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由主义民主之反思四(2) 派阀均衡与政治的阶级化(人权和法治) 精英-多元-均衡模式意识到派阀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务实的品格固然可贵。但派阀是由(可能伤害其他公民的法权或公共福祉的)局部性利益或情绪联合与促动的人群。 62它并不代表全民,它强占的权力远超出应然比例,如真正参与政党的,甚至低于全人口的5%。 63 派阀及政党的代表性是极脆弱的,因为派阀的主导,公民的要求不能表达,自由主义民主也不能主动识别和理解之。这使公民蜕变为派阀意志的被动消费者(类似强买强卖),实际上构成了法国人权宣言力求禁止的“特定人群对主权的擅自行使”。大共和国与派阀力量的中和之间,并无明确的因果关联,派阀竞争内含大量不稳定因素,这很可能导致政治卡特尔。派阀(首先体现为竞争性政党)与其背后的强势力量对政治和宪法的俘获、控制和垄断(自由主义民主对此无能为力,尤其是在社会结构和行政范式发生革命性变迁的时代;它之所以认可派阀政治,多半是源于它面对派阀的无力感),严重违反平等和同意原则(如哈贝马斯所说,在精英论中,民主同政治平等,已无任何联系,民主不再是经由公民参与意志形成过程使统治合理化的制度;相反,它要在统治精英间达成妥协,古典民主论的精髓最终被抛弃了 64),它常以权贵资本家和官僚的福祉取代公共福祉,使寡头政体神圣化,派阀藉此篡夺了更大的政策支配权,政府对选民的责任亦遭斧削。正是基于此,小密尔(J.S.Mill)说道,自由主义民主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阶级立法。 65该模式关于人权的观念也很微弱,似乎只能证成表达自由。对更丰满的人权的诉求,无疑会限制精英和派阀对大众的权力。该模式还可能摧毁法治,因为在这里,政权以派阀的争斗为转移,直接回应此争斗所达成的均衡,法治只该也只能反映此均衡。多元论的极端就是阶级斗争论,其对法治的威胁似乎无须饶舌。(3) 政治信任危机/冷漠与狂热的循环基于上节的论述可知,该模式的均衡,是不平等的均衡,也是不稳定的均衡。“不平等”导致选民的无力、无能和冷漠。这种冷漠实际上表明,在自由主义民主下,统治阶层和民众间的不信任日益增长, 66但它本身却不能重建这种信任。对自由主义民主来说,这种不信任是颠覆性的,因为自1789年以来,信任就是它的基础性观念。如西耶斯(Sieys)所说,通过代表制,公民把信任交付给那些能认识共同福祉的、更能干的人。 67但今天,公民却要收回这种信任:既然民选公职人员不值得信任,那就只能信任自己。由此可见,不平等的均衡导致“不稳定”。在短期内,公民政治冷漠可能有助于稳定,但冷漠的大多数一旦爆发,精英或派阀间的均衡就不堪一击。历史实践一再证明:政治冷漠和政治狂热、金权政治和贫(暴)民政治,其间只有一线之隔。今天,在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下,投票率的下降(不仅包括冷漠性弃权,还包括抗议性弃权)和社会抗议运动的风涌, 68也是明证。以上对自由主义民主及其自然延伸模式的质疑,表明了它在理论上是不牢靠的,在实践上是有缺陷的,它能防范专制,也能导致寡头政治,而且它对专制的防范本身也很可能是专断的。它导致对多数公民的不正当支配。它虽是抗拒专制的前哨,也是吓阻平等自由和共同体认同的大军。(三)关于人和社会的假定与极权主义的起源诚如德尼(Bruno Denis)所说:“如果人民还追求民主共和国的理念,这些变化可被看成是危机的信号,但也可看成公民发自内心的要求变革的呼吁,也许今天的公民要求重构更合理的民主新模式,在参加选举外,还希望以更开放的理念参与政治。” 69 民主价值在全球范围内日益风行前进,对自由主义民主的信任却日趋衰微。重构更合理的民主新模式,便是自然的选择。但要重构更合理的民主新模式,就有必要检讨自由主义民主的深层基础。前文所揭示的理论和实践的难题背后,是一套(经济化的)不正当的人性观和政治观;更可惊惧的是,其中还潜伏着极权政治的暗流。1.资本主义人性观和政治的经济化如阿伦特和麦克弗森(Macpherson)所说,自由主义民主,把资本主义社会内的人性作为民主理论建构的出发点。把“劳动者”、“占取者”和“消费者”作为人的本质,但这并不是人的真正本质,它只是资本主义社会内的人性,是被资本异化了的人性。 70人的本质,至少应使人区别于动物。但劳动、占取和消费,则是连动物都有的本能,它只是人的动物性面向。如Aristotle所说,人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人有动物性的一面,政治建构应防备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此动物性;但人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是自由的、充满差异的理智行动者,是自身资能的发展者。 