(被子)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彻晓,到天亮)寒士(贫寒)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合作探究1.赏析第一诗节设计问题: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设计问题:“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设计问题: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设计问题: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设计问题: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2.赏析第二诗节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设计问题:群童为何抱茅?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铺床。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设计问题:“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设计问题: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设计问题: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3.赏析第三诗节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结果秋雨还是不请自来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设计问题: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讨论明确:“夜雨湿屋” (长夜沾湿、屋漏难眠) (板书)。4.赏析第四诗节设计问题: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5.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并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明确)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拗。”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模向昏黑。”写出了接近傍晚时的凄凉,渲染烘托诗人凄惨暗淡的心境。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抒情,如第四段。在前三段的叙事兼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阔大胸襟,此句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五、【效果检测】六、【课堂小结】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在雨夜屋漏、长夜难眠之际,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