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一中高一语文 蜀道难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湖北省襄阳市一中高一语文 蜀道难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湖北省襄阳市一中高一语文 蜀道难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湖北省襄阳市一中高一语文 蜀道难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襄阳市一中高一语文 蜀道难学案 新人教版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学习目标1.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3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品味散文化诗句,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诗歌想象、夸张的手法;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难点: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体会在景物描写中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语言表达效果。三、【课前预习案】梁甫吟这首诗,是李白被唐玄宗召进长安,过了三年布衣翰林的客卿生活,满怀“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未受重视,反被统治阶级排挤出长安后所作。诗中大量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有为之士遭受的挫折,比拟自己的怀才不遇,控诉权奸当道的黑暗政治。诗人用“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傍投壶多玉女,”暗示皇帝身边被小人包围,使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首诗,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感情炽热,极富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毛泽东喜爱这首诗,早在60年代,他就曾在五页红格信纸上,凭记忆手书过这首诗。毛泽东故居藏书里,有一份李白梁甫吟的手抄本。它是用一寸大小楷休的毛笔字,抄录在16开毛边纸上的,共七页。右上角,有毛泽东用铅笔画着读过两遍的圈记。四、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对比与衬托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衬托是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所谓“绿叶衬红花”,是为衬托(也叫“映衬”“陪衬”)。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指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2渲染与烘托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烘托: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轮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鉴赏方法鉴赏反复咏叹反复咏叹是指一句或一组语句,在文中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在先秦诗经中就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亦即此法。其主要作用是使诗文显得委婉而意味深长,增强抒情效果;在激情奔放时,对感情抒发起一个控制作用;直抒胸臆,揭示中心,并以此为中心把零散的材料贯串起来。作者的思想感情随着其多次出现,逐渐强烈,文章的中心也随着它的多次出现愈见鲜明。反复咏叹的特点: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反复的类型: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间隔反复的作用除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之外,还能起到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的作用。用在抒情文字中能达到反复咏叹,回环起伏抒情效果,充满语言美。反复与排比的区别:构成条件不同,排比句要两个条件:至少要有三个词组或句子。、它们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内容可以不同(“意义相关”是一个很泛的说法)。反复只要是有意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就可以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以鉴赏蜀道难的“反复咏叹”章法为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咏叹的特点: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的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副句”提示了感叹的内容。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惊险”,不可轻易前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反复咏叹的作用: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课堂探究案】这首诗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分三段,从不同方面慨叹蜀道之难。第一段:叹其高。开篇即点出蜀道的特点:危、高。然后点出主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第二段:叹其险。详写蜀道之难行及蜀道之山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第三段:叹其战乱。写了蜀道艰险,更写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五)语言品析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课后探究案】重点、难点的探究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探究思路】探究表现手法。李白的诗,想象奇特,手法多样,这几句是正面描写山高的句子。通过写“黄鹤”“猿猱”,把山势之高表现的更形象直观。从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高危两个方面摹写青泥岭的难行,找出描写的各种景物仔细分析,细心品味它们连在一块所表达的效果。2清人沈德潜评论蜀道难“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主要是指回旋起伏的章法和雄伟奇丽的气象,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探究思路】探究诗的表达方法。这首诗,阔大的意境,逼人的气势,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神话传说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虚写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通过摹写神情、动作,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借景抒情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多种表达方法的灵活应用,显示了回旋起伏的章法和雄伟奇丽的气象。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探究思路】探究诗的寓意。作者再运用了联想,突出了蜀道的凶险。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用狼和豺来比喻那些据险叛乱的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拓展性探究鉴赏皇甫松采莲子(其二)和白居易采莲曲,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点。采莲子(其二)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水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探究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可运用“概描点”三步解题法。“概”就是从整体上概括界定人物形象。“描”就是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点”就是揭示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无端隔水抛莲子”,“逢郎欲语低头笑”这几句有细节描写,有动作描写,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学法指导:1、 认真阅读阳光课堂页“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部分,4蜀道难学案答案(五)语言品析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三个感叹词重叠,加重了惊异之感。“噫吁嚱”三字选用虚词,别具风致,由川方言入诗。“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语气词,抒发了对蜀道高峻艰险的惊愕和感喟。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明确】细节动作描写。它描写了山路的曲折盘桓,描写了人的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样子,惟妙惟肖。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明确】两个“之”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这两句诗分别通过对山高、水险的刻画,从侧面烘托出了蜀道的艰险。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明确】诗的前一句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是衬托绝壁之险。这里主要是从静态的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一种惊险的气氛。这是以静来衬托下文中的动(飞湍、瀑流、悬崖、转石)。【课后探究案】难点、重点探究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极写山势高危,壮蜀道难行,山高得连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愁于攀援,人自难行。(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夸张地刻画出来,难行之状如在眼前。2清人沈德潜评论蜀道难“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主要是指回旋起伏的章法和雄伟奇丽的气象,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连峰绝壁,砍崖转石,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4)灵活多变的句式和奔放恣肆的语言。蜀道难用了大量的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的奔放的语言风格,诗歌的用韵, 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2拓展性探究鉴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