71(详见下篇)在资本主义的狂飙之下,资本以其自身内在的扩张性,摧毁一切,吞噬一切,包括传统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人先前栖居的意义世界(可联结公民、又能保存其自由和独特性的公共领域)被扫荡。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园诗般的关系都被破坏,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都被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只剩下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和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72人被彻底个体化,倏忽间,人已转向开裂、放纵的个人主义。 73资本吞噬了人,吞噬了政治。消费和计算,这些资本主义意识成了现代社会的共同意识。人不可救药地成了劳动-占取-消费者(这就否定了人的可完善性,否定了偏好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于是既定偏好原封不动地成了加总的对象;因为人是自利而非合作交往的行动者,于是阿罗悖论便自然出现了)。社会成了劳动-占取-消费者交换的市场网络。政治也丧失了其规范核心(即自由理智的公共使用),也被彻底经济化了,成了功效最大化的计算行为,并被经济力量俘获,从而也就自然地依照市场逻辑被构造。对权力的竞争,开始依照市场竞争的自由模式,由对最佳策略的工具性选择来决定,由对选票的竞争来决定。且不说这种政治观是否适当,单从表层来说,这种把政治经济化、混淆市场行为与政治行为的做法,也是很不适当的。市场行为和政治行为,至少有下述差别:其一,消费者的偏好无须区别内外,因为他的选择通常只影响其本人,主要是内在偏好;但在政治中,投票者的不少选择则会影响其他人,政治哲学若还要坚持平等自由原则,就必须区别公民投票者的内外偏好。其二,政治决策的正负效果通常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决策效果是广布且分散的(普遍的涉他性),行动本身与其风险责任很难逐一对应;消费者选择的效果则是即刻而直接的,通常是谁选择谁负责,其责任是自我承担的;其三,选举是零全游戏,而市场供求关系通常则不是如此。这些具体的技术性差别,决定了不能以市场逻辑来理解和设计政治。一方面,在生产和消费的无休止循环中,公民丧失了对更高贵目标的追求,古典时代的公民责任与义务,在今天看来,只是浪费自己稀缺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对经济事务和计算思维的长期沉溺,由市场竞争而导致的资源占取的不平等(多数人缺乏为独立有效参与政治和发展自我所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联合导致了公民政治能力和政治购买力的衰弱。公民政治低能和冷漠之类的论调,于是就形成并流传开来。2.资本及消费社会内的意义丧失和自由主义民主内的极权暗流进一步来说,正如阿伦特对极权政治的分析所表明的,因为资本(还包括与之相伴的理智过动主义与革命意识)摧毁了人先前的意义世界(如宗教,当然也包括儒教),把人转化成生产和消费链条上的被动的存在,人总体上也就成了孤寂而疏离的存在,成了无根无家的群氓;而人本质上又是不断追求意义的存在,由资本的肆虐而导致的意义空间的失落,就急切地渴望填补。又因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一般公民,甚至是资产阶级)大都把心思集中于资本,而不关心政治,这种态度极利于政治强人出现,独裁式地承担政治责任与义务。一旦这些政治强人又虚构了一套声称发现历史规律、能带人进入终极自由世界的意识形态,无根无家的(缺乏相互交往而激发的反思,不分享共同的感受,不能运用彼此的经验来核实和确证自己的认识,单向度地盲信盲从)群氓,就很难抗拒迷人的歌声,就会迅速、自愿而狂热地被这套意识形态俘虏。政府机器也就可名正言顺地以民主的(甚至是历史的)名义来行使暴力,铺设恐怖之网。历史上的极权政治就是这样产生的。由此,自由主义民主就造成并加深了阶级压迫和存在的空虚及苦难,但却无力解决此难题。它的危机、它面对危机的无奈(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不能成功解决行政和公共治理的正当性公共权力的阶级化,资本和消费对意义世界的吞噬)以及它被极权制取代,构成了二十世纪历史的主要风景之一。戴高乐在“贝叶演讲”中曾提醒:“想一想第一、第二和第三共和国是如何垮台的?意大利民主、德国魏玛共和国及西班牙共和国是如何让位于法西斯的?”其实,极权政治埋葬自由主义民主的例证或曾出现的征兆,远不止此,如雅戈宾恐怖和巴黎公社,20世纪初的俄罗斯,灰暗年代的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中国的民主变迁史,也可算是注脚。