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曹红艳).doc_第1页
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曹红艳).doc_第2页
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曹红艳).doc_第3页
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曹红艳).doc_第4页
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曹红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分类号 密级密级 U D C 编号编号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 学学位位申申请请人人姓姓名名 曹红艳曹红艳 申申请请专专业业学学位位类类别别 教教 育育 硕硕 士士 申申请请学学位位专专业业方方向向 学科教学学科教学 语文语文 指指导导教教师师姓姓名名 黄念然黄念然 副副教教授授 2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Four Editions of Chinese Textbooks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 A Degree in Chinese Teaching By Cao Hongyan Postgraduate program College of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 Supervisor HuangHuang NianranNianran Academic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Signature Approved May 2006 I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鉴于教科书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且目前国内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很少 研究 方法单一 因此 笔者产生了对东 南 北 中四个不同地区的语文教科书进行 比较研究的想法 西部还没有开发语文教科书 笔者以这四个版本的七年级上册 语文 为切入点 首先对四套教科书的特 色进行评介 然后归纳共性与个性之处 在比较研究中 上教版语文教科书彰显 其特有的 魅力 第一 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观 第二 较好落实三维目标观 在比较研究中 分析了在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趋势与发展中存 在的问题 提出了理想的语文教科书的课程观 知识观 文化观 关键词 关键词 语文教科书 比较研究 知识观 正本清源 除旧迎新 II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rucial position of the textbooks in school education 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tries to carry on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es on the Chinese textbooks from North South East and Central China except Western area though the researches on the textbooks in China are scarce and tedious at the present Author is making a breakthrough in Chinese Book Book One of Grade 7 based on the four editions from four areas mentioned above At first the author made an assessment upon the features of these four sets of textbooks then summarized their general character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s In comparison the textbooks edited in Shanghai reveal the charms Firstly the books focus on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Secondly the books reflects the concep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targets In research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textbook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problems in China compulsive education at the present At last the author put forward ideal curricular viewpoint knowledge viewpoints and cultural viewpoint of Chinese textbooks Key words Chinese textbooks Comparative research Knowledge viewpoint Trace to its source under correction Remove the old ideas and pursuit news ones 目目 录录 BY 1 Supervisor Huang Nianran 1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I ABSTRACT II 目目 录录 I 引引 言言 1 一 论文的研究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 三 研究的对象 3 四 教科书研究的角度 3 第一章第一章 教材的概念以及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教材的概念以及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 5 一 教材的概念 5 二 我国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 6 第二章第二章 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评介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评介 8 第一节 上教版语文教科书 七上 评介 8 一 选文的标准 完整与契合的统一 8 二 教科书的结构 简约与开放的结合 16 三 学习方式 在传承中拓新 17 第二节 鄂教版语文教科书 七上 评介 17 一 选文标准 无序中的硬伤 17 二 教科书的结构 内 外衔接的缺失 22 三 学习方式 明朗而简洁 22 第三节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 七上 评介 23 一 选文标准 精英文化的审美观 