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北朝诗歌.doc_第1页
26北朝诗歌.doc_第2页
26北朝诗歌.doc_第3页
26北朝诗歌.doc_第4页
26北朝诗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北朝诗歌北朝文学,除民歌外,文人作品比起南朝来,是显得很消沉的,特别是北朝初期“五胡十六国”的一百多年,简直就是一段空白。诸游牧民族的长期混乱和野蛮统治,便是造成这段空白的主要根源。所以魏书儒林传说:“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直到北魏统一北方(439年)起,维持了将近一百年,公元四九四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并锐意文学,北魏遂出现“三才”即温子升、邢邵、魏收。后来分裂为东魏(534550)和西魏(535556),接着是北齐(550577)取代了东魏,北周(556581)取代了西魏。五七七年北周灭北齐,北方又重新统一。从北魏到北周,北方所建立的朝代,历史上叫北朝。五八一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到五八九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南北对立的局面。北朝诗歌相对南朝有些逊色,但亦自有特色,尤其是北人学南与南人入北的双向交融,遂使北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诗坛别开生面。特别是庾信进入西魏北周,心怀屈仕敌国,思念故土的双重悒郁,诗风大变,并在北周形成“庾信体”,为南北文学融合、创新作了杰出贡献。第一节 庾信与西魏北周文学庾信(513581)是南北朝最末一位诗人,也是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的一个诗人。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父庾肩吾,也有诗名。他的生活可分前后两期。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好左传。十五岁作昭明太子东宫讲读,十九岁作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深得萧纲宠信,文章与徐陵齐名,当时号为“徐庾体”。三十三岁他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三十六岁,经历了侯景之乱,他沿江西上到江陵,梁元帝于552年建立梁都江陵,庾信为御史中丞、右将军。并在梁元帝身边校集部书。梁元帝承圣三年(554),西魏灭梁,庾信出使西魏,被扣留长安,屈身仕魏,后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后人称他“庾开府”。这是庾信四十二岁到六十九岁的生活阶段,也即生命后期。这二十八年西魏北周统治者利用庾信的文学才能来为他们服务,而庾信在亡国之痛外,还不得不承担了一种腆颜事敌的惭耻。最终老死于北方。他的诗文集庾信集二十卷,最早由北周滕王宇文 编定。但后来散佚。今存者均为明人重辑本,最早的有正德十六年(1521)庾开府诗集四卷本,收录不全,且无文集。较完备者有万历间屠隆评点庾子山集十六卷,后收入张燮七十二家集及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并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为庾信集作注者有清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及倪璠庾子山集注十六卷。吴注较简明;倪注征引繁富,体例详密,后收入四部备要。今人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质量较高,较为流行,足供参考。庾信作品,以诗歌为主,现存二百五十六首,由于前后不同的生活经历,创作也大异其趣。其中少数作品如和咏舞、奉和示内人是他作为宫体诗人的代表作品,形式绮丽,内容贫弱,但写作艺术上继承了永明诗歌体制短小、讲究声律的特点。奉和山池虽是早期作品,却表现了清新的风格。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这是他与简文帝的和诗,全诗写的是秋天夕阳归去时分的宫苑山池景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对偶精切,音韵和谐,笔致清新。对动词的提炼尤具独创性。其中景物描写动静结合。“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有画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充满诗情雅趣,“惊”、“聚”二字一动一静,逗出“浴鸟”、“行鱼”之乐来,“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由近及远,虚实相生。大自然中的物象与秋夕时分的暮归主题十分协调,相映成趣,荷桂飘香,暮鸟嬉戏,碧水微波,游鱼与桥影相聚,山气衔日,云带雨余,作者在风景如画的水道上驾着车儿,踏着夕阳归去,听到鸣笳追逐着池中的浪花。