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创新性活动教学模式的断想与探索.doc_第1页
写作课创新性活动教学模式的断想与探索.doc_第2页
写作课创新性活动教学模式的断想与探索.doc_第3页
写作课创新性活动教学模式的断想与探索.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作课创新性活动教学模式的断想与探索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江泽民同志精僻的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和源泉”,那么怎样理解创新呢? 我们认为创新有两种类型:即主动型创新(也叫积极创新)和被动型创新(又叫消极创新)。我们所谓的主动型创新就是在没有被别人启发、督促、迫使下的创新,也就是本来所具有的那种敢于想象,敢于实践的创新。象美国的比尔盖羡,他并未考上大学,但他对电脑特有兴趣,因而在17岁时已小有名气,最终成为微软巨人。我们所谓的被动型创新是指在别人启发、督促、迫使下的创新,也就是本来不具有,但在受到外界影响后偶然有了的创新,也可说是来了灵感。象达芬奇的老师教达芬奇画蛋就是很好的一例。起初达芬奇以为天天画蛋没有意思,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才明白同样一个鸡蛋只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不同的形态,最终达芬奇画就了蒙娜丽莎。 我们所面临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被动型创新的。这里面对事物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置若罔闻的大有人在。有不少的学生对天天看见的故乡的小河却一言也写不出来,对朝夕相伴自己的亲生父母却不能写出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标新立异是创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产生新的不同的想法、观点,也是创新,很难说世界上所有新的发明创造是与已往知识毫不相关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呢?我们认为设置利于创新的环境,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灵感,使他们乐见自己的创新的外在表现,久而久之创新意识就会增强,创新精神也就会培养起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一堂好的带有创新意识的课,绝不能仅仅看有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关键的是看效果。也就是要看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一堂课中的运用,看是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或者说是否找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切入点,否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能成为摆设,非但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学不到了。我们不是已痛心地看到了一些邯郸学步的实例吗? 有感于福楼拜要莫泊桑每天对着窗口描写路上的过往行人,我们体会到环境对创新的重要影响,因为莫泊桑所面对的窗外行人,每天都是不同的,相同的人不同的时间的姿态也不同,也就说环境是变化了的,而福楼拜则是要启发莫泊桑注重捕捉环境的变化,并把它表现出来。我们以为传统的写作课往往是教师命题,要学生在室内写作,学生面对的是相同的环境:灰白的四壁、一样的同学、相同的课桌、不变的书本,这样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走出去,投入新的环境,直面所写的人、事、物不失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式,因此,我们开始了写生作文的摸索。 写生作文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取名为“写生作文”,是考虑到这种写作模式类似于绘画中的写生:给学生一个写生源,创设一种氛围,提供较多的“色彩”,让学生实际操作。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捕捉灵感,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为了更形象、直观地说明这种模式,避免空口说教,现以我们所进行的一堂写生作文纪实为例来说明这种模式。实验纪实 铃响后教师走进教室。课前礼仪结束,师开始组织教学:这节开始我们将练习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大家对荷花(俗称藕花、莲花)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谁来用简单的几句话描述一下你所见过的荷花?(很多学生举手,有的三两人在讨论) 师开始提问。 学生1:粉色的荷花,亭亭玉立。 学生2:满塘满池,花艳叶碧香清。 学生3:碧绿的荷叶似磨盘,粉红的荷包象翎箭。 学生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笑问:这是你见的吗? 生:不,是杨万里写的,我学的。 生齐笑。 师:好了。刚才部分同学描述了自己所见的荷花,虽不能说千姿百态,也可说是一人一样,各执一说。不过同学们大都注重了荷花的外在形态,其他的则很少触及,有的人就曾把品德高尚的君子比作荷花。今天,我们就以“赏荷”为主旨写一篇描写荷花的文章。(师板书“赏荷”)当然,你也可以围绕题目进行扩展,比如,把题目改为:“家乡的莲花”、“深秋赏荷”等等。写作时,你可以灵活地运用多种手法,可引用古代的诗句。要知道,我们的祖先对荷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咏叹过荷花。诗经上就“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诗句。