23 二 教科书的结构 精细之余的拖沓 26 三 学习方式 通向 大语文 的小径 26 第四节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 七上 评介 27 一 选文标准 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27 二 教科书结构 紧凑而富有生动 30 三 学习方式 新旧经纬的交织 30 第三章第三章 理想教科书展望理想教科书展望 32 第一节 对比中的凸显 32 一 课程改革对教科书的观照 32 二 四套教科书的综合评析 33 第二节 理想图式的展望 35 一 理想教科书的课程观 35 二 理想教科书的文化观 37 三 理想教科书的知识观 37 结结 语语 39 附录一附录一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7 9 学年 学年 40 附录二附录二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7 9 学年 学年 41 附录三附录三 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建议 4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3 后后 记记 45 1 引引 言言 一 论文的研究意义一 论文的研究意义 如何能使国家综合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是关键 而人才的造就 依赖于教育 因此 教育在新时期肩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和民族使命 由此带来 了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 中国的教育改革如破竹之势 由局部到整体 由中央到地方 进行了全局性 范式层次上的变革 随之带来了教科书的 革命 当国内语文教科书一纲一本的格局打破后 语文教科书变成一纲多本 其发 展态势如雨后春笋 全国各地先后有十几个省市编写了地方语文教科书 虽然都 是课标版的教科书 在编写上都努力体现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观照 但是由于编 者个人对课程标准的诠释差异 带来对教科书编写在思想 形式 内容 体例等 方面的较大差异 教材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 均为一重要的教学载体 虽然现代的发展有不少 利用收音机 影片 电视 电脑辅助教学等方式 但文字的工作仍具威力 教材 作为一种最普通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媒体 在传播知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事实上 在各书籍 学报中 重视教材之言论随处可见 教材是影响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 外在因素 国内虽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教材进行研究 但多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研究的对 象比较窄 多是对某一段时期的 人教版 教材进行理论研究 但随着教材的变 化 这些研究很快失去了时效性 当前国家对教科书编写的政策放开了 允许地方编写初中语文教科书 初中 语文教科书一时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针对这些教科书 除了倪文锦 欧阳汝颖 对全国九个地方教科书 四川 辽宁 广东 江苏 浙江 上海 s h 版 北师大 版 人教版 的特点作了泛泛的介绍外 还没有人对某几套教科书作较深入的研 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 对初中语文教科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 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题研究的时效性 笔者研究的四套教科书 有今年才编的 如上教版 有去年编的 如鄂教版 最远的是 2001 年编的教科书 如人教版和苏教版 因此 2 笔者所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课题研究的桥梁性 应该说中国的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理论与教学 实践相脱节 比如 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育专家们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 教学 行为是不太满意的 而一线教师缺乏由专家们组织的有效的培训 对新课程的领 悟不透彻是必然的 笔者以一线教师和 在读 教育硕士的双重身份 想努力搭 起这座桥梁 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课题研究的代表性 笔者研究的四套教科书分别属上海 江苏 湖北 北 京四个地区 在地理位置上分别属于东部 南部 中部 北部 西部还没有开发 出教科书 从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上看 上海 北京属于发达地区 江苏 湖北 属较发达地区 2 课题的实践价值 作为理解课程内容媒介的教科书 教科书是学生直接学习的对象 是理解 课程内容并达成课程目标的媒介 它表现为蕴藏丰富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具体 直观 生动的事实 现象或过程 在教学中 它既是学生的学习对象 同时也左 右着学生对科学概念等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只有优质的教科书才是最短 最 有效的桥梁 改善教科书有助于学生学习 教科书之编纂影响学生学习 实可藉 britton 等 1993 在 优异及差劣的文章对学习者之影响 理论与研究 一文说明 在 30 次为改善学生学习而修订教科书的实验中 重写教科书的有 18 次 加入学习要 素的有 12 次 18 次重写教科书的实验中 有 16 次成功地帮助学生学习 只有 2 次未见成效 而在教科书加入学习要素的 12 次实验中 有 10 次能帮助学生学习 只有 2 次未见成效 由此可见 若能改善教科书之编写 学生学习更有效果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目前在该课题上尚无研究 国内关于教材研究的现状 1 教材研究的方法 目前国内的欧用生 李威熊 黄显华 霍秉坤等人分别采用文献分析法 内 容分析法 比较研究法进行教材研究 例如 香港黄显华 霍秉坤 著的 寻找 课程论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 2002 第一次系统的提出教科书的编写理论与 方法 并对香港 台湾 内地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初步分析比较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为总主编 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的 语文教育 3 展望 2003 介绍了国外的课程改革状况 通过与国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 指出我国语文教科书的问题 该书还系统地阐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历程 