开头的“暇豫”二字便得到了印证,作者的“望苑暂回舆”的“暂”字怎不充满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诗真是写得好,艺术技巧可谓相当成熟,它代表了庾信早期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现存诗歌绝大部分是后期作品,其中虽也不乏奉和应酬、歌功颂德、宫体艳情之作。如和赵王看妓之类,但那并不是后期诗歌的主流。抒写身世之悲、仕北之痛、故国之思、隐逸之念的诗作,成为庾信后期诗歌的重要主题。拟咏怀二十七首是他的代表作。其七曰: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这种虽死也要回到自己祖国的顽强精神是很动人的。庾信的乡关之思,不仅包含亡国之痛,而且还有腆颜事敌的耻辱。如“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哀江南赋),“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谨赠司寇淮南公),由于内心的极端痛苦,使他感到:“操乐楚琴悲,忘忧鲁酒簿”(和张侍中述怀),“见月长垂泪,花开定敛眉”(伤往),万端愁绪中,庾信自责,无可奈何,结果是痛苦越陷越深。拟咏怀二十六写道: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秋风苏武别,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前四句描写北国景象,萧索而阔大;后四句抒写一己愁怀,沉郁而悲壮。诗中连用别苏武、送荆轲和项羽自刎三个典故,表达了故国难归的悲痛心情。总之在“拟咏怀”中我们看到了庾信自己的身世和梁朝覆灭的经过,有强烈的自传性和现实性。所以陈沆评为:“诗史之目,无俟杜陵”。(诗比兴笺卷二),再看拟咏怀其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这是一首悲悼梁朝灭亡的诗,作者总是把国亡归于天意所定,不可挽回。其实梁元帝在江陵所建的临时政权,本已内外交困,更兼君臣短于武略,实在无法对抗入侵的西魏。作者面对国家的灾难,多用关于天象、占卜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梁王朝灭亡的痛心。庾信的乡关之思有着多样的表现,有时他还诉诸明月:“胡风入骨冷,汉月照心明”。有时又自比于远嫁长安的少妇,如“怨歌行”,这是一首很成熟的六言诗: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非常明显,这正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写真。在许多送别的小诗中,作者因身临其境,触景伤怀,这种思念祖国的感情可谓一往情深。如“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几人应落泪,看君马向南。”(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有时庾信看到北方的景色,便触景伤情,幻化出江南风景:“树似新亭岸,沙如龙尾湾,犹言吟漠浦,应有落帆还。”望渭水当南北通好,故人入北,相送还南时,也勾起一段思乡情怀。“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二首之一)晚秋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怀: 凄清临晚景,疏索望寒阶。湿庭凝坠露,摶风卷落槐。日气斜还冷,云峰晚更霾。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秋雁”成了诗人表达乡关之思的情感意象。以上抒写故国乡关之思的作品,是他诗歌中最感人最有价值的部分。由于思想内容的变化和北方文化的熏染,庾信的诗歌具有了写实性和抒情性结合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北方影响了一批诗人,如李昶、王褒、滕王宇文逌、赵王宇文招、高祖宇文毓、裴政、裴文举、庾季才、刘臻、颜之仪、沈炯等人,都与庾信诗文风格相近。其中赵王宇文招向庾信学习,将南朝诗文艺术技巧与北地刚健质朴的文风融为一体,时人称为“学庾信体”,词多轻艳。李昶的诗文也受到南朝徐陵的高度赞扬,认为他的诗具有写实精神,语句清新,言词哀断,文质相披,意致纵横,比兴手法的运用与悲壮的文风相和谐。这些评语与庾信晚期在北周的创作特点和风格是非常一致的。李昶(516565),又名李那,顿丘临黄人。幼年能文。宇文泰当权,诏策文笔皆出其手。徐陵写过与李那书,徐陵从周使殷不害处见到李昶的陪驾终南、入重阳阁诗、荆州大乘寺、宜阳石像碑等四首诗,写信高度评价李昶所作,称赞其诗詠题材为前人所无,而且“标句清新,发言哀断”,表现出与盛行梁陈的“宫体诗”不同的创作倾向。李昶收到信后,写了答徐陵书高度评价徐陵在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对北朝文学的影响,指明徐陵创作特色是“雕文”、“丽藻”,“缘情”、“风流”。这两封信反映出当时南北诗风虽然不同,但南北文人已经互相倾慕,并主动进行文学批评与交流。通过书信交流创作经验和文学观。北周李昶以前不重视文章,周书本传记载:“昶尝言:文章之事,不足流于后世,经邦致治,庶及古人。故所作文章,皆不留草稿。”