刚才同学们说的宋朝杨万里的诗更是脍炙人口。师稍顿,出示打印的爱莲说:宋代的周敦颐还专门写了爱莲说来赞美荷花。另外,我还录了一些古诗句,发给同学们。 (下发的材料上,除爱莲说全文,还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汉乐府;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两声唐李商隐;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唐李商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师看第一份材料快发完,又拿出第二份材料:到了明清咏赞荷花的就更多了。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以说是描写荷花的典范,这里也刻印好了,发下去之后,大家把这两份材料连同纸笔一块带上,立即集合,到庞家村荷塘欣赏荷花。生满心欢喜,边杂谈边速收拾东西。 一分钟后学生集合整齐。 六分钟后师生来到离校400多米的庞家村荷塘。一路上师生交谈、生与生交谈,很是热闹,多是对荷花的认识,有不少的边走边看材料。 (荷塘边) 师:大家在观赏过程中要做到四多:多观察、多体验、多感受、多联想。塘里的水很浅,没不过膝盖,你也可以下到塘边。观赏活动二十分钟, 这段时间内把发下的材料看完。二十分钟后在这里集合。之后,学生分头行动:有的学生在塘下岸基上,有的站在塘上岸,还有的三三两两沿荷塘漫步,有的甚至下到塘里,但不管哪部分学生大都边看材料边对照眼前的景色。这里环境较好,塘岸上有一排垂柳,四周是旺盛的庄稼。 师走到一小群学生当中要一生鞠起一捧水尽力向荷叶上撒去,然后要生迅速描述那水打荷叶的情形,要学生体会雨中荷的形态。 学生1:象一粒粒的珍珠,又象碧天里的星星。 学生2:一粒粒的珍珠唱着、跳着、真欢快。 其中一生叙述最为形象:细碎的银子在碧荷炼炉里迅速聚合、滚动、凝结,的溜溜变成一个椭圆形的珍珠嵌在那儿,简直就是一幅白壁翡翠图。 当然,这里面不乏教师的引导。这期间,教师一直在指导学生。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欣赏荷塘的同时开始构思文章。二十分钟后学生集合在教师周围。 师:大家都把材料看完了吗? 生:看完了(齐答)。 师:感受多不多? 生:多(齐答)。 师:好,可别吹牛。写文章关键的是要把所掌握的材料,有取舍地很好地串起来,这“串”可得很是个技巧。下面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构思出简明提纲。 生开始构思。 (五分钟后) 师:谁来简单说说你要在文章里写什么,怎样写? 有很多学生举手,教师只找了三个。 学生1:我要写荷花的洁白高尚,荷叶的陪衬精神。由欣赏齐白石的画引起。 学生2:我们这次来看到的大多是荷叶,荷花没几朵,还看到几根枯败的荷叶,我想按季节,先写荷花的繁盛,再写它的衰败、枯萎,最后引用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借此表达我喜欢荷花。师:“留得残荷听雨声”,好意境,“化作春泥更护花”怎样?生未答。学生3:我要借写荷花姑娘拾金不昧的事迹,颂扬她品德高尚,赞美她那种不受金钱所沾污的君子美德。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尽管还有好多的同学要说,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而足了。现在我们回去,迅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经过构思之后写出来。我还是等大家交上之后细细品味的好。以上是写生作文活动课的写生部分。 后来我们对这次作文做了集体评析,参与评析的教师普遍认为这次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绝大多数同学写出的东西实在、具体、感人,而且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写作中。执教教师所印发的材料跨度大、涉及面广,把小学课本及初、高中课本的篇目选在其中,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品味。教师穿插讲解,挖掘内涵。学生由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创新,学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感到这种新型的写作课实用性很强,避免了那种娇柔做作,即使没有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取得的成效却是很高的。不论什么条件,也不管是训练什么体裁的写作,都适用。当然,在这里教师需要做大量的超前工作:首先要为学生选取尽量多一些的材料,既有课本上的又要向课外伸展,创造好软环境,这样学生的思路才能开阔;其次要找准所选材料及所学知识与所观察到的和要写的材料之间的切入点。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既要当好向导,又要充当记者,还是学生中的一员,可以说是多角色。其重要的是要正确引导学生把被观察的硬环境和材料等软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创新;第三,要适时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展开思想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谱出理想的歌。 为了配合写生作文,我们还建立了一些辅助机制: 一、阅读机制。即建立阅读笔记,要求学生每周阅读课外材料,不少于三篇,要有简明记录。 二、练笔机制。即建立练笔记录,要求学生每天要用几个词或几句话描述一个新人或一件新事或一种新东西。 三、修改机制。每周每生给其他同学至少修改一篇习作,然后由教师抽样评学生的修改。四、升格机制。建立小组、班级、级部、学校四级手抄报组织,办报好的先被选入小组手抄报办报组,也就是具备了小组编辑资格;组里办报好的,而且办报有一定的量之后可被选拔为班级的手抄报编辑;最终才能有资格成为校报编辑。不同级别的编辑发相应的编辑证书,建立编辑档案。学校编辑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