阅读教 学改革的趋势 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等 该书是对目前国内语文教材现状的一个比 较详细的资料的汇编 小结 综上所述 国内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方法显得比较单一 仅从理论上对 教材进行系统的梳理 笔者准备采用行动研究 问卷调查 比较研究 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 研究的对象三 研究的对象 欧用生 李威熊研究的是课改前 1994 的语文教材 黄显华 霍秉坤研究 的是教科书的编写理论与方法以及香港 台湾 内地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 赖瑞云研究了从 1988 年至 1995 年以来 人教版 高 初中的语文教材问题 对于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 简称 上教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从中语文教材 简称 人教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 简称 苏教 版 湖北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 简称 鄂教版 这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 目前无人研究 四 教科书研究的角度四 教科书研究的角度 1 对教科书内容的研究 欧用生 李威熊是这个方面代表 例如 欧用生从 以下几方面分析大陆语文教科书的知识内容 1 课本的编排 其中包括了分析课文 注视思考和练习 语文基础知识 等 2 课文的选择标准 3 课文中问题的安排 李威熊 1994 从以下诸方面分析了海峡两岸中文科教科书的内容 1 教科书的内容及其配置 其中探讨了课文中文言文与白话文之比例 各 种问题之比例 作者之属国别之比例 海峡两岸语文教科书中相同课文等 2 课文体裁的特色 3 语文常识的内涵 4 作业练习 4 5 课文中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 2 对教科书结构的研究 赖瑞云研究了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突出问题 选 文的随意性 宽泛性与知能体系之间的矛盾 撰写了题为 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 主要问题仍在教科书 的文章 3 对教科书意识形态的研究 课程标准前的语文教科书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 陈雨亭对课程标准实施前的语文教科书 人教版 进行了性别研究 撰写论文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小结 综上所述 仅有赖瑞云的研究角度对当前的语文教科书有一定借鉴意 义 其他几位的研究仅限于当时的教科书呈现出的问题 时代变化快 教科书的 变化亦很大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新的文选型教科书呈现出新的特点 笔者将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紧扣语文新的课程标准 对这四套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 希望能在新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5 第一章第一章 教材的概念以及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教材的概念以及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 一 教材的概念一 教材的概念 一提到教材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是课本 答案是否定的 那什么是教材呢 当前国内人们对 教材 概念的定义经历了由纷繁复杂 莫衷一是到明朗清晰 达成共识的过程 国内曾经对 教材 概念的定义 有四种看法 1 作为素材的教材 在这个层面上 教材通常被认为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素材 材料 或 手段 陈鹤琴主张 大自然 大社会都是生活教材 这是最广义的教材概念 这种广义的解释只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或教材的源泉 而不是真正的教材 因为素 材只有教材化了之后 即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规律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教学特 征 学科特点等诸多教育需要的基础上 精选和提炼出来并进行切实加工与改造 的结果 2 作为教学材料的教材 在这个层面上 教材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一切拥有特定教育价值 的教学材料或工具 一般地 它包括 1 教科书 各种教学辅助性图书资料等 文本教材 2 多媒体课件等视听教材 3 模型 仪器等承载或传递特定教 育信息的物化形态的教具 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较广义教材的概念 这种区分并为 涉及教材的结构 功能和性质 因而这种区分的意义并不大 3 作为教科书的教材 这个层面上 教材仅仅指载教学活动中须臾不能缺少的 师生共同使用的教 科书 或课本 这是通常狭义教材的概念 与教科书的概念完全等同 4 作为理解课程内容媒介的教材 这个层面上 教材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 是理解课程内容并达成课程目标 的媒介 它表现为蕴藏丰富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具体 直观 生动的事实 现 象或过程 在教学中 它既是学生的学习对象 同时也左右着学生对科学概念等 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在连接学生生活和科学生活的无数环节与措施中 只有 优质教材才是最短 最有效的桥梁 正因如此 这个层面意义上的 教材 概念 才是原本含义上的教材概念 在这里 笔者进行研究的教材是狭义观的教材 即教科书 以上对教材概念 6 的梳理参考刘继和与顾黄初先生对教材的定义 1 语文教科书在学校母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 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 如何使语文 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动机与兴趣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促使教师与学生 积极主动地 创造性地教与学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发展平台 这是当前语文教学 中的重要问题 二 我国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二 我国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 倪锦芯 欧阳汝颖在 语文教育展望 一书中对我国语文教材的演变分了如 下几个阶段 2 1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与经学 