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块检测试题鲁人版.doc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块检测试题鲁人版.doc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块检测试题鲁人版.doc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块检测试题鲁人版.doc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块检测试题鲁人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宁市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模块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负荷 弹劾 干涸 一丘之貉b须臾 舆论 逾越 自娱自乐c溶化 金融 冗长 庸人自扰d咀嚼 拮据 规矩 百废俱兴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默契 帷幕 放冷剑 魂牵梦萦b极致 贮存 破天荒 融汇贯通c蕴含 郁闷 故纸堆 欲擒故纵d诧异 抚慰 沾便宜 虚位以代3.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如果我们 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时的原意, 出新的旨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都被后人赋予了新的 。所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a擅长 产生 寓意 b擅长 生发 含意c善于 生发 寓意 d善于 产生 含意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参加这届世乒赛之前,李晓霞谈及比赛前景多少有些保留,倒是很多网友对她胸有成竹:“晓光霞彩,再现辉煌!”“大满贯,搞定了!”b李安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熏陶,两种文化在他身上发生激烈碰撞并最终融合在一起,使他执导电影时能够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c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我们必须把这条红线深深刻画在头脑中,坚决落实到行动上,举一反三,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d浙江嘉定某电气有限公司要求员工春节加班,不批准任何回家过年的申请,员工怕来年工作不保敢怒不敢言,只得暗中向报社电话求助。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亚龙湾的沙滩绵延近10千米,好似一条飘拂的白色玉带,湾内海水湛蓝,风平浪静,被誉为“天下第一湾”。b“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右翼政客们一再大放厥词,不仅丢光了日本国家和民族的脸,更丢尽了他们自己的脸,必将遭到全人类的唾弃。c“火星一号”计划在全球发起报名两周以来,已收到来自上百个国家的8万多名志愿者递交的申请,其中仅中国申请者就高达1万人之多。d由于湄公河流域涉及多个国家,各国执法部门跨界打击毒品犯罪受到主权、司法权等多种因素制约,亟需建立多国协作扫毒的长效机制。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孟子与邹鲁之风王志民孟子为战国时期邹国人,邹与鲁毗邻,但文化渊源并不相同。根据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考定:邹,也做邾,邾娄,是一个东夷土著的小国。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其为炎帝神农氏的苗裔,与黄帝后裔的鲁是两支不同文化。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鲁僖公之母称,“邾灭须句”为“蛮夷猾(乱)夏”,是“周祸”。次年,鲁国“伐邾,取须句,反其君”,则是“礼也”。可见在鲁人看来邹实为文化上的“异类”。细检孟子及以前的文献,都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这反映出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表现为两支不同质的文化。“邹鲁”并称,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与孟子同时而稍晚,这说明:在孟子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这应与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密不可分;“邹鲁之风”是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的,充分展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邹鲁”并称,邹在鲁前,这反映出邹文化在邹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力。鲁国本为周公封地,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之地。孔子去世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故乡鲁国,成为儒家发源地和孔门弟子及后学聚居讲学之所。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吸引力。同时,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又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其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教育;孟子一生极崇拜孔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的培育和思想上的巨大影响。然而,孟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邹国度过,从孟母三迁教子到成年后“始而设教,继而周游,终而归老”,邹文化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他思想的形成应该也与邹文化有密切关系。从现有历史文献考察,我认为其主体思想“仁政”的形成,与邹国文化传统具有直接关系。战国之邹,附庸鲁国,国小力薄,但在文化上却渊源有自,丰富深厚。其为东夷土著,始终保持了夷人的文化传统。说文解字:“夷俗仁”。后汉书东夷传注引风俗通:“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由于资料缺乏,邹国是否一直沿袭这样一种“仁”俗,难于详考,但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邹穆公在与鲁国冲突失败后,不忍处置老百姓的仁义之举。贾谊新书春秋也记载了邹穆公仁政的具体举措:“无淫僻之事,无骄燕之行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如子”,致使“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穆公死后,“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刘向新序刺奢则记载,邹穆公说粮食本来就是老百姓辛苦种出的,作为国君,“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是天经地义的。从邹穆公的作为看,邹国应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间,与他们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在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但“仁政”二字却从未出现,论国君如何行仁政的话语也不多见。孟子久居邹国,“聚徒讲学”,出仕为官,四十余岁方才出邹,游齐、适梁、访滕、过薛,大谈仁政理想与治国之术,邹文化传统对他思想的影响应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是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的出现和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又使战国时期的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之风”。