另外,还有很多确立自由主义民主、虽不曾堕入极权、但却导致民众对抗甚至国族分裂的例证,这给了很多人反对民主的口实。极权主义或国族分裂,就像影子一般的梦魇,总是潜在地威胁着自由主义民主。近二百年来,人类始终不曾走出该困境。今天,当自由主义民主在全球范围内反极权主义背景下获胜后,个体的精神虚无和意义失落重现。极权主义的失败意味着民主的强大,但在过去几十年内,关于民主正当性的否定性和外在化思路,不曾认真对自由主义民主作内在的反思和校正,因此,几十年之后,自由主义民主又回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关节点上;而且,因为消费社会和资本全球化在近几十年内的扩展,今天的形势实际上比百年前更加危险,世界范围内民主体制下的抗议运动正可表明这一点。民主要能长久且牢固地存在,要避免极权历史的循环,就必须谋求新的正当性基础。正是感慨于此,塞力克(Sellick)才急切而痛心地呼吁:“是该清醒和觉悟的时候了。整日在我们耳边聒噪的,只是谎言。我们试图作为唯一政体出口给全世界的自由主义民主,表达了错误的人性观。虽然我们享用它的果实和自由,但它却把我们带入意义的荒原。” 743.深层预设的不正当和政治的异化因为上述深层预设的不正当,结果就如麦克弗森所说:自由主义民主“并无营求民主的热情,也不认为民主可成为道德转化的力量,它只是治理自私且冲突的个人被假定是私己利益的无厌的欲求者的逻辑上的必然要求。” 75 “奠基于每个人的私利算计之上的社会,只会进一步助长这种算计的情绪,因为他的利益已被他的这种情绪决定了,这必将导致专制或无政府状态。” 76 以资本主义人性为出发点,自由主义民主对人作了最坏的假设。这种对人性的假设,虽然表明了有限政府的必要性,但却抽去了民主的根基。在政治中,这种假设是极其必要的和切实的,尤其是当把它适用于掌权者时。以此假设为基础的政治,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专制的可能性。但这种假设又是片面的,它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能发展出更加尊重人的政治,因为既然认定人本质上是坏的,就必须随时提防人的劣根性可能导致的危险后果,必须高度警惕任何信任人的政治尝试。这种人性假设,只能使人成为被异己的权力关系控制的存在者,而尊重人的假设,则会通向自治的互尊互信的共同体。正当的选择应在人的劣根性和完善可能性间谋求平衡。以前述假定为基础的民主,颠倒了主客关系,导致了公民资格的贫弱,它以傲慢的哲学和科学掳掠了政治, 77导致了政治的异化(去政治化)。六 结束语:民主模式重建的必要性民主的正当性首先在于防范专制。对不民主的国家来说,培育和发展自由主义民主的基本制度,依然是极其急迫和可贵的尤其是在腐败和“邪恶私益”横行肆虐的国度,自由主义民主不许任何政治集团变成永久性的皇帝及宫廷。与专制相比,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掌权者与人民利益的同一化。它的大多基本制度和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如竞争性选举、言论、结社、出版和免受恣意逮捕和监禁的自由等。但本文的社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质疑表明,对人性来说,它们是不够的,自由主义民主为这些制度和价值提供的保障也是不牢固的。它所假定的人性其实只是人的动物性,这导致它所主张的民主,只能是瘦弱的、半吊子的、内含自杀的逻辑可能性的民主。它不能充分地实现利益同一化指令原则。就中国的“一体三位”的民主新纲要来说,利益同一化指令原则,无疑要求通过代表制来连接执政党与人民,但仅此是不够的,还不能充分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当然,它也不能与人权和法治有机统一起来(前文已经说明)。中国虽不曾成功确立自由主义民主,但当下的中国却是全面的功效化和经济化的国度。“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服务经济基础”在这种意识风暴的席卷下,中国告别了病态狂热的疯民极权时代,但却从一极端蹦到了另一极端。一方面,强劲的、连续性的革命意识和行动,彻底摧毁了中国人原本的意义世界;另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等“政治正确”新教条的主导下,“生产和消费”成了中国人的意义和中国“政治”的意义的根本。中国进入了“去政治化”的时代。在口头意识形态告白中,人民当家作主依然是执政者民主话语的主导理念;但在实际权力关系中,当代中国却主要是无政治的领土概念。这种背景文化,甚至也给原本与功效主义无关的人民当家作主原则染上浓厚的功效主义色彩。