史学 哲学 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 语文教材一般由经学教材 蒙学教材 文选教材 诗选教材作为语文主体教材 经学教材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其影响最深的是 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到了宋代又增添了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为必修教材 蒙学教材最有代表性的当数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等 文选教材当以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选的 文选 为宗 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 之先河 后世人多仿效 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诗选教材以 唐诗三百首 为代表 2 我国近现代中学语文教材 1904 年 语文开始独立设科 清末流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以林纾编的 中学国 文读本 和吴曾祺编的 中学堂国文教科书 最有代表性 其特点是分册 分集 编写 选文按照现今后古的逆向编排方式 强调文学史的清晰脉络 民国元年之后 中学语文教材以谢无量编的 国文教本评注 影响为大 这 套教材突破了旧式文选型教材单纯以时代为序的 直线式 编排的老套路 兼顾 时代先后及文字深浅的两个方面 并尝试以文体分编的新体制 它开创了我国语 文教材以单元组织课文的先河 同时 这套教材的助读系统明显得到扩充 增加 1 顾黄初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扬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第 1 期 刘继和 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 沈阳 全球教育展望 2005 年第 2 期 2倪锦芯 欧阳汝颖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第 2 版 7 了诸如题解 作者介绍 注释和夹评夹注等内容 五四运动前后 提倡白话文 反对文言文的时代潮流猛烈地冲击着旧文化的 堤坝 洪北平编的 中等学校白话文范 首开用现代白话文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 先河 另外作业系统已开始作为教材的一个结构要素被编进教材之中 20 世纪 30 年代起 语文教材以单元组织选文日益发展 单元组织形式渐趋多 样化 其中以夏丏尊 叶绍钧编的 国文百八课 最具特色 该书每单元以一个 读写训练点为中心并配以一定的选文和作文题目 它以 文章学 为系统 每课 为一个单元 每课有一定的目标 内含文话 文选 文白合编 融知识 范文 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教材 是尝试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不朽之作 3 我国当代中学语文教材 我国著名语文教材专家顾黄初先生把当代语文教材探索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 1 第一阶段 1950 1955 解放初期的中学语文课本 课本非常注重思想 政治 选入大量的反映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的文章 第二阶段 1956 1957 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 这是新中国中学语文教材 建设的第一次改革 第三阶段 1958 1960 重新编写的语文课本 受当时 左 的思想路线 和政治运动的影响 这套课本偏重政治思想教育 第四阶段 1961 1965 新编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 试用本 和新编 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 第五阶段 1966 1976 文革 时期 全国没有统一教材 由各省 市 自治区以至基层学校自编 第六阶段 1977 1989 新编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和新编全日制重点 中学阅读课本 写作课本的试教本 第七阶段 1990 2000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一统天下 第八阶段 2001 现在 中学语文教材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允许地方 编写教材 这时期的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 以话题分单元选入文章 单元在结构上增加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或专题 教材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选文内容强调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 可接受性 和培养学生 科学探究的精神 特别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 用语文 1 顾黄初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扬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第 1 期 8 第二章第二章 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评介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评介 笔者选定上教版 鄂教版 苏教版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 这四 套教科书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每一套书都是一个大课题 为寻找较好的比 较点 笔者确定以七年级上册为切入点 四套教科书的七年级上册 语文 的课 文都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 分类组织单元 使学生认识语文的运用与生活的关 系 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与表达能力 都考虑到与第一 三学段语文教学的衔 接与过渡 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 是与小学相衔接的初 步训练 都力图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 中的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 充 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该册书为例 子 首先对四套教科书的特色进行评介 然后归纳共性与个性之处 提出建议与 意见 以此期望达成研究的目的 第一节第一节 上教版语文教科书 七上 评介上教版语文教科书 七上 评介 一 选文的标准一 选文的标准 完整与契合的统一完整与契合的统一 1 1 典范性 