(选自国学网,有改动)6.下面关于“邹鲁之风”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孟子及以前的文献中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说明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是两支不同质的文化。b庄子天下篇记载,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c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又使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从而形成“邹鲁之风”。d“邹鲁之风”或“邹鲁文化”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充分显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7.有关邹文化传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响,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文献资料记载,邹国应该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从而影响了后来孟子“仁政”思想的形成。b邹国因为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所以能够以弱小之国,存身于大国争雄中,孟子对此应该感受深刻。c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从未提及“仁政”二字,可见孟子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d久居邹国、四十余岁才出千分游历的孟子,一出邹就能大讲仁政理想,说明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8.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是东夷土著,曾被视为文化上的“异类”,但它文化渊源有自,并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b鲁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它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c孟子深受鲁文化影响,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已任。d“邹鲁”并称而邹在鲁前,说明在邹鲁文化中,邹文化比鲁文化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李龙眠画罗汉记明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注:李公麟,宋代著名画家,号龙眠居士,擅长画山水佛像。呍:指口张开。鬅鬙:头发散乱的样子。轩渠:愉快而笑的样子。锡飞杯渡:锡飞,跨着锡杖飞行;渡,乘着木杯渡河。相传得道高僧可以凭法力锡飞杯渡。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顾微哂 顾:回头看b若重不能胜者 胜:能承受c出其履将纳之 纳:交付d故为此图以警发之与 发:提醒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b双手捧之而承以首 剑阁峥嵘而崔嵬c共舁一人以渡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d后世所传高僧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画中罗汉渡江艰辛的一组是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12.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对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罗汉渡江图的记述,李公麟在图上共画了十八人,包括十五个罗汉和三个童子。b文章按照未渡者、正渡者、已渡者的先后顺序,生动地再现了李画中的情景,罗汉们神态各异,无一类同。c画中也有悠闲的罗汉,其中一个让童子抬着,一个让童子背着,他们的轻松与三位童子的辛苦形成鲜明对比。d作者认为,传说中的罗汉能够“锡飞杯渡”,而李画虽然手法高超,但表现罗汉渡江艰辛不符合佛教的本意。第ii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3分)(2)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4分)(3)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3分)1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纵笔三首(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注:回乡偶书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贺知章于是年辞官归乡,时已86岁。纵笔三首作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苏轼此时由惠州再贬儋州(今湖南儋县),时年62岁。(1)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儿童”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作答)(6分)(1) ,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 ,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杜牧阿房宫赋)(3) ,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长恨歌)忧劳可以兴国, 。 (欧阳修伶官传序)(4)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五、(12分)16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语段语意连贯,合乎逻辑。(4分)文化名人不同于一般的公众人物, 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承担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有的 成为国民的精神领袖。 名人的故里不去开发他们的“精神价值”,而仅仅把他们当成聚敛财富的“摇钱树”,那是对名人本人的不尊重, 是对民族文化的亵渎。17以“微电影”开头,将下面的文字材料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不超过80字。(4分)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对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视频短片的称谓。微规模投资(每部几千元到上万元)、微周期制作(1到7天或数周)和微时(30秒到300秒)放映是微电影的几个基本特点。微电影虽然篇幅短小,但具备电影的基本要素,即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微电影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悠闲状态下观看。微电影 18.下面两幅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旅游观念、方式,请分别进行解说。(4分)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模范教师许行千不该万不该,到这鬼地方来看什么复式教学。县教育局这位女局长有些后悔了。眼前一道平时只踩着石头就可以过去的小溪,不知什么时候涨了水,不深不浅刚好把几块踩着过河的大石头给漫过了。陪同的乡教育助理,也是个女的。这该死的小溪涨水也不看个时候,闹得她们进退两难,欲进得趟水,欲退又到了村口幸好这时她们要看的复式教学跛教员很懂事,已迎过河来:“来吧,我背你们过去。”局长同跛教员握握手,只手指搭搭边,一看跛教员v把发把手指甲很长,里边带着黑泥,便赶紧松开了。她仔细看看这跛教员,三十多岁,面黄肌瘦,一身制服皱皱巴巴,好像刚从箱子里掏出来的。右腿短一点,有点跛脚,走起路来一歪一歪的。光着两只脚,沾满了泥水。让他背,她有些踌躇,他会不会把自己摔在水里?她这略微发胖的身体细皮嫩肉,摔一下准不轻。可不让他背,这五月北方的溪水还扎骨凉都怪下边把这跛教员说神了,一个班上同时教三个年级,学习成绩、纪律如何好都怪自己耳朵软,弄到这儿来受罪。教育助理似乎看出局长的心理,她说:“没问题,他经常背学生。”背学生过河上学,原也是他先进事迹中很重要的一条。