在统治层面,权势阶层要么迷醉于GDP的增大,以招商引资为名,心甘情愿地被私人利益俘获;要么沉湎于私利的争夺,把政治变成施展私己意志的场所。中国政治的寡头化及特权结构,已成为毋庸讳言的冷酷现实。贫富分化以史(世)无前例的速度急剧登场,政府的信用也流失殆尽。“政治”已成为少数人之事,而非众人之事。每个人都只是经济人、消费者,算计成了人际关系的基础。中国迅速从全面的道德狂热坠入彻底的道德沦丧。今天,很少人关心政治:因为众人被“政治”遗忘,所以众人也就遗忘了政治。人乃至一切存在的价值,似乎全都取决于可以货币来衡量的经济价值。人的尊严和忠诚、高贵的心灵和伟大的责任感,经常被主流意识看成是荒诞可笑的疯傻举动和精神变态。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大概正是感慨于此。这些转变,原因复杂,但从意识层面来说,在野的功效主义或自由主义民主的意识形态,显然难辞其咎。目前须要扭转这种政治经济化的趋势,而单纯的自由主义民主注定只能强化该趋势,它不应成为当代我国民主化的规范模式。否则,列宁所谓的“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的民主”,就很可能重新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根据前面的分析,这种民主登场之机,可能正是它被推翻之机,可能正是极权政治复辟之机。上述对自由主义民主的质疑不是对民主理想本身的否定,更不应该成为以多数穷人独裁取代少数富人民主(事实上的富人独裁)的理由(历史证明,穷人对富人的独裁必定会演化成对一切人的独裁,一旦承认独裁的正当性,就很难在实践中恪守独裁的边界),而是对改革和完善传统民主模式的呼吁。这些质疑并不表明,公共福祉和共同意志是不存在的,是应予放弃的。认为这些质疑否定了以共同意志为基础的民主模式的人 78(无论是主张以派阀意志为基础,还是主张以阶级意志为基础),错把共同意志当成了以既定偏好为基础的加总意志:共同意志也承认多数决,但却从不认为多数决应以简单加总既定偏好为基础。这些质疑只不过表明,以既定偏好的简单加总和多数决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民主,不能实现民主的原始承诺(平等自由公民的联合自治),不能达成共同意志,甚至不能实现自由主义民主自身的承诺(公共福祉的最大化),达成加总意志。但这并不意味着,实现这些承诺和共同意志的模式根本不存在,不意味着应放弃这些承诺。民主的追求者应在继承自由主义民主的合理要素(这些要素因为把自由主义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关系而被玷污)的基础上,结合今日民主制下风涌的社会抗议运动-民众要求深化民主的愿望和实践,检讨关于人和社会的看法,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表井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人防物资调配与储存管理方案
- 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Unit5单元重难点知识速记与巧练(含答案)
- 氢能产业园氢能燃料电池商业化推广策略
- 隧道水文勘察与分析
- 学生宿舍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方案
-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卫生管理方案
- 水电站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知识点3.2造型要素设计构成设计造型75课件
- 水电工安全知识培训教材课件
- 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
- 建筑施工现场签证单(模板)
- GBZ(卫生)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 GB/T 9729-2007化学试剂氯化物测定通用方法
- GB/T 7588.2-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2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
- GB/T 13560-2017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 三视图及尺寸标注课件
- 混凝土配合比验证检验委托书模板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 众辰变频器说明书3400
- 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