典范性 对于语文教科书而言 选录的范文应该是最能体现语言的 文章的或文学 的一般规律 这是编制语文教科书的最普遍的原则 1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选 文应该是文质兼美的篇章或文学作品 即篇章或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 这样的文章一般聚集在名家的作品集中 1 1 文质兼美 文质兼美 名家的作品是得到文学界乃至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 它们 既具有个别的 具体的特例 又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语文的本质与法则 选编了古 代名家作品有 14 篇 选编了现当代名家作品有 15 篇 共计 29 篇 在整本教科书 书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2 2 题材 体裁 风格的丰富多样 题材 体裁 风格的丰富多样 从体裁来看 选文有散文 诗歌 小说 人物传记 新闻 消息和通讯 日 记 神话 传说等 从题材来看 有励志篇 有劝诫篇 有反映艺术生活的 有 表达思乡情结的 有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 有阐发哲理意味的 有积极倡导环保 意识的 有真情报道祖国强盛的 有叹服古代江湖艺人卓著技艺的 有赞美当今 国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 有反映古人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神话故事的 也有神 9 秘悲壮的古希腊神话 至于文章的风格多样 主要体现在散文单元 牛汉的散文粗犷豪放 十六 滹沱河和我 茹志鹃的细腻温婉 十七 故乡情 叶圣陶的恬静冲和 十 八 藕与莼菜 鲁彦的真挚而细密 十九 故乡的杨梅 张抗抗的柔美而沉 郁 二十 故乡在远方 虽写同样的题材 体裁 但人的性情不同 审美眼光 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 于是就有了不同的风格 此单元给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一桌 丰盛的 精神 大宴 顾黄初老先生认为 体裁 题材 风格的丰富多样 有利于美化和净化学生 的心灵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审美观和人生 观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 自然现象 科技发展 文化传统等等的 认识能力 1这样整本教材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动态变化 考虑到有利于学生的 主动发展 关注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 内容设计注意弹性 注重知识间的整合 在保证基础的条件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 3 3 与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紧密契合 与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紧密契合 a 语文课程标准的评析 根据现代知识观 人类的知识广义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陈述性知识 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 用于回答世界是 什么 的问题 这种知识与人们日常使用的知识概念内涵较为 一致 也称为狭义的知识 而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 怎么办 的问题 也叫操作 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2仔细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 关于 7 9 年级的语文课程目 标 可以发现 课程标准分五个板块 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综 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侧重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知识 口语交际以前教科书中是没有的 基于时代的发展 人际交往在现代生活中愈来 愈重要 因此增设了口语交际这个板块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 语文知识与能力测评中占 10 分 口语交际虽然重要 但是放在语文这个大的框架 中 它还是处于次要地位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种能力 因为生 活处处离不开阅读与写作 鉴于此 笔者着重对课程标准的阅读 写作的教学要求进行了爬梳与整理 语文课程标准附在论文后 阅读板块阅读板块共计 15 条 按目标的类别可以分为知识 目标 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 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要形成朗读与速读能力 第一条 理解 领悟 1 顾黄初 顾振彪著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浙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第 1 版 79 页 2 顾明远 张大均主编 教育心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2 版 35 页 10 鉴赏能力 第四条和第八条 分析 判断能力 第十条 审美能力 第十一条 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十二条 搜集信息的能力 第十四条 知识目标 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在课程标准中 陈述性 知识 显得比较单薄 要求学生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 了解 叙述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等表达方式 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了解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等文学样式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常用的修辞方法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和文化常识 第六条 第七条和第十三条 程序性知识主要是认知策略 有略 读浏览法 第三条 目的是为扩大阅读范围 推敲词句法 第四条 目的是为了 理解选文 合作学习法 第五条 目的是丰富对问题的解决思路或对文本的解读 等 体验学习法 第八条 目的是为了移情文本 感同身受 加深理解 领悟新 知 知识重构 诵读积累法 第十一条 目的是提高欣赏的品味与审美情趣 利用资源法 第十四条 目的是拓展知识视野 情意目标 间接了解 领悟社会 人生 丰富生活经验与情感 第八条 科学精神的形成 第九条 审美情趣的提高 第十一条 写作板块写作板块 