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永济市城西中学 张春燕 一、对教材的理解(一)教材地位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同时,也是对下一节将要学习的“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起到铺垫作用,在整本书的教学中承上启下,起到桥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 以课标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我们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能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燃烧和灭火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发展实验探究能力。2、通过学习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初步形成自护自救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2、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报效祖国。(放在首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燃烧条件实验探究二、教学构想(一)学情分析1、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而且学习了一些物质的燃烧,对生活中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验探究更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探究的过程及知识的实际运用。2、九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里特点是共性的,也喜欢从身边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去探究、思考,这是这节课设计的切入点和出发点。(二)设计思想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三)教材处理本节课能根据学情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实验,使用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避免了产物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四)教法 1、引导-探究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大课的信息量。(五)学法 1、自主学习法:以导学案导引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效率。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3、实验探究法: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播放神州发射视频,引发思考,导入课题,由此展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展示燃烧的四幅图片,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来构建新知识,归纳得出“燃烧”的概念。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环节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魔术激趣,条件探究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先请每小组的同学猜想燃烧的条件,并做三个分组对比实验:木条与玻璃棒在酒精灯上灼烧对比,引导学生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蜡烛燃烧与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燃烧对比,得出燃烧要与氧气或空气;纸团与木块点燃对比实验,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设计意图:此环节先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实验探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创新设计,深入探究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课本128页实验: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师生共同总结燃烧的条件并展示通常状况下一些可燃物的着火点。通过对比三个实验装置,分析装置的优缺点,进行实验创新。经过教师演示创新实验,最后总结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析实验装置,教师演示创新实验,想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避免产物对空气的污染,同时也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四)灭火原理,及其方法让学生观看火灾视频,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学生自然想到,应该如何来灭火?引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教师联系生活,通过展示图片模拟火灾场面,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尽可能展示出各种灭火方法,归纳出灭火原理。然后进行成果交流。设计意图:此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掀起课堂气氛的高潮。在归纳中,教师应强调:不是降低着火点。以进一步突破难点。(五)预防火灾,学会自救让学生观看视频,自主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报效祖国。设计意图:此设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学以致用,提高自己适应生活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科学发展服务。(六)归纳小结 ,及时巩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做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设计意图:把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学以致用。四、我们的板书设计1.燃烧的定义 设计意图:我们的板书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有机结合起来,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记忆和强化。五、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2、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4、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没有达到着火点 B.无水酒精是液态C.没有与氧气接触 D.无水酒精挥发快 5、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的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C.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6、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7、用水可以灭火,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水蒸发吸热,提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大量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大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着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D、水的密度大于空气 8、某商学院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四名女生从六楼跳下当场身亡,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沿楼梯迅速下楼 B、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C、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D、封闭房门,沿绳索下坠 9、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条件回答:(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使火烧得更旺。10、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释下面的成语:釜底抽薪、杯水车薪、钻木取火。 六、教学反思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从学生所查资料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如有的学生说用纸锅来烧水,由于纸是很容易着的,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课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