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docx_第1页
如何应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docx_第2页
如何应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docx_第3页
如何应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docx_第4页
如何应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应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教育百科辞典中将说服教育解释为:德育方法之一,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或改变某种观点、信念,明辨是非和善恶,提高觉悟,从而指导行为实践的一种教育方法。然而当老师们处理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时,说而不服,屡教屡犯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许多老师的思维和行为都走进了一个误区:把说服教育当成万能钥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都给他们上“道理”课。在老师们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类抱怨:“我已经找他谈了十几次了,什么道理都讲了,还是没有用。” “我已经与她谈了几个星期,该说的都说了,还是老样子。”这些老师对“说服”太迷信了,他们竟然以为,凡是学生犯错,都是因为不懂道理,一旦把道理说明白了,学生就会认错,然后就改正。这显然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不良行为,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下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作个大致分类,并探讨一下相应的教育策略。一、 与认识问题相关的不良行为由于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中小学生道德认识缺乏、模糊、错误的情况相当普遍。正是这种道德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比如学生一旦形成了“老实吃亏,考试时不作弊是傻瓜”这类错误认识,就会出现不讲诚信、考试舞弊等不良行为。如何应对这类不良行为?教育策略是帮助学生改变认识,也就是让学生明理。如果学生的不良行为还处于偶发和初始阶段,尚未形成顽固性的习惯,也没有相应的人格问题,一般只要通过改变认识就可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改变认识的方法很多,如讨论、辩论、说服、写读后感等都可以作为选择,而说服教育则是老师们用得最多的方法,只要操作得当,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爱拿别人的东西,他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可以占为己有,老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这一道理。一般说,孩子改变了“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拿”这一认识后,不良行为就会随之消失。当然说服教育无效时,还需要用其他方法来帮助学生改变认识或行为。可见,应对与认识问题相关的不良行为时,说服教育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二、 与意志问题相关的不良行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身上有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已经有一定时日。比如上网成瘾、打架成性、自由散漫,诸如此类。这些行为的改变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制力和坚持性,可事实上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是意志薄弱者。对于这类需要意志努力才能改变的行为来说,说服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即使经常讲道理,换来的结果也往往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那么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克服这类不良行为?可尝试以下两方面的教育策略: 1、体验教育策略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学校教育中,常常通过创设情境来实施体验教育(利用自然情境也很重要)。例如,有位老师这样创设情境:让爱捣乱的学生小A在班会上讲故事,正当他讲到兴头上时,事先安排好的几位学生故意吵起了架,小A前去劝阻,吵架停息后,小A继续讲,没有多久,另外同学又出来干扰,小A显得极不耐烦,开始大声呵斥吵闹同学。事后班主任和小A谈话,问他感受,并让他写下来。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小A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改变了不良习惯。由此可知,体验教育至少有五大优点:趣味性、暗示性、情感性、深刻性、自主性。 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要素组成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其中“知”(道德认识)是基础,“情”和“意”是动力,“行”则是关键。对于需要意志努力才能改变的不良行为来说,有了“知”不一定就有“行”,只有激活学生的动力系统,才可能达到“知”和“行”的统一。体验教育在激活学生的“情”方面比说理教育更有优势,这是因为: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认识特别深刻,体验教育常常会触动人的心灵;体验教育使人“身临其境”,能激发特定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将“知”转化为“行”,达到改变问题行为的目的。实践表明,体验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改变不良行为中,具有其他许多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在应用体验教育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意图,事先不能告诉学生。这样体验才真切,才能充分体现体验教育的优越性。二是无论是利用自然情境,还是创设人为情境,都要注意“架桥”,也即做好情境和教育意图的衔接工作。像上面一例中,师生对话、写感受、谈感想及表决心等“架桥”工作都必不可少。2、自我教育策略用意志努力克服不良行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能帮助他的不是别人,而是学生自己。实施自我教育策略,操作上可采用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写自我教育日记等方法。为了帮学生改变某些不良行为,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常常让学生写诸如勤与懒的对话、两个戴明锋等两个“自我”的日记。比如写勤与懒的对话,在勤奋与懒惰的斗争中,当勤奋占上风时,懒惰的不良行为就渐渐地得到了克服。魏书生认为:经常写这类日记,能够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思想的两个方面,然后调动头脑中的正义之师,去战胜把自己拖向泥潭的错误思想。