也分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意目标 不过更侧重于能力目标的 培养 能力目标 包括观察力 第三条 表达能力及个性化表达 第三条和第四条 提炼 概括能力 第五条 第六条 评改文章能力 第八条 正确使用标点 符号能力 第九条 知识目标 侧重于程序性目标 包括多视点观察 第三条 根据表达中心选 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第四条 学习缩写 扩写 续写 改写等方法 达成一定的 写作能力 情意目标 真情实感的写作 第一条 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第七条 以上的知 能 意目标应该渗透在每册语文教科书中 这样才能在三年时间 达成初中阶段语文总目标 b 本册教科书的评析 该教科书共有 4747 篇选文 分为八个单元 根据选文 的内容 情感倾向 文体特点及课后的学习建议 笔者进行仔细分析 以二单元 三单元 四单元为例 现统计如下 11 第二单元 第第 8 课课 第第 9 课课 第第 10 课课 第第 11 课课 第第 12 课课 第第 13 课课 第第 14 课课 知识目标 了解 抒情 的表 达方 式 什么 是意 象 多视角 观察生 活 了解议 论的表 达方式 了解描 写的表 达方式 移情及 作用 了解描 写的表 达方式 了解说明 的表达方 式 了解记 叙的表 达方式 能力目标 理解 文体 领悟 人生 搜集资 料 学写阅 读笔记 探究 归纳 理解重 点词句 品读 学写说明 性文章 学写 信件 应 用文 搜集资 料 概括 情意目标培养良好的兴趣 选 文 目 标 12 第三单元 第第 15 课课 第第 16 课课第第 17 课课第第 18 课课第第 19 课课第第 20 课课 知识目标 了解小 说的文 体特点 景物描 写的作 用 景物的特 点 进一步了 解描写与 议论的表 达方式 区别写实 与虚构 写人的作 用 联想 对比 景物描写 作用 比较分析 程序性 知识 语气词的 作用 语 法知识 景物描写 作用 品读法 能力目标 通过人 物语言 动作分 析人物 形象 分析 归 纳 品评鉴赏领悟 理解能力 概括 仿写 佳 句 能力 鉴赏 情意目标对故乡深厚的感情 选 文 目标 13 第四单元 第第 21 课课第第 22 课课第第 23 课课第第 24 课课第第 25 课课 知识目标 了解杜甫及 作品 比较法 了解借景抒 情的表现手 法 记叙文的六 要素 诵读积累法 典故及作用 了解外貌描 写 心理描 写及其作用 诵读积累法 知人论世法 引用典故及 作用 诵读积累法 景与情关系 多角度探究 主旨 揣摩重点词 句 语句 方法 多角度理解 诗句含义 能力目标 概述 品评 鉴赏 分析人物形 象 改写 探究 探究诗主旨 推敲重点词 句能力 情意目标 提高品位与审美情趣 这些知识与能力训练点虽呈散点分布 但编排有序 可谓散而不乱 强调螺 旋式发展语文能力 一个人能力的发展都呈螺旋式状态 而语文能力的螺旋式发 展的规律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 都是一个相对封 闭的独立单位 与其他课文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 对学生来说 每学习一篇课文 选 文 目标 14 都要经历一次螺旋式深化的认识过程 这样 从课文到单元到全册到全套书 学 生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也就在这无数大大小小的螺旋式运动中得到发展 第二 任 何技能的获得 常常要通过多次重复的操作 而语文的基本能力 更是要经过大 量的活动才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由于语文学习这种螺旋式进展的特点 语文教材 内容一方面要注意各年级 学期之间的递进层次性 另一方面要重视新 旧内容 之间的覆盖关系 本册书遵循学生语文能力的螺旋式发展的规律 散点分布知识 与能力训练点 正是编者的匠心慧眼 2 2 时代性 时代性 较好体现时代特点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较好体现时代特点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1 关注自然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 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迅速的提高 但是 丰富的物质生活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自然环境较大污染的基 础之上 因此 环境问题自然成为当今乃至以后为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 该教材 第八单元 地球 我们的家园 中 编者选进五篇反映环境问题的文章 以引起 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尤其是第 41 课 可爱的地球 一文 编者选用第一位登 上月球的宇航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的文章 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视野 作者 站在太阳系的角度来比较 说明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地球 人珍惜的家园 此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 关注人类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无论是健 全人还是残疾人 无论是少年还是成人 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囊括在教材中 如 果你神游其中 一个个人物将向你扑面而来 忧国忧民的杜甫 白居易 二十一 杜甫诗三首 二十二 白居易诗二首 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 坚韧执着 坚持真理的经济学家孙冶方是当今学术界的楷模 三十一 孙冶方印象 一批 古代江湖匠人精湛技艺令人叫绝 第七单元 不畏艰险 勇攀高峰的当代中国登 山运动员们令人自豪 二十六 消息三则 二战时受迫害却仍然坚强乐观的德 国犹太少女安妮让人同情与敬佩 二十九 密室日记 中国顶碗少年勇于战胜 自己怯懦 成为生活的强者 他 她 们成为当今在青少年的心目中的英雄 二 顶碗少年 一位失聪的法国父亲以乐观向上勤奋求知的生活态度同样能培养 出优秀孩子 三十 你是我的辞典 而当今健全的中国父母们在急于求成的心 态中给我们的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心理重负 一 表哥驾到 在这些选文的背后 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编者对当今社会问题 尤其是教 育问题的关注 80 年代后长大的独生子女 受到家庭长辈们的过多呵护 以至于 他们的心灵显得格外脆弱 一旦遇到挫折这些学生该如何面对 这是其一 其二 我们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给孩子心灵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15 第六单元面对逆境和第一课 表哥驾到 3 选文时间 我们可以看下列一组数据 第一课 表哥驾到 是 1994 年版 作家秦文君是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第二课 顶碗少年 是 1999 年版 作家赵丽宏也是当代著名作家 第三课 我父亲的儿子 2001 年版 第十三课 难忘的游戏 2002 年版 第十四课 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 