这种情况,随着庾信入北有了改观。庾信作品中有: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和李司録喜雨。说明李昶从早年关注政事,到后来也爱好写诗。这一转变明显受到庾信的影响。在诗的体裁方面,庾信也有所继承、发展和创造。不能不令人惊奇:自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和杂言诸体,竟无不应有尽有。其中对唐诗有重大影响的是五言和七言中的各体。刘熙载艺概(卷二)说:“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言,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亦不可胜举。”其实他还漏了七绝一种。他的代人伤往二首、秋夜望单飞雁,同样是为唐七绝所本。虽然他的七绝也是学习当时民歌体的。所以,在诗体方面,他也正是通向诗歌高潮的一座桥梁。总之,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继往开来,初步融合南北诗风,为唐诗的繁荣作了必要的准备。杜甫赞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都是对庾信后期作品的正确评价。北朝诗人,庾信外,还有王褒。褒字子渊,瑯琊人。年六十四,生卒不详。关于王褒的生平,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P399)假定为(公元500?563?)这是很错误的。按周书王褒传说褒“建德以后,颇参朝政”。建德共六年,即572577年。又周书庾信传,载陈朝曾要求周朝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据陈书殷不害传事在陈太建七年,即公元575年。由此可见,563年以后的十多年,王褒还健在。高祖惟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留而不还。因此王褒生卒年应是(515576以后)。他的生平和庾信极相似:初仕梁,江陵破,被虏入长安;因为有文学才华,也和庾信一样被拘留。尽管他希望:“所冀书生之魂,来依旧壤;射声之鬼,无恨他乡?”(与周弘让书)但还是不能不抱恨黄泉。庾信有长诗伤王司徒褒,可知他死在庾信之前。他的诗现存四十九首。入北以后所作,也常常流露出一种“乡关之思”,如“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心悲”二句,和庾信的“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正是同一心情。在“宫体”弥漫的六朝末年,象这样格调雄浑的诗是很少见的。第二节 北魏、东魏北齐诗歌自孝文帝迁洛,文学繁荣发展,494年到577年,给以北朝文学的最强烈影响的是齐梁诗风。北魏诗最早透露出南北文风的交融趋势。奔魏的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他怀有异志,举兵反叛,但事与志违后,投奔魏朝。当时“乃开门奔魏,弃母妻,唯携妾一人,作丈夫服,骑马自随。在道慷慨为断句云云。因把姬手南望痛哭,左右莫不哀哽。”其诗云:“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这首诗表现的是黄尘万丈的北方风景,这是南人眼中从未见过的奇异景色,借景歌唱了远离故乡的寂寞之情。王肃于太和十七年(493)由南齐投降入魏。他入北后,娶了北魏陈留长公主。他在南方的原配谢氏(谢庄之女)后来也到了北方,作五言诗赠王肃,诗云:“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陈留长公主代王肃作答诗:“针是贯线物,目中恒絍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这两首诗均仿子夜歌体,比喻双关,这在谢氏并非难事,但出于北魏长公主之手,就充分表明了鲜卑汉化的情况和南北文学融合的趋势。据魏书王肃传,王肃于魏之汉化,实有重大影响。曾有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元勰,仿王肃作问松林,“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这种诗体实模仿齐梁时沈约六忆。魏书祖莹传记载:“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彭城王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肃因戏勰,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祖莹机智,将错就错,吟咏“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肃非常欣赏。可见彭城王元勰虽未听明白王肃的悲平城诗,但对王肃带来的“吟咏情性,声律殊佳”特点的诗却十分在行和喜爱。可见当时北魏人对诗歌的重视。北魏诗歌中艺术上最成熟,要推萧综(501529)的听钟鸣和悲落叶。萧综,号为梁武帝第二子,实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遗腹子。普通六年(525)投奔北魏。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龙华寺记载“听钟歌三首,行传于世”。