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doc_第1页
中国书法史.doc_第2页
中国书法史.doc_第3页
中国书法史.doc_第4页
中国书法史.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书法史浅谈 学院:园艺学院 专业:果树学 学号:1130305007 姓名:李安玉摘要: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也是世界优秀艺术门类之一。中国书法从殷商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先秦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出于对书法的狂热爱好,本文就中国书法演变历程作一浅显概述,本人学艺不精,期望更多的朋友们能够传承国粹,将中国书法发扬光大。关键字:中国书法;甲骨文;隶书;楷书;行书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瑰宝,也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它的存在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再到金文、小篆、汉隶、草书、楷书、行书等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产生出新的字体,在长期的书写和线条变化中不断地加以美化,终于使它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门类,就是当今的书法。一、书法史的开端甲骨文“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为我国商代的占卜文字,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最早发现于殷商时期,它可以算是书法艺术史的开端。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构造已相当完备,其中重要的是象形和指事,用约定俗成的符号表现出实物的特征,多用尖锐的刀具刻成,有先书后刀和以刀为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从书法角度看,甲骨文书法已具备了用笔(刀)、结体、章法三大要素。 在笔法上,甲骨卜辞有些是先写后刻的,因此真人刻写甲骨时使用的工具是笔和刀。从用刀上看,线条犀利挺直、瘦劲峭拔,筋骨分明,饱满而有张力,其刻法也不拘一格,体现了古人对线条极强的把握能力。结字方面,甲骨文字型总体上偏于瘦长,结构均衡对称而又变化多姿,为后来篆书、楷书的结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章法上,甲骨文基本上是随骨片之形状、大小取势,而其行款也很严谨,大多为竖行排列,竖行到底后,或向左或向右另起一行,与后世的书写行款基本相同,仅个别处稍有差异。布局疏散而错落有致,工整而又严谨端庄,有天真烂漫、自然天成之美。二、走向线条的表现金文“金文”是指镌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它起源于殷、商,盛行于西周。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到了周代,钟和鼎在各种有铭文的铜器中占有重要地位,钟为礼乐之器,鼎为权力象征,故后人又把金文称为“钟鼎文”。由于金文多在模板上写刻后浇铸,工艺复杂,其笔画特征显然不同于甲骨文。笔画上,线条饱满丰腴,点画既丰满又柔韧,较多的保留了在模板上文字书写的笔意。结体端庄,富有装饰性。章法方面,金文行款以竖列直书、自右向左行书,行文追求统一、对称的意识,比甲骨文更加端庄稳定,体势恢宏。三、古文字书法的最后一种小篆小篆也叫“秦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全面推行小篆,这种文字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经过丞相李斯等人的规范整理后在秦代流行开来。秦代小篆笔画圆转流畅,规则整齐,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和印章中,从秦始皇东巡时所到的泰山、琅琊、会稽之处所立的刻石可以看出,该文字结体匀称,偏旁部首基本固定,笔法圆转通畅,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笔画委婉而刚劲,富于端庄美。在章法上有行有列,森严有度,行间字距各有规范。秦代刻石,作为中国古文字的最后一种,对后世书法字体的嬗变具有重要意义。四、书法的嬗变隶书所谓“隶变”,是指篆书转变到隶书过程中,通过快写、省略、合并部首等方式,改变和简化原有的篆书结构和用笔方式,在变化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被普遍应用。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秦代末年至西汉初年,隶书迅速发展,并替代了小篆的官方文字地位,从汉武帝时代起至东汉末年,可称为汉隶时期。汉隶,现今古文字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又称其为“八分”,也称为“分书”,其特征是“波挑”。汉隶的成熟,就笔法而言,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在风格上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变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五、最简约的书体草书草书,隶变的产物之一,形成于汉代,成熟于魏晋,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字体,虽较隶书简约,但仍带有“波挑”,而字字独立不相连带,利用符号,一笔万同,是汉隶之变体。今草,即现今所通行的草书,传说为后汉张芝所创,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及历代书家皆善草书。“今草”与“章草”的不同之处在于:章草字字独立,是隶书速写而成;而今草则省去隶书的“波挑”,上下相连,是速写章草而成,写法更加简捷明快。“狂草”的得名据传是由于张旭,他每次作书前,多饮酒引发情绪,或借助自然界的想象来触发灵感,醉后呼叫狂走,再下笔作书,世人以“张颠”呼之。由此可见,狂草一方面是由于书写时的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另一方面则有张旭、怀素所表现出的癫狂态度而得名。总而言之,草书是中国书法演变的大势所趋,历代书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诸多杰作,道出了书法艺术的精髓,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等。六、端庄正统之体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取其正统、标准、端正之义。楷书,从文字学的进化角度来看,是由汉代隶书演化而来后成熟于东晋,其笔法形成于由隶至章草、今草的演变过程中,后历经晋楷、魏楷及唐楷书三系的演变与发展,塑就了楷书的高峰。晋楷一系发源于曹魏钟繇,在笔法和审美意蕴上与王羲之的行书一脉相承,此类楷书多为小、中楷,笔法成熟而颇具笔意,用笔朴实而少顿挫华饰,著名作品有王羲之的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等。 魏楷一系主要指北魏铭石楷书,包括从汉末到唐代的保留着隶书笔意,在艺术风格上与钟、王楷书一系不同的南北铭石楷书,以及民间经生和抄书手的楷书。魏碑书法用笔多为大起大落,不重点画均衡,起笔逆锋折笔,也有圆起笔者,但以方笔为多转折处多用侧锋取势,造型外方内圆,形成劲健泼辣、雄浑潇洒的书风,更有自然天成、稚拙古朴的美感,这一时期的楷书极品有张猛龙碑等。 唐代楷书一系指中唐以后产生的与前述二系风格截然不同的楷书,到了隋末唐初,结束了南北朝奇险诡秘的面貌,创出了唐楷新体式。楷书,唐有三变: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四家,取法右军及隋龙藏寺碑诸碑,风格劲峭严谨,疏瘦劲练,为初唐书风;中唐开元以后,玄宗书崇尚丰腴,故此种风格的书家应运而生。代表人物为颜真卿、李邕及徐浩诸家。颜真卿之书为盛唐的典型代表,所书端庄雄强、厚健宽博。而后,柳公权、沈传师诸家,又转尚清劲,一扫丰腴之风,所书瘦劲挺拔、骨力洞达,遂开晚唐之风。传世作品有欧阳询九成宫碑、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七、潇洒飘逸之风行书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相传是后汉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简言之,就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故今人又称为“行草”,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因实用而流行。说起行书就不得不提到被世人奉为“书圣”的王羲之,兰亭序为王羲之最突出的代表,被历代称为天下行书第一。此帖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章法上则疏密斜正,大小参差,敛放揖让,承接呼应,堪称绝妙。可惜这件书林瑰宝,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书法自唐以后的历代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字体的变化基本定型,主要是在个人意趣的变现上各展风采,涌现了一大批独具魅力的书家如北宋苏东坡、黄庭坚,元代赵孟頫,明朝文徵明、董其昌,清代包世臣、康有为以及近现代的郭沫若、高二适等人。“长江后浪推前浪。”面对前贤创下的书法高峰,肩负重任的当代书家们以及广大青年朋友们应提高精品意识,挑战自我,与古神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