2001 年版 第二十六课 消息三则 报道 2003 年中国业余登山队成功登山珠穆朗玛峰的 事件 第二十八课 多角度报道 报道 2001 年中国北京成功获得 2008 年奥运会举 办权的重大事件 第三十课 你是我的辞典 2000 年版 第三十一课 孙冶方印象 2003 年版 第四十一课 可爱的地球 2002 年版 第四十二课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2002 年版 第四十三课 大芦苇 你还在守望吗 1999 年版 第四十四课 警惕生物入侵 2001 年版 第四十五课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2000 年版 以上数据说明教材在选文上紧扣时代的脉搏 具有时代性的选文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 正确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 足以使学生在思想上多有受益 具有时代性的选文往往运用最新鲜的 活在人们 口头上的语言 可以使学生受到生动活泼的 切实有用的语言教育 3 3 思想性 思想性 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 唐诗是中国国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该教材不仅在每个单元安排 两首唐诗诵读积累 而且专辟一个单元精学唐诗 除此之外 还有中国古代神话 故事 民间传说 清末的白话小说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高扬起了民主与科学 的两面大旗 但同时削弱了国人对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扬 在后殖民主义思潮泛 滥的今天 继承与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 4 4 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 紧密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紧密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 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产生对知识主动构 建的内驱力 上教版语文教材在这点上做得很好 教材第一单元都是反映同龄人 的故事 表哥驾到 中 我 由害怕优秀的表哥到来 到对他的同病相怜 最后 16 发展到依恋不舍 由 我 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折射出当代中国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功利心态 还有精湛技艺的顶碗少年 二 顶碗少年 爱冒险的美 国费城男孩 四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夙慧儿童方仲永 五 伤仲永 少时 顽劣的周处 六 周处 还有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故乡 儿时的玩伴 十五 社戏 放学后的游戏 十四 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 等 这些无不是儿童 青少年所熟悉的 刚入中学的青少年心理年龄还处在小学与中 学之间 这些文章无疑给他们的心理作了很好的过渡 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平 二 教科书的结构二 教科书的结构 简约与开放的结合简约与开放的结合 1 口语交际 写作 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 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这之前的教科书是从来没有过的 它是时代发展的产 物 当今社会 人际交往能力显得比较重要 如何与人沟通 如何发展自己的才 华 这就需要语言 海德格尔曾说过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 语言是人思维 的一种方式 人们用语言文字给世界命名 人们经过语言把对世界的认识从混沌 中提示出来 经过语言从无限中把意义带入人类社会 当学生把自己的宠物命名 为典典 或者点点 或者巅巅的时候 那一瞬间是动人瞬间 是他语言能力 创 造能力提升的瞬间 上教版编者很巧妙的把口语交际 写作 综合性学习习三者整 合在一起 利用语言学发展的新成果 把语言教学和社会交际的语言环境结合起 来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每次的综合性学习中 学生都要到 实地去考察 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 在实际生活中 用 语言绝不逊色于在课堂 上 讲 语言 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沉淀他 们的经验积累 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是编者内行之处 另外 每次综合性学习 学生都要进行习作练习 试举例如下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是 回眸唐诗 首先展示一个改写唐诗的范文 要求学生学习如何改写 改写完成以后 建 议学生开展一次 读写意找原作 的活动 要求学生对他人改写品一品 评一评 评 在一品一评中进行口语交际 评 在一品一评中进行口语交际 接着编剧本演小品 评 编剧本演小品锻炼学评 编剧本演小品锻炼学 生写作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表演才能 设计场景与道具能力等等 生写作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表演才能 设计场景与道具能力等等 要把方方面面的知识与能力训练整合在一块是很不容易的事 这需要编者付 出极大的心血和智慧 这种编排既简化头绪 又加强整合 2 弹性结构 教科书虽有 8 个单元 但其中有一个单元作为个人兴趣来学 17 习的 考试是不用考的 它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需求 这是该教科书特色之 处 另外 课后没有练习 而是学习建议 比较起来 如果是练习 教师与学生 必须要教和学 如果是学习建议 那么教师可以根据文体特点 学生的学力以及 教师个人的个性风格来处理选文的教法 学习建议应该说给学生与教提供了弹性 空间 三 学习方式三 学习方式 在传承中拓新在传承中拓新 该教科书没有开辟介绍学习方法的专栏 分布在各单元的课后学习建议当中 现整理归纳如下 1 注重在学习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 是否 也有类似的经历和体会 15 社戏 哪些描写乡情的文字让你心动 哪些 议论能引起你的共鸣 17 故乡情 联系自己的体验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18 藕与莼菜 等 2 借助网络资源辅助学习 比如第 14 课 上网下载两篇回忆鲁迅的文章 更多的了解鲁迅的文风与人品 3 强调诵读积累 每个单元都有两首诗 要求学生能背诵积累 4 注重自学 每个单元都有两三篇是自读课文 其它为精读课文 这样分 类体现了 教是为了不教 的教育思想 人教版也是如此 而其它两套教科书中 没有把选文分为精读与自读 综上所述 上教版语文教科书在选文的编排上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的编 