魏书萧综传记载了听钟鸣诗: 历历听钟鸣,当知在帝城,西树隐落月,东窗见晓星,雾露朏腓未分明,乌啼哑哑已流声。惊客思,动客情,客思郁纵横。翩翩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半夜啼,今岁行已暮,雨雪向凄凄,飞蓬旦夕起,杨柳尚翻低。气郁结,涕滂沱,愁思无所讬,强作听钟歌。另有悲落叶: 悲落叶,联翩下重叠。重叠落且飞,纵横去不归。长枝交荫昔何密,黄鸟关关动相失。夕蕊杂凝露,朝花翻乱日。乱春日,起春风,春风春日此时同。一霜两霜犹可当,五晨六旦已飒黄。乍逐惊风举,高下任飘扬。悲落叶,落叶何时还。夙昔共根本,无复一相关。各随灰土去,高枝难重攀。这两首诗,选声炼色,表情达意,完全是南朝诗歌特色,但能融北国的奇异景色于南朝诗歌的情调之中,又更增一往情深的思乡情绪。别具清新的风格。此外,这两首诗的诗格方面已经突破了诗歌工整的句型,正在走向散体,向词体发展。从诗歌句式的发展看,字数的增减和句式的错落正是作者在表情达意时所需要的,越是丰富的思想感情越是会突破旧有句式的制约,而走向散体格调,萧综这两首诗便属这种情况。 萧综在描写自己孤苦心情时,通过钟鸣声景的描述构成一片凄然意境,“孤雁”、“别鹤”、“落叶”、“黄鸟”、“落月”、“晓星”、“雨雪”、“飞蓬”、“杨柳”这些足以表达作者心境的物象本身已透露出背井离乡的独特感受,北地环境与思乡心境巧妙地融为一体。在北地帝城别人欢乐之时,更感到自己的苦痛,“愁思无所讬,强作听钟歌”。“历历听钟鸣,当知在帝城”。钟声只能掩饰一时的悲苦,却不能全善终年。作者思念故乡,对自己不幸沦落到如此境地深深哀惋,但只能借外物表达内心情绪,“悲落叶”实则就是悲自己犹如落叶的处境。“落叶何时还”,实则是悲叹自己叶落无法归根的零落他乡的命运,情绪十分低沉。此诗在传达心声的艺术技巧方面极佳,完全是南朝诗歌的手法,当时的北魏人是极少会用这种手法的。 北朝后期,出现了温子升、邢邵、魏收三位作家。其中温子升是北魏末期作家,邢邵生当魏齐之际,魏收是北齐作家。温子升,字鹏举。冤句人。魏书称其“文章清婉,声誉甚高,影响到北齐文学。”温子升诗歌现存十首。其中有描绘他早年放纵豪爽生活的白鼻驹、凉州乐歌;有描绘封疆大吏、王侯生活的安定侯曲;有应制诗从驾幸金墉城诗;更多的是描写自我闲暇生活的诗,春日临池诗、敦煌乐,流露出一种富贵气息;但最为有名的是捣衣诗:“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夜明月光。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全诗风格与南朝某些作家相似。沈德潜评这首诗“直是唐人”。(古诗源卷十四)在北齐本土作家中,邢邵(496?)据北齐书、袁聿修传武成帝大宁初年(561562),袁聿修仍与邢邵有书信往来,说明邢邵还在世。参阅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第427页。中华书局1986年7月。可算最著名的一位。今存诗八首,大多近于齐梁体制。其中七夕咏织女思会,缠绵悱恻,实为闺怨一流。思公子则模仿南方民歌:“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但他的冬日伤志篇又较多保存了魏晋诗风: 昔时惰游士,任性少矜裁。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折花步淇水,抚瑟望丛台。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天高日色浅,林劲鸟声哀。终风激檐宇,余雪满条枚。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这是写故地重游的感慨。据北齐书魏收传载,邢邵晚年“既被疏出”,再加上孝昭帝高演杀杨愔,总揽政权以后,政治日趋混乱。邢邵本人与杨愔交谊甚笃,因此感受更为深切。诗人对洛阳的一草一木都是非常熟悉的,而随着自己年老多病,昔日繁华的洛阳城也因战乱而荒芜不堪,于是抚今追昔,嗟叹不已。此诗寄寓深沉,情调颇类于阮籍的咏怀,表现出北方文学“重乎气质”的特点。北齐中书令、著作郎魏收(506572),现存诗十四首。其中挟瑟歌最有佳趣:“春风宛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箸下成行。”节奏轻快,色泽明丽,置于齐梁诗中,毫不逊色。北齐本土作家较有名的还有刘逖、祖珽、裴让之,他们的诗歌既有学南倾向,又有本土特色。如刘逖秋朝野望: 驻车凭险岸,飞盖历平湖。菊寒花稍发,莲秋叶渐枯。向浦低行雁,排空转噪乌。若将君共赏,何处减城隅。又对雨诗:重轮霄犯毕,行雨旦浮空。细落如含雾,斜飞觉带风。湿槐仍足绿,沾桃更上红。无由似玄豹,纵意坐山中。祖珽的望海诗也是这类写景诗,但它不同于刘逖以细微事物为描写对象,而是大笔勾勒:登高临巨壑,不知千万里。云岛相接连,风潮无极已。时看远鸿度,乍见惊鸥起。无待送将归,自然伤客子。将大海辽阔景象与归鸟、客子的别离之情融为一体,诗句体式已基本与唐诗相近。祖珽从北征诗写得也自有特色: 翠旗临塞道,灵鼓出桑乾。祁山敛氛雾,翰海息波澜。戌亭秋雨急,关门朔气寒。方击单于颈,歌舞入长安。这首诗没有描写从军征战的艰苦,没有过分渲染边塞生活苦寒,而是表现了行伍的军威气势,充满了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夺取胜利的精神力量。裴让之从北征诗: 沙漠胡尘起,关山熢燧惊。