运用自我教育策略的关键在于两点:(1)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动机;(2)需要寻找切实可行的自我教育方法。不难看出,体验教育、自我教育这两大策略有一个共性,都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三、 与习惯问题相关的不良行为习惯成性的不良行为在中小学生身上是比较常见的,如有的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调皮捣蛋,有的学生习惯于用拳头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做事学习都有粗枝大叶的毛病。面对学生的这类不良行为,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式的处理,而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说服教育屡试屡败的经历中觉醒过来后,不少老师开始尝试代币法、行为契约法等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打开网络,马上可以搜索到许多相关案例。这里介绍一个易为一般教师操作的行为矫正法契约法。一个行为契约由如下几个要素组成:目标行为、目标行为的衡量方法、契约执行时间、违约惩罚或履约奖励方法等。使用行为契约法时,要设法让学生自愿签订契约,千万不能勉强学生。此外还得注意几点:1、契约必须由协议双方共同制定;2、奖励的内容必须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尤其是学生特别需要的,这样才有行为的动力;3、惩罚的制定必须得到学生的承认,而且必须是学生最不想得到的和最不愿接受的(如小张最不愿意写检查,就规定违约就写检查),这样的惩罚才有约束力;4、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到底,一旦提出,不管任何原因双方都得遵守。心理辅导中,契约法、代币法、厌恶疗法、认知行为矫正法等都是矫正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德育工作中要根据自身的规律和实际,有选择地引进一些非专业教师能够操作的行为矫正技术。当然,班主任、政教主任等也要学习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四、 与人格问题相关的不良行为人格系统实际上包含态度和行为方式两个子系统,这里讨论的不良行为指的是与态度系统相关的那一部分,这类不良行为其实只是某种人格特征的外部表现。笔者曾遇到过一位外校的男生,因青春恋问题,女生被家长转学到了外地。从此那位男生就再也不肯读书了,上课时,或是看小说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还动手打了女生的父亲。男生家长很着急,带着孩子找到了我,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位学生存在着诸多人格上的弱点:自我中心突出、情感淡漠、我行我素、不体谅人、不关心人等等。该生不读书的决定和行为从表面看是女生转学事件所致,实质上和其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女生转学事件只是导火线而已,不遇上此事而发生彼事,同样可能会导致不读书的行为。一句话,这位学生的行为是由人格使然的。应该说,这时需要改变的其实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相应的人格特征。应对人格问题所致的不良行为需要运用德育和心理辅导的双重策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或人格矫正。面对因自信不足导致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要着重激发和培养其自信心。由于爱心缺失而导致的任性、逆反行为,要进行爱心教育或感恩教育。对那位因青春恋问题闹情绪的学生,根本的办法是要对他进行爱心教育,帮他克服自我中心等人格弱点。单单劝他读书,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近视行为,难以真正解决问题。人格教育是一件艰难的工作,但引入心理训练技术后,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果。曲伟杰心理学校的学习动力训练营,就利用56天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训练,使亲子关系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并因此彻底解决了学习动力问题。这种“五天改变人生”的奇迹,是其他方法难以企及的。五、 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不良行为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一些违纪违规行为就和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过大的心理压力,有形无形的心理伤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和处理,它们不仅会以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还会以打架、偷窃、逃学等异常行为来表现。如小学生小B,常常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通过深入探究原因才了解到,最近父母闹离婚,心情很压抑,就通过“偷窃”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又比如初中生小C,因为上小学的第一天把大便拉在裤子里,因而长期受到别人的取笑和歧视,进中学时就以逃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因此当发现学生打架、偷窃、逃学等不良行为,且屡教不改时,要考虑学生行为问题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不平常的故事。由心理健康问题所致的不良行为常常和“潜意识”联系着,这类行为的原因是深藏在学生的“潜意识”之中,是学生自己觉察不到的。在当前升学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与“潜意识”相关的不良行为并不少见。笔者曾见过一案例:有个男生找心理辅导老师,说自己一旦受到别人侵犯,就会控制不住,拿起手边的东西猛打对方,为此深感苦恼。经过探究,他回想起上幼儿园时,曾被几个同学打倒在地,情急之下,他随手拿起一块砖头,砸破了一个同学的头,结果大家都吓跑了,从此他就有了用东西打人的冲动。当这个症结找出来后,他从心底里感到这是个畸形的反射,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相当清晰的自我反省和一定的厌恶之情,不久之后,这个以打架闻名的学生彻底告别了不良行为习惯。可见,应对这类由“潜意识”所致的不良行为,需要通过心理辅导理论、技术来挖掘不良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实施行为矫正。通常情况下,非心理专业的德育工作者会用讲道理、谈认识、写检查等常规的教育方法来处理这类问题,这其实是开错药方,用错药,那么学生屡教屡犯、老师屡教屡败也是在情理之中。由心理健康问题所致的不良行为自然要用心理辅导的策略来应对。面对由心理压力过大引发的不良行为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释放压力,教会学生管理压力。面对心理伤害所致的不良行为,要帮助学生化解“心结”,必要时寻求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以便使学生的“心灵创伤”得到较彻底的治愈。与“心理健康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