写思想契合紧密 不仅如此 编者还考虑到上海发达地区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 在选文的数量上有所增加 在知识目标上有所拔高 但正因如此 既体现基础教 育的基础性 又体现了教科书编写上的个性化 这正是该教科书特色之所在 不足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该教科书对多元文化的关注较少 虽然选编了 一些外国作家的文章 但没有代表性 因此带来知识视野与文化视野的偏狭 第二节第二节 鄂教版语文教科书 七上 评介鄂教版语文教科书 七上 评介 一 选文标准一 选文标准 无序中的硬伤无序中的硬伤 1 选文的无序性 选文的有序性应该表现在单元话题编排上的类别性 单元体裁的相似性 单 元题材形式的一致性 学期 年 知识技能的阶梯性 18 1 单元体裁的不一致 鄂教版语文教科书 7 上 按单元分话题编排 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而相应选入五篇文章 五篇选文所反映的内容与话题相契合 但题材基本不同 比如 第一单元话题是成长的足迹 五篇选文前两篇是记叙文 1 一起长大的玩具 2 捅马蜂窝 后三篇是感悟类散文 3 海鸥乔那坦 4 只要翻过那座山 5 望天树 还有第二单元有诗歌 散文 叙事文 小说 杂糅相间 第三单元有诗歌 传记 散文诗 叙事文 学生学习时虽然对每一种 题材都接触了解了 但是每一种题材学习就像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一般 前面谈 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 了解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等文学 样式 第七条 因此 单元题材的不一致性给学生带来低效的学习效果 也很难 有效地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 单元题材的不一致性 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观照 教科书要关注人 类 关注自然 1 关注人类主要体现在关注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两方面 此建议带 来教科书在选文体裁上的新变化 即教科书应该反映人与自我 人与自然 人与 社会 鄂教版语文教科书 7 上 第二单元五篇文章是按 情感的涟漪 来组编的 选文在体裁上有的反映亲情的 6 诗两首 有的反映思乡情的 8 故乡的桂花 雨 有的反映人与自然的 7 短文两篇 有的反映家庭矛盾的 9 羚羊目 标 还有的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相濡以沫的友情 10 最后一片藤叶 该单元既 有反映人与社会生活的 也有反映人与自然的 还有反映人与自我的 虽然在编 写上吻合课程标准的建议 但是选文在编排上显得杂乱无章 单元体裁的不集中 势必带来学生在写作中不知如何写某类体裁 3 选文话题上的交叉性 该教科书共有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 主题 分别是 成长的足迹 情感的涟漪 光荣与梦想 探秘与发现 月光下的 故事 思辩的智慧 在第一单元中 笔者发现 海鸥乔那坦 只要翻过那座山 望天树 这三篇选文与第三单元的选文在情意目标上是一致的 鼓励人们要 树立理想 并努力追求理想 第一单元的 海鸥乔那坦 只要翻过那座山 和 望天树 三篇选文 在 形式上主要通过抽象的议论与抒情来劝诫青少年要树立理想 只要坚定理想 持 之以恒 就会实现理想 第三单元 理想 一文中告诉读者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 艰辛以及鼓励人们努力实现理想 袁隆平的 寻梦园 讲述了袁隆平不同时期 的不同梦想以及袁隆平以毕生心血为之奋斗的历程 航天女英雄 记叙了麦考利 1 秦训刚主编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 1 版 85 页 19 夫为理想 航天事业 而献身的感人事迹 前三篇是感悟性散文 后三篇是人物 传记 虽体裁不同 但是情意目标是一致的 那就是 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执着的奋斗 就会铸就光辉的人生 青少年应该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 并为之努 力 从以上分析来看 第一单元选文在情意目标上与第三单元选文交叉了 4 知识含量的薄弱性 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是 了解叙述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 等表达方式 了解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等文学样式 阅读目标 第 7 条与第 8 条 但是 纵观整册书的课后练习 大多关涉对课文的解读 方法 的引领 其中也穿插一点语法知识 而关于文体知识 表达方式以及文学常识几 乎没有涉及到 现将上教版与鄂教版同册语文教科书的课后有关练习比较如下 上教版上教版 圈画出具体描写石头之胜的句子 将这些内容进行归类 探究作 者偏爱石头的原因 编者有意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描写 石头也会说话 石头 能通情感 石头与人会融为一体 第十课 石头记胜 第一个问题在引导学 生了解什么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后两个问题突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编者并没 有生硬的呈现托物言志这一概念 而是以非常巧妙的提问引出来 既体现了编者 的 眼中有人 又散发着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烛照之光 为了便于比较 笔者挑选与上教版的第 10 课体裁相同 表现手法相似的鄂教 版第 7 课 空山鸟语 借景抒情 鄂教版鄂教版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 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课后只 设计了这一个问题 此问仅仅是对文本的解读 这个问题既很深奥 又挺大 为了进一步说明鄂教版知识与能力训练目标 现以第二单元为例 画图表如 下 20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第 6 课第 7 课第 8 课第 9 课第 10 课写作 知识目标 朗读诗 歌 的方法 圈点批注法 批注法 诵读法 体验法 描写 旁批法 体验法 讨论法 分角色朗读 法 能力目标 品读语词 培养语感 品读词语 培养语感 感悟 学写记叙 文 情意目标了解人间真情 丰富自己情感 综上比较 该教科书中弱化知识现象比较突出 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学生 没有知识的储备又怎么去运用知识 又如何形成能力 这是 技能中心主义 的 语文教学观 有了能力却没有在知识层面上升华 那也是 以其昏昏 令人昭昭 成为 蒙昧主义 语文教学观 过去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 而忽视了知 识的运用 导致学生读死书 做书呆子 而现在又矫枉过正 重能力 轻知识 究其原因 是课程标准制定上的问题 两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曾对课程 标准中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