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尽管北地军旅生活艰苦而严峻,但边塞将士的军威神气与前一首诗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却非常一致。裴让之还有一首公馆宴酬南使徐陵诗: 嵩山表京邑,钟岭对江津。方域殊风壤,分野各星辰。出境君图事,寻盟我恤邻。有才称竹箭,无用忝丝纶。列乐歌钟响,张旃玉帛陈。皇华徒受命,延誉本无因。韩宣将聘楚,申胥欲去秦。方期饮河朔,翻属卧漳滨。礼酒盈三献,宾筵盛八珍。岁稔鸣铜雀,兵戢坐金人。云来朝起盖,日落晚摧轮。异国犹兄弟,相知无旧新。裴让之的宴酬虽没有明写送别,但字里行间表达的是兄弟朋友之情。这首诗用长篇形式,反复申诉自己对徐陵的友情。感情真挚,语言也流畅。卢思道、薛道衡、杨素三人是隋代著名诗人。说是隋人,其实他们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主要活动都在北齐、北周。尤其象卢思道,他逝世于隋建国后六年与隋这个朝代关系不大。卢思道(535586)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县一带)人。今存诗近三十首,多创作于入隋之前,其中大部分精巧华艳,接近于南方诗的风格。最突出的如采莲曲:“曲浦戏妖姬,轻盈不自持。擎荷爱圆水,折藕弄长丝。珮动裙风入,妆销粉汗滋。菱歌惜不唱,须待暝归时。”此诗写出了采莲人的美好姿态及莲塘的生动景致。尤其是最后二句,用虚拟笔法,令读者自己去想象一幅暮色中轻舟漾过莲蒲、歌声飘于水上的图画,“写得灵活而有余味”。从军行是他早年的作品,又是另一番风味: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年年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以七言歌行体写出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并结合以闺妇怨思,本是梁、陈诗中已经很流行的写法。卢思道此诗虽主题与南朝诗大体相近,但作者突出了将士立功疆场的豪迈气概,着意描绘恢宏辽阔的境界,气势充沛,节奏爽朗,于是显示了与南朝同类诗歌的显著差别,实“已开唐人边塞诗的先河”。曹道衡中古文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明人胡应麟诗薮称赞此诗:“音响格调,咸自停匀,体气风神,尤为焕发”。正是注意到了它的精神气质。另卢思道的五言古诗春夕经行留侯墓也颇有特点:“少小期黄石,晚年游赤松。应成羽人去,何忽掩高封。疏芜枕绝野,逦迤带斜峰。坟荒隧草没,碑碎石苔浓。狙秦怀猛气,师汉挺柔容。盛烈芳千祀,深泉闭九重。夕风吟宰树,迟光落下舂。遂令怀古客,挥泪独无踪”。这里的留候即汉高祖的谋臣张良,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英杰。而卢思道为人颇自负,常有怀才不遇之感。此诗借凭吊古人抒发情怀,表面有点低沉,但绝非无力哀吟,而是深沉苍凉的感喟。其中的景物描写,将空间的旷阔和时间的悠远结合在具体形象中,“内涵非常丰满”。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卢思道的听鸣蝉,是一篇感情沉郁的佳作。北史本传载:“周武帝平齐,授思道仪同三司,追赴长安。与同辈杨休之等数人作听鸣蝉篇,思道所为,词情清切,为时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览诸同作者而叹美之”。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声蔽数叶,哀鸣抱一枝。流乱罢还续,酸伤合更离。暂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一夕复一朝,坐见凉秋月。河流带地从来崄,峭路干天不可越。红尘早弊陆生衣,明镜空悲潘掾发。长安城里帝王州,鸡钟列鼎自相求。西望渐台临太液,东瞻甲观距龙楼。说客恒持小冠出,越使常怀宝剑游。学仙未成便尚主,寻源不见已封侯。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讵念嫖姚嗟木梗,谁忆田单倦土牛。归去来,青山下。秋菊离离日堪把,独焚枯鱼宴林野。终成独校子云书,何如还驱少游马!全诗贯注的正是一种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无极悲哀。一边是自己弊衣悲发,一边是帝王州中鸣钟列鼎,因而引起无限感慨,其间充满对新朝权贵的鄙视和自己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此时作者已洞察到人生终极,不外是“坟荒隧草没,碑碎石苔浓。”因此作者希冀过一种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不再为外物所累。这正是失国之士的典型心理,此诗继承了萧综悲落叶、听鸣蝉的音调韵律,这明显是南人轻清的风格,无怪乎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庾子山所叹美。北齐中书侍郎,参太子侍读薛道衡的诗“大都以精雕细琢见长。”“这方面的功力,他已不减南朝诗人。”所以“南朝人对他的诗也很佩服。”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