局长说:“那么 你先过吧!”她想背个大人可跟背个学生不一样,她得看看。没费多大劲,跛子教员就把教育助理背了过去。局长忸忸怩怩趴在跛教员身上,立即闻到一股打鼻子的汗味,她不由皱起眉头,屏息着鼻子,强忍着恶心。进村到了一间平房前,二十多个高矮不齐的学生,都痴呆呆地在那里列队等着呢。局长心里又一阵翻腾,这也算个学校?局长、教育助理被让到跛教员家里休息。一间草房黑咕隆咚,女人孩子一铺土炕。女人用衣襟擦擦碗给倒杯开水,局长未敢动。教育助理连忙把那碗水拿起来摇晃了半天,然后倒掉,又重新给局长倒了一碗,局长依然未动。跛教员吩咐女人赶紧杀鸡做饭,局长忙着制止,教育助理也说不用做,局长回乡里去吃。就听了一堂课,局长的屁股在巴掌宽的长凳上早就硌痛了。尽管跛教员教得很认真,学生觉得很认真,跛教员有些精彩的讲授和安排,把二十多个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调动起来,却没有把局长的注意力,从对长凳的诅咒上吸引过来。可局长往那儿一坐,跛教员就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了。他觉得这是一种殊荣,一直到送走局长后,他还长时间处于一种荣耀感的兴奋状态。年终县里评选模范教师,乡里把他报了上去,并且去开会的教育助理还特意跟局长提了提。不过,局长一想到那次下乡听课就很不舒服,那讨厌的溪水,那带黑泥的长指甲,那腥咸的汗臭味,那脏衣襟擦过的喝水碗,那硌痛屁股的长条凳局长说:“中小学教员拔尖人多,县里有些有有头有脸的老教师都摆不平,让他好好干,下次再说吧!”教育把这话捎给跛教员,他很受鼓舞,连说“那是,那是”下次他依然没有评上,他想自己总有不够的地方,特别是跟县里那些资深望重的老教师比,自己还上不得台面,便更加努力。这年小溪涨水,跛教员背学生,不慎摔倒在水里,腿瘸得更厉害,就拄着拐杖上课了。村民感到不平,怎么这么好的老师连个模范都不给?找到教育助理,教育助理也很同情,说等到年底评选时再争取争取。到了年底跛教员已病倒了,病得很重。教育助理从县里参加表扬模范教师大会回来,敲锣打鼓捧了一张“模范教师”的奖状,来到了跛教员家。村民们也很高兴,他终于得了他该得到的。跛教员于朦朦胧胧中看了一眼,面色一阵晕红,嘴角上绽出来个欣慰的笑容,但随即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教育助理顿时号啕大哭。把那奖状一下子摔在了地上,众人一愣,捡起来看时,那奖状上连个红印巴巴都没有。(原文略有改动)19.概括小说中“跛教员”的形象特点。(4分)20.第四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里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4分)21.“教育助理”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22.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以“模范教师”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七、(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北京毕业生签约率总体不足三成,上海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由于招聘岗位与毕业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导致许多毕业生持犹豫、观望的态度。另一方面,近日有网友在重庆某社区发帖晒出一张建筑工地的“民工工资单”,上面显示:最高的月工资有14000元,最低的也有5000多元。重庆市一建筑项目负责人郑先生表示,“工资低一些的是杂工,日薪120元,工资高一些的则是技术工人,最少一天都有220元以上。”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模块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15分,每小题3分)1.b(b级都读y。a荷读h,其余读h;c冗读rn,庸读yn,其余读rn;d据读j,俱读j,其余读j。)2.c(a放冷箭,b融会贯通,d虚位以待)3.c(擅长,指独具某种行长,多用于技术、才能方面,所指一般比较具体;善于,在某方面具有特长,多用于能力方面,所指一般比较抽象。产生,由已有的事物生出新的事物;生发,在原有的基础上滋生发展。含意,事物所饱含的意义;寓意,借助某种事物来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4.a(胸有成竹,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与“网友对她”这一语境不合。)5.d(a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被誉为天下第一湾”前缺少与之搭配的主语;b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和“更”后的内容应颠倒过来;c成分赘余,“高达”与“之多”意思重复。)二、(9分,每小题3分)6.b(“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是本文作者的猜想之语,不是庄子里所记载的内容。)7.a(b文中说“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中,与它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该项把“有直接关系”当成了充分条件;c“孟子的仁政孔子没有关系”误;d“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误。)8d(在“邹鲁”并称中邹在鲁前,可以说明其“重要”,不能说明其“更为重要”;而且这样说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三、(12分,每小题3分)9.c(纳,放入,接纳,文中即穿鞋。)10.b(b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a介词,表比较;介词,译为“从”。c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为介词,拿用。d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与“为”构成“为所”句式,表被动。)11.b(写未渡者,写已渡者,均是从侧面表现渡江的艰辛;写罗汉相貌,也不是直接表现艰辛。)12.b(a文中说“凡十有八人”指的是十八个罗汉,童子不在数内;c童子渡江是罗汉渡江的一部分,无所谓“悠闲”和“对比”;d作者认为,李画意在警示世人,罗汉言行举止与人无异,不要一味寻求所谓诡异奇特地佛家迹象。)四、(24分)13.(1)画中没有渡江的共有五人。一人正好处在画纸的损坏处,只能看到他的腰和脚。(3分,得分点:凡、值,语句要通顺)(2)一人相貌也很苍老,驼着背拄着手杖,他离江边已经不远,那神情像是庆幸自己快到岸了。(4分,得分点:策、去、幸、其等,语句要通顺)(3)但是这些罗汉为了渡江,如此艰辛,太让人奇怪啊。(3分,得分点:而、为、殊等,语句要通顺)文言文参考译文: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要渡江又不想渡江的样子。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张着嘴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用手捧着膝盖,做出纠缠交叉的样子,两只鞋子脱下放在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正渡江的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大张着合不拢。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回头看着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一个趴在童子背上,那童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无法承受身上的重量的样子。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要爬却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嘴上的皱纹显露出来了。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考查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以及后代为高位僧所作的传记,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但是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太让人奇怪啊。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是否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